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骂“绿茶”、AI修成网红脸,拜托,别再恶搞林徽因了
#AI修复的十六岁的林徽因#让林徽因登上热搜。
你觉得美吗?我觉得,只是一张标准的网红脸,哗众取宠,相比林徽因的照片,无半点才女的气质可言。
这反倒说明我们这个时代审美的单调和贫乏。
其实,林徽因一直是这些年中文互联网上的熟人,很多人即便不了解她到底做过什么,也能嚼几句她流传下来的情史八卦,每逢四月,再说上一句“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民国才女的情史成了当代情感博主们的素材。“为什么让徐志摩念念不忘?”到“林徽因到底爱金岳霖还是梁思成?”,林徽因甚至被冠以“天字号第一绿茶”的名号。
还有“向林徽因学习泡各种男人”。
但当你了解了历史上真实的林徽因:她一生钟情建筑学,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战乱年代和丈夫走过大半个中国考察文物,颠沛流离、长期生病,却铁骨铮铮、心系祖国,始终和家人共患难.......
可能要反思一下:如此恶搞,是我们尊重这位杰出人物应有的姿态吗?很多段子手是不是对这位伟大的女性有太深的误解?
今天要和大家聊的,就是历史上真实的梁思成与林徽因,不谈微博上那些八卦段子,只说他们坎坷多艰的真实人生。因为流传下来的风流韵事,只会让我们对这对才子佳人的了解停留在肤浅的表面。
通过这本《梁思成与林徽因》,我们一起了解这对夫妻的真实人生。
本书的是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慰梅,她与梁林夫妻二人交往密切,在几十年的友谊中 ,虽说没有朝夕相处,但从未间断过书信往来。
因此,在《梁思成与林徽因》这本书中,作为这对夫妻俩生活的见证者,也作为他们的亲密挚友,费慰梅的叙述里虽然保持着冷静而中立的态度,但也总是充满着温情。
梁思成和林徽因两人都是出身不凡,殷实的家境让他们从小就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染,长大之后,出国留学,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
说来也是上一辈的缘分,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和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当时都在北京政府担任要职,关系不错,又因为门当户对,两家人就结成了亲家。
在两位父亲的大力支持下,二人双双被送往美国攻读建筑系,4年学成回国后,一同在沈阳创办了东北大学建筑系。
出身好,受到的教育好,事业也好,按理说这两口子的日子也是没谁能比了,只可惜,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好。
受当时日本侵华战争的影响,东北局势越来越动荡不安,两人不得不辞去教授的职务回到北平,但没多久,侵华战争又蔓延到了北平。
日本人威胁梁思成加入“东亚共荣协会”,梁思成哪能同意,不得不又立刻动身,离开自己的家乡,踏上漫长的流亡之路。
这次逃亡 ,他们整整走了3个月的时间,途经长沙,还遭遇了日本人的一次空袭。在给美国友人费慰梅的信中,林徽因就详细讲述了这次轰炸:
“听到地狱般的断裂声和头两响稍远一点的爆炸,我们便往楼下奔,我们的房子随即四分五裂。
全然出于本能,我们各抓起一个孩子就往楼梯跑,可还没来得及下楼,离得最近的炸弹就炸了。它把我抛到空中,手里还抱着小弟,再把我摔倒地上……”
爆炸平息后,他们全家人又逃往昆明,在此途中,梁思成的背痛更加严重,林徽因突然感染了肺炎。
高烧40度,在舟车劳顿、疾病缠身的情况下,全家终于在1938年1月中旬到达了昆明,两年后,却又辗转逃往四川李庄。
在李庄的日子,梁思成和林徽因贫困如洗,四川潮湿的气候和连续的奔波,使本来就虚弱的林徽因卧床不起。
即使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他们依然热衷于对中国建筑的考察和研究,除了研读宋代李诫的《营造法式》,两人还着手撰写《中国建筑史》和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等著作。
: 梁思成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年: 2011-1页数: 329
梁思成孜孜不倦地写作《中国建筑史》,绘制插图,而林徽因则拖着病体翻阅历史典籍,对书稿进行补充和润色。
就这样,他们一边积极的生活,坚持研究工作,一边热情而乐观地等待着战争胜利的一天。
终于,抗战胜利的消息像野火一样蔓延开来,一年后,他们也终于回到了日夜思念的北京。
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携手走了中国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物。
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而让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们所认识,并开始加以保护。
1949年9月,林徽因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几位教师一起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的设计任务。而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同样凝聚了林徽因的心血。
1955年4月1日,病魔夺走了林徽因年近51岁的生命,她的遗体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1972年,梁思成先生的生命也画上了句号,而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却成为特殊时期的斗争对象,在他最后的岁月中,成为一个民族悲剧的缩影。
有书君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就会恍惚间看到多年前,梁思成和林徽因走在考察古老庙宇的路上,虽然生活困苦,但脸上依然笑靥如花。
他们爬上古建筑的梁架,手指拂过精巧的木工细纹,仿佛在和历史隔空对话。虽然夫妻俩经历过最美与最恶的时光,但他们最终都赢得了世人的敬慕、爱戴,并且持久不散。
本文标题:被骂“绿茶”、AI修成网红脸,拜托,别再恶搞林徽因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