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40年前,他曾在唐山参加抗震救灾 一只“抗震救灾慰问袋”珍藏至今


  明天,是唐山大地震发生40周年的日子,地震造成24万多人死亡,16万多人重伤,名列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第二。而今,新唐山已经崛起,但不幸也深深铭刻在每一个经历者的生命里。


  便益门社区居民周元益曾参与唐山抗震救灾,“当时在铁道兵部队,驻地在河北省滦平县,离唐山300多公里。地震第二天,我们就赶赴唐山日夜奋战抢修铁路……”3个月后,部队撤离唐山,河北省给参与抢险的部队官兵每人发了一只“抗震救灾慰问袋”,周元益珍藏至今。


  当年的情景,周元益记忆犹新——


  睡梦中被震醒


  第二天赶赴主震区丰南抢险


  周元益是1968年从扬州当兵的,一直在铁道兵部队服役。地震发生的1976年,他们正在河北承德的滦平县修建沙通铁路,滦平距离唐山不过300公里的距离,地震发生时,滦平也有明显震动。


  周元益是所在连队的事务长,有时会出差。“地震是28日凌晨发生的。我27日出差才回来,回来时已经很晚,刚睡下不久,就听到房屋震动,纸糊的天花板上发出很响的声音,顶棚上还堆有木板,那时第一反应就是地震了,赶快跑……”周元益鞋子都没有穿,就冲出去了,当时正是夜里3点多钟,天还没亮。他的住房对面就是连队的伙房,出来一看,伙房的烟囱已经倒塌,墙体也已经开裂。其他战友听到震动,也都冲出屋子。当夜,大家都不敢进屋子,在外面待了一夜。


  很快,部队就接到指令,要开赴唐山抢险,次日,吃过早饭后大家就开始待命,“29日大早,天不亮部队就出发了,一个团大部分人都去了,坐的卡车,一共有130多辆。”


  在唐山修路3月


  周边臭味难闻“被迫”吸烟


  周元益所在的铁道兵52团被指定到唐山丰南的胥各庄救灾,丰南是唐山地震主震区,当地的铁路和铁路上的一座桥因为地震,严重损坏,部队到达当地的第一件事就是尽快修复铁路上的大桥,确保救灾运输畅通。


  当时正是炎热夏季,又是震区,缺少作业机械,部队全凭人工力量,每6个小时换一班人,日夜抢修,仅用6天多,就将震坏的铁路桥和路基修复贯通,保证救援物资源源不断拉进唐山,并尽快将伤员运到外地救治。


  铁路桥修好后,铁道兵部队又在当地把其他被地震破坏的铁路一一修复,一直到9月中下旬才离开。


  当地余震不断,周元益在丰南3个月,经历的大小余震有三四十次。好在部队的官兵都很年轻,驻地又在旷野,加上任务重,大家很快习惯了,也想不到害怕。


  最难过的是到8月底,空气中开始弥漫着难闻的臭味。原来,在部队驻地附近还有一座冷库,在地震中震塌,冰融化以后,里面的肉变质,空气中飘散着腐肉的臭味。臭味大到什么程度?周元益说自己以前从不吸烟,因为臭味太大受不了,就是在那时开始买香烟抽。“一直到我们9月份离开那里,臭味还没有散尽。”


  纪念袋珍藏40年


  笔记本圆珠笔一直没舍得用


  震后防疫是重头戏,当时,防疫的飞机隔几天就在天上飞过,从空中撒药消毒,但污染还是防不胜防。铁道兵部队到唐山大约半个月后,生病的官兵多了起来,大多是拉肚子,主要是当地水源水质差了。为了避免交叉感染,生病的人单独住另外的帐篷,吃饭也分开。当时,周元益所在的连队约有一半人被隔离。


  还有两名参与抢险的战友不幸牺牲在当地。“因为天太热,一个战友到河塘清洗时,不幸淹死;另一个战友不幸被车子挤压,受伤严重,当地医疗条件有限,最后也去世了。”


  离开唐山后,周元益又转战到开滦煤矿抢修煤井下铁道,后来又到天津塘沽抢修专用铁道线,最后在北京密云水库抢修水库大坝,抗震救灾前后辗转各地半年多。


  离开唐山时,部队每个官兵都发了一只抗震救灾慰问袋,袋子是塑料的,上面印有“唐山丰南地震抗震救灾慰问袋”,里面装有一本纪念册、一支圆珠笔和一枚纪念章。纪念册中印有数段毛主席语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的慰问电;圆珠笔杆上刻有“唐山丰南地震抗震救灾留念”;纪念章是毛主席书写的“人定胜天”。笔记本和圆珠笔周元益一直没舍得用。


  他说,毎当自己看到这几件慰问品,当年许许多多动人情景就浮现在眼前:一百多辆军用大卡车长长的,直奔唐山;炎炎夏日下,官兵们挥汗奋战在铁道上;闷热的单帐篷内,从工地回来的官兵们呼呼大睡;唐山农民经常送来新鲜蔬菜和水果等慰问品…… 通讯员 陆虹


  记者 仲冬兰 文/图


本文标题:40年前他曾在唐山参加抗震救灾 一纪念袋珍藏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