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决战之平津战役
大决战之平津战役推荐文章1:《大决战之平津战役》:历史转折的恢宏史诗
1992 年,电影《大决战之平津战役》震撼上映,这部由李俊、韦廉执导等一众实力派演员主演的史诗巨作,作为“大决战”系列的终章,以其波澜壮阔的叙事和细腻入微的刻画,生动再现了平津战役这一改写中国命运的关键历史时刻。
影片开始,辽沈战役硝烟刚散,淮海战场激战正酣,国民党军队在战场上已呈颓势。中共中央军委洞察全局,当机立断,决定发起平津战役,将傅作义集团牢牢抑留在华北地区并予以歼灭。毛泽东(古月饰)、周恩来(苏林饰)、朱德(刘怀正饰)等中共领袖齐聚西柏坡,在那间朴素的指挥所里,凭借着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坚定的信念,精心制定了“围而不打”“隔而不围”的精妙战术,宛如高明的棋手,步步为营,旨在稳住傅作义,断绝其南撤或西逃的念想。
傅作义,这位手握 50 余万重兵,掌控平津等地的国民党将领,此刻正陷入两难的抉择。他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早有不满,内心深处并不愿将自己的部队南调,为蒋氏王朝陪葬;然而,对于共产党能否取得最终胜利,他又心存疑虑,试图保存自身实力,幻想通过与中共“和谈”,实现划江而治的局面。在战与和、归蒋与投共之间,傅作义举棋不定,其内部也因此分裂为主战与主和两派,矛盾一触即发。
随着东北野战军秘密入关,与华北军区部队紧密配合,迅速完成了对平、津、张(张家口)等地的战略包围。解放军先以雷霆之势攻克新保安、张家口,成功切断了傅作义西逃的退路;紧接着,天津战役打响,刘亚楼(张治中饰)将军指挥若定,解放军将士们英勇无畏,仅用 29 小时便攻克天津,歼灭守军 13 万余人。天津的解放,如同一记重锤,让困守北平的傅作义部陷入绝境。
在中共的不懈努力和各方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傅作义终于认清形势,接受了和平改编。1949 年 1 月 31 日,人民解放军迈着整齐的步伐,进驻北平,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文化的古都,在战火中得以保全,迎来了新生的曙光。
《大决战之平津战役》以全景式的叙事手法,全方位展现了平津战役的全貌。从西柏坡的战略决策室到硝烟弥漫的前线战场,从高层将领的纵横捭阖到基层战士的浴血奋战,从军队的行军布阵到百姓的翘首以盼,影片多维度、多层次地还原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人物塑造上,影片尤为出彩,不仅生动刻画了中共领袖们的高瞻远瞩、雄才大略,更深入挖掘了傅作义等国民党将领在历史转折关头的复杂心境。傅作义在命运抉择面前的纠结、挣扎与无奈,被演员演绎得淋漓尽致,让观众真切感受到历史人物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与无奈,以及他们最终做出选择时的艰难与勇气。
此外,影片中的战争场面堪称一绝,通过精心搭建的大规模场景、逼真的特效运用以及数千名群演的精彩演绎,真实再现了平津战役中的激烈战斗。天津攻城战中,枪林弹雨、炮火纷飞,战士们冲锋陷阵的身影与震天动地的枪炮声交织在一起,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仿佛将人们带回到那个血与火的年代。
这部电影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为后人研究平津战役提供了珍贵的影像资料,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感染力,成为一部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它让观众深刻认识到新中国成立的艰辛历程,领略到老一辈革命家的卓越智慧和伟大胸怀,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传承和弘扬革命先辈的奋斗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大决战之平津战役推荐文章2:《大决战》号称守3个月的天津,2天就被攻克?国军:你们不讲武德
在《大决战》里面有很多人的固化印象就是,我军作战都是险胜,是在装备和兵力处于劣势情况下反败为胜,而国军即使占据人员和兵力优势的情况,也是白给。但实际上在三大战役中除了在淮海我军是60万对80万,硬生生地吃下淮海的55万国军之外,在其他两个战场——辽沈和平津作战上,其实战斗的主导权还是在我军,起码从兵力好武器对比上,我军占据着绝对优势。
特别是在华北的平津战役上,我军的优势就更加明显。
平津战役总前委(剧照)
在三大战役中我军打得最酣畅淋漓的仗,莫过于的是平津战役中,攻打天津一战。
按照《亮剑》里面李云龙的攻打平安格勒时候台词“LZ8辈子都没有打过这么富裕的仗”。在开战前天津守将陈长捷依托天津外围380座地堡,对外还号称“共军三个月都攻不破”。但实际上我军却用了仅仅29个小时(不到2天)就攻克了国军固若金汤的天津城。而这场战役也被很多战史学学者评为解放战争中,我军赢得最振奋人心和干净利落的攻城战役。
而为何我军能这么顺利地攻下天津城,狂扇陈长捷的脸呢?主要原因还是我军“不讲武德”(加了双引号,请不要喷雨田君)
平津战役入关的东北野战军(剧照)
我军:压倒性优势?如果用现在的话来说,当时守天津的国军应该会冒出这样一句话“共军不讲武德,人多欺负人少,我防守的时候,他们突然袭击,我大意了没有闪”。
当时进攻天津的时候我军优势有多明显呢?
