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鞭效应”让美国进口商左右为难推荐文章1美关税“闹剧〞持续,美国供应链深陷“至暗时刻”

  美关税“闹剧”持续,美国供应链深陷“至暗时刻”


  近日,美国货运代理和物流领域巨头飞协博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瑞安·彼得森的一番“爆料”,把美国关税政策对国内市场的“暴击”展现得淋漓尽致,美国供应链正深陷前所未有的困境。


  商家货架告急,背后暗藏玄机


  如今,美国不少商家货架上商品寥寥无几,这可不是简单的到港量下降这么简单。随着首批需缴纳新关税的货船陆续抵达美国港口,进口商们精明得很,纷纷把货物转移到保税仓库。为啥?保税区“境内关外”的模式,能让货物在区内暂免关税,等离开时再缴,能省一笔是一笔。


  可更让进口商们纠结的是政策的不确定性。关税税率就像“天气预”,说变就变,谁也不知道下一秒是上调还是下调。要是关税降了,现在提货不就亏大了?所以进口商们只能选择观望,取消新的海运订单。这么一来,大量货物被“困”在保税区,美国市场的商品供应自然就“断流”了。


  “牛鞭效应”来袭,进口商左右为难


  除了商品短缺,美国进口商还遭遇了“牛鞭效应”的暴击。这“牛鞭效应”就像供应链里的“放大镜”,需求信息从下游传到上游,会被逐级放大扭曲。现在,关税政策摇摆不定,进口商就像在走钢丝。


  要是高关税持续,进口商没货可卖,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抢走;要是关税政策放松,之前取消的订单又“死灰复燃”,可海运承运人早就重新安排了船期,货船一时半会儿调不过来。这就导致生产混乱、资源浪费,供应链上下游都跟着遭殃。


  更惨的是,进口商怎么选都亏。要是享受低海运价格,就得交高额关税;要是不用交高额关税,海运价格又会涨上天。美国政府的关税政策,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把美国供应链炸得千疮百孔。这场由美国政府自导自演的关税“闹剧”,不仅伤害了本国企业的利益,还让美国消费者跟着遭殃,真可谓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推荐文章2【世界说】国际供应链专家:美乱挥“关税大棒”伤人伤己,供应链、消费者与就业齐受损

  中国日网4月29日电 据美国“商业内幕”网站(Business Insider)近日道,美国推行的“对等关税”政策已对供应链造成严重破坏,导致价格上涨和供应链混乱。部分专家指出,形势可能进一步恶化,美国消费者或将面临通胀、商品短缺及失业率上升等问题。


“商业内幕”网站(Business Insider)道截图

  就美政府激进关税政策若持续,消费者何时会受到最显著影响这一话题,“商业内幕”网站采访了九位供应链研究人员、航运业业内人士和物流专家。他们一致认为,未来几周内,美国人可能会面临商品价格和供应的重大波动——商店货架可能会更空,价格会上涨,部分商品会比其他商品更快售罄。还有专家表示,按照当前形势的发展,到今年年底,这些影响可能会加剧,导致美国国内失业率上升、全球市场不稳定,地缘政治局势也会愈发紧张。


  海运货物预订量下降 “关税冲击波”威力初显


  自美国宣布关税新政已接近一个月,海运货物预订量大幅下滑。数字物流公司Vizion的数据显示,4月2日特朗普宣布加征关税后的第一周,全球海运集装箱预订量大幅下降近50%。具体来看,美国进口量较前一周下降64%,出口量也下降了30%。在接下来的几周里,“关税冲击波”的影响仍在继续。Vizion数据显示,4月14日当周,海运集装箱预订量显示,美国总体进口量环比下降12%。


  法拉利咨询与研究集团(Ferrari Consulting and Research Group)供应链主管兼董事总经理鲍勃·法拉利(Bob Ferrari)在谈到货运量的变化时说:“这可是件大事。因为整个系统都没有做好应对的准备,企业也没有做好准备。这会产生很多深远的影响。”


  前置库存告急 零售领域或陷缺货危机


  多位供应链专家表示,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开始前,就有许多大公司就已将额外的产品库存运往美国,试图减轻潜在关税的影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全球供应链管理及监管政策影响方面的专家克里斯·唐(Chris Tang)表示:“目前,他们(美国企业)正在取消订单,所以库存会逐渐减少,一旦这些库存售罄,要么是价格上涨,要么是无货可卖。”


  多位供应链分析师称,在正常的商业周期中,6月到8月是美国港口迎来年终进口商品的时期,如返校用品、秋季产品和节日商品。但他们表示,目前行业已出现的货运量减少和货运预订取消增多的情况,表明正常的周期可能会受到严重干扰。


图片:新华社

  物流初创公司Stord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肖恩·亨利(Sean Henry)说:“短期内可能会出现库存短缺,尤其是在零售领域。而且随着品牌精简产品线,某些类别的产品选择将会更加有限。”货运代理公司Flexport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瑞恩·彼得森(Ryan Petersen)认为:“如达不成协议,将会出现严重短缺。可能比我们一生中所见过的任何情况都要糟糕。”


