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临大汉,锡以明哲——汉故光禄勋东平无盐刘曜墓前的瓦当
在位于北京大观园北门附件的古陶文明博物馆内有一块“镇馆之宝”,它就是汉武帝甘泉宫建筑的重要标志——汉金乌瓦当,这块瓦当是汉代精神、理想和气质的表现和象征。文史爱好者们在汉光禄勋刘曜墓前也获得了一块卷云纹瓦当。
(汉金乌瓦当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从刘曜墓前的这块瓦当入手,试图通过探寻大汉王朝的蛛丝马迹,重现刘曜从被举孝廉到封光禄勋不平凡的一生,展现两汉社会的繁荣和强大以及当时社会的变迁。
一、刘曜墓前的瓦当
首先对在中国古代建筑构建中不可或缺的瓦当和滴水作一下介绍。中国古代的房屋,屋檐最前端是连续的波浪线,朝上圆形是瓦当,朝下三角形是“滴水”。瓦当和滴水,一个防止雨水倒灌,一个引导雨水下流,都是为了保护屋檐,不让椽子烂掉。在使用上瓦当与滴水完成了完美的配合。
(瓦当和滴水 图片来自网络)
瓦当又称“瓦头”,指的是陶制筒瓦顶端下垂的特定部分。瓦,即具有圆弧的陶片,用于覆盖屋顶,《辞海》解释:“当,底也,瓦覆檐际者,正当众瓦之底,又节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当名。”瓦当是瓦的头端,瓦用于古代中国建筑的屋面,主要功能作用是防水、排水,保护木构的屋架部分,在实用上,既便于屋顶漏水,起着保护檐头的作用,同时增加了建筑的美感。
“滴水”的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回流,可有效防止雨水对檐椽的侵蚀以及雨水渗入屋内,另外防止雨水对建筑物台基的冲刷区域过宽,确保从屋顶上流下的雨水只落在屋檐顶正下方的有限区域内,从而较好地保护台基平整和墙基的稳定,延长建筑的寿命。
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美。春秋时期瓦当主要有绳纹、素面和少量图案瓦当。战国主要有图像纹、图案纹瓦当,如燕国的饕餮纹、兽纹、云山纹、卷云纹,齐鲁的树木纹、动物纹,秦国的鹿纹、虎纹、豹纹等。在秦代,瓦当艺术呈现出一种清新写实的风格,图案瓦当多饰水涡纹,画像瓦当则多取材树木、树叶、动物等图案。到了汉代,四神纹瓦当极为流行,它包括四种动物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由这几种动物组合成的一组图案又称“四灵纹”。“四灵纹”在汉代应用极为广泛,铜镜、漆器、石刻、砖瓦等各种工艺品的装饰上都时有出现。汉代将四神用于避邪求福,它又表示季节和方位,青龙的方位是东,代表春季;白虎的方位是西,代表秋季;朱雀的方位是南,代表夏季;玄武的方位是北,代表冬季。汉代文字瓦当繁盛,字数两字到多字不等,且词句丰富,章法布局多样,瓦当艺术达到了其鼎盛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莲花纹、兽面纹瓦当渐渐多起来,云纹则简化变形,并且渐渐消失,莲花纹饰由素瓣莲花变为复瓣莲花,周围多饰有连珠纹,成为魏晋隋唐以至于宋代瓦当的主要装饰题材。元代在瓦当中清一色的采用兽面为主的瓦当纹样,明清两代则以琉璃瓦为皇室用瓦,图案采用云龙纹为主,这一时期,由于普通民居的砖雕发展起来,冲淡了瓦当作为装饰的主体地位,瓦当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四灵纹瓦当 图片来自网络)
瓦当文化始于周而造极秦汉,汉代瓦当根据纹饰区分,基本上分为三大类:图像纹瓦当、图案纹瓦当和文字瓦当三种。
云纹瓦当起源于春秋战国时的秦、楚、赵、齐等国,盛行于秦汉,延续至魏晋。在汉代图案纹瓦当中,云纹瓦当是数量最大的一类,云纹瓦当的基本形制是:圆形,用一圈或两圈弦纹划分出内外区。当面中心多为圆钮,或饰以三角、菱形、分格形网纹、乳钉纹、叶纹、花瓣纹等,。外区将周天分成四等份,每份饰以同样的云纹,云纹占据当面中央大面积的主要部位,花纹变化复杂多样,大致分为卷云纹瓦当、羊角形云纹瓦当等,其特点是上下、左右均对称。给人以简约大气,舒展自然,行云流水般的美感。秦代瓦当陶色为青色,汉代瓦当陶色为灰色或浅灰色。
瓦当不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它的图案、文字有助于了解古人的历史渊源、习俗好尚,并对古代历史地理、思想意识的研究有相当的参考价值。正因如此,唐宋以来,瓦当已引起了好古者的重视,在唐宋文献中记载有人用瓦当做成砚台来使用。