其实从辽沈战役结束之后,华北国军被消灭已经是早晚的事情,东野70万大军10个纵队入关,我军在华北地区对国军的兵力比达到2:1。在天津战役中国军守备天津的兵力为13万人(3个军8个师和一些地方部队),而我军负责进攻到天津的部队有5个主力纵队加上特种兵纵队大部,合计22个师35万人,兵力比达到了3:1。
天津战役我军兵力部署为敌人的3倍
而且担任攻坚的是东野的两只老虎部队,战斗力最强的2纵和1纵。另外还有6纵擅长攻坚的一个师加入战斗。而国军方面的3个军皆是东拼西凑过来的,主力的62军也仅剩151师一个精锐可用。所以说在这一仗东野集中了一半的王牌精锐,而国军则是东拼西凑的残兵。
一纵和二纵担任天津战役的主攻部队
当然我军除了在兵力上占据优势之外,装备上也是对国军进行了全面碾压(不讲武德,人多力气还大)。
当时我军在一线进攻的部队75mm以上野战重炮配置了538门,坦克装甲车辆达到了50辆(特纵),而与之相反的是国军正面部署防御的部队配属的重武器很少,从战后我军缴获的武器来看缴获火炮1600门(多数是掷弹筒和小口径迫击炮),其中重炮为榴弹炮9门、山炮25门、野炮28,合计62门。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以48年入关,参加平津战役的我军2纵来说,入关的时候全军6万人,重武器配备有迫击炮100门(81mm以上),山、野、榴炮55门,其它各种步兵火炮13门。也就是说仅仅一个东野2纵装备炮兵就几乎相当于天津城内13万国军重炮兵总和(可能部分国军火炮在我军炮火压制下受损,但数量不会很多)。
三大战役东野的重炮群(剧照)
甚至于为了攻坚东北野战军一纵一师师甚至还配属了一个坦克团(特种坦克团),专门用于对付缺少反坦克武器的天津守军,天津暗堡的快速清除,还是得益于坦克部队对这些火力点的挨个点名。
进入天津的东野装甲部队
和《亮剑》中我军缴获一门火炮,需要省着点炮弹打不同。天津一战我军在弹药的消耗上,可谓是敞开了打。
在天津战役我军消耗大口径炮弹将近9万发,子弹250万发,这是一个什么概念?东野打赢辽沈战役,一共才发射炮弹才16万发炮弹,同样整个平津也才发射15万发炮弹,而天津战役就占了50%以上。富裕的我军炮兵,甚至在炮火准备阶段都进行了40分钟,全线炮兵破坏性射击居然持续了1个半小时,比二战日军准备时间还长,再这样炮火准备下国军很难组织其有效的防守。
天津城外我军的炮兵阵地(剧照)
而且我军除了在武器、人员上处于绝对优势之外,在战略部署上还用各种迷惑行为(不讲武德)。比如故意将国军的谈判代表约到城北谈判,让陈长捷误认为我军的主攻方向是在天津北面,为此陈长捷还将天津城中最有战斗力的中央军62军151师调往城北加强防御。但实际上我军进攻天津的方针为” 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南后北,先分割后围歼,先吃肉后啃骨头。”所以就造成国军其他路空虚,了我军东西两路突击,在天津城区的金汤桥胜利会师。
我军在金汤桥外会师(剧照)
正是依靠这战斗经验丰富指战员,以及优势兵力和火力支持,我军在硬实力上可以不讲武德的欺负天津守军,29个小时就拿下天津城。
天津:内部倾向于解放?在解放天津的时候,天津城内部也有两个利好的消息。
首先是驻守在天津的很多人认为这是一场毫无意义之战。
从平津战役开始之后国军华北剿总内部就一直矛盾重重,傅作义的起家的35军和104军被我军歼灭之后,而此时虽然他们在北平、天津、塘沽、葫芦岛等地还有将近50万军队,但实际上也都处于我军的包围圈中。其中驻守天津的除了62军之外,其他都是地方或者杂牌部队,并不是很想和我军作战,而且傅作义和我军和谈的消息已经几乎人尽皆知,此时驻守在天津的很多人都在等着傅作义和平起义,避免战火,但仍然心存侥幸的国军高层仍然想以守天津来当成和我军谈判的筹码。
傅作义还是想让天津守军拖时间
