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人贴标签的事,我一直觉得不妥,但其实我自己也干过。


  还是几年前,我曾当面骂过一个大学教授是汉奸。当时是争执一个什么事情,我忘了,但还记得是看不惯他不管什么问题都说成是中国的责任,中国的错误,而西方国家从来都没有错。对他有这种印象由来已久了,发生争执后,一时情急,就骂了他是汉奸。后来知道,他早已不是中国人。被我骂成“汉奸”,让他一直耿耿于怀。但冷静下来想,汉奸这种标签,不应该轻易给人贴的。现在只要给人贴上“汉奸”的标签,好像在争执上就立于了不败之地。这是一个性质非常重的定性和指责。私下里争吵,也会有比较重的伤害。如果在公共场合,将某一个人定性为“汉奸”,是一个很严肃的事。


  最近发生的几件事,让我感觉,贴标签几乎成了网络舆论场上的一个更加常见的现象。应该很多人都知道了,旅美学者李毅一段演讲视频引发了很大的争议。有不少人批评李毅,李毅也有不少支持者。双方情绪都颇为激烈。我的一个朋友在社交媒体发表了他的看法,他本来被人贴的标签是“五毛党”,但这件事,他认为李毅的表达方式是不妥的。他表述得其实比较委婉,但没想到遭到很多支持李毅的网友的谩骂,骂他是潜伏的公知,甚至是汉奸。这对他造成了不小的刺激。现在舆论场出现了一种比较乱的现象,有的“公知”成了“五毛”,有的“五毛”则成了“公知”。无论是“五毛”还是“公知”,都是强调立场。强调立场没有错的,但对立场的认定应是非常严肃的,不能轻易下结论。更重要的是,谁都不能因为对立场的强调,而偏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这种状况,首先是网民立场严重分化的结果,反过来又会导致舆论进一步分化,形成一种有不小破坏性的恶性循环。网络上有充满情绪化的表达,这大多是普通网民在朴素情怀驱动下的直抒胸臆,可以理解,但在客观上挤压了理性讨论的空间,最后对整个舆论生态造成伤害,导致舆论空间越来越小,会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


  伴随立场分化的是,舆论场还出现了有些失衡的倾向。形式主义、正确而空洞的表态比较多。在精英群体内,现在大家很怕说错了话。谨言慎行当然是好的,过去有一段时间,有些精英的公共表达太随意了,甚至有些人就是狂妄。他们严重脱离了实际,脱离了群众,从而逐渐失去了公信力以及话语权。


  当然需要对那种状况进行校正,这里说的矫正,有自上而下的舆论管理,也有普通网民自发形成对精英表达的反驳与对冲。网络舆论场上,千百万普通大众第一次有了发声渠道,他们的表达是直接、朴素、感性,很多时候也是粗糙的、无序的,眼睛里揉不进沙子的。由于人数众多,可能会在热点事件上形成一股难以控制的舆论洪流。事实上,已经有一个民间网宣部形成了。


  于是,有些时候,容易出现矫枉过正的情况,这又会导致负面效果。这个度怎么平衡,是非常难,又非常重要的。如何打造出一个健康的有活力的网络舆论生态场,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哪个国家先破解了这个难题,它无疑将受益巨大。


本文标题:我曾当面骂一个大学教授是汉奸,现在觉得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