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聘要诺贝尔获奖者
招聘要诺贝尔获奖者推荐文章1新媒体招聘要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优先?离谱!网友调侃:这是想让莫言老师出山
本讯 近日,一则招聘新媒体运营人员的职位要求引发网友吐槽。
从图片中可以看到,这个新媒体职位主要负责社交平台账号的内容撰写和运营,以及负责文案创意的输出。招聘这种最基础的新媒体运营,一般只需要相关专业或者有相关从业经验的大学生即可完成。
在简历要求中加上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优先”这一条件,引发大量网友吐槽评论。有网友猜测可能是该公司故意搞噱头吸引招聘者的注意。
对此有网友评论:在中国能符合这个岗位需求的只有莫言老师了。
还有网友调侃起了这个“离谱”的招聘要求。
一些网友更是在评论中分享了自己的求职经验,称自己也曾遭遇过这样无理的招聘条件。有网友遇到过要求招聘者达到英语专八水平,工作是负责办公室卫生,薪水两千。
“诺贝尔奖优先”这一要求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在招聘中了,2019年11月,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区块链工程师的招聘要求中就有这样的要求,涉事单位回应称是网站发错了;无独有偶,上海某公司的数据运营岗位职位详情中也提到了“诺奖优先”的要求。
小编在这里提醒:心诚的用人单位才能招聘到合适的人才~
潇湘晨综合道
【:潇湘晨】
版权归原所有,向原创致敬
推荐文章2月薪5千招“诺贝尔奖得主”?杭州公司招聘要求惊现‘诺贝尔奖’【一个离谱的招聘启事,炸出职场“黑色幽默”】“月薪5千招文案策划,诺贝尔奖得主优先考虑”——这不是段子,而是2025年4月杭州某设计公司真实的招聘要求!消息一出,网友直呼“魔幻”:“诺贝尔奖得主缺这5千块?还是公司老板喝多了?”
这家公司的招聘页面显示,岗位职责包括撰写文案、校对文件等基础工作,薪资仅5-7千元,却在“优先条件”一栏赫然写着“获得格莱美、诺贝尔等荣誉”。事件发酵后,公司负责人轻飘飘一句“开玩笑”回应,但招聘平台已出手:因虚假信息,企业信用评级被下调。
【从“玩笑”到“翻车”,企业信誉如何被透支】1. 一场“自嗨式招聘”的诞生与终结根据潇湘晨道,该职位发布后迅速引发网友截图传播,有人调侃:“诺贝尔奖得主去写文案,相当于让爱因斯坦去工地搬砖。” 事件登上热搜当天,公司紧急关闭了招聘页面,负责人却称“可能招到人了”。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被网友质疑“既想博眼球,又不敢担责”。
2. 平台出手:信用评价成企业“紧箍咒”招聘平台客服证实,已核实举并降低企业信用评级。在杭州,企业信用等级直接影响税务优惠、政府合作等关键权益。这家公司或许没想到,一句“玩笑”竟让未来的招聘之路蒙上阴影。
3. 深扒“奇葩招聘”产业链:流量狂欢下的畸形操作这不是孤例。此前长沙某公司要求“肤白貌美大长腿”,温州企业公然宣称“不招有男友女性”,甚至还有企业把“不秃头”写进招聘条件。这类操作背后,是部分企业把招聘当营销工具,用荒诞条件制造话题,收割流量。
【当职场尊严沦为“玩笑”,谁在刺痛打工人?】· 网友怒怼:求职者的时间不是流量燃料“你以为是幽默,我们只觉得侮辱!”社交平台上,一条高赞评论道破打工人的愤怒。应届生小李算了一笔账:“2025年毕业生超1200万,竞争激烈到平均1730个岗位收120万份简历。企业还搞这种噱头,简直在伤口上撒盐。”
· 诺贝尔奖得主值多少钱?数据打脸企业“无知”2024年诺贝尔奖单项奖金高达749万元,奖章价值7万元,而该公司开出的年薪顶格仅8.4万。网友犀利吐槽:“诺贝尔奖得主干一年,够这家公司发90年工资!到底是招员工还是请菩萨?”
