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面对冰冷的遗体,你会害怕吗?」面对质疑,90后殡葬师小林(化名)的回答出人意料:「他们是别人的至亲,是带着爱离开的,我只想送他们体面的离开最后一程。」一天仅睡4小时、服务数十位逝者的她,用青春与敬畏撕开殡葬行业的神秘面纱。这份「与死亡对话」的职业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与社会争议?


  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摆渡人」


  小林的工作日常和普通上班族完全相反。每天凌晨到达现场,给遗体精细化妆,遇到车祸或者其他事故而走的逝者,还需要对其修复,而每晚她至少服务1-2位逝者,还经常因突发任务连续熬夜。


  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个工作只需要胆子大就行,小林表示自从做了这一行,要学习的地方可不少。本就是医学生的她,不仅学习了心理学知识,还自学了美学相关知识,她说“不管逝者活着的时候怎么样,我想让他们漂漂亮亮的走。”


  对于女生的她,长时间直面腐坏或创伤遗体,还需要面临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挑战。但家属的一句‘谢谢’,让她觉得一切都值得。


  年轻一代为何选择「禁忌行业」?


  很多人疑惑,小林年纪轻轻的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行业,要知道这对于年轻一代属于“禁忌行业”了。家里人都不支持,认为她年轻也不是找不到其他工作,用她家里人的话来说就是“晦气”。


  之前家里安排她相亲,本来聊的好好的两个人,听到她职业后,都找各种借口推脱了。她妈妈因为这个还跟她冷战了几个月,担心她因为职业的原因而嫁不出去。


  而小林倒是想的开,对于那些男子的想法很理解,缘分该来的时候自然就来了,不必强求。她还说:“职业不分高低,让逝者有尊严地离开是对生命的尊重。”


  生命教育的缺失与唤醒


  小林的事迹被发到网上后,引发了众多网友的点赞,但不禁让人思考,我们该如何打破对死亡的恐惧与避讳?


  经常刷到新闻,家里人担心孩子小会害怕,会接受不了。总用善意的谎言告诉孩子,亲人只是去了很远的地方,有一天会回来的,但等到孩子长大也没等到亲人回来。


  也不好评说这谎言到底对不对,但可以看出社会对死亡教育的缺失。当我们可以平静地说出“死亡”,讨论“告别”,或许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我们如何赋予其意义。打破恐惧,从一场坦诚的对话开始,从一堂课、一部电影、一次纪念开始。唯有如此,每个人才能在与死神的“和解”中,活得更从容、更炽热。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90后殡葬师用双手为生命画上温暖的句点,也照见了社会对生死议题的矛盾与进步。当越来越多年轻人勇敢踏入「灰色地带」,或许我们该思考:如何让每个职业都能被温柔以待?如何让告别少一分恐惧,多一份体面?这不仅是行业的变革,更是一场关于生命教育的全民必修课。


本文标题:90后殡葬师日睡4小时:用青春撕开死亡禁忌,守护生命最后的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