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所在位置: 首页 > 信息高考语文
高考语文

高考语文推荐文章1:2025高考现场直击| 考生评高考语文试卷:形式新颖

  在广州市培正中学考点,考生杜同学认为,今年高考作文跟预想的科技类不同,更偏重人文精神。


  拍摄:刘盾


  剪辑:单艺伟


  中国教育报刊社融媒体视听中心 出品


  作者:刘盾 单艺伟


高考语文推荐文章2:202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试题解析

  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的语文作文试题共2道。试题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和“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点考查语文素养、时代意识与家国情怀,激发好奇心与想象力,鼓励个性化表达,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坚持价值引领,紧扣时代脉搏。全国一卷作文题“民族魂”围绕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主题,从国家苦难的文学记忆出发,指向可歌可泣的民族新生,引导考生在情感层面与民族魂、时代精神同频共振。全国二卷作文题“梦的赠予”鼓励考生“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引导考生观察生活与关心他人,思考个人与时代、社会之间的关联,为中国梦增添强大的青春能量。


  拓宽思考空间,鼓励个性表达。作文题贴近考生生活,每道题可写的空间与切入角度都很多,考生既可以书写时代主题,也可以从自身生活经验谈起。材料指向既是想象的,又是现实的,由现实展开想象,由想象观照现实,为考生打开审题立意的多维度空间。


  注重情感体验,彰显以人为本。作文题的材料分别选择现代诗歌与古代诗歌,文字简洁,意蕴丰富。两道试题均强调文学经典的浸润作用,引导考生从审美体验出发,归纳联想,或生动记叙,或深入论证。在数智化时代,试题聚焦情感体验、积淀沉潜、实践参与等无法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品质,考查考生的思辨深度,彰显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写作门槛不高,难度梯度合理。2025年高考两道作文试题精心选材,言简意赅,不在审题立意上设置门槛。不同水平的考生结合日常阅读、历史感悟、生活体验或社会议题都能找到写作的切入点,都有话可说;但逻辑清晰、表达真诚、语言流畅的考生会脱颖而出。


  附件:


  2025年普通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思路报告


  全国一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


  ——老舍《鼓书艺人》(见全国一卷阅读II)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艾青《我爱这土地》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赞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设计思路: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与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本题所选三则材料均与抗战有关。


  材料一来自本试卷阅读II第一个文本《鼓书艺人(节选)》,这是老舍反映抗战时期传统艺人追求新生活的一部长篇小说。材料中的“他”即主人公方宝庆。面对受苦受难的孩子,方宝庆百感交集以致“开不了口”,既反映了他对孩子的疼惜,也展现了历史洪流中一个普通人的坚韧与温情。


  材料二来自教材,艾青《我爱这土地》为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诗歌单元的篇目。即便学生记不下全诗,单看所选诗句与诗题也能发现,这是讴歌“土地”的诗篇,诗人以鸟自比,宁鸣而生、不默而死,“嘶哑的喉咙”抒发出诗人饱受磨难也依然对这土地爱得真诚、爱得执着的情感。


  材料三是穆旦诗作《赞美》中的名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直接指向民族新生,意思非常清晰。值得注意的是“我”“你们”“带血的手”:“我”“你们”都是民族群体的一部分;而“带血的手”这一意象,寓指“起来”过程中的艰辛抗争与不屈的精神。


  材料一反映抗战,材料二、三写于抗战期间。材料虽然没有直接提及时代背景,但通过文本的关联性暗示,自然引出对民族精神传承的思考。考生可以从三则材料中找到感触最深的点展开议论、记叙或抒情。本题在立意上并未设置门槛,民族苦难与民族复兴、对祖国与人民的热爱、普通人的坚守、民族脊梁等等都在可写范围之内。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重提这些主题,既是纪念,对学生也是很好的教育。需要注意的是,三则材料各有侧重,也相互交织,对任何一则材料的深入体会,也一定会涉及其他材料的内涵。如材料一,虽然写的是方宝庆无力开口的细节,但面对孩子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与材料二诗人的歌唱,其精神内核是一致的。考生也可以思辨三则材料的内在关联,回望历史、继往开来,对个体与集体、平凡与伟大、苦难与希望、历史与未来等关系进行深度思考,表达对民族魂丰富意蕴的深刻感知。


  本题注重传情达意,无论议论、记叙、抒情,还是史论、评论、杂感,乃至创作、非虚构写作……都要真正做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写作不只展现理性的力量,更需要“走心”。情感体验、积淀沉潜、实践参与,这些都是数智化时代不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品质。三则材料中,细节的书写、鸟的意象、带血的手,注重内容的真诚性与独特性,用精准的语言、富有节奏感的文字、典型的细节、可感的形象传递真情实感。这种设计也是对“为赋新词强说愁”写作痼疾的反拨,回应了语文教育中“真实表达”的核心诉求。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试题的设计也正是“民族魂”的语文表达!


