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中国著名道教名山,也是武当武术的发源地,位于湖北十堰境内,被称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明代,武当山还被尊为“皇室家庙”,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地位闻名于世。山上有古建筑53处,于1994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武当山,知道这个地名还数上世纪八十年代,年少刚踏入社会的我,通过金庸的武侠小说,知道了“北少林、南武当”。武侠小说带上我这个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毛头小子,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在金庸武侠世界里,略微知道了一点各个门派分布区域,祖国大好河山的诸多名岳山川。


  随着祖国走向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几十年,金庸武侠小说搬上了影频,使我们这一代直观的欣赏到金庸笔下的武侠世界,对那些影视作品的取景地,有了初步一些了解,如嵩山少林寺、湖北十堰武当山、陕西华阴华山、四川峨嵋山、云南大理、舟山桃花岛等等,这些地方,串成了一部地理凤光。


  金庸笔下的江湖、武林、功夫、武术,成为许多人心中的“武侠梦”,在那些刀光剑影、爱恨情仇、自在逍遥的江湖的众多影视剧中,给我影响最深的是李连杰主演的二部电影《少林寺》和《倚天屠龙记之魔教教主》。小说《倚天屠龙记》的张无忌,就是在武当山学习武功的,他所学的紫霞神功和武当九阳神功被描述得十分神奇和强大。


  在金庸武侠作品中,武当派出场分别在《书剑恩仇录》、《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侠客行》、《飞狐外传》中。金庸先生塑造的正面人物,个个有血有肉,具有大侠风范、深受读者喜爱,如开山鼻祖《倚天屠龙记》中的张三丰、“武当七侠”,《笑傲江湖》中的冲虚道长,《侠客行》中的愚茶道长、《书剑恩仇录》中的陆菲青等等。反角只有张召重、宋青书二人,足以可见金庸先生对武当山与武当派宠爱有加。


  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在武当山创立门派,最后成为中国武术史上的不世奇才,题拟为武当山顶松柏长,比喻张三丰开创的武当基业。传说当年张三丰“仰观浮云,俯视流水”,创造出以柔克刚的武当拳法、剑法、阵法,以天、地、人为师,故能得其大道,使武当山顶之松柏长青。


  金庸笔下的武当人物谱系中,个个侠肝义胆,情意深厚,识大体、知大义形象光彩照人,展现了一代武林人的风范和人格,是极其少有的,少林派似乎未享其殊荣。而作为武当派祖师张三丰在《倚天屠龙记》中更是完全体现了儒家之唱理、道家之唱情、佛家之唱性的三位一体,勾勒了一位旷达超脱、透性得意的道家武学宗师的形象。这就是产生在道教圣山∽武当山的门派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辉煌。


  许多人是因为金庸,才对武当圣山心怀神往,我也是其中一员。天下人对于武当山的向往、痴迷、留恋之一切因果,想必是金庸先去的妙笔,早已在大家的心中埋下了种子。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为上古玄武神得道飞升之圣地,有“非真武不足当之”,故名武当山。武当山景区有太极湖、玄岳门、太子坡、南岩宫、金顶、紫霄宫、五龙宫、琼台八大景区。属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景区景点众多且分散,有些景点只尚存遣址,其精华部分依次为:金顶、南岩宫、紫霄宫、太子坡、琼台,也是武当山风景秀丽,最有看点,古建筑保存较为完整的景点。


  展现武当山风光实景取景的电视剧最多的,就是张纪中版的《倚天屠龙记》,胡青牛的蝶仙谷是在武当山逍遥谷拍摄的,张三丰教张无忌打太极拳的场景是在金顶景区,而紫霄宫的紫霄殿是剧中出现的次数非常多,在追剧的同时,网络上查阅到剧中场景取景点介绍,给人留下深刻记忆,这也为将来有机会游览武当山留下了深深的向往。


  道教武当派由张三丰于明代创立,以崇拜“真武大帝”为主神;重习三丰武当内家拳技;主张三教合一,以“道”为三教共同之源;重内丹丹法,主张性命双修。


  真武,又名玄武,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化身,在武当山修炼42年,功成道满,升天成神,被玉皇大帝封为“玄天上帝”等,镇守北方,因此,武当山被道教尊为玄天真武上帝的修炼圣地。


  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佑圣真君、玄武大帝等,亦称荡魔天尊、报恩祖师、披发祖师等,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尊神,武当山是真武大帝的道场。真武的神性,其一为北方之神;其二为水神;其三为阳阳交感演化万物的象征;其四为司命之神。真武的这些特性,不但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信奉,而且还为唐宋以真武演变成道教大神奠定了基础。


  武当武术是中国武术的一大名宗。其作为一种文化,蕴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哲理奥妙,把中国古代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哲学理论,用于拳理、拳技、练功原则和技击战略中。