· 专家痛批:职场生态不容“傲慢式戏弄”人力资源专家张薇指出:“招聘是企业与人才的第一次对话,必须体现专业与尊重。用‘玩笑’消解求职者尊严,暴露的是企业管理层的短视与不成熟。”更有律师提醒,若企业长期发布虚假招聘信息,可能涉嫌违反《劳动法》中“诚实信用”原则。
【从荒诞到反思,职场需要一场“祛魅运动”】事件虽以企业信用降级告终,但留给社会的思考远未结束。杭州市早在2023年就出台《房地产开发企业信用管理办法》,将信用等级与政策支持挂钩。或许未来,更多行业需要这样的“紧箍咒”,让企业明白:招聘不是儿戏,人才不是道具。
· 打工人的反击:用脚投票的时代来了“95后”求职者小王的话代表新一代态度:“我们用‘举’和‘避雷’回应傲慢企业。找工作就像相亲,连基本尊重都没有的公司,不值得浪费时间。”
· 平台责任升级:信用体系成“照妖镜”招聘平台负责人透露,未来将上线“企业诚信分”公示功能,并与政府信用系统联动。这意味着,一次“玩笑式招聘”可能导致企业贷款受阻、投标受限——市场的眼睛,终于越来越亮了。
互动话题:#你遇到过哪些奇葩招聘条件?##月薪5千招诺贝尔奖得主,是笑话还是讽刺?#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推荐文章3锐评|月薪五千元招文案“诺贝尔获奖者”优先,把招聘当玩笑,尊重求职者了吗?极目新闻
近日,有网友在某招聘平台发现,一家杭州的设计公司招聘文案策划,称获得格莱美、诺贝尔等荣誉的优先考虑,薪资为5-7k。4月14日,记者在社交平台上发现该职位已经关闭。
记者联系到该公司的负责人,他说,职位关闭“可能我们已经招好了”,还对记者表示,要求格莱美、诺贝尔奖“是开玩笑”。
招聘平台客服称,已经收到对该公司的举,举已经核实,举结果将持续作用于被举账号在平台上的综合信用评价,企业信用评价过低会影响他们的正常招聘使用。(据4月15日潇湘晨)
网络截图
客观来说,一家普通的设计公司,以五千元到七千元的薪资水平,想优先招诺贝尔奖获得者,这就跟小学篮球队想招姚明一样,属于不着边际的幻想,至于格莱美更是搞笑,格莱美是个音乐奖项,跟设计有什么关系。就算公司负责人不回应,大多数人看到这种招聘要求,也知道这大概就是闹着玩,不会太较真。但是,企业用这种轻佻的态度去发布招聘信息,折射出的是对求职者的轻视,对企业自身发展也毫无益处,其暴露出的问题,远不止是一句轻飘飘的玩笑话所能掩盖的。
企业或许觉得,在平台上发个招聘信息很简单,很轻易,玩个梗也没什么。但求职者大多是带着诚意和希望来找工作,每一则招聘需求对他们而言,都可能是重要的机会。当他们看到这种充满恶搞性质的招聘要求时,难免会感觉到被戏弄,觉得自己的期待被辜负了。如果任由这种无聊的玩笑充斥招聘平台,整个平台生态都会变得乌烟瘴气,求职者可能会在海量的无意义信息中迷失方向,真正有需求的岗位反而会被淹没。
再者,招聘信息发布在正规的招聘平台上,就代表着公司对外发布的用人需求,在吸纳人才的重要事项上乱开玩笑,也会让人对企业的专业性和规范度产生质疑。一个连招聘都能如此不严肃对待的公司,让求职者如何去相信,他们能认真对待员工的薪资福利、劳动权益和职业发展呢?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这家公司就是故意为之,意在通过这种夸张荒诞的招聘要求吸引眼球,名为招聘,实为引流,不是想付工资,只是想省广告费,这种想法更是短视且犯傻。这种抖机灵的做法,或许能在短时间内为企业带来一定的关注度,但这种关注度并不是正向的,只会让人觉得“不正经”,让真正有能力才干,有职业理想的人望而却步。
往大了说,不规范、不靠谱的招聘行为,可能会侵蚀社会的就业信心。求职者都希望自己身处的是一个平等、包容、多元的职场环境,人才市场更应该井然有序。企业应该通过正当的流程、优质的岗位、积极的态度来吸引人才,而不是耍些自以为是的小聪明。
平台对涉事企业做出处罚,相当有必要,之后更应加强对招聘信息的审核,避免这种闹剧反复上演。企业更要认识到,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氛围是严肃还是活泼,都不能把招聘当成儿戏,尊重求职者,认真对待招聘流程,不仅是企业招揽人才的必要条件,更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评论员 石平)
原稿点击>>
锐评|月薪五千元招文案“诺贝尔获奖者”优先,把招聘当玩笑,尊重求职者了吗?-重庆日
本文标题:招聘要诺贝尔获奖者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