底下的士兵和军官可不愿意为这些高层卖命,除了少数国军中央军之外,其他部队在战场上一触即溃。甚至在最后一刻被当成棋子的陈长捷以及天津守将被俘的时候的,北平方面仍然仅仅是口头上要天津靠自己守住。
失望的天津守将陈长捷(剧照)
天津城内国军内部矛盾重重,这也加速了我军解放天津的进程。
其次是广大天津人民的支持。(国军,你们不讲武德,有“内应”)
天津这座城市也是我党的发源地之一,像南开大学等高校学府出了很多我党的领袖人物,因此天津还是有很强的群众基础。事实上在进攻天津之前,我地下党就已经将天津城的布防情况、道路位置等信息传递给我攻坚部队。在我军攻入天津市区之后,纺织厂的工人、高校学生纷纷上街,带着我军和防守的国军作战。
南开大学生带领我军去金汤桥(剧照)
事实上,虽然第七纺织厂和百货大楼等几处楼房不幸在战火中受损,但我攻城的战士还是在作战中避开建筑和文化古迹,甚至为此付出过大量的伤亡代价,但为此我军却将天津保存下来,避免战火的侵袭。
因此,正是因为我军和天津人民的军民鱼水情,才让天津这么快解放。
天津顺利解放(剧照)
概言之,在我军强大的压力之下,国军已经很难看到守住的希望,在这种悲观的情绪下,高层仍然将其作为谈判的砝码,也彻底城内的国军士兵们寒心。再加上天津人民协同作战,才让我军在天津战役中进展这么顺利。
雨田君说??天津战役是我军在攻坚作战中打得最酣畅淋漓的胜仗,我精锐的野战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消灭掉了国军天津守军,敲山震虎加速了北平的和平解放。其历史意义可谓重大。同时我军通过天津战役也很好地秀了一把“肌肉”,告诉还在抵抗的国军,这就是我军的真正的实力,我军不仅敢进攻大城市,而且还打的很漂亮……
— The end—
大决战之平津战役推荐文章3:《大决战》之辽沈战役,黑土地上的生死较量,先机、战术与人心
电视剧版《大决战》辽沈战役部分已基本完结,从日本投降后国共两党在东北大地上的明争暗斗,到1948年11月2日,沈阳、营口解放,辽沈战役胜利结束,这场发生在这片黑土地上的历时3年的较量终于分出了胜负。
3年来,国共两党在东北进行了全方位的较量,诚然,军事上的胜负是决定这场较量结果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军事之外的东西同样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为什么是东北自九一八事变以来,东北这片黑土地便落入了日本侵略者之手,1945年8月9日,一百五十余万苏联红军向驻扎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起猛攻,此时的日本关东军战斗力严重下降,苏军的进攻可谓摧枯拉朽,很快就占领了东北全境。
东北资源丰富,地理位置特殊,是兵家必争之地,国共两党都将目光投向了这片黑土地。
在对于东北地区重要的战略意义的认识上,共产党比国民党更为深刻,《七大的结论和关于选举候补中央委员问题的告》中主席提到:“从我们党,从中国革命最近和将来的前途来看,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即使我们把现有的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东北,那么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
国民党蒋介石对于东北的重要性也有一定的认识,他表示:“国民党的命运在东北,东北之矿产、铁路、物产均甲冠全国。”
两党皆看到了东北的重要性,一场围绕东北的全方位争夺战已经不可避免。
而在日本刚刚投降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我党更容易在东北占得先机。
