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中,我们每每讨论农民工问题,更多指向一个含糊、笼统的概念,其间,没有年龄,也鲜少地域之分,似乎这些一度浑身充满力量的打工者注定会“永远年轻”。然而,时间的法则之下,没有例外,农民工也一样会渐渐老去。据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数据,2013年中国50岁以上农民工数量约为4088万,与2010年相比,仅仅三年即增加了近千万。


  只是,这些一向凭力气吃饭的高龄农民工,晚景会更惨淡、更缺乏生命的质感。大部分高龄农民工不可能像城里老人那样可以退休,并日日唯求养生,他们甚至连基本的闲暇、轻松也难以企及。养家糊口的重重压力之下,已经不再年轻、却显然缺乏其他谋生技能的这个人群,只能继续从事多年来习惯了的重体力劳动,奔波于城市的建筑工地间。


  改革开放以来,日渐松动的就业环境、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速,一方面极大释放了大批农民的生产力,使其能够自由地辗转于城市之间,参与这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存在感。而在这一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农民工个体也获得了一定的收益,不仅养活了自己,也支撑起一个个贫困的家庭,实现了劳动力的再生产。


  另一方面,进了城的农民工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身份,更不要说通过艰辛努力获得足够的养老本钱,抑或改变整个家庭的代际传承。城市拿走了他们的劳动力,却并不愿意接纳他们融入城市;城市改变了他们的生存轨迹,却并不愿意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路径依赖”。于是,日渐衰老的农民工只剩下两条出路,要么回乡侍弄土地,要么继续在城市的灯火下出卖体力。


  从第一代农民工进城到现在,按10年一个代际,忽忽焉已过三代有余,而在农民工的境遇上,改进依然缓慢。数据显示,仅有28.5%的农民工拥有工伤保险,17.6%的人拥有医疗保险。这意味着,农民工不仅伤不起,也病不起。目前尚有58.7%的农民工没有劳动合同,0.8%农民工工资仍然遭到拖欠。考虑到数据本身的保守趋势,则现实中的被现象会更严重。


  今年全国两会上,有全国政协委员提议,应该落实农民工带薪休假的权益。这一说法因为脱离现实语境,而被指高蹈。农民工并非不需要带薪休假,只不过,对于他们而言,“老有所养”的诉求显然更急迫。一茬茬的新生代农民工正在成长起来,并循着父辈、祖辈的脚印进入城市,与此同时,老一辈农民工也在一天天老去,如何让他们也生活在“春天里”,制度的救济至关重要。


  城市化首先应该是人的城市化。这其中,高龄农民工的利益不该被忽略。具体而言,要从国家战略的层面高度重视农民工的养老,进一步加快社保制度的整合力度,尽快实现城乡统筹、区域接续、城乡接续,不能无视亿万农民工凄凉的晚景。此外,在制度设计上应该搞一些简易程序,改变现行的繁缛程序,降低进入门槛,让农民工愿意参保、积极参保,并通过参保给他们一个可以期待的未来。


  (系河北媒体人)


本文标题:高龄农民工也该活在“春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