  武当山有悠久的文化历史,深厚的道教文化。春秋至隋唐,就为修炼之地,唐贞观年间,赖建五龙祠;宋元朝时,统治者极力推崇和宣扬武当真武神,武当道教得到充分发展;明代一直被皇帝作为皇室家庙来扶持,武当真武神作为护国家神来崇祀,地位升华到“天下第一仙山”,位尊五岳之上,使武当道教推向全盛的是朱棣皇帝,建成九宫九观33处庙宇,后朱厚熜皇帝又重建扩建,使武当山道教宫观空前宏大;清代统治者偏重佛教,武当道教日趋衰落;民国期间,武当山更加衰败。


  退休后的老年生活爱好,从摄影到旅游,虽然也游玩了一些道教文化景点,四川的青城山,成都的青羊宫,洛阳的老君山,南昌的铁柱万寿宫等,那都是走马观花,拍拍外景建筑、打卡而已,道教文化知之甚少,而此次武当山之行,是上了心的学习作功课,目地就是深情感受,尽心拍摄所到之处。


  武当山之旅,是下了很大决心而前往的,迟迟不敢前往,就是考虑自身条件(腿有残疾),景区各景点虽有景交车、索道交通工具抵达,但毎个景点都需2到3公里的石阶路,爬山登石阶对我来说是个严重的考验。因此出行做了细致的功课,计划二日游览金顶、琼台中观、太子坡、南岩、紫霄宫、逍遥谷六个景区,实际完成5个,到后面已经腿疼难忍,逍遥谷只能放弃。


  紫霄宫是武当山历史上著名的道教宫观之一,有近千年历史,其顺应自然的建筑思想,充分体现了道家文化的内涵,遗存有丰富而生动的古代文化内容,为保存最完整的武当建筑群。为什么把武当山之行的美篇第一稿给紫霄宫,主要还是受金庸武侠小说影响,因为紫霄宫有张三丰的真容像,二是金庸武侠剧取景在此地最多。


  紫霄宫景区是武当山之行的第五站,下景区公交车站,小树林之后,就是紫霄宫的禹迹池。


  池中设喷泉,喷泉正中有铜铸玄武一尊。


  紫霄宫坐落在武当山主峰天柱峰东北的展旗峰下。宋宣和年间创建,元代重建,名“紫霄元圣宫”;明永乐11年扩建,赐额“太玄紫霄宫”,明嘉靖31年再次增修扩建,规模宏大,气势非凡,是武当山现存最完善的宫殿之一。


  紫霄宫周围山峦天然形成一把二龙戏珠的宝椅形状,故曾被明永乐皇帝封之为“紫霄福地”,刻有“紫霄福地”额匾的是福地殿,殿前有玉带河,环绕到紫霄宫山门另一头,流入小宝珠峰洞中,下汇禹迹池。


  道教视男道为乾,金顶为天柱,道家称乾;女道称为坤,紫霄宫是福地,道家称为坤。福地与水相依,有柔情似水的意思,故多为坤。


  紫霄宫山门前环绕的玉带河,上建金水桥。


  金水桥把玉带河一分为二,河渠左侧水中有玄武雕塑。有趣的是拍摄时,龟背上尽有两只小乌龟在晒太阳。


  河渠右侧水中有石龙雕塑。


  金水桥,与天安门前的金水桥是一个名字,这是皇室家庙的标志。


  金水桥头两侧巍峨伫立一对雄狮。


  走过金水桥,既来到紫霄宫山门,山门前配有香炉,供香客烧香朝拜。香炉为明代遗物,为珍贵历史文物。


  香炉铸造精美,尤其炉耳两侧的翔龙异常美观。


  山门的殿外为八字墙,墙上饰以琉璃琼花、孔雀等图案。


  第一重山门,也称龙虎殿,门额“紫霄宫”。在道教中,紫,象征天上紫薇星座,居中央,为帝星;霄,意为九霄之意。所以紫霄宫在道教中,意思就是天地中央之紫坛,代指紫霄宫位于武当山中央,高出九霄的大殿。


  殿内正中供奉的是王灵官,殿内左有凶刹袭人的青龙神,右有面目狰狞的白虎神,皆为泥塑彩绘,其作品出自元代著名雕塑家之手。


  过山门,映入眼帘的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石阶,数百级饰栏台阶层层迭上,看着就让人腿软。


  饰栏台阶两边松柏挺秀,竹林茂密,相互掩映,使这片古建筑更显得高贵富丽。


  登上第一层崇台,两侧耸立一对憨态可掬的石狮。


  第一个崇台两边,就是两亭对峙的御碑亭,两座保存完好的赑屃驮御碑,形制一样,重檐歇山式、红墙翠瓦、旋子彩绘、四方各开拱门一孔,在武当山景区有十座这样的御碑亭。


  亭内巨大鳌碑,高达10米,用完整的巨石雕制而成,碑文分别为《下大岳太和山道士》、《御制大岳太和山道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登上百级台阶便来到第三层崇台的十方堂,十方堂明朝称“朝拜殿”。十方堂是用来接待游方道人掛单、留住事宜。