刘曜墓前发现的正是具有汉代瓦当特征的卷云纹瓦当,中间为乳突状圆钮。下面是这块瓦当的基本特征:瓦当后面瓦筒几乎全部遗失,唯留前面古铜镜状圆形,外缘缺失约四分之一,由内到外,瓦当由中间圆形乳突、除去中间圆形乳突外圆环部分、十字形双线栏格把瓦面分为四部分(双线在乳突内不交叉)、四等分圆环内四副同样大小卷云纹图案、内边缘、边缘槽、外边缘等几部分组成。直径15.5厘米,边缘厚1厘米,边槽0.25厘米,四等分圆环的四对双线每对宽1厘米,包含四副云纹图案的圆环半径4厘米,中间乳突直径5厘米,每副云纹图案宽4.5厘米,高2.5厘米。瓦当灰陶透白,边缘有手工捏制痕迹,翻过瓦当侧面隐约可见斜细条纹。
(刘曜墓前的瓦当)
(刘曜墓前的瓦当拓片)
二、刘曜及“刘曜”碑
东汉三国两晋十六国历史中出现了四位“刘曜”:
《三国志》卷三十九:“先主(刘备)称尊号,昭告于皇天上帝后土神祇,凡诸文诰策命,皆巴所作也。刘巴,字子初尚书令,零陵郡烝阳人。祖父刘曜,苍梧太守。父刘祥,江夏太守、荡寇将军。”刘巴是三国中比诸葛亮更难请的名士,刘巴的祖父刘曜曾任苍梧太守,刘巴为蜀汉干了两件大事,一是与诸葛亮、法正等人制定了蜀汉政权的法制基础《蜀科》;二是刘备称帝时,刘巴为其起草了登基所用的各种文书,“凡诸文诰策命,皆巴所作也!”可惜刘巴于章武二年(公元222)去世。
《三国志·鲍勋传》载“(公元225年)帝(曹丕)从寿春还,屯陈留郡界。太守孙邕见,出过勋。时营垒未成,但立标埒,邕邪行不从正道,军营令史刘曜欲推之,勋以堑垒未成,解止不举。大军还洛阳,曜有罪,勋奏绌遣,而曜密表勋私解邕事。诏曰:‘勋指鹿作马,收付廷尉。’廷尉法议:‘正刑五岁。’三官駮:‘依律罚金二斤。’帝大怒曰:‘勋无活分,而汝等敢纵之!收三官已下付刺奸,当令十鼠同穴。’太尉锺繇、司徒华歆、镇军大将军陈群、侍中辛毗、尚书卫臻、守廷尉高柔等并表‘勋父信有功于太祖’,求请勋罪。帝不许,遂诛勋……后二旬,文帝亦崩,莫不为勋叹恨。”三国时期,鲍勋是曹丕的侍从,因为鲍勋为人正直经常规劝曹丕,因此曹丕对他非常的不满。曹丕当了魏文帝后鲍勋又多次劝阻曹丕,但魏文帝此时已经不听他的了。有一次魏文帝带兵打仗,回来的时候在陈留郡休息。大军刚驻扎下来,营地只是建了矮墙圈了范围。这时陈留太守孙邕正好来看望好友鲍勋,他想跨过标志走近道,军管刘曜不让他进来,鲍勋看营地还没造好便劝刘曜通融一下让孙邕进了军营。后来刘曜因为犯错出了事,鲍勋提议免去刘曜的职务让他回家,刘曜因此十分不满,便向魏文帝举了鲍勋私放孙邕入阵营的事,魏文帝此时正好小题大作令廷尉治他的罪,廷尉议决判刑五年,但三官却依法罚金二斤。魏文帝听了以后生气的说:你们如此宽容,鲍勋这斯岂能活命,把三官给我抓起来跟那些犯人关在一起,让他们跟十鼠同穴一样。魏文帝为了发泄自已的私怒最后还是把鲍勋给杀了,这也是典故“十鼠同穴”的来历。此处的刘曜是备受诟病的告密者。
东晋十六国前赵昭文帝国君刘曜,少年时酷爱汉学,擅长写作为文,箭术娴熟,寸余厚的铁板,可以一箭洞穿。时常自比乐毅之辈,当时人莫之许,唯刘聪知之。永嘉五年(公元311)刘曜攻陷西晋都城洛阳,晋怀帝“乘羊车、肉袒、舆榇出东门降”,史称“永嘉之祸”,建兴四年(公元316)十一月晋愍帝投降刘曜,西晋灭亡,公元318年匈奴贵族靳准杀死汉隐帝刘粲后,刘曜被拥立为皇帝。他随即杀死靳准一族,改国号汉为赵,迁都长安,刘曜任用汉人士族,设立太学、小学。设单于台于渭城,任命其子刘胤为大单于。咸和三年(328)刘曜攻打洛阳,骄傲轻敌,被后赵的石勒所杀。此处刘曜为十六国前赵国君。
汉《刘曜碑》,在今郓州界中,文字摩灭,仅有存者云“讳曜,字季尼,年七十三”,其余爵里、官阀、卒葬岁月皆不可见。此“刘曜碑”主人刘曜为无盐刘曜。
对于刘曜碑的著录,最早见于欧阳修《集古录》:刘曜碑 并阴右刘曜碑并阴,在今郓州界中,文字磨灭,仅有存者云:“讳曜,字季尼,年七十三,其余爵里、官阀、卒葬岁月皆不可见,字为汉隶,亦不慎工。惟其铭云:“天临大汉,锡以明哲。”碑首云:“汉故光禄勋东平无盐刘府君之碑”,以此知为汉碑也。治平元年四月一日书。“碑阴有门生故吏题名及所出钱数”,洪适《隶释》“君讳曜字季尼盖孝文枝胄梁孝河东之裔孙也祖考山阳令显考柏人令”。欧阳修《集古录》、欧阳棐《集古录目》、赵明诚《金石录》、无名氏《天下碑录》、董逌《广川书跋》、洪适《隶释》、娄机《汉隶字源》均有著录,其中《隶释》并录所存碑文全文。
(东平州志中的“刘曜碑”)
(东平州志中的“刘曜碑”)
(刘曜碑拓片 图片来自网络)
