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七次惨痛事件
一、五胡乱华
是发生在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西晋末年至北魏统一北方之前(公元304年—公元439年),匈奴、鲜卑、羯[jié]、羌、氐等少数民族先后入主中原,割据中国北方,共历时一百余年,史称五胡乱华。
胡人经过长时间的人口迁移,在中原地区已扎稳脚跟。八王之乱后期,匈奴刘渊据平阳、氐人李雄据成都,晋室已告分裂。惠帝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刘渊叛晋,自称汉王。怀帝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匈奴刘渊自立于平阳,建立汉国。两年后,其子刘聪继位,派刘曜率兵攻洛阳。永嘉五年(311年),刘聪再派王弥、刘曜、石勒攻洛阳,城陷,并掳怀帝北去,史称“永嘉之乱”。次年,安定太守贾疋迎立秦王业为太子却传来怀帝遇害消息。司马邺遂登位为愍帝,改元建兴,都长安。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匈奴刘曜陷长安,愍[mǐn]帝出降,被掳至平阳,西晋亡。中原地区的世家贵族纷纷南迁,在南方建立起了东晋。永嘉之乱后,北方五胡民族相继建国。除早已建国的刘渊。山西、山东则为羯人石勒所据,建立后赵。鲜卑本居塞外,日渐强大;酋长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划为三部。慕容氏居于幽州、段氏居辽西、宇文氏居辽东、拓跋氏居漠北,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后来,慕容氏与拓跋氏相继入主中原,分别建立前燕及代国(北魏)。至于氐、羌,氐人李雄于惠帝末年建“成”国,后改国号“汉”;不久,氐人苻健一族建前秦,都长安。前秦君主苻坚统一北方后发动了淝水之战,结果招致大败,国破身亡,北方又陷入混乱。最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攻灭各国,再次统一北方。
五胡乱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深远的。首先,它导致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和衰落,使得中原地区陷入了长期的战乱和混乱,直到南北朝时期才得以恢复。其次,五胡乱华对中国社会的文化和思想也产生了影响,这些民族的文化和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为后来的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二、五代十国
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大唐由盛而衰,藩镇割据的局面形成,黄巢起义后,唐朝彻底崩溃,907年朱温建立后梁,唐朝灭亡,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这一时期的国家混乱,灾难不断,人口数量大量锐减,战乱四起,百姓遭殃。但这一时期的中国也是科技文化发达,经济发展较为活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了宋朝,赵匡胤和他的继承人先后消灭了割据势力,结束了乱世。
三、靖康之变
靖康之变,又称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耻、丙午之耻,是指靖康二年(金天会五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因发生于靖康年间,故称“靖康之变”,又因靖康年为丙午年,故称“丙午之难”。
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冬,金太宗完颜晟以宋朝未遵守宣和五年(1123)两国订立的“海上之盟”为由,兵分两路进攻宋朝。金朝宗室将领完颜宗翰率领的西路军包围了太原,完颜宗望率领的东路军跨过黄河,陈兵开封城下。宋徽宗匆忙禅位于其子赵桓(宋钦宗),为南逃做准备。宋钦宗与金国签订割地议和协议,割让中山、河间、太原三个战略重镇以换取金军退兵。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春,金军北返。然而在三镇民众抗议与朝廷内部主战派的坚持下,宋廷宣布固守三镇,拒绝割让。八月,金人指责宋人违约,再次南侵。九月,太原陷落,金两路军汇聚于宋朝首都开封(东京)城下。十二月,开封陷落,宋钦宗向金人奉上降表。靖康二年(1128年)二月,金朝废宋徽宗、宋钦宗二帝为庶人,北宋灭亡。五月,金人将徽宗钦宗、皇室宗族以及妃嫔宫女、乐师画师、书籍珍宝等都劫掠而去,随军北上烧杀抢掠。
四、蒙元入侵
蒙古统一战争是蒙古帝国陆续消灭中国境内的各个政权以及征服中亚、东欧和西亚各政权的战争。元太祖元年(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诸部,于斡难河(今鄂嫩河)建立大蒙古国。当时蒙古的宗主国为金朝,由于金朝与其盟国西夏走向衰落,蒙古先后攻打西夏与金朝,并于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八月攻灭西夏,元太宗六年(1234年)三月攻灭金朝,完全领有华北。在西方,蒙古先后发动三次西征,使蒙古帝国称霸欧亚大陆。
元宪宗九年(1259年),元宪宗蒙哥于征伐宋战争去世后,领有汉地的四弟忽必烈与受漠北蒙古贵族拥护的七弟阿里不哥为了争夺汗位而发生战争,最后于至元元年(1264年)由忽必烈获胜。忽必烈于至元八年(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建立元朝,即元世祖。这场战争让蒙古四大汗国先后脱离于大汗忽必烈的关系,直到元成宗时期才名义上承认元帝为大汗。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朝攻灭南宋,统治全中国地区,统一了全国。
元朝统治者入主中原后,实行屠城与劫掠的政策,北方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生产力遭到巨大的破坏。蒙古对金的战争造成了普遍的破坏、杀戮和社会混乱。他们用蹂躏乡村孤立大城市的手法,意味着城市和农村居民都要遭受严重伤亡和穷困。蒙古也进行重新建立毁坏的设施、恢复农业和复兴社会与教育事业的尝试。但这些努力只是局部性质的,从来没有得到蒙古统治当局的积极支持。这种情况直到金朝最后灭亡与13世纪30年代初期和中期耶律楚材改革时才得到重大改善。
除了军事征兵外,广大的汉人还被迫为蒙古君主提供各种各样的物品和劳役。窝阔台时代之前,没有迹象表明,在蒙古国家包括中国北部在内的定居地区存在着统一的赋税征收制度。
并且元朝继续保持原有的游牧体制,汉化不明显,阻碍了政治和文化的继续发展。并且元朝实行民族等级政策和民族压迫政策,人分四等,汉人南人为最下层居民,在统治者上层社会。他们排斥汉文化,没有使汉文化在上流社会传承下来,所以说元朝一定程度上是破坏了汉族文化。
五、扬州十日
扬州十日是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清军入关后在扬州制造的屠杀事件,因此次屠城持续十天,所以后世称之为“扬州十日”。
