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宣:我对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的几点看法
这几天,央视开年大剧《跨过鸭绿江》正式开播,引发了广大观众的热烈讨论和普遍关注,我也是每天雷打不动地守候在电视机前,准时收看。可以这样说,每一集,我都是揪着心、流着泪看完的,甚至从开头的主题歌和结束时的片尾曲我都是跟着唱完了的,边唱边流泪、边唱边哽咽。多年没有这样感动过了,特别是在面对疫情侵扰和美国这个王八蛋干扰咱们国家的情况下,这部剧的播出更让人憋屈的心终于找到了一个释放的出口。
但是,自从电视剧开播以来,也有许多网友提出了一些质疑,有的认为演员演得不够像,有的认为场景不够大,有的认为角色不真实等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大家都对这部剧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关注,都对发生在70年前那场惨烈的战争给予了高度的关心,心中绝对是泛起了不少波澜的。
关于演员的问题。有的人认为这些演员年龄都偏大了,与当时领导这场战争伟人们年龄不符,显得老了一些。关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想的,确实这些老戏骨们年纪是有些大,但大家想想,现在的年轻演员有哪个能够承此重任呢?除了特型演员外,即便是一般将士,他们那种风骨现在的年轻演员具备吗?导演难道不想找年轻演员来演吗?确实找不到啊!纵观现在的年轻人,哪一个不是细皮嫩肉的呢?说起话来嗲声嗲气的,哪有那各掷地有声的感觉呢?难找啊!
关于演得像不像的问题。有的人认为特型演员不太像领导人本人,无论神似还是形似,都不能和真人相比。这一点我是这样看的,这些演员都是老演员了,应该说都对领导人进行了长时间的揣摩和研究,已经很接近领导人本人了。但这些演员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出身的,也没有和领导人们共事过,更没有真正见过和接触领导人们,对领导人们的了解肯定是不充分的。再说,演始终是演,不是真人秀,只是通过一些文章和一些名人传记或回忆录而模仿罢了,要想真正演得很像,我想肯定任何演员都不可能达到,任何演员来演都有不像的地方。不过,电视剧是一门艺术,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只有不是特别脱离实际,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历史事实,就足够了,没必要过分较真。
关于场景不够大的问题。有的人认为战争场面不够惊险刺激,没有好莱坞那种紧张感和刺激感。对于这一点,我是这样看的,其实已经很真实了,特别是在长津湖等一些场景中,已经非常真实了,那种雪景、那种凝冻已经够让人毛骨耸然了。在对一些人物的心理刻画中,也是相当到位的,比如毛岸英的牺牲毛主席的反应、彭总的不安,50军的军长的心理状态、彭总的真诚等等让人感动万分,仿佛身临其境似的。特别是毛岸英的牺牲,至今,也许有许多观众都在叹气:如果当时他不返回去拿文件就好了!哎——战争中又哪有那么多的如果呢!
看着看着泪水就止不住流,身处当今的和平年代,我们格外怀念那些为民族解放而献出鲜血和生命的前辈们,更加缅怀他们!这些英雄的人们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心中!
本文标题:官宣:我对电视剧《跨过鸭绿江》的几点看法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