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书徐小栩


  休斯顿大学布琳·布朗博士,曾在播客访谈中分享过一个案例。


  一位女性因过度共情患上抑郁症,甚至不敢看流浪猫的眼神,总觉得如果不收养它们,自己就是冷血怪物。


  这种愧疚感令人备受煎熬,但这并不是个例。


  布朗博士通过研究发现,60%的助人从业者因过度共情出现“替代性创伤”,长期失眠、消沉乃至自我厌恶。


  他们把阳光给了别人,把别人的阴霾全盘接收,对自身的痛苦无能为力。


  白岩松说过:


“人之所以活得很累,并非生活过于刻薄, 而是我们太容易被他人的情绪所左右。”

  人的心理空间是有限的,过度共情他人,自身的能量就会耗竭,陷入难以自拔的泥潭中。


  建立心理边界,停止过度共情,不仅能养成高能量体质,更好地点醒他人,也能得到应有的回馈。


  别让过度共情,压垮你的生活


  心理学家伊莱恩·艾伦发现,20%的人有着异常敏感的大脑,在面对他人的情绪时会表现出强烈的反应。


  比如:


  看到陌生人泪流满面,自己也情不自禁地跟着愁眉苦脸;


  听到身边人彷徨无助,自己也担心前途迷茫、焦躁不安。


  长时间处于情绪波动状态,会让身心不堪重负。


  《共情式人际交往》中,就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从小,金莉的母亲就对她有过高的期望,有一点儿不合母亲心意,母亲就会长吁短叹。


  金莉一直生活在紧张和恐惧中,生怕自己惹母亲不高兴。


  在她成年后,母亲更是一副充满怨气的样子,不是埋怨丈夫不体贴、女儿不争气,就是反复诉说自己的辛苦和不易。


  金莉不敢表示不满,有时候她会怀疑母亲的不幸都是自己造成的。


  这让她变得越来越自卑,终日生活在不安和焦灼中。


  一味地同情他人,承载着他人的痛苦,结果让自己变成了情绪垃圾场。


  弗洛伊德一语惊人:


“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陋的方式爆发出来。”

  每个人的承受力都是有限的,负面情绪过多,必然会有崩塌的一天。


  当苦闷无法向外宣泄时,它就会逆转向内,变成可怕的自我攻击。


  这两年,博主@邦妮也受到了过度共情的困扰。


  有个朋友向她吐槽工作中的挫折和不公待遇,她比朋友还难受,仿佛那些事情她正在遭受着。


  于是,她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安慰,帮忙想应对办法。


  有时候,为了让朋友心理能平衡一些,她把自己的伤痛也坦露给了对方。


  然而离谱的是,她还在为朋友的遭遇寝食难安,朋友居然早已把她的隐私透漏给了别人,这让她叫苦不迭。


  心理学上普遍认为,共情力太强,容易使人承担不必要的责任,卷入他人的痛苦中。


  一直做别人的“树洞”,很容易扰乱自己的磁场,打乱自己的生活节奏。


  你同情谁,就会介入谁的因果,背负谁的命运。


  清醒的人,从不为别人的情绪负责


  看过一句话:


“一个人最清醒的认知,是明白别人的情绪与自己毫无关系。”

  能够共情他人是善意,将共情力维持在适当的范围内,才是一个人最大的清醒。


  《老友记》中的乌索普,常常对好友们吐槽,似乎对生活里的任何事情都不满意。


  莫尼卡作为乌索普的好朋友,起初总是试图安慰他鼓励他,但乌索普的消极情绪似乎永无止境。


  渐渐地,莫尼卡发现自己的能量越来越少,她也常常感到疲惫和沮丧。


  于是,她尝试着远离乌普索。


  跟乌索普保持了一定距离后,她发现自己重新变回了那个乐观的人,甚至连生活里的事也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情绪容量的概念指出:


  每个人所能承受的情绪都是有限的,吸食别人的坏情绪,只会挤压自己的好心情。


  不妨勇敢承认自己渺小,学会间歇性冷漠,恪守彼此的界限。


  可以提供举手之劳,但无需踮起脚尖托举。


  作家李尚龙分享过一段经历。


  当初他刚到北京打拼,一连几年工作都没有突破。


  周围全是落魄的失意者,苦闷像流感一样肆虐,使得他更加迷茫无助。


  但有个朋友却与众不同,他出身农村,起点比大伙都低,却每天乐乐呵呵。


  虽然朋友跟周围人关系也不错,但完全不受他们的情绪影响。


  这位朋友攒钱买了部相机,没事就走街串巷拍街景。


  几年后,那些抱怨的人仍在惨淡中苟延残喘,这位朋友却凭借一幅摄影作品获得30万奖金,之后开始创业。


  最终,清醒理智帮他实现了逆袭。


  生活中,各种情绪和声音是在所难免的,但选择怎样的生活完全取决于自己。


  与人相处,首先要修炼稳定的内核。


  保持钝感力,在外界刺激和自身反应之间拉开距离。


  暂时避开那些恼人的情绪,把精力投放在真正值得的事情上。


  用具体行动替代情感卷入,把内心消耗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此,才能不被他人情绪污染,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能量,过上想要的生活。


  放下助人情结,置顶自己的感受


  知乎上有个提问:


“怎样使自己处于高能量状态?”

  有个高赞回答说:


“少替别人操心,把共情力都用来强大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对于他人的难题,我们要心存善意,但也要量力而行。


  放下不必要的责任,会变得轻松自在。


  如何保持适度的共情状态,提升自己的能量呢?


  给朋友们以下几点建议:


  1、明确情绪责任的界限


  看到别人情绪激动,你也跟着抱打不平;


  生怕给到对方压力,做什么都小心翼翼。


  生活不顺、交友不善、耐力变差……其实这些都跟自己有着直接的关系。


  对别人的事情过于操心,你就越界了。


  若是他人的心情影响到自己,便要顺从内心,向对方如实表达自己的感受。


  也可以默默告诉自己:


“这是他需要面对的课题,我不需替他承担压力。”

  通过区分情绪归属,避免无意识的情感融合。


  2、培养“认知共情”而非“情感共情”


  在人际交往中,共情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很多人陷入“情感共情”的误区,认为不共情就是自私冷漠。


  实际上,恰当的共情,不是停留在情感表层的反应,更是在认知深度的洞察。


  调整思维方式,理性地看待问题,不被对方的情绪带走。


  比如在倾听时,分析事情的本质和原委,将注意力集中在解决方法和积极方面。


  这样,既可以避免自己情绪劳动,又可以让对方的负面情绪得以缓冲。


  3、建立自我关怀的优先级


  作家水木丁非常喜欢在社交平台发表对时事的看法,可总有意见相左的人对她进行攻击。


  最初,对方的情绪黑洞让她无法招架。


  后来,她开始学着自我保护,不再回复过激的言论,反倒可以坦然地畅所欲言,大大方方做自己。


  这世上,真正击垮我们的,从来不是别人,而是太敏感的自己。


  只有先关爱自己,把精力聚焦自身,遇到意外状况时才能保持自己的节奏,做到从容自若。


  有句话说得好:


“生活的意义,不是为别人的情绪找出口,而是为自己的生活找出路。”

  人生是一场修行,我们可以适当地伸出援手,但绝不能让过度共情成为束缚自己的绳索。


  健康的共情模式是: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看得见对方的需求,也能守得住内心的底线。


  对自己负责,把时间用来提升自己,把心思用来感受生活,才是这一生最大的责任。


  点个在看,愿你不被他人扰,自在过余生。


本文标题:女子过度共情,引发抑郁症:真正成熟的人,都懂得守好情绪的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