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纲风波再起,台湾正在自甘堕落?
随着九月份即将临近,大陆的“熊孩子”们都开始准备开学啦。
而今年的新学期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大陆的中小学生将迎来部编本语文教材。据了解,这次部编本教材选文最大的变化就是凸显了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其中,古诗文的选篇大幅增加,如:小学12套教材有129篇古诗文,占全部选文的36%。初中古诗文选篇有124篇,占所有选篇的51.7%,而且体裁更加多样,从《诗经》到清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当大陆的“熊孩子”们都被老师、家长耳提面命“得古文者得语文、得语文者得天下”时,台湾却正在经历一场“文白之争”。
我们以前经常说,台湾曾是保留中华文化最好的地方,为什么?因为以前,台湾的语文教科书中,文言文的占比高达65%以上。
不过,这已经是台湾教育界的老黄历了。12年前,民进党当局修改语文课纲,把文言文删减到45%,虽然当时岛内一大批艺文界人士成立“抢救中文联盟”,希望维持文言文65%比率,但未被采纳。直到国民党“执政”后,才又折衷,改成45%-65%,并把推荐40篇文言文删成30篇。
等到2016年民进党再次“执政”后,做的头一件事就是废除马英九时期对历史课纲的微调,随后,蔡当局又将中国史并入东亚史,企图消灭台湾与大陆在历史上的联结。现在,蔡当局的手又伸向了语文课纲。
为了因应12年教育修订新课纲,以教师为主的课纲小组拟草案,已经把文言文比率调整为45%-55%,选文缩为20篇。但是课审会高中分组部分委员,仍认为文言文太多,又提案减为3成,并在一周内就透过网络票选出10篇选文给课审会参考,原本的选文只留下《桃花源记》、《赤壁赋》、《岳阳楼记》、《鸿门宴》等4篇。而剩下的6篇非但不为世人所熟知,更选用了日本人的作品《七星墩山蹈雪记》,另外一篇《大甲妇》竟有“土番蠢尔本无知”等污蔑少数民族话语。
“
8月27日,台教育部门课审大会审议高中语文新课纲草案,是否把文言文比率从最多55%删成30%,并把推荐选文从20篇减成10篇,且网络票选的10篇是否照单全收,成为各方关注与角力重点。
”
在这里,我们需要厘清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
因为透过对古文的研习,能让我们认识中华文明不同时代的不同社会情境,了解的关怀与思维,乃至透过不同时空的想象来反思当今社会的问题,并因此养成恢宏的器识和卓越的眼光。也这是近些年来大陆越来越重视古文修养的重要原因。
其次,台当局“唯青年是尊”的潮流需要辩证看待。
自2014年“太阳花运动”一战成名后,紧接着年纪更小的高中生们也有样学样掀起了“反课纲运动”,从此台湾社会到处充斥着“幼稚症”。
比如此次课审会的学生委员、台湾静宜大学学生林致宇,曾在“反课纲运动”时表示“被迫成为慰安妇”的“被迫”是硬加上去的。后来林致宇公开致歉,表示自己“功课做得不足”导致失言。现在,林致宇又跳出来发声,表示过去课本中有太多唐宋八大家古文,这些文章传递的都是封建、保守、古板思想。请问林致宇同学,这次你的发声是否做足了功课?
另外,岛内的这次“语文课纲之争”,真的只是文言文和白话文的比例之争吗?岛内经两次政党轮替,“语文课纲之争”早已演变成意识形态之争。主张增加文言文的,常被戴上“亲中派”、甚至统派的大帽子;而力主删减文言文的,难说或明或暗没有对“台独”的迎合。
因此“文白之争”历来在岛内都是一个假议题,它主要的目的是要“去中”,在文化上自我限缩在台湾的“地域主义”。
正如洪秀柱所说,民进党深知从“表面”“去中国化”不易达成目标,所以选择从“骨子”下手,切断台湾与大陆的历史文化、血缘源渊,并假“多元”外衣重新解构中华文化。
当大陆加紧脚步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当全球汉学渐成显学,当特朗普的外孙女也在努力背诵唐诗时,台湾却在一步步自甘堕落。可以说,此次“文白之争”的背后是“教育锁台”政策,而这政策一旦成行,台湾定将丧失其文化根基,更加被时代抛在后面。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今晚22:19播出的《海峡新干线》。
本文标题:语文课纲风波再起,台湾正在自甘堕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