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功立业,初露锋芒

  1949年,新中国百废待兴,经济建设成为重中之重。


  为统筹全国财经工作,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挑选主任人选时,陈云可谓当仁不让。他在延安时期主持五省联防财经工作,建树颇丰;解放战争时期又在东北主持财经工作,短短时间内就让东北经济形势趋于稳定,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了坚实后盾。


  选定了主任,副手也要物色得当。


  毛泽东思来想去,觉得薄一波最为合适。当时的薄一波正担任华北局第一书记,工作繁重。但在毛主席的亲自动员下,他还是接下了这个重担。这一决定,让他的人生轨迹就此改变。


  中财委成立伊始就面临严峻考验。当时全国各大城市粮食、布匹紧缺,一些投机商人趁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


  陈云、薄一波带领中财委展开了轰轰烈烈的"两白一黑"之战:调集大米、纱布、煤炭等重要物资,采取高吸低抛的策略,打击投机倒把行为。


  这场经济战争取得了重大胜利,物价很快趋于平稳。


  接下来的挑战更为艰巨。由于历史原因,各解放区财政体系互不相通,如何理顺关系,统一管理,考验着中财委的智慧。


  在陈云、薄一波的通力协作下,短短几个月内,全国的财政收支和金融管理实现了统一。这一成就获得毛主席高度赞扬,他将其意义比作第二次淮海战役。


  随着经济形势逐步好转,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为了适应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调整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成为当务之急。陈云调任国务院后,薄一波开始独当一面,兼任财政部部长。


  他深入研究税收、贷款、原料供应等问题,制定扶持政策,帮助工商业发展。到1950年下半年,全国经济形势明显向好,大城市的霓虹灯重新亮起,展现出勃勃生机。


  当经济活跃起来后,一些腐败现象也随之抬头。中央及时发起"三反"运动,整治贪污、浪费、官僚主义等不良风气。


  作为节约检查委员会主任,薄一波带头查处大案要案。


  在查处刘青山、张子善案件时,有人念及两人的革命功劳请求从轻处理。这个问题最终上给毛主席,得到的答复是:正因为他们地位高、功劳大,更要严惩不贷,以儆效尤。


  到了1952年底,新的转折点到来。随着工商业调整和商品流通方式的改变,原有税制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薄一波主持制定了新税制方案,着重强调开源节流和简化征收程序。


  方案经过周恩来总理逐字斟酌后获得通过,开始在全国推行。


  在宣传新税制时提出的"公私企业一律平等纳税"的说法,在当时即将开展社会主义改造的大背景下,却成为了一个导火索。


  1953年初,各地开始反映新税制实施后出现物价波动等问题,这些反应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在政治局会议上,毛主席严肃指出,新税制的制定未经中央同意,却与资本家商量,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错误。


连番检讨,风雨欲来

  1953年,全国财经会议召开。


  为了讨论新税制问题,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了这场会议。起初一个月,与会代表们对新税制改革的讨论还算平和,大家就具体问题各抒己见,气氛虽然严肃但还算正常。


  随着会议的推进,一些不适当的责难开始出现,有人开始把新税制改革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上升到路线是非的高度。这让身为财政部部长的薄一波感到事态严重。


  每天,毛主席都会通过周恩来了解会议进展。在得知会议走向后,毛主席要求薄一波在会上作公开检讨。


  7月15日下午,薄一波走上讲台准备检讨,许多不知情的同志都露出吃惊的神色。原本平静的会议室气氛陡然紧张起来。


  薄一波按照事先准备的提纲,对新税制改革中的问题作了深刻检讨。然而,这次检讨并没有平息争议,反而在一些人的推波助澜下,无端猜测接踵而至。


  接下来的十天内,会议频繁召开了八次,每次都在讨论新税制问题,但就是得不出结论。会议的走向逐渐偏离了原定议程,原本要讨论的总路线、五年计划等重要议题都被搁置一旁。


  到了7月25日的会议上,周恩来宣布薄一波需要进行第二次检讨。这个决定让薄一波措手不及,他当即给周恩来递了张纸条,请求多给些准备时间。


  周恩来体谅薄一波的难处,将第二次检讨的时间推迟到8月1日。


  这几天里,薄一波几乎彻夜难眠,反复思考、准备检讨发言。


  当他在8月1日的会议上作完第二次检讨后,会场的反应依然冷淡。一些人甚至开始把新税制改革中的问题,说成是中财委内部存在"两条路线斗争"。


  这时的会场氛围已经完全变了味。原本是为了总结经验、提高认识的财经会议,渐渐变成了一场针对薄一波的批斗会。


  一些与会者甚至开始对薄一波的政治立场提出质疑。面对这种情况,薄一波意识到继续检讨已经无济于事,当会议上再次要求他作第三次检讨时,他干脆予以拒绝。


  周恩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作为会议主持人,他陷入了两难境地:说重了,显得对薄一波不公;说轻了,又难以平息争议。