先机相比于国民党,中国共产党更容易在东北地区占得先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日本侵略中国的步伐是从北向南,自东向西,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层层退守,主要力量集中在西南地区;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主要从事敌后游击战,在临近东北的山东、河南地区,皆有敌后根据地,从距离上讲,中国共产党的军队距离东北更近,这是优势之一。
其二,在九一八事件爆发后,东北军民便开始了大大小小的抗日抵抗运动,这些抗日抵抗组织最终以中国共产党组织的东北抗日联军为核心,东北抗日联军一部分在白山黑水间与日军进行着游击战,一部分退入苏联修整,苏联出兵东北时,东北抗日联军协助苏军瓦解了日本在东北的统治,也就是说,在东北地区本身就有共产党领导的武装。
基于以上两个优势,中国共产党迅速做出反应,从各个方向组织力量进入东北。
很快,自山东、河南等根据地进入的东北的我党军队规模达11万之众,同时,延安及各解放区的党政军干部约2万人,也陆续进入东北。
由于率先进入东北,我军确实获得了不少利益,首先,日军投降后,留下了大量武器弹药,苏军将这部分弹药的一部分分给我军,提高了我军的武器水平。
其次,日占东北时期有不少武装力量,如伪满洲国军,在日军离开后权力真空期不知所措,很多人没胆子占山为王,拉队伍单干,但是除了当兵又不会从事其他行业,所以哪方面的部队到来,他们就会选择投奔谁,这部分人客观上壮大了我党在东北武装力量的规模,但是由于没有受到充分的革命教育,也为日后留下了隐患。
在我党军队进入东北接收部队,建立根据地的同时,国民党军也没闲着,他们在美军舰艇力量的帮助下,正来势汹汹地赶来。
三国四方博弈国民党军队进入东北的过程略显曲折,1945年8月5日,熊式辉与宋子文、王世杰等飞抵莫斯科,同苏联商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苏联方面原则上同意在之后的3个月内将东北全境移交给国民党,但国民党主力位于大西南,北上入关需时日,这个时候,蒋介石想到借用美军船只将大量国民党军队由海上运送至东北。
从海上登陆需要合适的登陆港口,当时可选港口有营口、葫芦岛,但是最好的无疑还是大连。
根据雅尔塔会议精神,苏军出兵东北的条件是,苏联在大连商港享有优先权益,并使该港国际化。
国民政府借用美国船只的做法引起了苏联方面的警惕,于是他们以大连商港为国际港为由拒绝国民政府的登陆要求。
国民政府与苏联方面的矛盾造成国民政府接收东北的步伐慢了许多,各主要城市移交缓慢,直至1946年5月3日,苏军才全部撤离东北,国军在与苏军的和平接收之外,也不得不对中国共产党事先占据的城市进行“武力接收”。
苏军逐步撤退的过程中,在东北大地上,国共美苏三国四方势力展开博弈,国共双方摩擦不断。
待苏军大部撤走,国民党军大量抵达东北,国民党方面则不再伪装,大肆“武力接收”,国民党夺取东北的方式与以往无异,重点放在大城市和重要交通线上。
陆路交通线打通后,国民党加快了向东北运兵的速度,发生在1946年2月的秀水河子战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打响的,当时,国民党军集中4个美械装备师,分三路沿北宁铁路(今北京—沈阳)沟帮子至新民段向两侧地区发动进攻,企图驱逐东北民主联军部队,维护铁路运输,为其后续部队开进东北和进占沈阳创造条件。
国民党军第89师265团第1营进入法库县城西南秀水河子村。东北民主联军集中优势兵力对秀水河子的国民党守军来了一次歼灭战,并对援军进行了有力打击,此役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东北民主联军的士气。
黑云压顶但是,随着国民党军更多兵力达到东北,东北地区的国共两党力量出现逆转,双方围绕一些重点城市展开了激烈争夺,其中较为典型的就是四平战役。