三、刘曜家族墓
据相关史料记载,汉光禄勋刘曜家族墓群位于尧陵山阳,自古以来,芦泉水涓涓不息,孕育了璀璨的文明,尧陵山附近古迹众多数不胜数,历来为风水宝地,正北一百米是尧陵禅寺,正南一公里是王村汉墓群,刘曜家族墓现存墓葬三座:“一号”墓位于最北边,封土直径三十米,高约三米;“二号”墓在一号墓东四十米处,现已扒掉,散落很多古砖瓦、陶器碎片。“三号”墓在二号墓南一百米处,全石质墓,由东墓室、中间墓室、西墓室三部分构成,所用石块和王村汉墓所用汉砖尺寸相当,东墓室、中间墓室为楔形石块券形顶结构,西墓室为石块多层叠涩顶,现三墓室顶几乎和地面相平,东墓室宽约2.5米,长约4米,券形顶东西向,券形顶部散失,不仔细看很难看出是墓室,中间墓室券形顶南北方向,宽约2米,长约3米,券形顶完整,西面墓室现向下挖有深3米左右未见底,向东与中间墓室相连,从露出部分看为由石块构成的多层叠涩顶。三个墓室内堆满泥土,地下有无耳室未知。有史料称“一号”墓为刘曜墓,卷云纹瓦当在“二号墓”残留瓦片中获得。
(一号刘曜墓)
(二号墓遗址)
(三号墓东室)
(三号墓中室)
(三号墓西室叠涩层顶)
汉代流行儒家孝道、阴阳五行、谶纬迷信、神仙方术以及道教等,意识形态形成“侍死如侍生”的观念,厚葬之风盛行,地下墓室多为“四合院结构”。墓上堆筑坟丘,贵族官僚墓还在坟丘四周用夯土筑造围墙以为茔域,东汉时期兴起在墓前立墓碑、建祠堂、置墓阙,阙前辟神道,神道两侧还列置人物和动物的立雕石像。汉代祠堂,是建造在坟墓前供其亲属祭祀的享堂,亦称祠堂、庙祠、食堂、庙祠、斋祠等。汉代石阙,简称汉阙,是汉代的一种纪念性建筑,汉阙有石质“汉书”之称,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汉代是建阙的盛期,都城、宫殿、陵墓、祠庙、衙署、贵邸以及有一定地位的官民的墓地,都可按一定等级建阙。西汉长安城未央宫的东阙、北阙,建章宫的凤阙、圆阙,是历史上著名的大阙。传说凤阙高20余丈。在以孝廉为社会价值取向的两汉三国时期,墓上建筑是供生者用来瞻仰的。刘曜祖父为山阳令、父亲为柏人令,刘曜本人又位居九卿,加上刘曜门生好友遍及各个职能部门,“‘刘曜碑’阴有门生故吏题名及所出钱数”,所以无论从社会地位还是从财力物力方面分析,刘曜家族墓前一定有高大的祠堂他墓阙,这块卷云纹瓦当正是当年或祠堂或墓阙的建筑构件之一。
(少室阙东阙 图片来自网络)
(少室阙西阙 图片来自网络)
刘曜墓前的这块瓦当,二千多年来诉说着刘曜家族辉煌的历史。
四、汉故光禄勋无盐刘曜
无盐在西周、春秋为古宿国辖地,战国时齐置无盐邑,秦代始设无盐县(有秦“无盐丞印”发现),汉至北魏均为无盐县治,汉时为东平国所辖,至北齐废制。汉武帝元朔四年(前131)封城阳共王子刘庆为东平王,治在此地。说明无盐故城自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至北齐共(550年—577年)存在九百多年的时间。
洪适《隶释》“君讳曜字季尼盖孝文枝胄梁孝河东之裔孙也祖考山阳令显考柏人令”。“刘曜碑”主人刘曜,源于西汉梁孝王刘武,刘武是汉文帝刘恒嫡次子,汉景帝刘启同母弟,刘武自受封至去世,共为王三十五年,其中为梁王二十四年,死后梁国一分为五,为其五子封国。西汉时期诸侯国梁国,位于今河南省东部,山东省南部,占据河南开封至山东泰安之间的领地。皇子刘恢、吕后之弟吕产、汉文帝四子刘揖、窦太后次子刘武先后被封于此,经过多年经营,梁国成为西汉最强大的封国,珠宝玉器多于京师,面积最大时拥有四十八城,其皇家园林梁园(亦称睢园、兔园)规模宏大、景色秀丽。梁国名人辈出,贾谊是梁怀王太傅、司马相如、枚乘、邹阳等曾是梁孝王门客,是为汉赋之源,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
汉献帝将皇位禅让给魏文帝曹丕后被封为山阳公,但他去世的比曹丕晚,薨逝于青龙二年,蜀汉地区传言献帝驾崩也是刘备称帝的前提条件之一,曹叡(魏明帝)闻讯后穿素服发哀,并且派人典护丧事,同月大赦天下,四月曹叡下诏有关部门告祠文帝庙,并追谥山阳公为汉孝献皇帝且以汉朝的礼节下葬。由此可见山阳一地在两汉三国时的重要地位。汉朝在郡以下设县,大县(万户以上)设县令,小县(万户以下)设县长,都是一县的最高长官与县同一个级别的地方行政机构还有道,国,邑。刘曜祖父为山阳县令,其父亲为柏人县令,足以证明刘曜绝非普通平民。三国时的山阳应该是山阳郡,其后为山阳国、昌邑国,屡经变化,在今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一带。
