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在哪里
大英博物馆在哪里推荐文章1:大英博物馆:镇馆之宝变身文创产品受欢迎
大英博物馆坐落于英国伦敦,是英国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藏品中不少“镇馆之宝”被设计成形式多样的文创产品,深受人们欢迎。
↓“盖尔-安德森猫”是一件古埃及青铜猫坐像,收藏家盖尔-安德森1939年将其捐赠给大英博物馆,从此雕像得名“盖尔-安德森猫”。
↑11日在大英博物馆拍摄的以“盖尔-安德森猫”为灵感的文创产品。
↑11日在大英博物馆拍摄的以“盖尔-安德森猫”为灵感的文创产品。
↑11日在大英博物馆拍摄的藏品“盖尔-安德森猫”。
↑11日在大英博物馆拍摄的以“盖尔-安德森猫”为灵感的文创产品。
↓刘易斯棋子是在苏格兰的刘易斯岛发现的,棋子上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各不相同。
↑11日在大英博物馆拍摄的藏品刘易斯棋子。
↑11日在大英博物馆拍摄的以刘易斯棋子为灵感的文创产品。
↑11日在大英博物馆拍摄的以藏品刘易斯棋子为灵感的文创产品。
↑11日在大英博物馆拍摄的藏品刘易斯棋子。
↑11日在大英博物馆拍摄的藏品刘易斯棋子。
↓罗塞塔石碑上刻有三种铭文,文字学家凭借这些铭文破译了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秘密。
↑11日,儿童在大英博物馆参观罗塞塔石碑。
↑11日在大英博物馆拍摄的以罗塞塔石碑为灵感的文创产品。
新华社记者 李颖 摄影道
: 新华社
大英博物馆在哪里推荐文章2:大英博物馆!一个让中国人无法笑着走出来的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The British Museum),又名不列颠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罗素广场。该馆成立于1753年,于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对公众开放,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馆之一。博物馆收藏了世界各地许多文物和珍品及很多伟大科学家的手稿,藏品之丰富、种类之繁多,为全世界博物馆所罕见。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占据圆明园,当英国首领额尔金,受到英国首相支持,下令让3500名英法联军冲入圆明园的时候,火烧圆明园,大火三天不熄。成为史上罕见的暴行。
根据文献记载,我们的国宝丢失的件数高达150万件!!!
而今,凡是去过,或者参观过大英博物馆的中国人,看到的都是我们曾经不堪的历史,都是鲜血换来的经历!
一桩桩,一件件,无不提醒我们,国仇家恨,不能忘,不敢忘!
今天看到一个道,无耻的大英博物馆导游还说:“中国最精美的瓷器全在这里。”
这些文物是怎么来的?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很清楚。
网络上的图片都看的让人窒息,可见身临其境的感受。
我们的国宝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离开家几天都会想家,何况他们已经离家百年了。
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多的国宝能回家!!!!
