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社会看教育


  寒假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正月初二开始走亲访友,今年也不能例外。接触到一些人和事,对教育有一点思考,特别是基础教育。


  很多成功人士都不是从学校里学出来的。


  三姨家表哥跟前有两个表侄,都是初中没有上完就辍学了,老大叫柱,下学后在天津卖过汽车配件、开过小餐馆,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吃了不少苦,最后承包了一个小型码头,挣了不少钱,曾一度日进斗金,积累了不少财富,在天津买了两套房,娶了妻。后来码头不行了,他又改行开了一家拥有近五十辆重型汽车的运输公司,不能说日进斗金,起码生活无虞,算是一个小小的成功人士吧。


  二表侄叫波,辍学后在省建筑公司干建筑,自学了电工,常年做电工,做出了门道, 成了内行人,在实践操作中善于动脑,改变原有思路,改变电路走向,为公司省了不少钱,曾获得济南市五一劳动奖章,现在公司的很多工地都由他负责电路施工,手下有好几个施工队,现在建筑行业萧条,活少很难挣到钱,但小波的活干不过来,现在光指挥不干具体活,日薪430元,月工资在14000元左右,在打工人中算得上一个小白领了。波的妻子也是一个农村女孩,没有上到初中,14岁就到青岛打工挣钱了,除了养育了两个孩子之外,也是一个纺织行业的技术工人,常年有活,也很能挣钱。


  表哥也因为两个孩子在城里立了脚,在城里买了房,成了名副其实的城市人。


  上述三位农村青年,是中国农村的一个缩影,现在农村的年青人大都逃离了农村,造成了农村空心化,振兴农村成了一句空话,很多年青人初中不毕业就跑到城市里打工,相当一部分人在城里衣食无忧,买了房娶了妻变成了城市人,比起那些按部就班上完中学再上大学的人来说,要好得多,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找到工作因为不吃苦也挣不了多少钱,成为啃老族。


  在我以前的文章中也多次写过这样的例子,湖南女首富手机玻璃大王周群飞,15岁被迫辍学到深圳打工,在实践中不断学习,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在社会大学中成绩卓著,创办蓝思科技,为TCL、摩托罗拉、苹果等大企业做订单,成就了一番精彩的事业。而从小就是学霸的江西女子伍继红,中国人民大学档案系毕业,就业失败,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二婚嫁给了一个穷光棍,11年间生育了五个子女,陷入赤贫,靠政府救济维持生活。学校没有给她生活与工作的能力,对于她这个个体来说,如果从小就进入社会,边打工边学习,也许结果比这样要好很多。


  教育的顶层设计与教育的现实严重脱节。


  我从网上查阅了建国以来的教育方针,最著名的有两个,1957年2月,毛主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95年3月18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再次明确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这两个教育方针中不难看出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劳动者、建设者、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最终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建设者,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脱了节,那一定是失败的教育。


  教育的大政方针没有错误,但真正施行起来,却与教育方针渐行渐远。我们的学校教育突出了智育,忽视了德育和体育,上学的不如不上学的,反映了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基础教育仍然重视分数,搞精英教育,知识至上,与社会脱节,培养出来的人不适应社会,没有生活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几乎为零。


  学校开设的品德课,并不能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品德,在教育家吴非的笔下,两个思想品德考试98分的学生,却在厕所里随地大小便,北大学生吴谢宇亲手将他的母亲杀害,最近网上火爆的翟欣欣,研究生毕业,却干上了骗婚的勾当,她的巨大财富都是通过骗婚得来的,其中的一个丈夫,不堪她的压榨而跳楼自杀。


  中国几千年的科举制度使得读书人更多的成为书呆子,除了四书五经,读书做官后,大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文革结束后,恢复了高考制度,重知识、轻能力,出现了一大批高分低能的知识分子,在这个指挥棒的引导下,应试教育一直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着,素质教育喊了十几年,但没有真正实行起来,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大打折扣。


  教育的出路根本在于变革。


  国家早已意识到了现行教育的弊端,不断下文强调“立德树人”、强调体育课的重要性,保障每个学生在校锻炼身体时间不少于一个小时,限制考试次数,小学低学年级不允许考试,重视美育、劳动教育,假期里提倡研学,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等。


  上述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没有从根本解决基础教育的问题。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很难一时撼动。我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评价体制没有从根本上建立起来,目前学校仍沿用过去的评价制度。比如,每年的教师荣誉是根据教师的教学成绩授予的,荣誉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挂钩,有了荣誉就可以评职称,评上职称就能涨工资。一环扣一环,根子还是在教学成绩上。教师的其他工作难以量化,所以很多无从评价,不能与荣誉挂勾,最终个人的切身利益得不到维护,因而,教师的工作重点仍然放在教学成绩的提高上,造成恶性循环,良好的教育生态无法形成。


  另外,安全是一把利剑悬在学校头上,搞符合教育规律的活动,大多都有安全风险,特别是走出校门,稍有不甚,出了事故,层层追究,最终的鞭子都会打到学校身上,所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要安全,真正的教育不搞也罢,很多学校连秋千设施都拆除了,就是怕学生出安全事故,安全制度不改变,学校也很难搞起真正的教育。


  作为教育人,我比较崇尚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强调教育不能与社会脱节,教育要与生活联系起来,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能是让学生学会生活,提高生活能力。为了将来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为社会发展做贡献,所以教育更多地应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实践,强调动手能力,教育与实践密切结合。


  综上所述,要彻底改变教育与社会脱节的问题,首先要下大气力变革教育评价机制,让学校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脱出来。其次缩短学制,让学生尽早走进社会这所大学里锻炼成长,接触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学习成长。再次一定保证学校能开门办学,减少文化课时量,大力减少课程,让学生更多的时间在体育场上、图书室里、实验室里,社会实践基地里。有强健的体魄、读书探究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劳动的技能,这样的人才是社会需要的人。


  很多事说说容易,但做起来太难了,根治教育顽疾,没有刮骨疗毒的劲头,教育就看不到希望,国家就没有前途。


本文标题:走进社会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