汉光武帝刘秀出自汉景帝刘启儿子长沙王刘发之后,因为在汉朝时期实行推恩令导致爵位一代比一代小,到了刘秀父亲这里就只能做像县令这样的小官了,而刘秀几乎就已经没东西继承了。在王莽灭掉西汉时,他并没有大规模的将汉室皇族的人员杀害,西汉宗族的大部分人都被降成了平民百姓。刘秀建立东汉之后,西汉宗族的待遇比王莽时期有所改变,社会地位有所提升,相比那些自相残杀的宗族皇戚之类,刘秀表现的较为道德和仁义,只要遵守国家法律和制度,就保留其爵位继续享受一生的荣华富贵安享晚年。
东平国在东汉时期举足轻重,几乎存在于整个东汉,特别是光武帝之子东平国王刘苍(?―公元83年3月7日)是东汉时期唯一在朝辅政的藩王,一言九鼎,其国都就设在无盐。
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孝廉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孝廉,是功名,有功名便可实授官职。孝廉,即孝子廉吏。举孝察廉原为察举二科,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即举孝举廉各一人。在两汉通常的情况下,孝廉则往往连称而混同为一科。孝廉一科,在汉代属于清流之目,为官吏进身的正途,汉武帝以后,迄于东汉,不少名公巨卿都是孝廉出身,对汉代政治影响很大。
被举人的资历,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被举孝廉后的任用升迁情况,在中央以郎署为主,再迁为尚书、侍御史、侍中、中郎将等官;在地方的则为令、长、丞,再迁为太守、刺史。
察举孝廉,为岁举,即郡国每一年都要向中央推荐人才,并有人数的限定。汉武帝以后,察举一途成为入仕的正途,举孝廉亦成为一种政治待遇和权力。但鉴于各郡国人口多少不同而名额相同造成的不公平,故至东汉和帝永元之际,又改以人口为标准,人口满二十万每年举孝廉一人,满四十万每年举孝廉两人,以此推之;人口不满二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人口不满十万,每三年举孝廉一人。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东平国118045户,607381人,那么东平国每年举孝廉人数为6人。
察举制有其利弊。举孝廉是社会下层人才步入仕途的唯一途径,利于国家选拔贤能人才;察举制的弊端在于察举对象多为官宦子弟,出身、地位占据主导地位,呈现典型的“世袭”状态。
年少时的刘曜家境或许没落,但其作为官宦后裔的身份同样是不可否定的,在东汉占重要位置的东平国内,其被举孝廉,甚至被推荐到皇帝身边也是有可能的,毕竟东平国内不乏能和东汉皇帝说上话的人。
现在通过梳理刘曜仕途经历简要回忆一下刘曜的一生,刘曜历任“郎中、谒者、太官令、朱爵司马、居延都尉、议郎、河内太守、长水校尉、宗正、卫尉、光禄勋”等11个官职。
初任郎中,汉代有一种无职务、无官署、无员额的官名,不在正规编制之内,但能直接与皇帝接近,其任务是护卫陪从,备皇帝差遣。秦国的公孙衍、李斯、缪毒均由此进身封侯拜相,楚汉时期刘邦的亲信樊哙、灌婴都曾经为郎中,后为独当一面的大将,韩信在项羽手下时也被项羽封为郎中。刘曜因出身过硬,个人素质高举孝廉后被推举到国王(或皇帝)身边任郎中一职奠定了刘曜仕途基础。
随后任谒者。东汉时,尚书台、御史台和谒者台被合称为三台。谒者,掌宾赞受事,员七十人,秩比六百石,有仆射主之,秩比千石。谒者除了接待职责外,还有守卫宫廷诸门的职责,另外,皇帝常常以谒者为使节传达诏命。刘曜作为谒者开始和皇帝有了工作上的接触。
第三任太官令。《通典·职官七》“秦有太官令、丞,属少府。两汉因之。掌皇帝膳食及燕享之事。北魏时太官掌百官之馔,属光禄卿。北齐、隋、唐因之。宋代以后,皇帝膳食归尚食局,太官只掌祭物。”刘曜初步得到信任,开始从事皇帝膳食和燕享工作。
第四任朱爵司马。朱爵司马,官名,东汉置,属卫尉。领员吏四人,卫士一百二十四人。主皇宫南掖门。在古代星宿神祗信仰中,东方(左)为青龙,西方(右)为白虎,南方(前)为朱雀,北方(后)为玄武,爵通“雀”,所以朱爵司马负责皇宫南掖门保卫工作。因对皇帝忠诚,刘曜被委以朱爵司马重任,负责皇宫南掖门保卫工作。
第五任居延都尉。被公认为二十世纪东方文明的四大发现就是殷墟、甲骨文、敦煌遗书和居延汉简。