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十四日,江淮防线被清军突破,史可法退至扬州城抵御清军,清豫亲王多铎率军突破江淮防御线包围扬州。二十四日,清军调集红夷大炮轰击扬州,史可法向南明朝廷请求救援却没有得到回应。次日,扬州城被攻破,史可法拒不投降,被清军在军前斩首,刘肇基率残部在城内继续与清军缠斗。在经过激烈的巷战后,清军消灭南明守军残部,完全控制扬州城。多铎以不听招降为由下令屠城,十日之内,扬州城百姓尽遭屠杀与奸辱,城中积尸如乱麻。《扬州十日记》记载,此次清军持续十日的屠杀多达80万人伤亡,后世学者对该数据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现代学者曹金生、陈国庆认为《扬州十日记》具有历史价值,但不能用其数据作为孤证,二人从清军兵力、扬州城人口等多角度论证,推断扬州十日受害人数远小于八十万。史学家张德芳同样对《扬州十日记》中的数据提出质疑,他通过对扬州府人口的调查,认为扬州十日期间扬州城的人口应该在20—30万之间。
扬州十日后,多铎扬言“官员军民抗拒不降,维扬可鉴”以示威慑。百余年后,乾隆皇帝在扬州城外的史可法衣冠墓旁建造了“史公祠”,并题词“褒慰忠魂”,现藏于祠内。
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年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为名,联合发动战争,史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6月至8月,八国联军从登陆打到了北京,八国联军一路烧杀抢掠,犯下了滔天罪行,八国联军在塘沽地区见到中国人就杀,一个不留。占领天津后大肆屠杀,使天津城由100万人口转为了10万人,占领通州后更是屠杀抢劫,有494个妇女被凌辱而死,进入北京后的八国联军更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侵略者在庄王府烧死了1800多名中国人,八国联军还把百姓说成是义和团,然后不由分说杀害,德军遇到中国人无论男女老幼,一概格杀勿论,俄国人用刀斧砍杀用枪射击那些百姓,让平民百姓流血而死,法国军队用机关枪向胡同里的中国人扫射十五分钟,一个不留。日军则拿活人做实验,看能射穿几个人。随后,八国联军还以杀人为乐趣,使当时的北京城到处都是死人的尸体。
据记载“城破之日,洋人杀人无数,但闻枪炮轰击声,妇幼呼救声,街上尸骸枕藉”。据英国人回忆说:“北京成了真正的坟场,无人掩埋他们,任凭野狗去啃食躺着的尸体”。
随后,八国联军又出兵各路攻占了许多地区,八国联军烧杀抢掠,使整个城市乡村变成废墟,中国土地上共有7500万百姓死在了八国联军的屠刀或枪炮下。
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9月7日,清政府和西方11国代表签订了《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中华民族史上最为耻辱和最为惨痛的一页,在此期间签订的《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自此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七、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全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又称中国抗日战争、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华战争(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简称抗战,是指1931年至1945年中国军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中的重要组成。
1931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致使中国东北地区迅速沦陷。中华民族开始局部抗战,先后与日军展开热河抗战、长城抗战。但由于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日军势力逐渐伸入华北地区。1937年,日军在卢沟桥制造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随后,蒋介石发表《庐山声明》,中华民族开启全面抗战。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是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中日双方先后开展了淞沪会战、平津战役、南京攻防战等战役。至1938年10月,武汉会战失败,抗日战争被迫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在该阶段,中国展开了广泛的敌后战争,同时先后与日军进行了南昌、会战、豫南、枣宜、上高、中条山、浙赣、鄂西等战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着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败退,中国军队也对日军发起全面反攻,先后开展了常德会战、湘西会战、桂柳会战等战役,收复大量失地。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联合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政府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1日,中国军队代表在湖南芷江召见日军洽降代表,指示日方投降准备事宜。9月9日,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举行,中方代表、陆军总司令何应钦主持受降仪式,中国战区日本投降代表、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投降书上签字。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做出了重大牺牲,总计伤亡3500余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5000多亿美元。中国军民共毙伤俘虏日军155万余人,接受投降日军128万余人。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捍卫国家民族独立的正义战争,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历时最长,付出巨大的牺牲,牵制和消耗了日军主力,打乱了日本的侵略计划,支援了苏、美、英、法等反法西斯盟国作战。同时,中国抗日战争也是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鼓舞了世界上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运动。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成为联合国五大创始国之一。
本文标题:中国历史上的七次惨痛事件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