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大陆对台湾企业、台商台胞的优惠措施始终不断,近两年的“惠台31条”、“26条”、“11条”更是加码为台胞台企提供便利。


  从数据上看,大陆(含香港)是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对大陆出口占台湾总出口的4成,每年台湾从大陆获得的贸易顺差超过了1000亿美元;同时大陆还是台资最重要的投资目的地,大量台资企业在大陆获益颇丰。两岸经济合作日益密切,“惠台措施”为台胞台企带来了切实的实惠与便利。


  两岸经济合作日益密切。资料图片于网络


  然而,岛内民众对大陆的“优惠”并没真正买账,岛内民众对“统一”的畏惧与拒绝日益强烈,反“一国两制”似乎已经成为“岛内最大的政治正确”,民进党执政基础从选票上看似乎“愈加巩固”,国民党内对“九二共识”也似乎出现“愈加强烈的质疑”。两岸经济合作,为何没有带来两岸民心交融,为何没有增强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呢?


  两岸经济合作并不是惠及两岸所有参与者


  部分台湾民众“有时是无感的,甚至是负面的”


  从全球层面来看,两岸产业合作是全球化的区域性体现,80年代开始的台湾产业转移是整个东亚地区“雁阵模式”的一部分。作为当时的工业化经济体,台湾80年代将落后的产业向岛外转移,以适应产业升级的需要,首先选择了刚刚改革开放、要素成本极低、对外资政策又优惠的大陆。“这不能仅仅说成是两岸同根同源的民族情节,可能根本还在于市场的力量。”


  台湾经济连年走低。资料图片于网络


  但诚如“全球化”本身,经济一体化的合作并不是惠及所有参与全球化的国家和这个国家所有的民众。全球化在做大蛋糕的同时,仍然面临着利益分配的零和博弈,只是这种博弈的困境被持续的高增长所掩盖,而一旦增速放缓,全球化带来的利益零和关系会迅速发酵。这是当前“反全球化”高涨的重要原因。


  而两岸经济合作亦是如此,两岸经济合作并不是惠及两岸所有参与者,对台湾民众而言,两岸经济合作对他们来说“有时是无感的,甚至是负面的”。在岛内产业西移的过程中,从事传统产业的人面临工作机会的流失,尤其是低端劳动力更是如此。韩国瑜竞选时说高雄又破又穷,“从一定意义上说是因为高雄这个传统产业重镇的产业西移掏空了这个城市的基础。”


  台湾产业分布呈现出北高南低的格局,即先进高端产业主要集中在北部,南部的传统产业(钢铁、化工、轻纺等)和农业分布偏多。在南部从事这些产业的劳动力,要么因为农业生产规模狭小而无法参与到两岸经济合作中,要么因为工业转移而面临工作机会流失、城市发展动力不足。本身就因为历史因素偏绿的南部民众,甚至成为两岸产业合作的“受害者”,怎么可能因此对大陆更友好?


  资本受益于两岸经济合作


  可能加剧了岛内部分民众的困境


  专家可能认为,产业合作是岛内产业升级的必然,即便产业不转移到大陆也会转移到东南亚。但是,民众不懂这些经济道理,如果普通人都明白这么多道理,那特朗普“中国掠夺了美国就业机会”的说辞就不会成为竞选口号了。


  再者,对两岸经济合作抱有积极态度的都是蓝营,绿营则巴不得与大陆经济“脱钩”。而国民党从1945年入台以后就都是代表着大企业、大财团的资产阶级利益,并不是普通民众的代表者,这在台湾戒严时期和现在都是一样。


  两岸贸易逆差连年增长。图片于网络


  所以,推动两岸经济合作的“代言人”——国民党实际上并没有照顾到普通民众的利益,其推动经济合作的动机主要在于满足自己利益阶层的需要。


  另外,两岸经济合作是台湾参与“全球化”的重要一部分,“全球化”带来了贫富差距的扩大,而岛内也一样面临贫富差距拉大。岛内的“反全球化”情绪,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为“反大陆”、“反两岸经济合作”。


  以上可见的是,两岸经济合作的红利,在岛内并没有覆盖所有民众,相反它还可能加剧了岛内部分民众的就业和生活困境。真正从两岸经济合作中受益的,主要是台湾的资本,而台湾的资本也掌握着与大陆对话、讨价还价、提出惠台要求的主动权。