大英博物馆在哪里推荐文章3:大英博物馆里,那些失落的瑰宝
据英国媒体道,当地时间8月16日,大英博物馆储藏室内一批“用于学术和研究目的”,且未在近期公开展示过的“小件文物”被盗。这批文物包括从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19世纪的黄金首饰、宝石及玻璃制品。博物馆随即启动独立安全审查,并加强了安保,英国警方也对此事件展开调查,但目前仍没有实质性进展。
大英博物馆被盗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也使得这座本就声名赫赫的艺术殿堂以一种令人心痛的方式重新回到大众视野的中心。
观众在敦煌流散海外精品文物复制展上参观。陈斌摄(新华社发)
事实上,大英博物馆被盗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2002年,馆内一尊有2500年历史、高12厘米的希腊半身雕像被盗,至今未能寻回;两年后的2004年,又有15件中国珠宝文物在该馆开放时间段内神秘失踪。每一次,博物馆方面都表示将提升安保水平,亡羊补牢,但很显然,前路依旧漫漫。
大英博物馆坐落于英国伦敦罗素广场,于1759年1月15日正式对公众开放,最初的展品主要来自于私人收藏家的捐赠。
古埃及青铜猫坐像“盖尔-安德森猫”,收藏家盖尔-安德森1939年将其捐赠给大英博物馆。李颖摄(新华社发)
在接下来的百年岁月里,大英博物馆的藏品日渐丰富起来,其过程与英国殖民扩张密不可分。
1763年,英国通过七年战争击败法国,成为海洋霸主;1815年,英国赢得拿破仑战争,彻底坐稳了当时“全欧甚至全球最强大国家”的宝座。从此,英国开始加快全球殖民步伐。
从1607年英国在弗吉尼亚建立第一块真正意义上的殖民地詹姆斯敦开始,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殖民地面积一度达到了惊人的3350万平方公里,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囊括了包括南极洲在内的七大洲、四大洋。
与英国扩张殖民步伐同步的是,各国的历史文化典藏以及奇珍异宝也流入英国本土,并汇集到大英博物馆中。
作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大英博物馆现有藏品800多万件,覆盖了200多万年的人类历史。受制于馆内空间,仅有约1%的文物能够被展出,但即便这1%也足以让每一位去过大英博物馆的参观者惊叹。
大英博物馆根据藏品类别划分为10个分馆,分别是古近东(巴尔干半岛地区)馆、硬币和纪念币馆、埃及馆、民族馆、希腊和罗马馆、日本馆、东方馆、史前及欧洲馆、版画和素描馆、西亚馆,共计94个展厅。
埃及馆是其中最大的陈列馆,馆内藏有10万多件古埃及文物。这里最有代表性的展品就是大英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罗塞塔石碑。但若想近距离观看石碑却不那么容易。笔者曾两次前往埃及馆,每一次都被拥挤的人群堵在远处动弹不得,即便只想看看石碑旁的解说,也需要历经“千辛万苦”,穿过密集的人流才行。
据资料记载,罗塞塔石碑制作于公元前196年,上面刻的是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的登基诏书。按照专家的说法,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密集的文本内容,更在于它为学者们提供了解读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方法。在这块石碑上,工匠们用古埃及象形文字、埃及草书以及希腊文3种文字刻下了相同的内容,学者可以凭此对照理解,从而分析古埃及象形文字的结构和用法。也正因如此,有人甚至评价罗塞塔石碑为“打开古埃及文明的大门”。
不过,对于笔者来说,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33号展厅才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
大英博物馆官网上最近正在展出的“中国主题”展览截图。
不久前,大英博物馆举办了全球首个描绘19世纪中国历史文化的大型特展——“晚清百态”。300多件珍稀展品围绕宫廷、军事、艺术、日常生活以及全球交流五个主题铺陈,立体呈现了晚清社会的全貌。据说,还有数十名“神秘收藏家”借出了自己的私人珍藏,其中很多藏品都是第一次出现在公共视野中。有现场参观过的小伙伴评价说,此次特展的特别之处不仅在于藏品的珍贵,还在于藏品选择包罗万象,内容覆盖帝王将相、普通百姓、边疆战士,身处其间,仿佛时光回溯。
大英博物馆官网显示,馆内现有中国文物超2.3万件,囊括了新石器时代的石器、仰韶文化的彩陶、商周春秋战国的青铜器、汉代的漆器玉器以及唐宋三彩、五大名窑瓷器、元青花、珐琅器等几乎所有艺术类别。这些漂泊海外的文物对于研究中国文化意义重大。虽然大英博物馆方面宣称,馆藏的中国文物是通过馈赠、购买、交换等方式获得的,但熟悉历史的朋友们肯定都知道,战争期间的疯狂掠夺、盗卖才是最主要的。
大英博物馆官网上展示的部分“中国主题”馆藏截图。
这也是大英博物馆最惹人争议的地方。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看,能够将这些珍贵文物保存下来、展示出来,确实有其积极意义。但对于各大文明古国而言,流失的文物则更多代表了不可忘却的苦难。这也是多个国家的民众都在反复地、在不同场合、以各种方式呼吁大英博物馆归还珍贵文物的原因。
新近发生的文物被盗事件再一次将大英博物馆推上了风口浪尖。毕竟,如果大英博物馆不能很好地护卫文物周全,承受损失的将不再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而是全人类。
文物是文明的印记,万万不可失落,当慎之又慎。
(刘畅),原标题《那些失落的瑰宝》
: 经济日
大英博物馆在哪里推荐文章4:“既然大英博物馆管不好文物,为什么不将它们还给国?”