四平战役一共进行了四次,又称四战四平,此阶段进行的是前两次战役。
1946年3月13日,苏军全部撤离东北后,国民党主力尚未能到达四平,代表国民党接收四平的是一些保安团等武装,这些武装都是由国民党接收大员刘翰东临时招募的一些地主武装,甚至包括部分土匪,这些武装战斗力、组织性、纪律性都较差,难堪大用,刘翰东组织这些武装不过是一权宜之计,目的是等待国民党大军到来。
东北民主联军又岂会放弃这一机会,于3月17日凌晨2点开始猛攻四平,经过10个小时的战斗顺利拿下四平,此即一战四平。
但是,四平地处东北松辽平原腹地,在沈阳、长春之间,是连接东西南北铁路和公路的交通枢纽,又是粮谷集散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国民党军又岂会轻易放弃四平。
1946年3月31日,国民党军集中5个军11个师的兵力由沈阳大举向北进犯,东北民主联军料想到国军在四平会有大动作,也调集重兵向四平集结,四平决战一触即发。
1946年4月18日,国民党新一军三十师,开始向四平南郊的海丰屯等阵地发起正面进攻,东北民主联军奋起反击,四平保卫战正式打响。
1946年5月15日国民党军集中了10个整师的兵力到四平前沿阵地,参战的国军主力包括新一军、新六军和第71军,均是抗战时期远征军序列,是国军中的精锐,尤其是其中的新一军和新六军,其老底子是驻印军,美械装备,美式训练,能在缅甸以一敌二击败日军,实力不容小觑。
为了拿下四平,国军可谓精锐尽出,国军以飞机、大炮轰炸,以坦克开路,分三路向四平推进,国军攻势相当凶猛,整营整团的士兵成建制的向东北民主联军阵地冲锋,5月18日,在新一军和新六军轮番猛攻下,四平的咽喉塔子山阵地失守,此时再固守四平十分危险,东北民主联军果断放弃四平,向北撤退。
国军乘胜追击,占领了多座城市,东北民主联军一路北撤,显得有些被动,黄克诚在给中央的电中提到:东北民主联军在撤出四平时十分有序,但是撤出长春时就显得有些混乱了,且部队十分疲劳。
中央对东北民主联军的指示是若敌军势大,则应避免与之正面接触,争取时间修正补充,恢复元气,再行作战。
东北民主联军一直撤至松花江以北才摆脱了国民党军的追击,此时的形势已是十分危急,首先,之前占领的土地很大一部分被国民党军凭借优势兵力与装备又夺了去,更糟的是之前投诚的原伪满洲国军队并未接受过改造,很多都是机会主义者,看见国军势大,马上转投国军。
之前因抓住先机获得的优势很多都丧失掉了,东北民主联军必须重新组织力量,寻求再战,如何凝聚力量呢?还是老办法:剿匪、土改。
剿匪、土改关于国民党军为什么在松花江南停止大规模进攻,众说纷纭,有马歇尔调停说,有国民党内部分歧说等,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国民党军队的力量已经用到了极限,国军的重点是大城市,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控制力较差,兵员物资很大程度上靠关内供应,而整个国民党军队的装备物资,很大程度上又靠美国供应,国民党军在东北难以形成自给自足,所以其力量是有极限的。
国军力量用到极限,东北民主联军则退到国民党控制力差的农村地区进行发展,如何发展?首先是剿匪。
东北北部山高林密,匪患横行,从晚晴、到东北王张作霖再到日本侵略者谁都难以彻底肃清东北的土匪,只能让其留在一个灰色地带,与之形成一种尴尬的共生关系。
土匪都是一群乌合之众,没有经过系统的军事训练,只是靠着地形优势才没被剿灭,东北民主联军擅野战,擅打硬仗,且有剿匪的决心,正是土匪的克星。
土匪手中有装备,有钱粮,剿灭了土匪,东北民主联军的物资又会得到补充,但是这还不是最重要的,当地百姓苦土匪久矣,对土匪恨之入骨,剿匪最能得民心。
与剿匪同时进行的是土改,在农村,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过去,土地大多集中在大地主手中,真正从事耕种的农民没有土地这种生产资料,没有生产资料的农民难以获得经济独立,只能依附于大地主才能获得生存。