  2025年普通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思路报告


  全国二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昨夜闲潭梦落花”“我欲因之梦吴越”“铁马冰河入梦来”……梦往往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我们的感受和期冀,为我们打开更浩瀚的天空。我们也常常向别人讲述自己的梦,用文字记录自己的梦,以行动实现自己的梦。


  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为每个青少年播种梦想、点燃梦想,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让每个青少年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本题围绕“梦的赠予”设置写作情境,鼓励新时代的青少年大胆拥有梦,主动分享梦,自觉传递梦,勇于实现梦。


  在“梦的赠予”这一情境中,“梦”和“赠予”是两个关键要素。如何理解“梦”?材料开头引用的三句古诗对此作了提示。这三句诗分别出自唐代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唐代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宋代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三首诗均为经典名篇,且都入选统编语文教材。三句诗有着内在的层次:“昨夜闲潭梦落花”原诗所写之境,更多是个体生命对自然之美、人生之理的观照;“我欲因之梦吴越”原诗为赠友之作,在自我精神追求的表达中又明显吐露“求其友声”之意;“铁马冰河入梦来”原诗则以一人之身“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所抒发的既是个人之志,更是家国之思、民族之魂。由此,这三句诗为考生拉开了一个理解、构思、表达的空间。它们提示考生注意:“梦”既有具体性的一面即“梦境”,又有普遍性的一面,是为“梦想”。考生在写作时,要注意结合这两方面,从个性化的梦境中发掘普遍的意义,或将宏大深远的梦想寄寓于生动可感的梦境之中。


  “赠予”是本试题写作情境的又一个关键要素。赠予作为一种日常行为,考生并不陌生,但与“梦”结合,就带有浓厚的想象性质。考生在写作中,需要注意“梦的赠予”这一情境的想象性,而想象力的发挥,又恰恰需要基于日常经验,审视“赠予”的核心意蕴:赠予包含着施赠者、受赠者和礼物,礼物的流动在“我们”与“他人”之间建立了某种先前未有的联结。材料提示考生注意,在将梦赠予他人之前,我们“讲述”“记录”“实现”……的都还是“自己的梦”,正是通过“赠予”,梦不再仅仅是我们之事,而也成了他人之事,成了对于“他人”来说的“自己之事”。考生在写作时,需要注意通过“梦的赠予”实现“我们—他人”的联结,不仅心中有梦,而且心中有他人。


  考生还需要注意材料所提示的“梦”的独特意味。其一,梦中有“感受和期冀”,梦并非抽象概念的逻辑运作,而是关联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多个层面;其二,梦的独特又在于其个性化,在于梦和做梦者个体生命的紧密交织,在于梦呈现的是“我们的”感受和期冀;其三,梦是一种行为,是“做梦”,是向着未来开放的,能够以无拘无束的想象突破藩篱,“打开更浩瀚的天空”。


  本题由现实展开想象,由想象观照现实,为考生打开审题立意的宽广空间。考生可以讨论当我们能够将梦赠予他人,“世界将会怎样”或“我们将会怎样”;也可以从材料所引三句古诗生发开去,辨析“有的梦宜于独享,有的梦宜于赠友,有的梦应为整个民族共有”;还可以将重点落在深入发掘梦的某一方面特质上,如梦对我们深层情感的揭示,梦对我们过往经验的再现,梦对我们未来行动的激发,等等。考生可以偏于议论,也可以借叙事展现思考、抒发情感;只要基于“梦的赠予”这一情境展开,就在本试题的立意范围之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学生要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要在表达与交流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与理解。统编语文教材在包括写作在内的多个板块均设置了相关的学习活动,引导考生关注现实、思考人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个人与时代、社会之间的关联,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与体验。本题体现了对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的呼应。试题的中心情境“梦的赠予”,既新鲜活泼,又富于生活气息。基于这一情境展开写作,既可以极大地激活青少年活跃的想象,充分打开写作的议题空间,又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引导他们写出真情真意,避免泛泛而谈。


