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永存,缅怀逝去的媒体人
防走失,电梯直达安全岛人刘亚东A :传媒茶话会综合自澎湃新闻、深蓝财经、中华工商网、百度百科、正观新闻、中华网陕西频道、中新社广东、江南都市、商丘新闻网、财新mini、浙江日、《编辑之友》、人民日海外版导读又是一年清明时,我们搜集整理了从2023年清明节到2024年清明节前,逝世媒体人的部分名单。他们用笔墨记录时代,用镜头定格真相,为时代留下了宝贵的印记。在这个寄托哀思的时刻,我们深情缅怀他们,向他们致以最诚挚的敬意。2024年至今 012024年3月19日,人民日社原副总编辑陆超祺在北京离世,终年99岁。陆超祺2016年留影。图源:“钱江说当代史”微信公众号陆超祺于1946年进入北大历史系就读。1949年1月底,北平和平解放,陆超祺被选调到《人民日》当记者。在几个月后进行的上海战役期间被派往上海采访,成为《人民日》驻上海第一任记者。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人民日》于当年12月组成一个记者团赶赴朝鲜战场前线,陆超祺就在这个记者团里。1951年1月,陆超祺跟随所在的记者分队越过“三八线”进入汉城,他曾在撰文中这样回忆:“跟李庄在战地当记者,可以得到全面的锻炼。不怕苦不怕死,冒着美军的飞机大炮,深入战壕采访是一种锻炼;还有一种锻炼,是在战火中写稿,出手快。”从朝鲜战场回国后,陆超祺历任《人民日》记者、编辑、评论员、总编室主任、副总编辑。他的每一个角色都充满了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与奉献。根据《人民日》原高级编辑钱江回忆,自己非常怀念在陆超祺领导下工作的那段时间。022024年2月15日,沈阳日高级记者、有“中国特稿大王”之称的李作明,因突发心梗在沈阳离世,享年58岁。李作明因其在《家庭》杂志上连续发表杰出作品而被赠予一辆雪佛兰轿车李作明在近二十年间,在包括《家庭》《知音》《华西都市》等各大刊发表文章千余篇,他采写的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真实的正能量故事感动了千千万万读者,被誉为“特稿大王”。李作明对于特稿创作颇有心得。他认为,特稿选材的最高境界是寻找标志性新闻,即那些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时代特色和时代精神的,能够显示其典型意义和标志意义的新闻。他曾以浙江三门保护古樟的事件为例,生动阐释了如何捕捉和呈现标志性新闻。李作明认为,一个不能感动自己的故事最好别去写。只有对生活,对人类的善良怀着一种发自内心的激情共鸣,才能写出感人的平民情感故事。在“平民情感”的采访和写作中,李作明还多次为采“平民情感纪实”的主人公捐钱捐物。032024年2月8日,河南日业集团高级编辑、《新闻爱好者》杂志副主编施宇因突发疾病,于当日上午在郑州逝世,年仅53岁。施宇兼任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广东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研究员、客座教授。曾荣获“河南省优秀新闻工”“全省期刊界突出贡献奖”等荣誉和奖励,并获130多个省级以上奖项。撰写的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出版年鉴》《新闻与传播》等转载、转摘、索引等。042024年2月12日,知名媒体人、《中华工商时》原副总编辑张志勇去世,享年61岁。张志勇同时也是资深财经作家、“中国民营经济50人谈”成员。他的职业生涯几乎都在和民营企业打交道,这为他长期致力于民营经济史和企业发展史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张志勇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民营企业40年》、《中国往事30年——揭幕民营经济中国式进程》、《有产者启示录》、《改革中国——来自传媒的力量》等。对于张志勇的书,中华工商时曾专门为其发表过文章《三个解放成就了民营经济 ——读张志勇的<民营企业40年>》。文章中这样写到:“是什么形成了历史的合力?通读张志勇的《民营企业40年》,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是思想解放、人的解放、私的解放,有了这三个解放,才有了民营经济的40年。”2023年清明节-2023年12月 012023年4月4日,人民日社原副总编辑谢国明因胃癌逝世,享年66岁。谢国明,人民日社原副总编辑、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三届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新闻工协会主席,中国传媒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曾获得第十届长江韬奋奖、中国新闻奖2006年度一等奖。