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转眼间,那段上山下乡的岁月已离我们远去。然而,每当回忆起那段在山西省晋城市金村乡北村的插队时光,心中便涌起无尽的感慨与怀念。那是一段充满挑战与磨砺的日子,也是一段让我们快速成长、收获满满的峥嵘岁月。它如同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永远镌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一、初到北村:热情与忐忑交织


  1976年3月,春风拂面,万物复苏。我们怀着复杂的心情,响应党的号召,踏上了前往山西省晋城市金村乡北村的插队之路。


  北村周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相互辉映,既有丹河的自然之美,又有二仙奶奶庙的历史文化底蕴,还有兵工场的军事文化遗迹。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北村独特的地域风貌,使其成为晋城地区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我们是第一批知青,一共13人,其中6名女知青、7名男知青;第二批13人,男子10名,女子3人。两批知青插队人员共26名,分别是太行印刷机器厂、电厂、煤碳运输公司的职工子弟。我们的到来,受到了乡政府和村委会领导的高度重视,乡亲们更是热情似火。


  那天,太行印刷机器厂领导专门派车派人,给本单位家属子弟带上大红花,敲锣打鼓家属随同欢送到金村北村插队。乡政府和村委会的领导们亲自前来迎接我们。大红花在胸前绽放,锣鼓喧天,伴随着欢声笑语,我们被热烈地迎入村庄。乡亲们为我们安排了住宿,女生们住在一个小院子里,男青年按排住在村供销社旁三间平房。还特别为我们安排了“连心户”,每名知青都有一户乡亲作为我们的“亲人”,以便我们更好地融入这个陌生的环境。村里还安排了专门的知青分管领导郎正发,知青队队长张宪法和赵丽华,负责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帮助我们适应农村生活。


  初到北村,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却又充满了新奇。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踏入这片土地。乡亲们的热情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那种淳朴和善良,让我们瞬间卸下了心中的防备。我们深知,这里将是我们在未来几年的“新家”,而我们也将在这里开启一段全新的旅程。


  二、下乡生活:磨砺与成长


  初到农村,一切都显得那么陌生。头一天下地干活,很多知青都出现了不适应的情况。有的知青甚至呕吐出一条盘绕的虫子,很多人因此生病了,手上也磨出了厚厚的茧子。


  初来那夜,月光如水。女知青赵丽花在日记里写道:“躺在硬邦邦的土炕上,听见远处传来狗吠,突然想家想得心口发疼。但摸到枕头下。“连心户”大妈送的烤红薯,眼泪又变成了笑。”


  男知青李华山挑粪时踩到青苔,连人带桶滚下山坡,粪水淋了满身,惹得全村孩子追着喊“臭哥哥”。


  但正是这些艰难的磨砺,让我们逐渐适应了农村的生活节奏,也让我们学会了坚韧与坚持。


  在农村的日子里,我们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们学会了耕种、收割,学会了如何与土地打交道。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我们从未抱怨。我们与乡亲们打成一片,互相帮助,互相支持。那些淳朴的乡亲们,用他们的善良和热情温暖着我们,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一)劳动的磨砺


  农村的生活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浪漫。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我们就被鸡鸣声和村老队长的呼喊声唤醒。“上工走啦!”,开始一天的劳作。初到北村,我们连基本的农活都不会干。第一次下地,我们笨手笨脚,不是把庄稼苗拔掉,就是把锄头挥到自己的脚上。乡亲们看着我们,既心疼又无奈,但他们从未抱怨,总是耐心地手把手教我们。


  记得有一次,我们被分配去收割麦子。太阳火辣辣地照着大地,麦芒刺得皮肤生疼。我们弯着腰,拿着镰刀,一镰刀一镰刀地割着麦子。不一会儿,汗水就湿透了衣服,腰酸背痛,手上也磨出了血泡。有的知青实在坚持不住,瘫坐在地上,哭了起来。但看到乡亲们在旁边默默地劳作,我们又咬咬牙,继续坚持。


  经过几天的劳作,我们逐渐掌握了技巧,也适应了这种高强度的体力劳动。手上磨出的茧子,成了我们成长的印记。我们不再抱怨,不再退缩,因为我们知道,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二)生活的挑战


  除了劳动的磨砺,生活的挑战也接踵而至。我们住在简陋的小院里,冬天寒冷刺骨,夏天蚊虫叮咬。没有电,没有自来水,生活用水要到村口的井里去挑。每次挑水,我们都要小心翼翼,生怕水洒出来。有一次,我们在挑水的路上不小心摔倒了,水桶里的水洒了一地,膝盖也擦破了皮。旁边的大爷看到后,赶紧跑过来把知青扶了起来,还帮我们把水桶重新装满。那一刻,我们感受到了乡亲们的善良和温暖。