土改让农民获得土地这一最重要生产资料,拥有土地的农民们不必再依附大地主,成为自己的主人,土改是解决农村矛盾的根本方法,原本祖祖辈辈没有土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其对共产党的拥护程度可想而知,土改让农民们深刻地体会到,革命不是一件遥远的事,革命与自己息息相关。
大量获得土地的农村青年积极保家保田,参军入伍,撤至北满时东北民主联军只剩十余万人,不到半年时间就扩大到46万人,一年后,竟达到73万人,而另一边,国民党军内部却陷入内部纠纷,导致东北地区多次换帅,每次换帅都要有一次权力斗争,双方力量此消彼长。攻守之势也将很快发生变化。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1946年12月,东北民主联军经过半年修整,力量已经有了不小的恢复,但当时整个东北地区的局势依旧是以国民党军处于攻势,东北民主联军处于守势。
当时,东北解放区被分割为北满和南满两部分,其中松花江北的北满地区是主力,为达到占领全东北的企图,国民党军决定采取“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术彻底击败东北民主联军,而东北民主联军则针锋相对的采取“南打北拉、北打南拉”的战术,南满与北满部队相互配合,打击国民党军。
具体部署是:以南满部队在临江地区迎击进犯之国民党军,保卫解放区;以北满地区的主力伺机南渡松花江,在长春、吉林以北地区寻歼分散之国民党军和在长春、吉林以北地区寻歼分散之国民党军。
南满部队在临江地区迎击国民党军亦不是死守,而是以运动战的形式层层退守,而与此同时,还派出小股部队深入国统区,抓住国民党政府与民众联系不强的特点,开辟新的根据地,在南满部队与临江地区的国民党军展开殊死搏斗的时候,北满的东北民主联军主力3次南下松花江(既三下江南),有力地牵制了国民党军,经过近4个月的战斗,东北民主联军逐渐掌握了战争的主导权。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战斗共消灭了国民党军5万余人,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军先南后北,彻底消灭东北民主联军的企图,东北地区的攻守之势也开始出现变化。
若把时间线拉长,可以看出,国民党军的攻势是在逐步减弱的,四平战役后,国民党军可以开展全面攻势,而“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时,则只能开展局部攻势,原因无他,国民党军无法控制农村,控制基础,所以国民党军很难获得发展,于是国民党军在东北地区的力量几乎是一个定值,打掉一些,就少一些。
而共产党与基础民众紧密结合,只要不被一次性消灭,就能不断获得发展,在与国民党军力量天平发生变化时,东北民主联军开始尝试一些局部进攻,当然,在最开始的时候,国民党军尚能有一战之力,最典型的就是四平攻坚战(三战四平),陈明仁拼命加固四平城,并以此为依托,顶住了东北民主联军6倍兵力的猛攻。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东北民主联军之所以最后选择撤退,是因为国民党军的援兵马上赶到,在双方攻势之势刚刚转化的当口,国民党军仍有相互运动配合的能力,但这样的能力,随着双方力量差距进一步拉大,将变得越来越小。
总摊牌:辽沈决战1948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地区已经拥兵103万,且已经占有东北地区97%的土地,解放区人口占东北地区总人口的86%。
而国民党方面只有55万军队,且被分割在沈阳、长春、锦州三个互不相连的地区内。
两军相较,优势明显在我,是时候在东北地区对国民党军发起军事总摊牌了。