1991年,谢国明成为人民日社夜班编辑。他秉承“不出错是‘生命线’,找到错是‘及格线’,多出彩是‘水平线’”的工作原则,被誉为“党把关人、新闻守夜人”。2000年起,谢国明任总编室副主任,此后参与组织策划人民日几乎全部重大主题宣传、重大突发事件的道工作。如2003年的非典、2008的北京奥运会、2008汶川大地震、2015年“九三”阅兵等,他参与设计的重大事件版面安排,经常成为全国党的示范,被同行称为“国版”。2010年,谢国明任人民日副总编辑。他因时而变、大胆创新,在人民日积极倡导建立“中央厨房”机制。2017年,人民日的“中央厨房”正式投入使用成,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的重要标志。回望自己的职业生涯,谢国明曾说:“能吃苦能吃亏,凡事皆可为;能干事能共事,才能成大事。”有人说,新闻界走了一位待人真诚、理性开明的好领导、好师友。人民日原副总编辑米博华缅怀道:“惊闻谢国明同志逝世,十分震惊悲痛。我与国明共事多年,深为他的做事为人的品格所敬佩。他是一位杰出的人,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务实,业绩显著,一生献给了人民日和党的新闻事业。”022023年4月21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驻印尼首席记者贾建京在印尼雅加达离世,享年60岁。贾建京2022年采访印尼佐科总统贾建京,1963年生。早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学士。1989年至2006年在中央电视台广告经济信息中心担任编导,公益广告作品《反腐败刻不容缓》获国家广播电影电视部“广告印象奖”一等奖和最佳创意奖。2006年至2010年在央视香港记者站担任记者,2010年调任央视驻印尼记者站站长,任首席记者。2006年起在央视网发表博文,连续三年获该网“央视十大名人博客”称号。2015年荣获央视“标兵记者”称号。出版了《镜里镜外话南洋》《千岛之行,始于镜下》等书籍,受到广泛好评。贾建京用文字记录下自己曾经的足迹,这些足迹遍布南亚各国,但他从不因为某个国家富有而盲目崇拜,也从不因为某个国家贫穷而心存成见,在他笔下只有客观对印尼的描述和真实的表达。032023年4月25日,南方业传媒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南方日社总编辑郑广宁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54岁。2020年1月,《飞越广东》新闻创新传播研讨会举行,谈到节目的创作过程,时任广东广播电视台总编辑的郑广宁表示,融媒体时代,既要避免“受众过了河,媒体还在摸石头”的尴尬,也要避免落入自说自话、自娱自乐的误区。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新闻宣传必须要既能体现党和政府的主张,又要让观众喜闻乐见、反映人民心声。042023年5月24日,西安商网董事长、总编辑宋海龙因病逝世,年仅44岁。宋海龙是陕西省文化传媒界、社会公益界优秀人士,他曾担任新西部杂志社副社长、西安商网总编辑,发表了一批有重要影响力的新闻道,多次获陕西新闻奖,在全国新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曾出版新闻作品集《永恒的执著》。在宋海龙从事新闻工作二十余年来,见证、参与了媒体融合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为陕西省文化传媒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宋海龙生前还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他创办的“西安商网”自上线以来,策划了一系列社会公益活动,累计为社会捐赠款物近百万元。曾先后策划组织“我给农村孩子捐本书”、“西安商网携手文化名流为贫困儿童泼墨献爱心”、“情系教育冬送温暖爱心捐赠走进农村基层”、资助贫困大学生、设立“西安商网奖学金”等一系列社会公益活动,累计为社会捐赠款物近百万元。宋海龙带领的西安商网团队在2021、2022年连续两年荣获“西安市慈善会优秀先进单位”,获得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052023年6月1日,解放日社原党委书记、总编辑王维逝世,享年103岁。王维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先后在解放日工作了约30年。他曾说:“我这一辈子,要算和解放日关系最深。”在王维心目中,办纸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在他担任解放日领导期间,解放日屡出各类有影响力的道,发挥了党委机关引领與论的先锋作用。