  我们的饮食也很简单。每天早上是小米粥和窝窝头,中午和晚上是土豆、白菜和萝卜。虽然食物单调,但我们从未抱怨。乡亲们有时会送来一些自家种的蔬菜,或者送来几个鸡蛋,让我们改善生活。这些小小的关怀,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秋收时节成了真正的考验,抢收谷子时,张莉的手指被镰刀割的鲜血直流,“连心户”大妈扯下衣襟为他抱扎:“当年红军受伤都不下火线!”这话激得姑娘把眼泪憋回去,用布条缠住手继续干!一个月下来,所有人的掌心都结出铜钱厚的茧子,男青年的肩膀磨出紫红色的血印,夜里翻身都疼得呲牙。


  窦五马别看人小,但他活泼可爱能力大,被成为一个放羊“娃”。


  村委决定还专门给知青修建了知青大院。我们和乡亲们一起自己动手,做土培,砌墙垒砖,修起了北村知青大院,这可是知青真正的家。


  (三)精神的滋养


  在农村的日子里,我们不仅学会了劳动,还学会了与人相处。我们与乡亲们打成一片,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乡亲们教会了我们许多人生的道理,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坚韧、什么是责任。


  村里有一位老人,名叫老李头。他总是喜欢给我们讲过去的故事,讲他年轻时的经历。他说:“年轻人,不要怕吃苦。吃苦是福,只有经历过磨砺,才能成长。”他的话,让我们深受启发。


  张宪法发现村里的孩子都围着公社拖拉机转,便用函数知识,给驾驶员讲解最佳耕地路线,省下三成柴油。老乡们起初觉得“学生娃瞎折腾”,待看到实打实的成果纷纷举起大拇指:“知青脑瓜里真有墨水!


  村里建翻砂厂,赵丽华、张菊梅、郭小玲和老百姓一起干活,做磨型搞翻砂,乐乐无穷。


  由于村里缺乏老师,村委会决定推荐张菊梅去担任六年级的数学老师,并兼任班主任。


  我们明白了,农村的这段经历,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


  三、高考改变命运


  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这对我们知青来说,无疑是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经过几年的下乡锻炼,我们已经变得更加成熟和坚韧。在知青点的26名插队知青中,张宪法(知青队长)、张莉、冯若冰、赵晋文、宋才聚等5人登上了红榜,被高等院校录取;李华山、李茂生、李启生、张海林、马科进、赵华名等6人被中等教育院校录取。这一年,我们知青点共有11人通过高考改变了命运,这在当时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


  高考的成功,离不开我们在农村的那段经历。正是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我们磨砺了意志,增长了见识,也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机会。农村的那段经历,让我们在高考的战场上更加从容和自信。


  (一)备考的艰辛


  高考恢复的消息传来时,我们既兴奋又紧张。我们深知,这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于是,我们开始在白天劳作、晚上学习的模式中度过每一天。白天,我们在田间劳作,晚上回到住处,点起煤油灯,开始复习功课。


  条件虽然艰苦,但我们从未放弃。我们互相鼓励,互相支持。张宪法作为知青队长,不仅在生活上照顾大家,还在学习上给我们指导。他组织我们成立了学习小组,每天晚上一起讨论问题,互相交流心得。他负责的是养牛养马活,每天白天干活,晚上看书复习。


  真正的战场在夜晚。张宪法带领学习小组挤在牲口棚改的“自习室”里,煤油灯熏黑了鼻孔,哈气在窗玻璃上结出冰花。


  我们没有辅导书,没有复习资料,他们托回城探亲的同伴捎来旧课本,一页一页手抄传阅,就互相借阅;没有老师指导,就自己钻研。有次公社干事送来半本残缺的《数理化自学丛书》,大家的脑袋恨不得钻进纸页里。那段日子虽然辛苦,但我们从未后悔。


  (二)高考的胜利


  1978年夏天,我们走进了高考考场。考试的那几天,天气炎热,但我们的心中充满了信心。我们相信,经过这几年的磨砺,我们一定能够成功。考试结束后,我们回到村里,继续劳作,等待着录取通知书的到来。


  终于,录取通知书陆续寄到了村里。当张宪法收到《山西矿院》的录取通知书时,全村都沸腾了。乡亲们纷纷前来祝贺,脸上洋溢着比自己家人考上大学还要高兴的笑容。随后,张莉、冯若冰、赵晋文、宋才聚等人也陆续收到了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山西械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那一刻,我们的眼中充满了泪水,那是喜悦的泪水,也是感激的泪水。


