颜回聪明、好学、有德行,是孔子最喜爱的弟子。可惜天妒英才,未到而立之年,英年早逝,令人悲痛不已,惋惜不已。《史记》记载:“回年二十九,发尽白,早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颜回是非常有亲和力的,孔子有颜回这样的学生,同学们就更加便团结友爱。


  颜回死时,孔子的悲痛之情在《论语·先进第十一》中描述得非常真实感人:“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恸而谁为?”


  一个学生不幸死了,作为老师有所伤怀,这是情理之中的事。但是悲伤到反复长叹:“唉!老天爷啊,你要灭亡我啊!”这似乎就不在情理之中了。连孔子的其他弟子都感到不可思议,说老师哭得太伤心了,孔子却这样回答:“我真的哭得很伤心吗?如果颜回这个人死了我不伤心,那么我还为哪一个伤心呢?”由此可见,在老师的眼中颜回在所有的弟子之中,是最值得孔子欣赏、牵挂的学生,是足以继承孔门学问的人。可惜,现在他死了,还会有谁能像颜回那样可以继承孔门道统的呢?因此孔子连连说“天丧予!天丧予!”其悲痛欲绝之情,可想而知。


  颜回真的这么厉害,让孔子为之倾倒吗?答案是肯定的。请看——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无)。”(先进第十一)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无),未闻好学者也。”(雍也第六)


  颜回死了之后,孔子还对他如此念念不忘,在众人面前赞叹他是一位真正的“好学”之人。他“不迁怒,不贰过”的品格,古往今来也许无人能及。


  孔子曾多次赞赏颜回,对他总是念念不忘。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子罕第九)孔子谈到颜回时说:“真可惜啊(他命短死了)!我看见他不断进步,而没有见他停止啊!”惋惜而赞叹之情,溢于言表。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子罕第九)孔子说,在他的学生中,能够依照老师的教导去做,而不偷懒的,只有颜回一个学生啊!这是孔子对好学者的赞赏,也是对懒惰者的一种感叹,一种鞭策。


  子谓子贡曰:“女(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公冶长第五)有一次,孔子问弟子子贡:“你与颜回相比,谁更好一些?”作为当时很有影响力的子贡也自愧不如,说:“我怎能与颜回相比,他闻一以知十,而我闻一以知二而已,实在不可比。”孔子点评道:“是的,你比不上他。其实我和你都比不上他。”可见孔子是非常欣赏颜回的。在如此聪明的学生之前,连做老师的都谦虚了几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第六)这是一段最为后人所乐道的典故。孔子不但赞赏颜回好学,还赞赏他安贫乐道的修养境界。颜回这种高尚的道德风范一直为后世所景仰。


  子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述而第七)孔子有一天把自己与颜回相提并论,说:如果时代、国家用得着我,就出来为这个时代、国家做事;如果时代、国家不需要我,那就不必硬出风头追逐功业,退隐算了。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你和我两人罢了!可见颜回的思想境界与孔老夫子已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师生二人,一而二,二而一了。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第六)“仁”,是孔门学问的最高境界。只有颜回能把仁的境界一直保持上三个月,而其他同学则暂时做到而已。怪不得孔子一再赞叹颜回这个得意门生了。颜回有如此之道德学问,真的足以继承孔门的道统,可惜短命早死,真令人扼腕长叹。


  当然,尽管孔子多次赞赏颜回,但并不说明颜回就是十全十美、毫无缺点的。在孔子的眼中,颜回还是有不足之处的。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为政第二)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先进第十一)


  孔子与颜回谈论学问,颜回总毕恭毕敬,惟命是从,从不提出反对意见,像个笨人。孔子暗地考察,觉得颜回还能予以发挥孔子的意思,而不违背原则,可见颜回并不笨。但是孔子觉得颜回这个学生太听话了,“于吾言无所不悦”,说什么话他都听。“非助我者也”,这样对孔子会没有大帮助的。孔子这样说的目的,也许是想启发颜回的“慎思明辨”的思维,让他不要总把老师的话奉为圣旨,从而走出“迷信权威”的误区。只可惜颜回短命早死,未能接孔子的“捧”而把儒家学说精神发扬光大。“非助我者也”,简直是一语成谶。


  颜回在孔子的眼中,算得上是一位“不可无一、不可有二”的得意门生了,而孔子在颜回的心中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


  请看——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子罕第九)


  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在《创造宣言》一文中强调指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创造师生彼此崇拜的活人。孔子与颜回,可以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证。在这里,颜回对孔子的评论充满着崇敬赞美之情。颜回叹息着说:“老师的道德学问,仰望着它更觉得高大,钻研它更觉得深奥,看看好像在眼前,忽然又觉得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诱导人,用各种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用礼制来约束我的行为,我想停止也办不到,我已经用尽了才力,好像有一个高大的东西立在前面,虽然我想跟上,却没有适当的途径。”这是颜回对孔子最真切而又最难以言表的感受。孔子的道德学问简直就是高不可攀,深不可测,入其门就会被它的魅力所笼罩,忽前忽后,不可捉摸,无法超越,又令人欲罢不能。跟从老师学习,能达到“欲罢不能”的境界,这真是人生的一种最大乐趣!可以说,好学的颜回就是我们读书人的最好榜样!


  孔子与颜回,师生之间,情深义重,于患难之时,莫逆于心,弥足珍贵!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先进第十一)有一次孔子在匡地遭到囚禁,师生走散,颜回落在后面很晚才赶回来,孔子神色凝重地说:“我还以为你这次蒙难了呢!”颜回却说:“老师,您还在,我怎敢先死呢?”由师生简短的对话可知,当时的情势是多么的危急,孔子对颜回的关切之情是多么的深挚,颜回对孔子的尊师道义又是多么的真诚!


  “子在,回何敢死?”这是一句多么振奋人心的话啊!但是,颜回究竟还是先于孔子而早逝,给孔子留下无比的悲痛和遗憾。如果当年颜回不是早死,孔门学问也许会在颜回的手中得以发扬光大,儒家学说也许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当年,孔子为颜回那一哭:“噫!天丧予!天丧予!”真可谓惊天地而泣鬼神!颜回这一死,意味着孔门道统损失了一位最好的继承人,这怎能不让孔子心痛欲绝!


  老师培养学生,并不是为了学生日后能升官发财,而是希望学生们能继承和弘扬优秀的道德和学问,更好地造福社会人伦。这就是最伟大的教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