居延汉简纪年简最早者是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最晚者是汉灵市建宁二年(公元169)。额济纳旗文物所现尚存一枚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四年(公元283)“太康四年七月”纪年简。居延汉简书写时间跨度达二百七十多年,内容极其丰富,对研究汉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法律、民族、宗教以及社会生活状况等,发挥着补史、证史和史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元狩二年骠骑将军霍去病“过居延”之后,汉朝于太初三年在居延地区设置了居延都尉府,系统性地修筑军事障塞。居延都尉府是西汉时期居延地区的最高军事指挥机构,隶属于张掖郡太守管辖。
“流沙泽”汉称“居延泽”,唐称“居延海”。唐著名诗人王维任监察御史时,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奉使途径居延,写下名诗《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肖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诗中“长河”即居延海。
东汉时期,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投降汉朝。居延都尉因边塞危机的减弱而消亡。
居延城是中国汉唐以来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故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东南约17公里处。现在的居延城消失在沙漠中。《森林与人类》2002年第11期景爱著《魔鬼之城居延城》引用当地居民的话称(居延城)那是魔鬼居住的地方,进去就会迷失方向,就是牛羊等牲畜都不敢到那里去。
这是刘曜第一次被皇帝外派担任边疆防护重任。
第六任议郎。汉武帝初年始置议郎,是郎官的一种,专职议论,拾遗补缺。朝廷有大事,例召议郎参与会议,多由耆儒名士选任,隶属光禄勋。东汉时议郎地位上升,可以参预朝政。晋以后废。《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皆无员,多至千人。议郎、中郎秩比六百石。”《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军还,议者以军未临敌,不断功赏,然闻坚数卓三罪,劝温斩之,无不叹息。拜坚议郎。”《晋书·山涛传》:“除议郎,帝以涛清俭无以供养,特给日契,加赐牀帐茵褥。”
刘曜因勤勤恳恳,克己奉公,得到了光禄勋官员认可,由居延都尉被召回任光禄勋属官。
第七任河内太守。太守是秦朝至汉朝时期对郡守的尊称,为二千石高官。汉景帝更名为太守,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除治民、进贤、决讼、检奸外,还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历代沿袭不变。南北朝时,新增州渐多。郡之辖境缩小,郡守权为州刺史所夺,州郡区别不大,至隋初遂存州废郡,以州刺史代郡守之任。此后太守不再是正式官名,仅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明清则专称知府。
两汉时期黄河自洛阳以北地区称为河内。汉高祖刘邦时设河内郡,当时还有河南郡、河东郡,与河内郡并称为三河。由于河内战略地位重要,河内太守也负有接纳归附民众等特殊责任,因此受到中央政府重视,享有较高的政治待遇。
在两汉三国时期,河内郡是响当当的天下大郡,尤其是东汉与曹魏。东汉与曹魏国都在洛阳,就在河内郡西南的黄河南岸,可以说河内郡是洛阳的北面门户。河内郡扼太行山和王屋山南线,地势非常险要,史称“河内外有虎牢之险,北有太行之固,连带沁(河)、沇(水),雄襟晋卫,实陆海之都会也。”对洛阳的朝廷来说,只要守住河内郡,北线无忧。《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董卓专权,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其中就有河内太守王匡。由于河内是洛阳的北线门户,诸侯都对河内虎视眈眈。