王维十分强调党的群众工作。他曾亲自分管群众工作部,坚持每天阅读读者来信,批写处理意见,从中发现典型案例,并开展讨论和道。时任解放日群众工作部主任的俞远明说。“大家继承王维同志开创的事业,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后来又专门做了来信摘编,印成内刊送领导参阅。”王维的新闻理念和工作作风观念能穿越时间,历久弥新。曾任解放日北京办事处主任的狄建荣怀念道:“王维同志很早参加革命,长期从事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他一生忠于革命忠于党,始终热爱新闻事业。”“跨千重山水负任负屈负险,逾百岁春秋懿德懿范懿行。”巨幅挽联浓缩了王维同志的奋斗一生。062023年6月4日,泉州广播电视台闽南语节目部频道创办总监、高级编辑戴泉明去世,享年70岁。1987年11月戴泉明由部队转业到泉州电视台工作,采编播出新闻、专题5000多条(部),其中在中央电视台播出300多条(部),在福建台播出900 多条(部)。1994年戴泉明负责策划创办以新闻舆论监督为特色的评论节目《周末道》,该节目创下覆盖泉州地区电视媒介收视率 的新纪录,是泉州新闻界唯一入选《中国新闻年鉴》的名牌栏目。1998年戴泉明负责策划、创办了福建省第一个现场庭审直播节目《现在开庭》,成为当地群众学法、懂法的重要渠道,先后有新华社、《人民日》、中央电视台、《美国华侨日》等20多家海内外媒体采访道。072023年6月30日,中国新闻社原副总编辑兼广东分社社长符国柱因病逝世,享年90岁。符国柱出生于1933年12月26日,籍贯海南省文昌县。1958年3月任中新社广东分社记者,后调广东省直机关工作。调回中新社后,1984年12月派驻香港分社,1985年2月任香港分社社长。1991年1月至1993年12月任中新社副总编辑、广东分社社长。1994年1月退休。中新社总社致电慰问符国柱家属,称赞他对中新社国际传播事业和侨务、涉港、涉台宣传做出开拓性贡献。082023年8月1日,著名摄影师、原《中国青年》记者郑鸣离世,享年66岁。郑鸣除了媒体人的身份之外,还曾担任过纪录片导演,新闻摄影代表作有《望长城内外》《倒闭后的滋味》等,纪录片代表作有《往事歌谣》《重返驼峰》《杨丽萍的舞蹈艺术》《半个世纪的爱》等。1986、1987、1988年,他曾连续三年当选“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是中国新闻摄影改革的代表性人物。郑鸣曾在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演讲时,讲述了摄影思维的自我意识与训练:“我们应该强调并重视纪实摄影对于历史的记录作用,对未来的启示作用和定格作用。要努力使自己所记录的事物成为未来社会发展所留下的清晰符号。”作家阿城曾在《在远处看郑鸣的新闻摄影》中这样写道郑鸣的照片:“郑鸣更多的是摄影“人民大众”,加引号儿是因为人民大众在形象上以往一直有个标准,从喜晒丰收粮到捧读红宝书,郑鸣拍的都是引号以外的,往学术上扯,郑鸣有他自己的决定瞬间。”“郑鸣的作品有新真实主义摄影美学的特征,但不纯粹。”09
2023年9月2日,重庆之声新闻主播李林因突发心肌梗塞去世,年仅42岁。
李林是重庆广电集团 (总台) 重庆之声FM968主持人,作为资深的广播节目主持人,李林主持的节目深受听友的喜爱。9月3日,中播网官方微博发文悼念:“李庆的听友喜欢称呼他‘李将军’,从业生涯二十载,性格豪爽,为人真诚,谦逊低调。他的离去,是重庆播音主持界的损失。人生不易,珍惜活着的每一天,珍爱身边的亲人朋友。”“重庆广播电视总台”微信公众号2021年5月曾刊文《重庆之声李林:不想做剑客的厨师不是好主持人》介绍:“18年间,从《笑口常开》《老师来了》《李将军英语时间》到《走遍重庆》,再到现在大火的《边听边看》,不同定位、不同领域、不同语言的节目,‘李将军’用他的专业与敬业,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又一个跨度的可能性。”102023年9月5日,深圳体育健康频道主持人常宾因病不幸猝然离世,年仅43岁。常宾生长于天津,求学于武汉,在体育主持领域有着广泛的知名度,是深圳体育频道的主持人,曾经在深圳足球俱乐部工作,后来加入了广电集团,为广大球迷所熟知。在工作中,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具备出众的才华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荣获了多项国家、省市级新闻奖项。有网友留言到:“常老师曾在天气炎热的下午,举着摄像机连续拍摄没停过。”在去世前20天常宾仍在工作,关心球队情况,询问球队动向。他以专业和敬业的态度履行自己的工作责任,向观众们展示了一名优秀主持人的职业素养和坚韧精神。112023年10月7日,山西日社原社长、副总编辑郭全盛在太原逝世,享年90岁。