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跟大家解读的书籍是现代台湾著名女作家龙应台的《目送》,本书一共281页,我会用大概18分钟时间,为大家解读书中精髓。


  这是一本情感真挚的散文集,也是一本观察细致的浮世绘,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我们每个人的际遇各不相同,但一定都能在笔下的故事中,找到对家人朋友、对个人成长上的共鸣。


  龙应台被誉为“华人最有力的一支笔”,她出版的作品《野火集》,21天内再版24次,对海峡两岸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她笔锋犀利,敢于针砭时弊;忧国忧民,为民主信念奔走;见识高远,会横眉质问“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但这本书,是龙应台几年以来的散文作品集,其中少了政治论述,多了人生感悟;少了剑拔弩张的火药味,多了细腻感怀的女儿心。


  全书共有七十四篇散文,书中写了母亲的老去,父亲的诀别,孩子的疏离,朋友的牵挂。写人生困惑,经历失败的颓废,成功过后的淡漠,身处闹市的孤独,面对生死的迷惑。表达了人的一生的深邃、美丽和忧伤。


  书的排版有个有趣现象,多数文章大致都有三页,最后一页都是二三百字,每篇文章都穿插不少拍的风景照片,记录着一个个看似不经意却是最真实的生活瞬间,龙应台用这样一双观察者的眼睛,一个深情者的手掌,温柔而又有力地握住了生活的心。


  本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她用母亲的眼睛打量儿子,写儿子和自己,第二部分是她用普通人的眼睛打量世界,写个体与世界,第三部分是则用女儿的眼睛打量父母,写父母和自己。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部分。这一部分虽然是用母亲的眼睛打量儿子,实则是从儿子的成长,看到自己的成长。


  在一篇名叫《十七岁》的文章中,龙应台写到与儿子同游英格兰,每到一地,母子俩的对话都会让读者发出会心的笑。文章的结尾处,17岁的儿子一本正经地对妈妈说:“你简直就像个没见过世面的五岁小孩!”龙应台抓住了多么妙的一句话,孩子日渐长大,为人母的心里有骄傲,有欣慰,也有些许的怅然若失。


  她看到孩子有了自己的主见和成长,明白他将拥有自己的人生。


  全书最有名的篇目《目送》,整篇文章大概一千多字,字数不多,却相当精彩。


  这篇文章里,龙应台写了三次目送的场景,却写出了对人生的独到解读。


  文章的前半段,龙应台描述了自己作为一个母亲送儿子上学的情景。孩子走进校园,没入人群,但她却可以毫不费力地从人群中认出自己孩子的背影;


  文章的后半段,则从母亲的身份转换为女儿,讲述了她自己刚开始教师的工作,父亲开车送她上班去的故事。当时她的父亲开的是运送饮料用的一台廉价小货车。


  父亲没有将车子停在学校的正门,而是停在侧门,并且满怀愧疚的对她说,“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这样的父爱让人动容。


  文章最后,龙应台回忆了父亲的去世,看着父亲的棺木被送入炉子,她形容“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这是她最后一次目送父亲。巨大而沉重的不是棺木,而是那份爱,那份亲情。


  三次目送,都写的非常温情,最后她却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潜台词就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有缘分陪伴一场,但有些成长之路,终究要自己去走。对于这一点,龙应台写到”两个人一起走时,一半的心在那人身上,只有一半的心,在看风景”。独处的时候,是心灵最深邃的时候,能看到更细微风景,能感悟更深层的哲理。独处也是反思自我的最佳时期。寂寞是人类最原始的状态,茫茫天地,很多事情只能一个人去做。人生在世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修行的路需要踽踽独行,而“智慧必然来自孤独”。


  龙应台在自己人生修行中,就得出了这样的成长感悟。在文章《(不)相信》中,特意给“不”字加了个括号,表达不是不相信,而是曾经深信的,不再那么相信。


  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相信了;


  曾经不相信“色即是空”,现在相信了;


  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有点信;


  曾经不相信无法实证的事情,现在也还没准备相信,但是,有些无关实证的感觉,她开始懂得了。


  这种转变,也是龙应台自己的成长,这是一个人的不断重生的过程,要自己学会自立、学会感恩,认识到真假、善恶和美丑,变得更好、更强、更成熟。但不是说到一定岁数就代表完全成长好了,就是到了成年或者中年的人,都还是会遇到新的事物和新的际遇,在与周围世界不断交流和学习的期间,经历的越多成长得也越多,也是不停地在成长得更好更强。