近日,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位于英国伦敦市中心的大英博物馆被曝出有约2000件馆藏珍品“不翼而飞”,其中一部分甚至被挂到网上低价出售。当地时间8月25日,大英博物馆馆长与副馆长相继辞职。
这起失窃丑闻被英国《泰晤士》形容为“国家耻辱”,同时也在全球引发了连锁反应,一波又一波浩大声讨从全球各地席卷而来。文物原籍国纷纷加紧步伐,开展对流失文物的追索。
监守自盗?
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被“贱卖”
当地时间8月16日,大英博物馆发布一则公告,称有藏品“丢失、被盗或损坏”,包括从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19世纪的黄金首饰、宝石和玻璃制品。
8月26日,大英博物馆理事会主席奥斯本证实,该博物馆“失踪”的藏品数量约为2000件,引爆国际舆论。
在大英博物馆发布有关藏品失踪的公告之前,一名员工被馆方解雇,他就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文物专家、资深策展人彼得·希格斯,已在大英博物馆工作了30多年。
大英博物馆没有透露解雇希格斯的原因,而一名丹麦古董经销商格拉德尔向媒体公开了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
△彼得·希格斯
作为古董经销商,格拉德尔时常通过线上拍卖及购物网站购买艺术品。2014年以来他已经从一个网名叫“苏丹1966”的卖家手里买了70多件艺术品,大多数单价不到200英镑。
他入手的第一件商品是一件美杜莎浮雕,“苏丹1966”将其描述为19世纪的复制品,售价仅15英镑。但到手之后格拉德尔发现这其实是一件公元二世纪的罗马珠宝。
格拉德尔曾好奇询问这些商品来自哪里,“苏丹1966”解释称自己的祖父在约克郡曾开了一家古董店。
直到2020年,格拉德尔在浏览大英博物馆网站时,看到目录中列出的一块浮雕碎片,终于产生了怀疑。他清晰记得同一块浮雕碎片曾在2016年被“苏丹1966”挂到购物网站上,还声称是从祖父那里继承的传家宝。
那么这个“贱卖”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的“苏丹1966”究竟是谁?
“苏丹1966”自称名叫保罗·希金斯,但格拉德尔发现,他的银行账户名却是彼得·希格斯,和大英博物馆的资深策展人同名,而且这位策展人在社交媒体上用的网名就是“苏丹1966”。当他询问“苏丹1966”是否就是希格斯时,对方矢口否认。
2021年2月,格拉德尔给大英博物馆的副馆长发邮件,提醒博物馆可能存在“监守自盗”现象。邮件发出后有如石沉大海。
格拉德尔曾咨询法律界人士的意见,得到的回复是如果要提出指控,必须由被害方提出,但作为被害方的大英博物馆不承认“失窃”,事态陷入一种无解困境。
在格拉德尔看来,大英博物馆只想避免丑闻曝光,试图将此事掩盖起来。直到最近,随着博物馆丑闻发酵,格拉德尔的爆料才引起媒体关注。而格拉德尔怀疑,他所揭露的也许只是大英博物馆失窃案的冰山一角。
无论“黑手”是谁,此事暴露出的安全漏洞已经让大英博物馆自诩的“文物保管人”角色受到更多质疑。
管理混乱!
