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1月,陕甘宁边区召开劳动英雄、模范生产工大会,图为大会开幕典礼。


  中国共产党一向重视树立模范人物。土地革命期间,中共就已在根据地内搞过劳动竞赛和革命竞赛,并把表现优异者树立为劳动模范,对其进行奖励。


  面对地理因素、气候因素等多重因素交织带来的严重困难,陕甘宁边区人民在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带领下,毅然向困难进军,辛勤开垦、大力生产,“劳动的结果,对于自己是丰衣足食,过好光景,对于民族、对于全国人民,是争取抗战的胜利和民族解放,劳动应该被看作愉快的,以至于光荣的”,毛泽东称农业和工业生产运动中涌现出的劳动模范为“人民的领袖”。劳动模范在边区建设中发挥了“带头作用、骨干作用、桥梁作用”,陕甘宁边区的“二流子”等群体亦在政府的号召和劳模的感召下,投入生产工作中。


  陕甘宁边区劳模运动肇始于1938年召开的“延安工人制造品竞赛展览会”。这次大会展现了边区生产劳作中创造的成绩,并且对数十个工厂、合作社和140余个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这些先进个人被当时的刊称之为“劳动英雄”。12月,边区政府又隆重表彰了19位劳动英雄。随着大生产运动的持续深入,更多劳模英雄得以涌现。1942年,《解放日》相继发表了《边区农民向吴满有看齐》《模范英雄吴满有是怎样发现的》《向模范工人赵占魁学习》等文章,掀起了向劳模学习的高潮。劳模运动对陕甘宁边区社会生产、基层社会治理和社会风尚的塑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政府广泛宣传劳模的英雄事迹,不少“二流子”和闲散人员在劳模的感召和带动下,改过自新。边区开展的赵占魁运动就产生了良好的反响:“不安心工作的现象,大部分克服了,二流子也开始转变,好吃懒做的懒汉被看作是耻辱。”女劳模马杏儿打小家中贫苦,勉勉强强能填饱肚子。当地政府支持她们一家开垦荒地种庄稼,开垦亩数达160亩。秋收时马杏儿冲在生产劳作的前头,不言苦与累,被人们所夸赞,1943年2月被边区政府授予“边区妇女劳动英雄”称号,并接受时任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亲笔题写的“妇女光荣”锦旗。一些落后女子在以马杏儿为代表的女英雄的感召和带动下,积极投入到边区的劳动生产中,实现了人生的转变。同时,广大的妇女在生产的实践中,个性更加解放,她们有了反对封建旧习俗的物资储备和生产资料,变得敢于对一些旧恶习陋习说“不”。如一妇女所言:“过去做媳妇,须等公婆丈夫吃完饭,才能吃其残余,常被打骂,不能过问家里的事。现在打骂取消了,妇女管理家里事;衣服制得比男子还多;过去买卖婚姻,现在婚姻自由。这是我们妇女出了头的世界。”


  劳模的树立为模范乡村的建设提供了牵引,“劳模在生产战线上是群众的领袖,在政治上他们也是群众领袖,创造了模范村乡”。在边区政府的努力下,涌现出移难民模范村、运盐模范村、学习模范村、纺织模范村等,有效地化解了移难民问题给基层社会治理带来的风险。1942年,边区第一个模范村创建于延安县的柳林区二乡吴家枣园,这也是劳动英雄吴满有的家乡。在吴满有的带领下,全村百姓协力开垦,努力生产,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一些村子在运盐工作中做得较为出色,被政府评为运盐模范村,一些“二流子”在这种积极向上的生产环境里被感化,走上改过自新的路子。《解放日》曾道:“吴旗二流子改悔自新,刘海生成为运盐模范,党政帮助下一年增加牲口八头。”刘海生本是一个烟民,染上毒瘾,花光了家里的钱财,在本村百姓的劝告和引领下,逐渐走上正途。他一犯毒瘾就辛苦劳作,毒瘾逐渐消失,不仅如此,还做起了吆牲口驮盐的营生,在自己的努力和经营有方下,生意越做越大,竟在家乡成立起一支专门的运盐队伍,带领其他人致富。悔改后的刘海生说:“政府帮助咱,咱也应该帮助政府。”又如延川县城区六乡赵家沟村,被边区政府确立为纺织模范村。全村13名妇女都是生产积极者,1943年上半年纺棉花156斤,织布78丈。模范村的建设,使得边区社会秩序更加趋良,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的向好发展。


  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愈加荣光,靠的是广大人民的实干、大干与苦干。劳模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成为今天劳模精神的内涵,要充分利用时代条件,将劳模精神发扬光大,此外,还要在建构具有生命力的劳动教育体系及动员相关各方参与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上下功夫。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践行劳模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


  (:于永国,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陕西师范大学领航人才自由探索项目“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基层社会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研究”阶段性成果)


本文标题: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