沈阳、长春、锦州三个城市中,中央决定应先攻打锦州,锦州解放,则东北大门关闭,沈阳、长春之国民党军就成瓮中之鳖,再无逃脱之可能。
但是,国民党军也不甘心坐以待毙,企图以一场大型会战消灭东野主要军事力量,以逆转国民党在东北的颓势。
具体部署是这样的:范汉杰部固守锦州,关内掉7个师,连同原在锦西地区的4个师共11个师组成东进兵团,由侯镜如指挥;同时调沈阳地区11个主力师另3个骑兵旅,组成西进兵团,由廖耀湘指挥。
国民党军的战略意图是东西对攻,消灭东野主力。
但是,国民党军的战略意图,东野又岂会看不清,东野迅速做出部署:以四纵、十一纵加冀察热辽军区两个独立师,强化塔山防线,阻击东进兵团,二、三、七、八、九纵,加六纵17师围攻锦州,10纵加一个独立师阻击廖耀湘西进兵团,十二纵加12个独立师继续围困长春,五纵、六纵监视沈阳,一纵做总预备队。
国民党军的作战部署看似精妙,但是执行起来过于复杂,守锦部队,东进兵团,与西进兵团,必须全部实现战略意图,有一方无法实现,这个作战计划就不能成功,对于执行力本就很差的国民党军来说,这个计划近乎不可能完成。
双方完成战略部署,大战随即展开,塔山部队坚守阵地,与敌激战六昼夜,击退敌10余次冲锋,敌东进兵团始终不能突破塔山防线。
10月14日,攻锦部队发起总攻,千炮齐发下,锦州防御工事被大量摧毁,部队随即发动总攻,激战29个小时后解放锦州,俘获范汉杰等国民党军9万余人。
锦州解放之后,东北大门关闭,沈阳、长春两地国民党军做困兽之斗已无意义,长春守军纷纷投诚,长春和平解放。
东野继续以诱敌深入的方法全歼廖耀湘西进兵团,俘虏廖耀湘,卫立煌深感大势已去,匆忙做简单部署后逃离沈阳,沈阳守军没有多少战心,简单抵抗后,纷纷投诚。
在解放沈阳的同时,第9纵队和独立第2师东渡辽河,日夜兼程向营口疾进,经过一番激战,于11月2日解放营口,锦西、葫芦岛国民党军从海上逃走,东北野战军于10日占领锦西、葫芦岛。12日又解放承德。至此,东北全境解放。
国共两党在东北地区的决战历时3年,经历过多个阶段,首先是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占得先机,而后国民党军队依靠装备和兵力的优势进行反击,并一度取得了相当的战果,再后共产党领导的军队通过剿匪与土改赢得了民心,不断获得发展,而国民党军在军事力量用到极限后就再难有所作为,最终双方力量此消彼长,力量越来越强的东北野战军在辽沈决战中彻底赢得战争。
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能够在走出低谷,靠的正是土改与剿匪。
这场围绕东北的国共双方进行的为期3年的较量中,从共产党开始土改、剿匪时,结局便差不多注定了。
决定大战胜负的最主要因素,就藏在那片黑土地里。
大决战之平津战役推荐文章4:
大决战之平津战役推荐文章5:大决战:揭晓辽沈战役中的潜伏者,没有硝烟的战斗,同样惊心动魄
宇哥带你读原著,一起来看热播剧《大决战》解析第三回。
看原著,更深入。
楔子现在的观众都特别喜欢看“谍战片”,感到刺激,扑朔迷离。
但以往我们看的这类片子大多都是编剧写出来的,虚虚实实,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下面,我就给大家带来一部最真实的谍战大戏。
让大家深度了解“辽沈战役”中,那些没有硝烟的战斗是什么样的。
在我看来:辽沈战役的最终胜利,除了我军在正面战场的奋勇作战外,敌后情力量的支持,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东野战略转移在辽沈战役开始之前,我东北野战军的主力还在北满和东满。
而要将这里的数十万大军调到锦州前线,那是非常困难的。
因为一旦我军的意图被蒋军发现了,那么敌人一定会切断我军南下的通道。
这样一来,我军攻打锦州的计划就会前功尽弃。
那么怎样才能迷惑敌人,达到瞒天过海的目的呢?