作为盟主的袁绍不去别的地方,只屯于河内,显然是大有深意的。河内夹在河南(洛阳)与河北(冀州)之间,袁绍“赖”在河内不走,进可席卷河南,退可谋得河北,是谓进退皆无忧矣。与河内无关的曹操也非常重视河内之于打败董卓的战略意义,他说:“如果袁渤海(袁绍任渤海太守)率河内之兵南临孟津(洛阳的黄河渡口),诸将从各个方向进攻,何愁董卓不破?”。公元249年,曹魏太傅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斩杀曹爽等人,彻底控制曹魏,司马懿传子司马师,司马师传弟司马昭,司马昭传子司马炎,三代四人最终代魏成功,建立了晋朝。司马懿是哪里人?《晋书-宣帝纪》写得清清楚楚:“河内(郡)温县人也。”东汉时有很多清流高门,比如颍川荀氏、汝南袁氏、弘农杨氏、太原王氏,自然也包括河内司马氏。
河内之地为兵家必争之地,光禄勋属官刘曜议郎敢于担当,再次被外派任河内太守,足以证实当朝皇帝对其的信任,从此刘曜正式步入二千石高官行列。
第八任长水校尉。陈傅良《历代兵制》:“京师之兵,止南北军及中尉缇骑、郎中令诸郎、城门校射屯兵。北军属太尉,南军属卫尉。……而北军分八校尉,以中垒领之(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责,凡八)……”《三国机密》中,种辑的官职“长水校时”,就是北军八校尉之一,八校尉之秩皆为比二千石,属官有丞及司马。其中,中垒本为中尉的属官,武帝时从中尉下分出而升为校尉,掌北军垒门内外;屯骑校尉掌骑士;步兵校尉专掌位于长安西南郊上林苑的苑门屯兵;长水校尉掌长安西北郊的宣曲胡骑;胡骑校尉掌池阳胡骑,不常置。射声校射掌射声士;虎贲校尉掌轻车。八校尉统领的军队是从地方或少数民族中选募来的常备兵。八校皆属精劲之旅,而胡骑、越骑尤为重要。东汉时,将中垒校尉省去,又将胡骑并入长水,虎贲并入射声,只剩下五校尉。《后汉书.百官志四》载:“旧有中垒校尉,领北军营垒之事。有胡骑、虎贲校尉皆武帝置。中兴省中垒,但置中候,以监五营。胡骑并长水。虎贲主轻车,并射声。”《后汉书 百官志》:“屯骑校尉一人,越骑校尉一人,步兵校尉一人,长水校尉一人,射声校尉一人,皆比二千石。本注曰:掌宿卫兵。司马一人,千石。”
史书中常见的“五营”“五校”,即指五校尉所属的军队。两汉时的诸校尉都以戍卫京师为主要职责,东汉时五校尉多由宗室担任,兼任宿卫宫廷的任务。五校尉是执掌京师戍卫兵马的,手下的掌管军事的司马一职,也是千石的官职。相当于万户大县之县令。西园八校尉,是汉灵帝为了应对大将军何进的权势设立的,分别为上军,中军,下军,典军,助军左,助军右,左,右八校尉,掌管京师附近的兵权。
汉代的宿卫军,东西汉各有区别。西汉宿卫军中,卫尉领卫士,主要卫护宫城;郎中令领卫郎,主要宿卫宫殿。此外,职“掌微巡京师”的中尉也负有拱卫皇宫的职责。到了汉武帝时期才分出了北军八校尉等职目。而光武帝刘秀,则进一步改革了西汉宿卫军制度,建立了自外内的体系:城门校尉、北军中候监领下的北军五校射、执金吾负责宿卫皇宫外围;卫射负责宿卫皇宫宫城;光禄勋负责宿卫省外宫殿;文属少府的官官负责宿卫省中。它们之间彼此独立,相互牵制又互相协作,构成东汉皇宫较为严密的多层护卫体系。
此时的刘曜进一步得到皇帝的信任,在长水校尉的任上开始统领胡骑等精英之旅。
第九任宗正。宗正,是汉朝九卿之一,为中央政府管理皇族相关事务的职官。汉高祖七年二月,汉朝初次设置宗正官,掌管宗室和外威的属籍,并参与宗室犯罪的审理,皇帝、皇后的废立,参与皇室婚丧仪式。汉平帝元始四年,宗正更名为宗伯,王莽新朝时期改为秩宗,东汉建立后又恢复为宗正。汉朝宗正大多以刘氏宗室出任,楚元王刘交的后商在西汉多次出任宗正,甚至因此改姓宗政姓。
在长水校尉任上的刘曜被皇帝提升为宗正,被皇室当成了大汉刘姓宗室一员,开始参与管理皇族宗室事物,正式步入汉朝九卿行列。
第十任卫尉。战国秦始置,西汉沿置,秩中二千石,列位九卿。景帝曾改名中大夫令,后元年(前143)复故。掌皇帝所居未央宫禁卫,主管宫门屯驻卫士,专司昼夜巡警和检查出入者之门籍。亦称未央卫尉。有丞一员。属官有公车司马、卫士、旅贲三令丞,诸屯卫候司马二十二官等。京城外建章、甘泉等行宫亦或置,冠宫名,置属官。新莽改名大卫。东汉复旧名,唯置一员,总领南、北宫卫士令丞,又辖左右都候、诸宫掖门司马。三国因之,魏三品。西晋兼管武库、冶铸,领江北冶令三十九员,南北东西诸督冶掾,三品。东晋省,间亦作为赠官。南朝宋复置,三品,专掌宫禁及京城防卫。梁、陈及北朝称“卫尉卿”。
卫尉任上的刘曜全面履行皇室安全工作。
