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挺独立团的首任支部书记
叶挺独立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武装力量,是第一支建立了党支部的人民武装。独立团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叫吴季严,以前查资料时看到了这个名字,一时也没查出这个人的历史。后来突然想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托派成员里好像有这个名字,故而到相关网站里查了一下,果不其然,此人后来确实加入了托派组织,而且此人竟是陈独秀的外甥,他的母亲是陈独秀的姐姐。
网上查到一位名叫“吴孟明”的写的《吴季严(希之)年谱简编》,此人应是吴季严的子侄辈(网上查到吴孟明曾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他称吴季严为“四叔”),文中提到“1925年11月 参加北伐。11月21日叶挺独立团在广东肇庆成立,党派他担任独立团的党代表(党支部书记)。”
年谱全文如下:
“1904年6月 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今属安庆市)西门外的一个小户人家,父亲吴欣然(向荣),母亲吴陈氏(陈独秀的大姐),生有四男二女;吴希之是四兄弟中最小的,其长兄吴嵩生常年居上海:二哥吴渊甫在上海大学肄业,因耳疾辍学,毕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三哥吴景曦经商,子承父业,在父亲留下的“吴永顺”杂货店兼酱坊中管事;两个妹妹,一个在抗战前即已去世,另一个妹妹吴春贞嫁商人吕健如。父亲吴欣然因肺病中年早逝,一大家口均在母亲的辛勤操持下,和睦相处。抗战时全家赴武汉会同陈独秀同赴四川避难。
1922年以前 这期间在安庆读私塾。
1922年 到上海,经陈独秀介绍在中华职业学校就读。
1923-24年 入上海大学[1]就学,时名吴稽天,任学生会会长,
加入中国共产党,与瞿秋白在同一支部。从那时起即与瞿秋白建立了友谊。
1925年 从事工人运动。五卅惨案发生时,他在南京路上亲身经历了这次运动。
1925年11月 参加北伐。11月21日叶挺独立团在广东肇庆成立,党派他担任独立团的党代表(党支部书记)。
1926年 随北伐军征战。7月10日占领醴陵,认识了醴陵县的救护大队长李秀泉(县委委员、妇女主任)。10月10日北伐军占领了武昌。
1927年 第三次武装起义时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大革命失败后,党派他到莫斯科“东方大学”[2]学习,与郑超麟、王凡西等同学,这时期参加了托派组织;当时蒋经国也在莫斯科就学于“中山大学”,加入了共青团。4.12事件发生后,蒋经国发表声明谴责蒋介石,并表示与蒋介石划清界限;后来他们就相互认识了。
1929年8月 从莫斯科经欧洲回国,任党中央宣传部干事,后经汪泽楷介绍与李秀泉结婚。
1930年 在沪西大自鸣钟,因组织和参与游行,被法租界的巡捕逮捕,关押在大自鸣钟巡捕房的地下室,始终未暴露身份。其妻李秀泉从安庆家中携款来上海找大兄吴嵩生,托律师交保获释。
1931年 大女儿沪华在上海出生,夭折。携家眷回安庆。
1932年 夏末,在上海兆丰公园(现中山公园)与李季、杜畏之、彭述之等秘密开会,会后离开兆丰公园,在公园外被中共叛徒顾顺章发现,与杜畏之一同被捕。狱中遭受灌辣椒水、老虎凳、电刑等酷刑,始终不屈,后判无期徒刑。此段经历,详记于他的手稿《劫中鸿爪》中。此稿现已遗失,幸好其中的一节曾发表于陈碧兰主编的《青年与妇女》上,得以保存下来。冬天,孟华在安庆出生。(网上查到吴孟华是河南沁阳师范学校离休干部)
