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6月22日,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出土了一尊重约107吨的巨型青石赑屃碑座和18块大小不均的巨碑残块,如此硕大之物,现存只有一座可比,就是河北邯郸市大名县东郊的石刻博物馆的五礼记碑,五礼记碑原名魏博节度使何进滔德政碑,巨大的赑屃鳌座碑,高达11.95米,重140余吨,是现存最大的石碑。


  正定出土的巨型赑屃底座


  据记载,南宋诗人陆游曾经在文章中提到大名石碑的由来,唐开成五年(840年)魏博节度使何进滔去世,唐文宗命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为何进淘撰写德政碑,于是有了这块大碑,过了268年后,北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宋徽宗修编《五礼新仪》,大名府尹梁子美将何进滔德政碑上的字磨平,改刻《五礼新仪》,因此这块大碑又叫五礼记碑。可惜的是经过岁月的冲刷,碑体上各种文字模糊不清,依稀可以看出是柳公权的字迹。


  五礼记碑


  而刚刚出土的这座赑屃底座及部分残碑就重达107吨,碑身部分残余可看出,这座碑肯定将比五礼记碑大出许多,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才能享受如此的荣光呢?那需要从历史中去找寻,正定最辉煌的历史时期是唐朝,在唐朝时,正定曾经是成德节度使的驻地。唐朝自618年建国至907年终结共计289年统治历史中有20位皇帝,在正定分封了16位成德节度使。正定的首位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的功德碑至今还矗立在正定的街头,但是那座碑不过6米高,远不如这座碑气势宏大。


  那时的京津冀地区在唐朝,五代十国时期被称河北三镇,分别设立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幽州节度使,驻扎地分别是 恒州(正定),德州(邯郸大名县) ,幽州(北京) ,而正定那时的兵力最强,对皇帝的供奉最多,北京则是在元朝以后才开始兴盛起来。


  唐朝版图


  由于唐朝历代帝王不断的向外扩张,形成了很大的疆土,这些土地需要数十万士兵进行护卫,但是由于没有办法提供大量的军费,皇帝开始实行节度使制度,很多京城长安以外的区域都由节度使进行管理,这些节度使很多是胡人,节度使可以管理几个州,当时州的官员是刺史,刺史就成了节度使的下属。节度使权力很大,当地的赋税,官员任免都自己做主,甚至可以世袭。可以说他就是当地的土皇帝,由于权力过大,节度使往往很容易拥兵自大,特别是河北三镇,多次发生举兵叛乱事件。安史之乱中安禄山和史思明都是被自己的亲生孩子杀死的,可见当时的节度使制度就是实力的竞争。


  唐朝的藩镇割据


  而从已经碰损的碑体看,这座石碑光洁如新,没有像其他的碑刻被岁月侵蚀,似乎不曾经历千年的风雨一般。很多学者和鉴定专家推测应该是没有矗立很久即被毁损掩埋,很多学者查询各种古代书籍均不曾提到这座巨碑,到底是谁想掩盖这段历史呢?


  残碑断碣


  经过河北学者梁勇对残碑的文字进行研究,根据巨碑上有“明宗皇帝”的称呼,还有“上在此北京日”字样。可以推测出碑体可能建成于明宗皇帝在位之后,明宗皇帝就是李嗣源,他公元926年到933年在位。推测这位碑的主人不是唐朝的节度使,而是唐结束后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后晋时期的节度使安重荣。


  后来正定学者樊志勇通过研究《册府元龟》、《全唐文》中给巨碑的名称、撰文的时间有了准确的说法:其碑名即为《安重荣德政碑》。撰文的时间应为后晋天福二年即公元937年。而碑毁时间是在天福七年(公元942年)正月初二安重荣被害不久,该碑实则立起不足四年或四年余。因为立碑的时间当不等同于该碑的撰文时间,也即该碑不可能是在天福二年即公元937年所立。


  据《新五代史安重荣传》记载安重荣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形容争夺天下要军队实力强,富有战斗力。安重荣是个武将,但通晓文吏事物,虽有反叛之心但一 直没有付诸行动。


  安重荣臂力过人,能骑善射,曾担任后唐振武巡边指挥使。后唐清泰二年(935年),身兼太原尹、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三要职的石敬瑭在晋阳举兵反叛,为了扩充实力,取后唐而代之,派人暗地招纳安重荣。安重荣见后唐朝廷腐朽虚弱,尽失人心,败亡已成定局,便率领1000余名骑兵赶赴太原,投于石敬瑭麾下。清泰三年(936年),契丹主耶律德光册封石敬瑭为太晋皇帝。后晋国正止建立,安重荣被授为成德(治所在镇州,今河北正定)军节度使。由于安重荣一直保护契丹迫害的百姓,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家园,以耶律德光为首的契丹统治者多次要求石敬瑭杀死安重荣。但石敬瑭惧怕安重荣手握重兵,始终没有行动。


  后晋天福六年(941年),石敬瑭北巡邺都,京城空虚。安重荣致书山南东道(治所在今湖北襄樊市)节度使安从进,让他起兵造反以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安重荣手下一将领被晋军所收买,从城西水碾门引官军入城,守城军民2万余人壮烈牺牲。这也是历史上正定遭受的第二次屠城。另一次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谋反,“安史之乱”爆发。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这次叛军对正定也进行了屠城行为。颜真卿为此写下了天下第二行书的祭侄文稿。安重荣被后晋军队俘获。石敬瑭下令将安重荣头颅砍下,装在一个匣子里,向“父皇”耶律德光功,时为天福七年(942年)正月。此次屠城,城中大部分守城军民被杀,所有有关的历史痕迹全部被抹去。巨碑被深埋地下也是必然的结果了。


  开元寺目前赑屃被放置现在开元寺中


  悠悠岁月,历史上对安重荣的记载还是正义方面更多一些,他不屈的民族气节被后人称颂。巨碑的其余残缺部分可能还在其他的民房下面,随着陆续的被开挖出来,可能更多的真相会逐渐展现出来。


本文标题:天下第一赑屃:不畏强权断头颅,英雄魂魄可还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