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路在何方---站在博山看山地丘陵地区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模式和路径选择
敢问路在何方
---站在博山看山地丘陵地区
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模式和路径选择
博山区政协党组书记、主席 刘承志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在十九大上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乡村振兴,首先要产业振兴。产业振兴的关键是利用现代产业理念,用产(工)业化模式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但是“小农户大市场”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家庭联产承包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成为我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这种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和国内统一社会化大市场的矛盾将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内制约着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
博山区是全省24个纯山区县之一,土地分布零散、面积小,山地多、平地少,水利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低,农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经营人才缺乏,农业机械利用率较低,基础设施投入规模效益差。与平原地区相比,推行适度规模经营先天不足,发展现代农业困难较多。尤其是在粮食生产上与平原地区比较基本上没有竞争优势。
博山南部四镇(池上、博山、源泉、石马)作为典型山区,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林果业为主和以家庭生产为单元的农业产业结构,随着近年供求关系的逐步失衡,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农业生产的价格倒挂问题越来越影响到农民生产积极性,如何打破“果贱伤农”周期律,转变小农户盲目、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让生产环节与城市统一大市场有机衔接,已经成为农业振兴、农民致富、农村脱贫的关键问题。
一、当前山区农业主要问题
一是生产模式落后,不能与现代化的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从产业角度来说,农业的现代化就是农业产业化。但从目前情况看,大量小农户还是沿用传统的种植模式,种植范围仅仅限于家庭承包山地,基础设施配套水平落后,管理标准粗放,产品档次不高;农民种什么不是根据市场需求,而是随大流,盲目性很大,既无规模化,又无标准化,更谈不上创建品牌。支撑种植环节的下游加工、销售环节原始、落后,拉动作用不强。
二是种植结构调整太慢,落后于消费升级的步伐
林果是博山南部四镇的支柱产业,农民大量种植板栗、核桃、鲜桃、秋梨、苹果、猕猴桃等林果,传统品种占据主流,新品种引种和推广速度太慢。比如,池上镇农民大量种植的鲜桃品种,在博山种植已经二十多年,品质退化,只能供应中低端市场,跟不上消费升级的步伐,这也是造成供求失衡,价格走低的原因之一。
三是产业链太短,对种植环节具有较强拉动作用的现代加工和销售链条短缺
在现代农业体系中,种植业只是产、加、销产业链条的一个环节,农业的增收增效更大程度上是依靠加工和销售的牵引带动作用,更多是依靠产业链整体效率的提升,具有一体化、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地域化、品牌化的显著特点。但从目前现状看,一是广大小农户只有生产环节,基本上没有深加工环节;销售鲜果也大多是以周边采摘和集贸批零方式,小部分依靠微商、电商,随行就市,对价格没有发言权,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经济效益不高。二是广大小农户生产规模太小,缺少统一的标准,集腋不能成裘,难以形成真正的有效规模, 很难发展下游的加工,也很难进入城市大市场。
二、山地丘陵地区实现农业产业振兴的探索和实践
驻博山市政协委员康成龙打造产业化龙头企业带领一部分农户,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冷链化储运、订单化营销”的路子,把鲜梨供应到省内大中城市的连锁超市,解决了卖果难和种植鲜果收入不稳定的难题。
2007年,康成龙联合池上镇114户农民,成立博山益康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主要种植黑杂粮。2010年成立淄博黑五类食品有限公司,开始引种河南农科院培育的新品种-红香酥梨和皇冠梨,林下套种鲁山皇菊,2019年开始对黑色杂粮进行深加工,生产“康慷”牌黑杂粮烧饼。
黑五类食品有限公司作为龙头企业,最多时从农户手中流转400多亩土地,在秋梨新品种试种成功后开始规模化种植和标准化管理,为产品深加工和市场销售打造生产基地。随着产量提升,依靠良好的质量和稳定的品质,产品的市场认可度越来越高,与周边城市的大型超市签订合同,逐渐建立起稳定的销售渠道。2020年,在尚未进入盛果期的情况下,生产销售秋梨40多万斤,收入100多万元。
随着市场逐步扩大,如何扩大种植规模成为公司发展瓶颈。但是池上作为山区镇,流转地块分散,随着规模扩大,管理成本上升较快。如何解决山地规模化种植和成本之间的矛盾,成为公司扩大经营规模必须越过的障碍。
