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书生百无一用推荐文章1:休说十有九人堪白眼,终究百无一用是书生

  杂感


  (清)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谁说书生百无一用?


  :羽木斋人??


  一度风靡的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主题曲的第一句唱道:“谁说书生百无一用?”当年播映时,印象最深刻的,是一腔浑厚的男低音伴随着故宫的大门逐渐被推开的画面。


  书生无用,只知满口“仁义礼智信”,真正需要的时候派不上用场。书生只会耍嘴皮子功夫,不务实,寡断、较真、偏执……最重要的是,书生无聊,毫无情趣可言。


  我是一个书生。书生之义,大概是指读书人,在古时候就是努力考取功名或秀才一类的。还带有一些贬义的成分,指那些只注重书本知识,不注重实践,脱离实际的知识分子。作为一名“书生”,除了书籍和文字,好像确实也没什么乐趣可言。一生为功名而奋斗,“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是其生命写照,若是运气不佳,便老死在屋子里了。一生陪伴的,无非一案几、一卷书、一支笔和一窗月而已。然而进入仕途,也不知功用如何,只懂一些口头作文,不识民间疾苦,情商更有待考证。


  

  ?


  自古学而优则仕,或者说“考而优则仕”,书生的命运就决定在一次次的科举考试中。科举,逼疯了多少人,范进只是百万考生中的一例。然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社会风气下,百姓又能改变些什么?蝼蚁之力罢了。


  读书,也许真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考取功名,进入仕途,自然是每个读书人的最终目标。还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车马多簇簇”等的说法。


  “科举”可列作中国五大发明之首。随着科举制的诞生,一次不拼出身的革命拉开序幕。以往拼爹拼背景,而今终于可以拼自己了。唯一比拼的条件和要求就是“读书”。不论如何,难得有这样的机会,尤其对于出身贫困、无依无靠的人而言,都会选择奋不顾身,因为这是唯一改变命运和现状的出路,“书生”便应运而生。


  

  仕途之路是漫长而坎坷的,从乡到县,到州到省,最后全国殿试,从小小的秀才、举人、贡士到进士,有点今天小升初、中考、高考,还有研究生考试、公务员考试等层层递进的味道。不同的是,当年万中挑一,凤毛麟角,现在砸死十个,九个是大学生。不知道可否理解为凭借读书改变命运的人多了,门槛低了,也简单直接了?现代词汇里所谓的“凤凰男”,是最能诠释的例子。


  书生不是无用,只是用不到实处而已。若作口舌之争,必定步步相逼,寸毫不让,直教人元气大伤,无路可退。书生的这份较劲和坚韧,由于出身不公而自然赋予的漠视强敌和冷眼世态的属性,能使其所向披靡。自古战争攻心为上,派一名书生上阵,可以一敌百;十名书生,便横扫千军了。古代统治者聪慧过于常人,应该是看到这一点,所以“以文治国”,若有不服、不听从之反叛者,说(shuì)之,说到心服口服为止;若有侵犯我朝利益或妄想挑起战争者,责之,责到你良心不安,知难而退。


  

  “文人”是和“书生”有点相近的词。虽说是现代词汇,我们姑且放大其历史外延,文人可算是高级的书生,比书生更有实际价值。文人读书看之余,会写文章,当然不是单纯的堆砌文字或一味的歌颂,是有感情、有思想、有社会价值意义的“堆砌”,像鲁迅、林语堂等一类,方可称之为“文人”。


  文人记事,自然也带些书生意气,就是那种千夫所指的“傲骨”。古代的文人,当指苏轼、陆游一类,与今之文人对比,他们似乎更有才华,更加四通八达,不仅通文达理、能写会道,在艺术、科学等方面也有一定的认知和贡献。大多精通琴棋书画,苏轼还会烹饪下厨,白居易会造园设计,辛弃疾可挥鞭策马。若放在古代,现在的所谓文人也只能并入“书生”之列,只会文字游戏,作口舌之争,以笔当剑直插敌人胸膛。


  不过,有一点值得赞颂的,是当代文人心怀天下,立足国家兴亡,而古代书生大多考虑的是一朝飞上枝头变凤凰而已。这大概也是自古至今区分“书生”和“文人”最重要的一点吧。所以,“凤凰男”也可归入“书生”一列了。


  

  (The End)


  .???


  羽木斋,生活,文章和茶。


  谁说书生百无一用推荐文章2:古代读书人很有地位,为什么古人却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谁说书生百无一用推荐文章3:

  谁说书生百无一用推荐文章4:

  谁说书生百无一用推荐文章5:被误解的名句,“百无一用是书生”,并不是说读书人没用

  大概十年前,我还在上大二。那年暑假,我跟随父亲去工地干活,打算挣点钱补贴家用。我在工地算是打杂,喷油漆、搬钢管、抬砖石等,活不是很重,但是我刚接触,做得并不太好。


  有一天下午,我在喷油漆,因为之前没有经验,又是初学者,所以油漆喷得不够均匀。一个四十来岁的大叔走了过来,看了一眼,丢下一句“这点活都干不好,百无一用是书生”,然后就走了。


  现实生活中,我常常看到读书人被批评、嘲讽。


  而很多人批评、嘲讽读书人,常用的一句话就是“百无一用是书生”。一些人看史书时,看到有文人做错事,或者书生误国,也会骂一句“百无一用是书生”。


  显然,在绝大多数人的意识中,“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说书生没有用。然而,这种理解其实并不对,原话并不是这个意思。这么理解,属于“断章取义”。