  以上就是本书第一部分的内容,下面我们说说第二部分的内容。


  这部分的标题,取得非常诗意,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


  在第一部分中,龙应台描写了很多生活方面细节,而在这部分内容中,她着重写了自己在旅行中的所见所闻。


  关于香港、东南亚旅行、老挝的地雷、慢节奏生活,让人很有感触震惊。这部分杂记随笔主要聚焦于国家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隔阂,渗透着龙应台的人文情怀。


  在《乱离》这一篇文章中,配了一张万圣节恐怖面具的照片,深夜看可能真的会被吓到。


  文章主要说的是龙应台在散步时偶然看上巷子里一间房主被讨债者残暴致死的房子,房价虽然超级便宜,但在不断听取教授朋友、外交官和科学家朋友们的意见后产生些许凉意。其实我们不过是怕死,如果不怕了也许就没有那么多顾虑了。也许最吓人的,永远是人类自己。龙应台还写到了她的东南亚游记,从暹罗出发,到寮国,再到高棉。在《距离》一篇里,写道“从泰寮边村茴塞,到寮国(老挝)古城琅勃拉邦,距离有多远?本地人说,坐船吧。每天一班船……没人告诉你三百公里的湄公河水路需要多久的时间……”


  若是当初看了《目送》,应该去找《苏麦》里面提及的开法国餐馆的苏麦。不过满是法国餐馆和寮国手艺品的店铺下,找不着的见有时就是另一回事了,正如《苏麦》一文写道的“……脚踏车辚辚踩过,摩托车噗噗驶过,操着各种语言的旅客像小溪一样流过——大多是欧洲来的年轻背包客,不能‘吃苦’的人是不会来寮国旅行的……”


  《慢看》一文写道了“从琅勃拉邦到吴哥窟的飞机,突然厌恶了3个小时……任何一个时刻,任何一个地方,都是安身立命的好时刻,好地方。”


  龙应台在异国他乡,看到了一些,也感受到看不到的那些。她描写战争的残酷,贫穷的无奈,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采访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亲切,以及渐渐黯淡下来的激情和慢慢平和的心境;曾经相信和不相信的东西,在陌生的小巷见到的年幼的童工,父亲离世后巨大的伤痛,记录了自己做为一个敏感细腻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闻杜鹃时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伤痛。她清楚得明白了无论自然界的什么物质,都会带有生命的特征,


  这部分内容讲的是看到的世界,笔触之间充满了一种宿命感,个人被世界裹挟向前走着,我们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参与者,同时也是见证者。


  以上就是这本书第二部分的内容。下面我们再来讲讲第三个部分, 满山遍野茶树开花。


  这部分讲的是她作为子女,看父母。虽然是追忆父母,却也是从父母看自己的将来。


  龙应台在文章《年轻过》里继续回忆父亲。某次自己和父亲通电话,她形容父亲的声音是“悠悠的湖南乡音”。这个声音,是扎根在她内心的,无法忘却的。这个声音犹犹豫豫地说:“这个——这个礼拜——可不可以——我是说,可不可以同我去参加宪兵同学会?”父亲吞吞吐吐,“几个老同学,宪兵学校十八期的,我们一年才见一次面。特别希望见到我的女儿,你能不能陪爸爸去吃个饭?”父亲想让女儿陪他去一个“饭局”,却竟然会这样的不好意思,难以开口。这是怎样的一份父爱?一份永远只知道付出,却羞于表达,更耻于索取的爱啊!


  这样的一份爱,龙应台是感受到的,她记录下来,变成文字,五味杂陈透见于段落之间。生命告诉我们“不必追”,但是有爱的心怎能真的做到不去追?或许,文字会是最合适追忆的媒介。


  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面临种种尴尬,无比苍凉。上有老,下有小,灵魂想要突围,而肉身重重拘锁。龙应台的笔触很淡,几乎是纯白描的手法,但是其中自有深情,读来让人悲怆。一代一代,继往开来,新陈代谢,生命有其韧性也非常柔弱,在走向终点的路上,老人渐如婴儿,但却得不到婴儿般的关照,失忆、痴呆、不能自理、离世,这个历程中的一些际遇,虽然不是每个人都会经历,但是毕竟很多人是如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们要心存敬畏,不可轻视。


  在文章《缴械》中,龙应台写到自己的父亲80多岁的高龄,总是开着车出去,买菜、看朋友、帮儿子跑腿、到邮局领挂号包裹。而且总是磕磕碰碰,家人都很着急,劝他不要开车了。总是劝不动,最后兄弟们都鼓动龙应台去劝,因为父亲只听女儿的话。她对父亲说道:“要出门就叫出租车,好吗?”,父亲一开始没吭声,龙应台又问了一次“好吗?”父亲终于说,“好”。