  原标题:《202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作文试题解析》


  栏目主编:秦红 文字编辑:宋慧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来源:作者:人民日报客户端


高考语文推荐文章3:今年高考语文全国卷难度如何?专家解读

  6月7日上午,2025年全国高考语文科目考试结束。今年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共命制全国一卷、全国二卷两套高考语文试卷。这两套高考语文全国卷有何特点?多位专家认为,今年的试题看起来简单,但想考高分并不容易。


  北师大资深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咨询委员会委员王宁在谈及今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表示,今年的语文卷聚焦思维训练,试题整体易懂,考的是看谁理解得更准确、更透彻。同时,今年试题设计不教条,接近生活,很具有开放性。


  人教社副总编辑、编审,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朱于国认为,今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稳中有进、与时俱新,重视对考生的思维能力考查,试题有区分度、开放性,考生想考高分并不太容易。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也指出,高考语文全国卷坚持破解机械刷题,今年的语文试题乍看之下很平常,但系统性、思辨性与开放性、灵活性兼具,想做好其实并不简单。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全国卷两套高考语文试题中,名篇名句默写题还推出了为图画配古诗文的新题型。


  针对今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中出现的新题型,专家解释,今年试题充分挖掘和运用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美育资源,引导考生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今年全国一卷第3道默写题给出的是一幅以莲花为主题的图画,全国二卷给出的是一幅山、水、舟构成的图画,题目要求考生根据画面,写出与之相契合的古诗文名句。专家认为,这种题目让考生在审美鉴赏中调动自己的积累,富有亲和力。


  专家还谈到,全国一卷语言文字运用题是一段关于谐音双关修辞的材料,第21题给出两幅民间剪纸的图样,要求考生从中选取一幅说明寓意,并从图画构成和谐音两方面进行简单解释。选取剪纸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设题,既增强了趣味性,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考生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全国二卷阅读Ⅱ中市井奇人荆元擅长弹琴,琴声神韵天然,能够吸引鸟雀谛听,其中的“深微之处”又能使听者“不觉凄然泪下”,生动表现了音乐带给人的艺术感染力。


  澎湃新闻记者 程婷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本文标题]:高考语文
全站推荐
    高考语文
    高考语文推荐文章1:2025高考现场直击|考生评高考语文试卷:形式新颖在广州市培正中学考点,考生杜同学认为,今年高...
    吃皮蛋口腔黏膜灼伤
    吃皮蛋口腔黏膜灼伤推荐文章1:壹点帮办·追踪|双方和解!变蛋生产商接受整改并向消费者赔偿张雅楠戚云雷济南报...
    21岁女子从30楼坠亡
    21岁女子从30楼坠亡推荐文章1:昨夜今晨丨重大发现!“超级地球”丨韩国大选最新消息丨女子立遗嘱将十几万元留...
    吃得胖是营养不良吗
    吃得胖是营养不良吗推荐文章1:肥胖的人更容易营养不良?真相来了!一说到营养不良很多人脑海中总是会先浮现出面...
    央美毕业作品被损坏
    央美毕业作品被损坏推荐文章1:央美毕业展多件作品被“熊孩子”损坏?美术馆回应:小孩太多管不过来近日,中央美术...
    叶童终止新白演唱会
    叶童终止新白演唱会推荐文章1:热搜第一!叶童深夜宣布退出新白娘子传奇演唱会,原因披露5月25日一早,话题#叶童终...
    男子蹊跷失踪两个月
    男子蹊跷失踪两个月推荐文章1:一男子蹊跷失踪两个月,家属:手机还在屋内充电,抽干水塘搜寻无果“60天了。世界没...
    国足vs印尼迎生死战
    国足vs印尼迎生死战推荐文章1:球迷态度:国足“生死战”对阵印尼能否取胜,延续出线希望?北京时间6月5日晚,世预赛...
    白象就多半发声明
    白象就多半发声明推荐文章1:白象就“多半”商标引误解致歉律师:需提高对“擦边”商标的审查力度封面新闻记者...
    广西龙胜山洪4人遇难
    广西龙胜山洪4人遇难推荐文章1:广西龙胜山洪已致4人遇难,救援仍在持续记者24日从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了解到,当...
起名网功能大全
网站首页】【回到顶部】【若水起名网】【标题:高考语文】
www.hniuzsjy.cn 若水起名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