  “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清代黄景仁的《杂感》,全诗如下: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上语文课时,每次正式学课文之前,老师总会让同学去大致了解一下,以及写作的背景。因为一篇文章,只有结合了背景,才能做出正确解读,诗词亦是如此。


  所以,在翻译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生平,和写作背景。


  黄景仁,字仲则,是清代常州府武进县人,家里很穷。在他成年之前,祖父母、父亲和哥哥都去世了,全靠母亲拉扯他。9岁的时候,他因为聪明,被誉为神童。


  那年他去参加应试,住在江阴楼上,楼上很冷,他裹着被子,被其他人嘲笑。黄景仁吟出一句“江头一夜雨,楼上五更寒”,合情合景合理,小小年纪出口不凡,实在难得,众人赞叹不已,纷纷说他是神童。


  16岁时,他去参加童生试,在3000人之中夺得第一名,考上了秀才。由此,黄景仁更加出名,大家都以为他前途无量,考取举人、贡士、进士也应该不在话下。


  谁知道19岁那年,黄景仁去参加乡试,结果却失败了,连个举人都没考中。


  换你的话,你从小被人叫神童,各科成绩都第一,中考时更是全县第一,上了高中你成绩也很优秀,高考前老师都以为你能考上重点大学,结果后来发现连个一本都没考上,你会不会心里嘀咕?


  黄景仁相信自己胸怀大才,连包世臣都赞他,说他是“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当推第一人”。然而,黄景仁此时遭到打击,巨大的心里落差让他愤愤不平。于是,黄景仁写下了这首《杂感》,抒发心中不平之鸣。


  进入黄景仁内心后,我们再来看看,他这首诗到底是什么意思,“百无一用是书生”是不是说自己没用。


  首联: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直接翻译如下:二十年来,修仙修佛的道路,我都没有成功;只知道在深夜之中,一个人写诗,来抒发心中的不平。


  韩愈说过,“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其实人也一样,“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就是说在无奈或者感受到不公平时,也会想发声,他唱的歌肯定别有心思,他哭也是因为心中不平之事。


  当然,黄景仁不是去修仙或者修佛,这里是比喻自己一事无成,因为没考上举人,那就做不了官,而自己又不会其他营生,这是“做事也不会,做官也不成”,所以叫“仙佛茫茫两未成”。


  颈联: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风蓬,意思是蓬草随风而动,比喻人被命运折磨,漂泊不定。


  泥絮,典出北宋道潜和尚的《口占绝句》后面两句,即“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柳絮本来是随意飞舞,比喻人心躁动轻狂,但是沾了泥水的柳絮,则飞不动了,比喻不再轻狂。


  “薄幸名”是借用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意思是男子薄情、负心。


  所以,这句诗的意思是:漂泊不定的生活,让我心中的慷慨激昂,消磨殆尽,只剩下悲伤;我这颗心就像沾了泥水的飞絮一样,不再轻狂,即便是对女人也不再狂热,哪怕因此落个“薄幸”“负心汉”的名声。


  连“对女人没热情”都说了,这一看就是发牢骚,就像落魄江湖一样。


  这就像今天一些适龄男儿,嘴上说着“累觉不爱”“注孤生”“对女人没感觉了”“不打算结婚了”等等,但实际上根本不是这样,时刻还是想着把妹呢,谁不想老婆孩子热炕头呢?指不定妹子一句“在么”,他就想好了两人以后埋在哪。绝大多数人都这样,除非他刚进入贤者模式。


  颔联: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这两句诗,并不是看不起人,更不是看不起读书人,而是出于愤慨和狂放,也是自嘲,是说给自己听的。


  世上十有八九的人,都是只配别人用白眼去看待,而百无一用的人,则是书生。其实,黄景仁是在说,世间大多数人我都看不起啊,虽然我只是个没用的书生。这是自嘲,他不是真说自己没用。


  很多人不得志之时,或者自谦时都会说,“我有啥用呢”“我只是一介布衣,没什么本事”,当真你就输了。实际上人家可能心中一直有大志,也没放弃,只是一时失意,感慨一下。


  如果你不信,看看尾联就知道了。


  尾联: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谶,就是预言,而且将来会实现,多用来指不吉利的事,或者无意中的戏言。


  比如某人高考前开玩笑说,“也许我高考发挥不好,考不上名牌大学”,结果他真没发挥好,没能上名牌大学,这就叫“一语成谶”。


  这句诗的意思是说:不要担心总说愁以后就会成真,即便是春天的鸟儿,秋天的虫子,也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也会有人倾听他们的声音。


  黄景仁这是在勉励自己:不要担心以后不好,我应该学习春鸟秋虫,发出自己的声音,以后也肯定会有志同道合之人,来倾听我。


  综上来看,这首诗可以简单理解为:


  我一事无成,发个牢骚,飘泊不定,人生不顺,我这个读书人真是没用啊,不过,我并不担心以后,连春鸟秋虫都能发声,我当然不差,所以我还是会坚持发声,相信自己很有用。


  这么看下来,你还觉得“百无一用是书生”,是黄景仁在骂书生没有用吗?是他在说自己没用吗?显然不是。相反,这句应该视为勉励,因为表面是自嘲,但实际上是鼓励自己。


  (注:图源网,侵删)


  谁说书生百无一用推荐搜索词:

  

  1.

  

  2.

  

  3.

  

本文标题:谁说书生百无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