1936年 李秀泉千方百计找蔡元培请他写信保释,亦因当时抗日形势紧张,遂得保释出狱,在狱中历时四年多。出狱后先回安庆小住。西安事变发生后,去湖南醴陵师范教书,认识覃谷兰(英),覃必陶等。
1937年 建明在醴陵出生。
1938年2月 从醴陵到长沙,后经武汉到宜昌,7月到达重庆(即在长沙大火之前离开长沙的),与全家合住在重庆绣壁街。重明出生。
1939年 到江津,因生活费昂贵,遂与老母及全家去油溪镇居住。在油溪的江津县立女子中学教书,并与校长袁玉良(女,北大毕业,国民党员)言明,不参加每周一早上的总理纪念周。继续翻译米涅著的《法国大革命史》,这是仅次于马迪野著的另一部重要的法国大革命史。有时则去江津鹤山坪看望陈独秀。
1940年 继续在油溪的江津县立女子中学教书。抗战期间,他仍然追随乃舅陈独秀,并保持相同的立场:即不反对蒋介石抗日,但并不等于拥护蒋介石的政权,认为大革命失败以后,革命一直处于低潮,不具备革命的形势,当时的主要矛盾应该是反对德、意、日法西斯,因为法西斯如果胜利了,则工人的命运必将更悲惨,工人运动必将更困难,历史甚至将倒退几十年;他支持苏联对希特勒的抵抗,但反对斯大林第三国际的一系列政策,认为苏维埃已经是一个独裁政权,斯大林完全是一个独裁者,苏联已经不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一立场,既不能见容于莫斯科,也与当时延安的态度相左。这正是他们当时的处境。入秋,作诗《抒怀》一首正是他那些年心情的反映。11月蜀华出生。
1941年7月15日 老母亲在油溪中风去世,全家悲痛万分。丧事毕,悲痛的气氛始终笼罩着每一个家人,大家感到再也住不下去了,遂携家小赴贵阳李秀泉三哥(李秀新)处,住在贵阳附近的龙里,并一度在李秀新的厂里任职员。
1942年5月27日 陈独秀在江津鹤山坪去世,享年63岁。同年去赣州,在《正气日》主持笔政,彭健华任《正气日》社发行人。
1943-1944年 43年秋后,先在《正气日》后去湖南辰豁《中国晨》任主笔,写社论都是“只谈国际,不谈国内”,后辑为《欧局之透视》,在《正气日》社出版(44年4月),冬季,曾回江津清明巷小住,后再回到江西。
1945-1946年 抗战胜利后,由辰豁回重庆,住观音岩张家花园,全家大多数先后均聚居于此,与覃英所住“文艺界抗敌协会”相邻。
1946年 抗战胜利,人们争先恐后纷纷返回老家。那时船票真是一票难求。他尽先安排好大部份兄嫂侄儿们返回安庆,自己直等到秋天,才携家眷离开重庆经武汉回到老家。(他总是先考虑别人,然后才考虑自己的。)在老家安庆大新桥小住数日后,一人去了长春。惠华在安庆出生。
1947年 经青岛小住后回到上海。
1947-1949年 47年冬在上海复兴岛渔管处工作,主编《新渔》杂志,共出版9期。解放前夕,因反对赵君迈处长(实际上是反对小蒋)将新式渔轮迁往台湾,受到特务的注意。一次他去百老汇大厦(现在的上海大厦)渔管处总部去办理些未了之事时,正值两个特务去办公处厉声询问:“吴希之在吗?”因特务并不认识他,因而得以脱身,未被逮捕。之后的几天,隐居在朋友家中,直到解放的前一天才回到愚园路四明别墅家中。
1949-1952年 在上海以翻译为生,主要翻译俄文书籍,如契珂夫《小狗卡什坦卡的故事》、《巴甫洛夫》、《医学辞典》等等(因为当时正掀起学习苏联的热潮),均在何满子大众书店出版。
1952年7月16日 在上海常德路恒德里家中患脑溢血逝世,他怀着远大的革命理想。结束了庄严的一生。享年48岁。”
本文标题:叶挺独立团的首任支部书记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