英媒爆料大英博物馆安全措施存在漏洞
大英博物馆成立于1753年,1759年1月15日正式对公众开放,是世界上首个国家博物馆。早在上世纪70年代,大英博物馆就曾发生过一系列钱币和奖章失窃案件。
1993年,窃贼从屋顶闯入,偷走了价值25万英镑的罗马硬币和珠宝。
1997年,几本波斯书籍被盗。
2002年,一座拥有2500年历史,估价约2.5万英镑的希腊雕像被盗。
2004年,十多件中国铜镜、盔甲和宝石被盗。
2017年,一枚价值75万英镑的卡地亚钻石被曝出在2011年就已经失窃。
《泰晤士》认为,藏品屡屡被盗和馆方“管理混乱”有很大关系。2002年12月,该记者艾雷代尔以实习生身份进入大英博物馆卧底调查了三个星期。
他在后来的道中写道:“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陶罐和玻璃制品被不小心打碎,工作人员悄悄将碎片重新粘在一起,以免被馆方发现。”“大多数策展人都会随身携带一小管胶水。”
为了测试安保情况,艾雷代尔进入大英博物馆深处的一间储藏室,将一件公元前3世纪、价值2万英镑的希腊大理石足装进背包,然后从博物馆正门离开,整个过程没有遇到任何阻碍。此后,他又神不知鬼不觉地把这只大理石足还了回去。
据《纽约时》道,大英博物馆馆藏的800万件藏品当中,仅有450万件在电子数据库中做了数据编目,约占藏品总数的一半。大英博物馆理事会主席奥斯本承认,并非所有藏品都进行了“恰当的编目和登记”。这就意味着一些没有编目的小件文物在失窃后,可能大英博物馆自己都不知道丢的是自家的东西。
数十年来,这种松散混乱的编目制度一直饱受批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打击文物非法贩运小组负责人齐罗吉安尼斯直言,将藏品记录在册是博物馆的“主要责任”,而大英博物馆却将资金优先投入到制作精美的手册和举办活动上,让盗贼有了可乘之机。
《泰晤士》道称,据统计,从英国的博物馆中丢失或被盗走的文物中,有90%以上最终都无法被找回。
失窃丑闻全球发酵
多国要求归还文物
随着失窃丑闻发酵,大英博物馆如何获得如此之多的文物,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审视和质疑。
16世纪,英国开始向几大洲殖民扩张,一度占据了全球四分之一的土地。在数百年的殖民历史中,英国掠夺了世界各国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其中也包括大量文物。它们中的大多数最终都被送到大英博物馆。
18至19世纪,英国人从希腊考古遗址中带走了大量文物,其中就包括被埃尔金勋爵带走的帕特农神庙石雕。今年3月,梵蒂冈将三件帕特农神庙石雕碎片正式移交希腊。
而英国一直以“保护文物安全”为由,拒绝将被掠夺文物归还,1963年还修改了《大英博物馆法》,以立法的形式禁止归还文物。时任英国文化大臣米歇尔·唐兰就曾表示:“我认为归还文物是危险的,而且是法律禁止的,我们目前不打算修改法律。”
如今,文物失窃丑闻曝光,英国下议院议员贝尔·里贝罗·阿迪直言:“大英博物馆馆藏文物被挂到购物网站上出售,而馆方却声称文物的原籍国无法照顾好它们,这种不归还文物的理由‘侮辱性太强’。”
8月23日,希腊再次要求英国归还19世纪从雅典运走的帕特农神庙石雕。
2022年底,埃及一批考古学家发起请愿书,希望拿回埃及国宝罗塞塔石碑。
埃塞俄比亚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1868年英国入侵后夺取的十字架、武器、珠宝等文物。
近年来,复活节岛的拉帕努伊人也不断要求大英博物馆归还其作为“精神图腾”的复活节岛石像。
然而,追索文物之路漫长而艰辛。
大英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有三件来自中国
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也出现“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的呼声。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3000多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余件,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大英博物馆的33号展厅专门陈列中国文物,里面沉睡着上万件石器、玉器、青铜器、漆器、瓷器、书画、壁画、经卷、雕塑、丝绸服饰等。所谓的大英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就有三件来自中国,分别是《女史箴图》、敦煌壁画和大维德花瓶。