  “牛鞭效应” 引发连锁反应 物价波动恐加剧


  法拉利说,一旦出现短缺,价格很快就会进一步上涨。像玩具、服装、节日用品和家居用品这类利润微薄的产品可能会比其他产品更早出现缺货和价格上涨的情况。美国消费者何时能感受到这些产品短缺的影响,取决于各公司提前储备了多少库存。但他同时补充说:“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就会引发连锁反应。”消费者最早可能在5月或6月就看到部分商品价格上涨。而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可能会在7月或8月迎来新一轮的价格上涨和可能的短缺。


  南加州大学马歇尔分校马歇尔商学院兰德尔·R·肯德里克全球供应链研究所创始主任尼克·维亚斯(Nick Vyas)认为,物价上涨可能会在重大消费季抑制消费者的购买习惯,从而加剧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他举例说:“想象一下,母亲为孩子开学准备的预算面临50%、60%甚至70%的通货膨胀,她无法扩大预算来消化这一成本,而会选择少买东西。这实际上会减少需求,导致消费者支出下降。然后,你会看到经济活动放缓,这在供应链中就形成了所谓的‘牛鞭效应’。”


  维亚斯补充道:“突然间,供需出现了失衡。先是缺货,然后货多得卖不出去,接着又缺货,然后又货多得卖不出去。像这样来回波动,‘牛鞭效应’对市场来说非常不利,对整个行业不利,对零售商不利,对所有人都不利。”


  若关税博弈持久化 美国经济与就业前景堪忧


  四位供应链分析师认为,与中国达成关税贸易协议耗时越长,普通美国人的日子便会越来越难过。休斯敦大学供应链与物流技术教学副教授玛格丽特·基德(Margaret Kidd)说:“最终,美国消费者将承受美国政府关税政策带来的最大损失,成为其政策的牺牲品。持续的贸易战还有可能损害美国企业。”


  美国关税严重伤害本国中小企业根基。(:中国日 罗杰)


  彼得森表示:“美国公司正在进口这些货物,如果他们不得不取消预订,他们的业务就真的会受到影响。”这意味着许多中小企业可能会永久关门,零售、航运和物流行业可能会有数十万个工作岗位流失。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4月15日估计,若关税策略持续且没有达成协议,到2025年底,美国失业率可能会上升0.6个百分点,就业人数可能会减少77万人。


  “如果处理不当,这可能会造成巨大风险,将全球经济拖入螺旋式下滑。”维亚斯说,“这对整个社会来说将是一次非常难以承受的冲击,因为复苏进程和全球贸易秩序可能会陷入混乱。”


  (编译:马芮 编辑:高琳琳 韩鹤)


  :中国日网


推荐文章3“牛鞭效应”作祟,美国进口商陷入两难困境!

  今天咱们来聊聊经济领域里一个有趣又棘手的现象——“牛鞭效应”,现在它正把美国进口商们折腾得苦不堪言,左右为难。


  

  啥是“牛鞭效应”呢?简单来讲,就好比在一条供应链里,需求的微小变化,从下游往上游传递的过程中,会像甩牛鞭一样被逐级放大。举个例子,美国一家零售商预计某商品销量会小幅度增长,于是给批发商多下了点订单。批发商一看订单增加,为了保险起见,又给进口商下了更多订单。进口商呢,同样担心供应不足,就向海外供应商大幅增加采购量。结果到最后,实际需求可能根本没增长那么多,这就导致了库存积压。


  

  为啥说美国进口商左右为难呢?一方面,他们害怕错过商机。美国市场消费需求大,一旦某种商品流行起来,那销量增长可是相当可观。要是进口商不多储备点货物,就怕跟不上市场节奏,被竞争对手抢占先机。比如说前几年智能穿戴设备兴起,那些没及时大量进口相关产品的进口商,眼睁睁看着同行赚得盆满钵满,自己却错失良机。所以,为了不重蹈覆辙,他们在接到下游订单增加的信号时,往往会选择加大进口量。


  

  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恐惧库存积压带来的风险。如今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贸易政策说变就变,运输还时常受阻。一旦进口太多货物,市场需求却没跟上,那堆积如山的库存可就成了烫手山芋。不仅要占用大量资金和仓储空间,要是商品过时或者变质,那损失更是惨重。像之前一些进口时尚服装的商家,因为对潮流趋势判断失误,进口过多当季服装,结果过季了还没卖出去,只能低价甩卖甚至销毁,血本无归。


  

  而且,“牛鞭效应”还影响到了美国进口商与上下游企业的关系。订单忽大忽小,让供应商难以安排生产计划,也让下游客户对供货稳定性产生怀疑。长此以往,整个供应链的信任体系都会受到冲击,合作变得越发艰难。


  

  美国进口商们在“牛鞭效应”的漩涡里苦苦挣扎,要想破局,就得加强市场预测的准确性,与上下游企业建立更紧密、透明的信息沟通机制,共同应对这个棘手的难题。不然,这左右为难的困境怕是一时半会儿难以摆脱咯。


  

  #牛鞭效应 #美国进口商 #经济现象 #供应链困境


本文标题:“牛鞭效应”让美国进口商左右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