公司做法是:通过提前订立收购合同,引导一部分农户从基地购买苗木,与基地种一样的品种,接受基地技术人员培训指导,规范进行田间管理,保证小农户标准化生产、稳定性收益。将“小舢板连成航空母舰”,小农户的加入,较好解决了公司规模扩大和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的矛盾,通过龙头公司(1)适度规模经营与小农户(N)同标同质分散经营相结合,打造“1+N”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达到了龙头企业的“头羊”和小农户的“群羊”同频共振,将传统意义上“一家一户”的小农耕作模式,纳入到“贸工农”一体化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模式之中,既发挥了小农户老少齐上阵精耕细作的优势,降低了生产成本,又达到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一体化、品牌化”的要求,与中央所提出的推动现代农业与小农经济有机衔接的要求不谋而合,成功推动了通过“1+N”产业联合体模式实现山区农业产业化的生动实践,为山地丘陵地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一种可行的选择。
三、“1+N”农业产业联合体模式的特点
淄博黑五类食品有限公司的成功实践中,“1+N”农业产业联合体模式不仅具有共同富裕基因,而且符合产业经济的内在逻辑,体现着山区农业的显著特点:
1.“头羊”引领效应
通过调优种植品种,解决了“种什么”的问题。
在“1+N”产业联合体模式中,淄博黑五类食品有限公司作为“1”具有“头羊”的引领作用。公司通过流转土地开展适度规模经营,打造了包括生产种植、产品深加工、仓储物流、市场营销全产业链条的经营模式,构筑了一个现代农业企业的雏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黑五类公司与大专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聘请农业专家作为公司发展顾问,开展梨树新品种的引进和试种工作,筛选出适合博山南部山区气候特点的红香酥和皇冠二个秋梨新品种,公司从2016年开始在流转的土地上大面积种植,并在树下套种鲁山皇菊。这种套种模式既起到了保墒作用,又降低了田间管理成本,同时解决了秋梨丰产期之前收入问题,一举多得,收到了很好经济效益。
2.“群羊”聚集效应
通过小农户作为“N”参与种植,解决好“谁来种”的问题。
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公司自营生产基地的产能越来越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如果单纯依靠加大土地流转量,扩大基地种植规模,会带来生产成本的大幅度上升,直接影响公司效益。公司通过订单为纽带,把大量小农户衔接到公司生产环节上,让小农户成为公司一个外包的生产车间,按标准引种,按标准种植,按标准管理,按合同收购,让广大小农户成为种植环节的主力军,较好地解决了公司规模扩大和成本上升的矛盾。
3.协同共赢效应
通过分工和协作,解决好“怎么种”的问题。
为保证市场的稳定,龙头企业必须保持一定规模的自营生产基地。这个基地作为“旗舰”既是调整种植结构的试验田,也是推广新品种的示范园,还是维护市场的压舱石,更是稳定公司生产、技术、市场人才队伍的大本营。但是,在山地丘陵地区,由于连片土地少,基础设施重复投入大,生产基地规模不宜太大,如果太大了,生产成本会不成比例的上升,但规模也不宜太小,如果太小了,支撑产、加、销一体化生产经营体系就会出现问题。开始起步时公司基地保持的自营规模是400亩左右,随着联合体中小农户加入数量的不断增多,合作关系日趋稳定,现在自营规模逐步减小到200亩,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1+N”产业联合体农业产业化模式中,龙头企业和小农户围绕生产和服务建立了严密的分工和协作关系,在产业链中 “角色”不同。为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加快吸收尽可能多的小农户加入到种植环节。通过分工和协作,公司在小农户没能力办成、办不好的服务环节上为农户提供专业化服务,如品种引种、技术指导、仓储物流、市场销售等;在田间管理上定期对小农户进行培训和技术指导,小农户只负责严格按标准进行种植生产,保证产品品质稳定,产品由公司按合同收购。
4.市场向导效应
围绕卖给谁,解决好“为谁种”的问题。
黑五类公司把产品市场定位于大中城市的中高端消费市场,通过引种新品种,建立起了一条试种、推广、规模种植、仓储物流、市场销售等一体化的全产业链鲜果产业化生产体系,种植的秋梨品质好、卖相好,适应了大中城市市民消费升级的需求,供不应求,既带动了小农户共同富裕,又促进了公司稳定发展。为克服鲜果种植季节性农闲问题,公司新上一条黑杂粮食品生产线,对杂粮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解决农闲时节工人就业问题,提高了工人收入,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几点启示和建议
如何重整和延展农业产业链,转变小农户盲目、落后的生产方式,将其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黑五类公司打造的“1+N”农业产业联合体模式进行了成功实践,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1.培植现代农业龙头企业,选准小农经济转型的切入点,解决好当前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和产、加、销脱节问题。
走现代农业的路子,单独依靠小农户的自我发展困难很多。应鼓励农村中的“能人”、工商资本的“高人”到农村去流转土地,开展适度规模的种植养殖,利用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按“贸工农”一体化模式建立现代农业的龙头企业。政府应在政策上支持龙头企业的发展。
2.支持小农户与现代农业企业的有机衔接。
龙头企业在打造“贸工农”产业体系之后,如果有能力,可把尽可能多的小农户纳入到其生产经营链条中去,带领小农户共同去调结构,共同去提品质,共同去闯市场,走共同富裕之路。政府应在政策上支持龙头企业带动尽可能多的小农户走现代农业之路。
3.发挥好政府在农业产业化转型中的特殊作用。
目前,小农户发展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弱,而作为新型农业主体的龙头企业个数少、规模小,发展现代农业任重道远。政府应该在关键时期发挥好特殊作用,如科技研发、新品种试种推广、规划引领、服务指导、考察学习、人员培训、政策扶持,营造公平环境、筑巢引凤等方面给予支持。
本文标题:敢问路在何方---站在博山看山地丘陵地区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模式和路径选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