东野参谋长刘亚楼认为:最好有一部电台能够发假情去迷惑敌人,让敌人的判断失误。
此时作为东北局社会部的汪金祥部长以及陈龙副部长非常赞同刘亚楼的策略。
说来也巧,现在就恰好有一部这样的电台可以利用。
瞒天过海计划出炉这部电台标号为257,是蒋国防部二厅长春站派出来刺探哈尔滨情的。
已经被我方掌控了两年之久,敌人还一直没有察觉。
现在终于到了可以大用特用的时候了。
经过仔细研究,东北社会局向东野司令部提交了自己的方案。
方案建议:我军明面上派出四个师的兵力向南开进,做出要打沈阳的假象。
这样就能将敌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以掩护我军主力从四平方向南下锦州。
在佯动的进程中,我方电台可以编出诸多假情,引敌人上钩。
257电台大显神通为了让敌人能够对假情深信不疑,陈龙以257组的名义,向长春站发出了一封请示电。
这封电的主要内容是:我组拉拢了一个东野司令部的作战参谋,能够及时掌握“共军”的军事机密为我方所用。
敌人当时正愁一直没有哈尔滨方面的消息着急,现在一下来了这么一个“好消息”。
随即,很快批复同意了257组的计划。
此后,257电台就开始源源不断为敌方发送“重要情”了。
在我军四个师的佯动开始之后,257电台就发出电:告了我军的出发时间,计划,路线等。
沈阳方向收到情后,立刻派出地面,飞机侦查。
结果,确实如257电台所说,完全属实。
由此,敌方对257组的工作非常满意,还对257组的组员进行了进衔以及金钱奖励。
敌人上钩了,他们误以为我军会先打沈阳,然后取长春,锦州。
哪知我军已经朝着锦州飞驰而去。
锦州的情战东野成功到达锦州之后,我方隐蔽战线的同志们又开始大展神通了。
在东北剿总司令部当作战机要参谋的吴学文以及东北军运所的李文生相继送来了蒋军的陆空作战计划以及兵力配置,粮食供应等重要的军事情。
与此同时打入锦县的中校军事科长韩毓武送来了复制的“锦州城防兵力图”。
而在蒋空军司令部的情人员还送来了航空测绘的锦州城防图。
这些情,对于后来我军后来的攻城提供了非常有利的依据。
可以说:东野的司令部从未踏进锦州一步,却早已对锦州了如指掌,焉能不胜。
长春的情战锦州解放之后,东野的目标又看向了已经被围困多时的长春。
对于长春,我军一直是以“围而不打”,经济封锁,促进和平解放为方针的。
为了达到目标,我方的情人员早就渗透到了长春的各个部门之中。
驻守长春的郑洞国也不止一次想要突围出去。
但我方隐蔽在沈阳的情人员王绍文每次都能从东北剿总司令部拿到南京国防部布置的突围计划。
这样一来,每次郑洞国的部队一露头,就会被我军打回去。
长此以往,蒋军是宁肯被围困,也不敢再突围了。
60军曾泽生起义对于长春的60军,我军实行的是从下到上,各个击破的办法。
我军先是让已经起义的,原60军184师师长潘朔端利用各种关系,动员城内的军官起义。
然后又派出长期做滇军工作的同志,进入60军做中下层官兵的思想工作。
为了促成60军军长曾泽生率部起义,我方还将早在梅河口战役中俘虏的张炳昌,李峥先两个团长送回了60军。
至此,60军上上下下都心向起义。
最终,曾泽生在我方的积极争取下,正式宣布起义,并将防区移交给了我军。
郑洞国投诚曾泽生起义之后,新7军也宣布起义了。
这样一来,作为东北剿总副总司令的郑洞国就成了孤家寡人。
他本想着拼死抵抗,以死效他的党国和校长。
但周总理的一封劝降信,让他改变了念头,终于还是选择了投诚。
第九兵团情战长春解放之后,沈阳又成了众矢之的。
本来防守沈阳的是蒋弟媳廖耀湘的第九兵团以及东北系周福成的第八兵团。
但由于廖耀湘的部队奉命西出援助锦州,所以沈阳就只剩下第八兵团以及207师的两个旅。
在廖耀湘的部队准备继续西进的时候,我方潜伏在第九兵团的情人员林立雄就将兵团的出发时间,路线,作战计划等情都送了出来。
这份情的及时送出,对于我东野制定围歼廖耀湘兵团的计划至关重要。
我方情人员也因为这个情的获得,受到了东野总部的鼓励和表扬。
廖耀湘兵团覆灭获得情的东野,立刻命令5纵和6纵赶在廖耀湘兵团的前面,到达彰武,新立屯附近阻击敌人。
紧接着又命令10纵进入黑山,大虎山一带做好埋伏。
果然,廖耀湘兵团到达彰武就与我5纵打了起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