  经济不是台湾的第一关切


  “经济为本”的思路不适用于两岸关系


  长期以来,经济优先的发展模式让我们天真地认为,所有人都把经济利益视为第一位,经济决定政治、甚至经济决定一切的思维根深蒂固。但是,21世纪以来中国大陆与周边国家经贸联系的不断密切并没有带来双边政治与安全关系的上升,反而造成这些国家形成了“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的钟摆姿势和关键时刻倒向美国的“背叛”。


  “经济为本”的思路也用在了两岸关系上,但这种思路既解释不了周边国家对美国政治依赖与对中国经济合作密切的背离,也解释不了曾经台湾民众“肚子扁扁,也要挺阿扁”的政治选择,更解释不了两岸经济合作日益密切与台湾民意“绿色化”的共存。


  一国两制统一中国。图片于网络


  国际关系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明确指出:国家的第一关切,不是发展,而是安全。一旦涉及安全问题,国家是愿意牺牲经济利益的。两岸并非“国与国关系”,但这一点却适用于两岸关系。


  岛内民众哪怕是两岸经济合作的受益者,但他可能也要面对一个现实:“他更愿意保持台湾的独立现状,保持民主自由的生活模式,保持不被统一的‘主权’”。这是其安全感的最根本,“在他们的社会理念里,台湾是他们国家的载体,改变现状是不安全的。”


  所以,即便是经济合作带来的利益再大,他们也不会因此接受大陆的“统一”;所以,只要民进党高呼一声“保护主权”、“反对统一”,“那民众就会坚决投票给他们”。民进党抓住了台湾民众“最根本的安全需要,这种安全感首先来自保持台海现状。”


  “价值观分歧”无法用经济利益弥补


  两岸民众的认知和诉求不同


  台湾民众之所以“对大陆愈加疏远”,是与大陆的制度、模式密切相关的。毋庸置疑的是,两岸70年不同的发展脉络造成了两岸迥异的价值体系,价值差异又与政治制度差异、发展模式差异共振。


  虽然说,制度不同不是统一的障碍。但是,大陆人民始终没法理解台湾民众对“自由民主价值”的珍惜,无法理解台湾民众在受尽40多年威权统治后对现在社会模式的“痴情”,更无法理解“小国寡民”的岛屿生活环境塑造的“小确幸”与大陆狂热追求“民族复兴”大国情怀的完全背离。


  小确幸的台湾文化。图片于网络


  近几年,“台湾民众看到的大陆的制度与政策,是与其价值观相背离的”,无论是经济发展模式的向左转,还是在香港问题上的处理方式,这些都大大加剧了台湾民众对大陆的不信任,加剧了台湾民众对“统一”的不安与焦虑。


  无论两岸经济合作如何密切,都不会改变两岸价值观的差异,无法弥补两岸制度的认知鸿沟。甚至如果两岸经济合作过于密切,反而加剧了他们对大陆的不安,他们会试图削弱两岸之间的经济联系,以获得安全感,避免“经济统战”。


  “统战”,一个极具“大陆特色”的词汇,在岛内是一个事关“国家安全”的重大敏感话题。在对大陆体制不认同的前提下,大陆的经济让利其实被视为某种“统战”方式,这导致两岸经济合作从一开始就带着台湾民众的反感与警惕,而大陆的让利也被认为是一种有所求的“理所应当”。“你在‘统战’我,就该给我让利,但你还改变不了我。”


  从国际关系的建构主义理论来讲,两岸价值体系和认知思维的不同,造成两岸民众建构的利益诉求与利益内涵不同,对政治制度、经济利益的认知也不同。观念建构决定着行为体的行为,两岸互动中不同观念自然有不同的逻辑行为,而双方却都不肯互相理解。


  依赖没有带来认同


  “单方面让利”对两岸关系效益有限


  两岸经济合作应该多从经济的角度看,而不是完全从政治的角度来看。随着两岸经济合作的密切,大陆本该依靠台湾对大陆的依赖收获一定的“权力”,但实际上,一方面大陆没有把握机会,另一方面这种依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又很低,所以实际上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力其实并不高。


  ECFA为台湾带来了实惠。图片于网络


  大陆网友设想的“切断自由行、中断ECFA等”行为起到的影响力,实际上是很理想主义的自我安慰,就是因为台湾的对陆依赖没有形成强烈的“脆弱性”。


  由于受益群体有限、台湾民众对安全的第一追求、以及两岸价值观差异,两岸经济合作并没有带来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同。事实应该证明,在缺乏政治互信和价值认可的背景下,“单方面让利”对两岸关系和和平统一的效益是非常有限的。(博知草堂)


  (本文内容有修订,言论仅代表一家之言,不代表本网观念。)


本文标题:两岸经济合作为何没带来认同感?这些你可能没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