第十一任光禄勋。光禄勋,列位九卿,秩中二千石。由秦郎中令演化而来,主管宫廷内的警卫事务,但是实际的权力不止于此。皇帝的智囊班子集中在这里,同时这里又是候补官员集中训练的地方。
依据东汉皇宫的多层宿卫体系,东汉皇宫宿卫职官体系由外而内依次可分为皇宫外围宿卫职官、皇宫宫城宿卫职官、省外宫殿宿卫职官和省中宿卫职官。在东汉,皇宫内省外宫殿的宿卫主要由光禄勋负责。光禄勋本由郎中令更名而来,及至东汉,光禄勋的宿卫职责较之于西汉后期更显重要。因为东汉的光禄勋不仅属官众多,机构庞大,而且所属虎贲、羽林的力量尤其强大。东汉,属光禄勋的宿卫职官主要有三署各中郎将、虎贲、羽林中郎将、羽林左右监等。三署即五官、左、右三署,是管理除虎贲、羽林郎外其他诸郎的主要机构,其下分别设中郎将统领。
西汉时期,广义的“省”指皇帝、后妃的住所,为皇帝服务的官署也在其中;狭义的“省”指皇帝的寝殿温室殿,兼备议政功能。广义的“禁中”指司马门以内的全部范围,狭义的“禁中”指温室省省门之内供皇帝休息之处,也兼备议政功能。因此,根据“禁”和“省”的范围及功能,西汉时期,不论是在固定的场所未央宫内,还是在临时住所和行进中,“禁中”均在“省中”之内,二者是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东汉时期,“省”指皇帝、后妃和太后的住所,又可称“内朝”或“内宫”;其与朝廷相区别的界限称“省闼”“省阁”“省閤”或“省门”,其内则为“省中”。但在实际运用中与“省”相关的词语却指代议政空间,即皇帝或太后的寝殿。广义的“禁中”指端门之内;狭义的“禁中”指皇帝或摄政太后的寝殿,功能兼备议政。东汉“省中”亦包括“禁中”,但却可以从诸多政治事件中得出明确的结论。在两汉禁省关系的基础上,其宿卫体系也分为四重,虽然“省”与“禁”都由宦者负责宿卫,但是“禁”的重要性与严密性要明显高于“省”,这源于皇帝寝殿的特殊性。总体来讲,两汉时期的“禁中”均在“省中”之内。“禁中”强调皇帝寝殿门户森严,非侍御者不得入,“省中”强调皇帝寝殿所属的空间概念及议政功能,并且这种含义在东汉时期得到加强。因此东汉禁省关系是在西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突出的“省”范围而淡化了“殿”的范围,并发展出“宫省”“殿省”“禁省”等诸多与“省”相关的概念。此外,魏晋时期由内廷发展起来的中央官署多称“省”与汉代群臣和皇帝处理政事的场所在“省内”有着重要的关系,这是“省”的含义的第一次转变,即由指君主内宅的地区含义转变为指代中央官署的机构名称。
两汉三国朱爵司马、宗正、卫尉、光禄勋等显赫重要的官职,其入选标准也是很严苛:一是至孝清廉,“举孝廉”可以说是汉代想做官的最好途径,如果连这条都做不到,那就甭想入仕了;二是德高行正,同“举孝廉”一样,德行的考察也是必不可少的,毕竟“廉”之一字就体现了德行中的一部分;三是博雅笃学,皇宫宿卫因事关大体,牵涉皇权的安危,所以必须选拔才学高雅、识见深远之士充斥其中,以保证宿卫体系的高效率运转。东汉是经学大行其道、文学备受推崇的时期,有志之士多涉足其中,探究真义,兀兀穷经,以备见用。皇帝宿卫职官虽是武职,但许多人知书通经,能文善辞,颇得重用;最后是忠勇有大略,皇宫宿卫职官肩负着宿卫部队的组织管理等任务,也担负着消弭叛乱和擒奸讨猜等指挥任务,直接关系到皇宫乃至皇帝的安全,因此,统治者亦常延揽勇猛知兵之士充任其职位。另外东汉三国外戚宦官轮流专权,军阀割据,彼此混战,皇权虚弱无力。
九卿是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九个机构。同时执金吾,大长秋,将作大匠的地位和秩俸都与九卿相同,因此把他们和九卿统称为诸卿。京北尹,右扶风,左冯翊是三辅即京师地区的地方行政长官,有资格参加朝议,具有高与一般郡国长官的特殊地位,因此也得以列于诸卿。
刘曜先后位居宗正、卫尉、光禄勋汉代九卿三职,达到了为人臣的顶峰。
在这样的社会政治环境之中的刘曜,从举孝廉到处于皇帝身边权利的核心位置,从郎中到光禄勋,以其严谨的为官之道,处于乱世之中,体现了其高超的政治谋略。另外古代人的寿命是非常短的,据林万孝著《我国历代人的平均寿命和预期寿命》统计分析,夏、商时期不超过18岁,周、秦大约为20岁,汉代22岁,唐代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民国时期约为35岁。刘曜73岁而逝放在当今也算是长寿了,除了遗传因素,刘曜身居高位的同时也一定有其特有的健康养生之法。
四、刘曜存疑
1、魏文帝时期刘曜和“刘曜碑”主人是否一人?