  四、回城与新生活


  1979年,我们陆续回城参加了工作。虽然离开了农村,但那段下乡的经历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在农村的几年里,我们与广大老百姓打成一片,磨练了意志,也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在社会中立足。回到城市后,我们带着在农村学到的坚韧和毅力,迅速融入了新的工作环境,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独当一面。


  (一)回城的喜悦与挑战


  回到城市,我们的心情无比复杂。一方面,我们为能够回到熟悉的环境而感到欣慰;另一方面,我们也深知,新的生活意味着新的挑战。我们带着农村的经历和成长,踏入了新的工作岗位。


  张宪法在山西矿业学院如鱼得水,他将矿井通风系统设计与当年给老乡修地窑的经验结合,毕业论文被赞“有泥土的智慧”。毕业后进入了工矿山西兰花企业;一名工程师,移房造屋成了他的专项,负责地面房屋建设,给单位出谋划策,影响了许多专家和社会专业人士的认可。凭借在农村磨练出的坚韧和毅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迅速成长为单位的骨干;主将;张莉成为了一家科研机构的技术能手,很快成了领导岗位上的强手;她用在农村学到的善良和耐心,在科研技术上献谋献策,为国家创造着价值。冯若冰进入高等院校,为师范大学教授,教育着一代又一代高才生。赵晋文成了政府机关的高级管理,并介入领导岗位。他用在农村学到的吃苦耐劳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王丽分配到汽车运输公司长途汽车站,上班后自学考入职工大学,他以在农村锻炼的意志,毕业后由原来的汽车站站长,又被单位聘任为工会主席;


  赵丽华分配在太印卫生院搞医务工作,她以在下乡插队在农村学到的自信,救死扶伤,在单位领导岗位;张菊梅通过考试分配在省运公司搞财务工作,她用在农村锻炼的坚强意志,对工作负有责任心,称兼过货运分公司总支副书记,自学成才,并取得了太原理工大学大学文凭; 赵巧兰分配到省运输公司客运汽车站、她以在农村学到爱刚爱业,把爱心传递给每个旅客,并称为站务优秀骨干能手;郭小玲、郭新、张海玲、李先贵、付晋辉、靳广进、康俊明、李茂盛、李启盛、李晋云、卫玉锁、窦五马、李华山、赵华明、吴丽萍、和建库、马科进等知青人员在各行各业的领导岗位。她们用在农村学到的责任感,分别在工会、医务行救死扶伤;在运输战线、公安战线体现自己的价值和创造价值。


  (二)在社会中立足


  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工作,不断进取。我们深知,农村的那段经历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它让我们学会了坚韧,学会了坚持,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我们在工作中表现出色,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认可。我们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知青的价值。


  五、为插队故乡捐款


  2010年3月,北村古庙修缮工程牵动知青心弦。知青奉献爱心捐款,返第二个故乡——北村,援助保护古建筑非文化遗产修复。


  活动间,站在当年知青大院,回味当年时的快乐情景,心中感慨万千。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回馈了曾经给予我们温暖的乡亲们,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怀念。


  六、金村镇北村知青忆峥嵘岁月


  2013年元月1日聚会。当年的姑娘小伙都已鬓染霜雪,相约在晋城大酒店,赵丽花忆当年知青记工分情景,张菊梅展示丈夫拍摄的视频,镜头里佝偻着腰的老支书仍能喊出每个知青的名字。当《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的旋律响起,二十几双手紧紧相握,仿佛时光倒流,回到了那段青葱岁月。


  四十年后再回望,那段峥嵘岁月早已超越个人命运的范畴。它像黄土高远上的沟壑,将城市与乡村、青春与沧桑、理想与现实深刻地镌刻在一代人身上。当年的知青们或许没能改变农村贫困的面貌,但黄土地赐予他们的坚韧、务实与悲悯,却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化作独特的心基因。正如张宪法在忆峥嵘岁月聚会中所讲:“我们不是历史的过客,而是带着乡土烙印的种子,无论飘向何方,终将长成中国故事里不可或缺的年轮。”


  第二次聚会是在事业上突出优秀的张丽女士回晋城看望家人时,由张宪法、赵丽华组织的一次聚会。我们再次聚首,分享着各自的生活与工作,回忆起当年的艰辛与快乐,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怀念。


  知青的岁月如同一段珍贵的历史,铭刻在我们的心中。它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历程,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那些年,我们在黄土地上挥洒汗水,播种希望,收获了友谊与成长。今天,我们走在各自的道路上,依然铭记那段峥嵘岁月,它将永远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


   张敏


   2025年2月20日


   @知青??


本文标题:忆峥嵘岁月-知青的下乡路与成长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