  更让他担心的是,这场会议已经完全偏离了最初的目标。原本要讨论的重要议题都被搁置,会议耗时两个月却始终无法做出结论。


  形势的发展让周恩来感到忧虑,一些人正试图把新税制改革中的技术性问题政治化,这绝非中央的本意。作为总理,他必须采取行动扭转局面。


  但在当时的形势下,他一时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最终,他决定向毛主席汇,寻求解决之道。


  这是毛主席第一次见到周恩来如此为难的样子。听完汇,毛主席神色平静,只说了一句看似简单的话:"结论作不来,可以搬兵嘛!"这句话顿时点醒了周恩来。


明主布局,化险为夷

  原来,毛主席所说的"兵",指的是正在北戴河休养的陈云同志和邓公同志。两位老同志虽然因病在外休养,但对财经会议的情况也略有耳闻。


  接到周恩来的邀请后,他们很快返回北京。毛主席的这步棋,既避免了自己直接出面干预,又能借助二人在财经领域的威望平息争议。


  8月6日,陈云在第29次会议上开门见山指出,不能否定薄一波在中财委几年来的工作成绩,更反对所谓中财委存在"两条路线斗争"的说法。


  陈云作为曾经的中财委主任,他对薄一波的工作最有发言权,这番话无疑给会议定下了基调。


  紧接着,邓也在会上表态。他承认薄一波确实存在错误,但强调每个人都会犯错,不能把具体工作中的失误上升到路线问题的高度。


  邓的发言既肯定了批评的合理性,又给批评划定了界限,可谓恰到好处。两位德高望重的老同志先后发声,如同一场及时雨,让持续两个月的紧张气氛终于开始缓和。


  但事情还没有完全结束。薄一波虽然暂时摆脱了困境,心中却仍有疙瘩。他找到陈云和邓公,表示想离开中央到地方工作。


  两人都建议他直接去见毛主席。抱着忐忑的心情,薄一波来到中南海菊香书屋。毛主席以茶代酒,和他推心置腹地长谈。毛主席说,这次会议本想讨论过渡时期总路线,却没有完全按照他的意思来。


  他肯定了薄一波的工作态度,同时也指出他确实存在一些失误。谈话中,毛主席的语气始终温和亲切,这让薄一波倍感温暖。


  当薄一波提出想到包钢工作时,毛主席却予以否定,认为中央还需要他。看到薄一波仍有顾虑,毛主席建议他去找朱德、彭德怀等老同志谈谈,这些人都是他在山西时期的老战友。


  临别时,毛主席还特意起身相送,鼓励他换换心情,看看前景。


  按照毛主席的建议,薄一波随后拜访了朱德和彭德怀。彭德怀难得地表现出温和的一面,他以自己的经历劝导薄一波:对待批评,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不能把批评都变成包袱。有些是非不是一时能说清的,可以交给历史去评判。


重获信任,再展宏图

  1954年6月,在政治局会议上,毛主席亲自出面,当众宣布解除对薄一波的误会,这标志着薄一波完全恢复了组织的信任。还在周恩来的总结告中加上了肯定性的评价。


  不久后,薄一波被任命为国家建设委员会主任,负责主持"一五"计划中的156项重点工程建设,再次回到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岗位。


  半年之后,薄一波又接到新的任命,出任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主管工业和交通领域的工作。


  1956年底,薄一波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从此,薄一波开始了为期十年的副总理生涯,在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舞台上大展身手。


  在"一五"计划期间,薄一波积极参与重大经济政策的制定。1956年初,在他的建议下,毛主席先后听取了三十多个部门的工作汇。


  这些翔实的基层调研资料,为毛主席后来写就著名的《论十大关系》提供了重要参考,为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了贡献。


  同年,在中共八大会议上,薄一波就国民经济建设中的积累与消费关系作了深入阐述。


  他提出了著名的"三个不低于"理论:国民收入中的积累比重不低于百分之二十,国家预算收入比重不低于百分之三十,基础建设支出比重不低于百分之四十。这个高积累的建设方针,为新中国工业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经济困难时期,薄一波依然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他参与起草工作告,实事求是地分析了当时的经济困难,并对急功近利的做法提出批评。会后,他又主动要求对分管工作进行自查,向中央和国务院作了汇。


  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使他赢得了毛主席的高度赞誉,被誉为"四大名旦"之一。


  1978年,他再次出山,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兼机械工业委员会主任。尽管年事已高,他仍然保持着深入基层调研的习惯,为中央决策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


  进入中顾委工作后,薄一波继续发挥余热,他主动退居二线。


  直到1990年代,他还经常与来访者分享自己对经济建设的思考。在他看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奋斗。


  2007年1月,薄一波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参考资料:


  1、一九五三年全国财经会议 毛泽东“搬兵”指示探疑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戴茂林 魏子杨 2012年11月29日


本文标题:53年薄一波受无端猜测,周恩来束手无策,毛主席指点:可以搬兵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