郭全盛1951年1月参加工作,195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于1990年4月至1994年9月担任山西日社长一职。122023年10月10日,商丘广播电视台记者刘莹允浩因突发心梗去世,年仅41岁。早在2019年,刘莹允浩在网上办理了遗体捐献登记手续,一生乐于助人的他,想在自己走后也能帮助有需要的人。他就签下了人体器官捐献志愿书,遵照他的遗愿,郑州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在其家属的协助下,完成了角膜和遗体捐献。 刘莹允浩的妻子记得丈夫曾跟她提过捐献遗体的想法:“他说,人走了,除了一捧骨灰,啥也没留下,(遗体)捐出去,最起码对社会有用。” 郑州红十字医用组织库中心工作人员卜国伟表示:“刘先生是在过世以后无偿捐献了眼角膜和遗体,他的眼角膜在10月11号已经成功地移植给了两名患有角膜病的患者,手术都非常的成功,然后他的遗体也是捐赠给学校作为教学使用。”132023年10月12日,浙江日社原总编辑江坪因病医治无效在杭州逝世,享年90岁。2022年11月6日,浙江省新闻工协会、浙江日业集团共同举办江坪同志从事新闻工作70周年座谈会,出席座谈会的江坪同志。图源钱江晚 江坪是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人,1949年10月参加工作,195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新闻人,从学徒到社总编,70余年来他始终秉持“新闻推动社会进步”的理想信念,不断磨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当浙江日总编辑时提出“办要心向读者,情系万家”的办理念,还曾在采访中寄语新一代媒体人要有“四个子”,即赤子之心、竹子品格、钉子精神和轮子精神。在将近90岁高龄之际,他还出版《随感录》《生活的果实》等作品集, 142023年10月25日,《天津日》原总编辑鲁思因病逝世,享年96岁。鲁思先生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天津日》编辑、记者、编委、副总编辑、总编辑,天津市新闻工协会主席,中华全国新闻工协会主席团委员。 152023年11月3日,原西安晚社总编辑李凡因病逝世,享年91岁。162023年11月7日,《中国青年》创办初期记者、编辑谢昌逵去世,享年95岁。谢昌逵是湖南汉寿人,青少年研究学者,是《中国青年》第一代记者,曾在《中国青年》担任专职记者十年,后任中国青年社会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青少年研究室主任、《青年研究》主编等职。172023年11月17日,著名集家、中国业协会集分会首任会长、《中国集信息》原总编辑罗同松因病去世,享年91岁。1982年,罗同松从军转业进入《人民日》继续任记者,后任《人民日》高级编辑。1993年,从人民日社退休。1995年,一生从事新闻事业的罗同松先生,受全国集爱好者的委托,担起了向民政部门申“中国业协会集分会”资格的使命,罗老历经8年的努力,当时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民政部等多个部门,于2003年7月1日分别颁发文件,批准成立了“中国业协会集分会”,集终于有了名正言顺的全国性组织。 182023年12月8日,人民日社原副总编辑张虎生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5岁。张虎生,笔名张驰,山西省静乐县城关人,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1960年8月参加工作,198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生前是中国经济刊协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中国经济传媒协会第七届理事会名誉会长。写有消息、通讯、特写、随笔、论言、学术论文、文艺评论、理论文章等不同体裁的作品,曾多次获得特等奖、一等奖。据人民日海外版道,张虎生常以“记者”身份自居,自言“这一辈子就想学新闻,干新闻”。192023年12月24日,《编辑之友》前主编孙琇因病去世,享年78岁。孙琇1945年1月出生,1985年进入山西人民出版社工作,即参与杂志的编辑工作。1994年至2001年,历任本刊常务副主编、主编。《编辑之友》杂志社发文缅怀:其本人既是编辑出版学理论的倡导者,也是实践者,发表过一批颇具见地的探索文章,出版有《编辑如是》一书,参与创办《中国编辑》杂志。退休之后,依旧从事编辑教学活动,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理论传授给后学。本文标题:笔墨永存,缅怀逝去的媒体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