如果每个人是天上的每一颗星,那么在东汉三国两晋十六国(公元25-公元439)约414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四颗名字叫“刘曜”的星时隐时见。刘巴(卒于公元222)祖父刘曜曾为苍梧太守,荆州零陵郡烝阳(湖南邵阳市邵东县)人。公元226年秘密上表奏鲍勋私自宽免孙邕一事的刘曜,当时为军营令史,鲍勋是泰山平阳(今山东新泰)人(永嘉之乱311年东晋灭亡,晋惠帝司马衷第二任皇后立羊献容又被前赵昭文帝刘曜立为皇后,而羊献容也是泰山南城今山东新泰人)。魏晋十六国时泰山郡和东平国(郡)相邻,史料没有记载此处举鲍勋军营令史刘曜的籍贯,但从刘曜对鲍勋情况了解之详细来看,刘曜的籍贯或许和鲍勋相邻,而“汉《刘曜碑》,在今郓州界中,文字摩灭,仅有存者云‘讳曜,字季尼,年七十三’,其余爵里、官阀、卒葬岁月皆不可见。”因此“刘曜碑”墓主人和鲍勋军营所在的军营令史刘曜会不会是同一人,既东汉三国时期东平国(郡)无盐人(现山东东平人),如果是,那么“刘曜碑”主人应活跃在东汉曹魏两晋时期。
2、史书上为何没有具体记载“刘曜”其人?
东平国于西汉存在55年,东平国于东汉存在182年,东汉享国195年,几乎于东汉共存。阅遍两汉三国两晋的卫尉、宗正、光禄勋名录,不知何时有卫尉刘曜,不知何时有宗正刘曜,不知何时有光禄勋刘曜。卫尉、宗正、光禄勋位居九卿,却唯独少了对“刘曜”的详细记载,真的不可思议,是否有难言之隐或是不便告人之处呢?
3、“刘曜碑”会不会第三次出现?
《北京图书馆藏中国历代石刻拓本汇编》第一册《战国秦汉》卷收录了《汉刘曜碑》拓片,拓片下有一段著述:“汉碑。在山东东平,清同治年间重出土。宋祖骏得之,移立学宫明伦堂下,今佚。拓片高95厘米,宽83厘米,隶书。左上角刻同治九年六月宋祖骏题记”。拓片左上角有一段题记:“右汉无盐太守刘曜碑残石,得于东平芦泉山阳土阜中。以《隶释》考之,仅存‘孝、事、中、长、早、大、官、令、服、阕、复、为、郎、都、尉、震、怖’十余字,余多不可辨识。按:是碑欧、赵、洪皆著于录,自董广川后无见者,盖轶久矣。又更数百年,乃出于世,虽剥落可不惜哉?后移立学宫明伦堂下。同治庚午夏六月,署知州长洲宋祖骏记。”时任东平知州的宋祖骏于清同治庚午年(公元1870年)将其移至州学,并在原碑左上角刻以题记。
立于东平州学宫明伦堂下的刘曜碑,民国间再度亡佚。据《东平县志》载,“汉刘曜残碑……旧在学宫,民国十七年学宫驻军,竟为兵士掩埋,后遍搜不获”。民国学宫既现在的东平县州城街道东平县第一中学所在,相信刘曜碑一定掩埋在了校园的某一个角落,此碑如第三次出现在世人的面前,那么东平四大名碑《张迁碑》《玄帝宫碑》《世寿堂法帖》《刘曜碑》将会更加完美。
正如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所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刘曜墓前的这块瓦当见证着古今朝代更替,承载着历史变迁,凝聚了多少荣辱与共,悲欢离合。
本文标题:天临大汉,锡以明哲——汉故光禄勋东平无盐刘曜墓前的瓦当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