  走出门的时候,她长长舒了口气,对自己有一种满意,好像刚刚让一个骁勇善战又无恶不作的游击队头子和平缴了械。她不知道的是,一辈子节俭、舍不得叫出租车的父亲,从此不再出门。”其实她更不知道的是,父亲的节俭只是一味地留给了自己,对他最疼爱的女儿,他恨不得把世界上一切最好的东西拿来给她。


  她与母亲逛街,母亲的那个爱美样子;


  她与父亲同样在过街时,要牵她的手,而她已经人在中年;


  她父亲最后病重生活不能自理时,由于佣人的疏忽,眼屎黏住了眼;


  她母亲得了老年痴呆症,反反复复的问她是谁;


  龙应台叙述这些事情的时候,娓娓道来,语气平淡,仿佛做好了当自己也老了的准备,从容不迫地等待这些时刻的来临。


  这三部分,人到中年的龙应台,从孩子写到自己再写到父母,仿佛在人生的横截点上,窥探到人的一生。


  她写儿子的离的时候写到,第一次送儿子上小学,看到那么一个小小的背影,逐渐淹没在人群里,他不断回头以确定母亲还是在的,最终消失在门里;16岁的儿子要出国学习,在长长的队列里等候安检,他没有回过头看母亲一眼,她的心里不断的喊,回过头看一下,看一下就好,然而最终他消失在门里,没有看一眼;21岁的儿子,已经开始勉强容忍母爱了,虽然同车,他戴上耳机,听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


  在面对孩子时,优雅知性的她,用优美的文字隐隐地表达了身为父母的自己面对孩子寻求独立的努力时,遭遇的一种不经意的忧愁还有无可奈何。


  不同的是,她聪明和懂得控制头脑,使得她在面对孩子的独立和疏远时,懂得用压抑自我的方法去尊重他们做为一个独立的人所理应拥有的自由和尊重。而她的骄傲和锐气,在汹涌的母爱面前,也只能委屈地选择让步。


  写到家的意义,思考家是什么?作为被人呵护的儿女时,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和人做终身伴侣时,两个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很快就有了儿女。孩子在哪里,哪里就是家。家,就是儿女在的地方。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现代人努着力地往外面冲,想要挣更多的钱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却时常顾不上家人递过来的关心,更无法在“忙忙忙”中分身陪伴亲人,渐渐忽略了父母的衰老和儿女的成长,家成了一种似有似无的“港湾”。


  写到父亲的与世长辞,感悟人生本来就是旅程。夫妻、父子、父女一场,情再深,义再厚,也是电光石火,青草叶上一点露水,只是,在我们心中,有万分不舍:那撑伞的人啊,自己是离乱时代的孤儿,委屈了自己,成全了别人。儿女的感恩、妻子的思念,他已惘然。我们只好相信:蜡烛烧完了,烛光,在我们心里,陪着我们,继续旅程。


  写到兄弟的携手同行,明白所谓兄弟,我们不会跟好友一样殷勤探问,不会跟情人一样常相厮磨,不会跟夫妇一样同船共渡。所谓兄弟,就是家常日子平淡过,各自有各自的工作和生活,各自有各自的抉择和承受。我们聚首,通常不是为了彼此,而是为了父亲或母亲。聚首时即使促膝而作,也不必然会谈心。


  然而和这个世界上所有其他的人都不一样,我们从彼此的容颜里看得见当初,我们清楚地记得彼此的儿时。兄弟,不是永不交叉的铁轨,倒像同一株雨树上的枝叶,虽然隔开三十公尺,但是同树同根,日夜开合,共老。


  以上的种种描述,总有一些思考和观点会击中大家心里的某个点。譬如生命的喜悦,譬如生与死的思考,譬如老之将至,譬如父亲母亲,譬如乡愁。


  有人说,《目送》里的龙应台,不再犀利,如同大妈的絮絮叨叨,格局越写越小。


  其实也是平常人的命运,即使命运千差万别,总有很多相同相似之处,大时代,小人物,每一个个体,也是群体的印证。家国天下,最终,不也还是落实到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龙应台活的非常清醒,明确地知道自己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有着怎样的责任,知道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事业的成功和虚浮的掌声,所有的精彩,在繁华落尽时,也许留下的不过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一份遗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象她这样清楚地获知生命的本象。


  《目送》这本书思考的东西很多,在描述和考虑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城市与城市的关系,历史与当下的关系后,可以总结成这样恰如其分的一句话:“幸福就是,寻常的人儿依旧。在晚餐的灯光下,一样的人坐在一样的位子上,讲一样的话题。”


  以上就是目送这本书的全部内容,最高速的成长,遇见更好的自己,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本文标题:感情需要滋养《目送》「中」 龙应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