然而,法律困境仍是阻碍文物回归的最大障碍。
自1954年“海牙公约”开流失文物归还先河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先后于1970年和1995年制定了相关国际公约。但“法不溯及既往”的国际法原则很大程度上让这些国际公约失去了效力,尤其是以英国为代表的“文物流入国”并未加入公约。
此外,要实现流失文物“回家”,须对追索的文物定性,然后根据具体情况搜集证据资料、法律依据,并与外交手段配合索回。而很多文物由于年代久远,能够证明其流失的证据很难搜集。
牛津大学皮特河博物馆馆长丹·希克斯指出,大英博物馆至今仍怀有“帝国怀旧情结”,认为自己“拥有某种特权,可以不经说明占有文物”。
几个世纪来,英国从其他国家掠夺文物,藏于大英博物馆,各国要求英国归还文物的声音从未间断。如今一部分文物失窃了,大英博物馆该以什么样的身份去寻找这些原本就不属于自己的文物呢?
这种“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恐怕也是大英博物馆不愿公开失窃丑闻的原因之一。
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综合《世界周刊》、《今日亚洲》
翻译
搜索
复制
:央视新闻
大英博物馆在哪里推荐文章5:探索世界文明的宝库:伦敦大英博物馆
伦敦大英博物馆,一座全球著名的博物馆,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艺术价值,是每个文化爱好者必去的地方。
大英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的布卢姆斯伯里区,于1753年开放,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它拥有超过800万件藏品,涵盖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和历史,包括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中国、印度等地的珍贵文物和艺术品。这些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向我们展示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多样性。
对于参观者来说,在大英博物馆浏览是一件令人兴奋的事情。博物馆分为不同的展览厅,每个展览厅都有自己的主题和特色。例如,古埃及展览厅里展示了法老们的神秘宝藏,古希腊和古罗马展览厅则展示了精美绝伦的雕塑和瓶画。中国展览厅则是展示了丰富的中国历史和文化,如中国陶瓷、织物、书法等。此外,在大英博物馆的图书区也有一个历史悠久的图书馆,收藏了各种珍贵的手稿、书籍和文献。
在参观伦敦大英博物馆前,有一些准备工作需要完成。首先,游客需要提前购票,以避免排队等待的时间。其次,游客需要提前了解博物馆的展览和主题,以便更好地进行游览。此外,游客需要携带自己的护照或身份证件以便入场。在游览时,游客需要注意安全和秩序,遵守博物馆的规定,并提前制定好游览计划。
在大英博物馆游览时,拍照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来记录下这些美好的瞬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展厅禁止使用闪光灯,游客需要提前了解并遵守规定。此外,游客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和光线来拍摄文物和艺术品,以展现不同的美感。
参观伦敦大英博物馆的花费大概包括门票、预约费用以及可能需要的一些文物或艺术品。总的来说,花费大约在20-30英镑之间。为了节省费用和避免拥挤,游客可以选择避开高峰期并提前预约门票。
参观伦敦大英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了解世界文化和历史的机会,也是一个引发思考和激发好奇心的好时机。博物馆的文物和艺术品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历史和智慧,同时也提醒我们珍惜和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游览过程中,游客可以与这些文物和艺术品进行深入的交流和对话,感受它们的生命力和灵魂。
#博物馆##展馆##世界文化遗产#
大英博物馆在哪里推荐搜索词:
1.重庆大英博物馆在哪里
2.大英博物馆在哪里?
3.大英博物馆在哪里位置
本文标题:大英博物馆在哪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