  明代香炉,独具特色,整体用琉璃瓦打造,现为文物。


  明朝武当册作为皇室家庙,不仅建筑格调等级森严,而且道教规矩十分严格,所有朝拜紫霄宫的四方信士只能在这里跪拜,而七品以上达官贵人才能进入四方大院,故名朝拜殿。


  殿堂外也是八字墙,与山门八字墙修建的同样,墙上饰琼花、珍禽图案,墙下为琉璃须弥座。


  朝拜殿(十方堂)建于明永乐10年,殿门高悬“朝拜殿”匾额。


  十十堂殿内正中神龛上,供奉元代铜铸鎏金真武大帝像。


  右侧神龛上,供奉吕洞宾祖师。


  左侧神龛上,供奉张三丰祖师。


  整个大殿雕梁画栋,壁画铺墙。


  左侧的这幅壁画为张三丰祖师故事图,据说是张三丰的真容像。壁画左下角,画的是喜鹊与蛇争斗的情景,张三丰受到启发,悟出了以静制动、以柔克刚的武当内家拳和太极拳。武当武术渊源流长,博大精深。


  右侧为一幅八仙过海图。家喻户晓的八仙在道教也受供奉,他们代表了贫、富、美、丑、男、女、老、少等各种人物,是人人皆能成仙的例证。


  大殿梁枋之上的墙璧也是壁画,有山水花卉、道教仙人典故等。


  还有儒家的二十四孝图。


  神龛内外、神龛周围皆是壁画。


  朝拜殿旁的配房和商店。


  穿过十方堂,豁然开朗,一座幽静雅适的青石墁地的四方大院映入眼帘,在三层饰栏崇台之上便是紫霄大殿,巍然屹立,气势磅礴。


  一层崇台上回望四方大院和朝拜殿背面,朝拜殿后面门匾书“存心荷福”。


  四方大院两侧配殿明显刚刚修葺一新。


  出门前的攻略,都没什么配殿资料,当来到紫霄宫,配殿还是有很丰富的内容,尤其是元辰殿,一点不懂,只能先拍片后补课的办法。


  右配殿,门匾书“福寿延绵”,此殿应该是福寿堂。


  殿内正中的神龛上供奉财神、寿星和药王孙思邈。


  一侧挂道教“天皇大帝”等画像。另一侧挂历代道教名医画像。(此处可能有误)。


  画像之下是道教的一些人物塑像。


  左配殿,门匾书“圣德圆明”,应该是“元辰殿”。


  元辰殿,俗称“六十甲子殿”,殿内正中供奉斗姥元君,斗姥为众星之母,掌管天上众星及世上凡人的簿籍,能为人消灾延寿。围绕斗姥四周是供奉的六十甲子神坐像。


  六十甲子源于中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即是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循环相配,由甲子起,至癸亥止,一个周期刚好为六十年,故名“六十甲子”,意为六十年另起一甲子。


  六十太岁分别为每个人出生之年的保护神,掌管人间功过福祸。中国古代的干支纪年,如甲子年出生的人就属甲子年太岁保护,此神即为该人的保护神,又称本命元神。


  紫霄大殿,为重檐歇山式庑殿,丹墙碧瓦,脊饰有龙凤宝瓶,仙人、天马、海马、狮子等大小鸱吻,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按照建筑法式规定,象这样的大木式作法,在明代代表着皇权的最高等级。


  崇台下,饰栏台阶两边立仙鹤一对。


  仙鹤的后面,两侧耸立三通石碑,为御制“谕示碑”。


  殿前有日池,殿后有月池,道教有日为阳,月为阴的说法,这日池、月池恰恰符合了道家的阴阳学说。这日池中还有神仙般的五色鱼。


  拾级而上来到二层崇台,东西两侧是两座亭亭玉立的小阁楼,分别是钟楼和鼓楼。过去道人们以晨钟暮鼓,道教经书作伴,久而形成了道教音乐的雏形。


  二层崇台设有请香处,好像三柱香是免费的。


  紫霄殿前有一座约2米高的铁铸香炉,称“紫霄宫万年宝鼎”,炉身为明永乐14年(1416年)所铸,炉顶为明正德10年(1515年)铸造,炉上还刻有三个“卍”字,梵文为吉祥标志,古译为“吉祥云海相”。这座香炉为珍贵的历史文物。


  炉身两耳铸有两只翔龙,而炉身上部铸四只神兽,顶部也有四只神兽,圴不知称谓。


  紫霄大殿,面阔进深均为五间,俗称明三暗五式的建筑格调,檐柱间使用四扇三角六弯梭花格心扇门,可开可合,檐下斗拱均用旋子彩绘,又有仙人、荷花木雕艺术陪衬,显得更加绚丽多彩。


  大殿额枋上的三块巨幅匾额,上面刻着“始判六天”、“云外清都”、“协赞中天”,字体浑然笔画刚劲有力。


  “始判六天”是清道光三年刻制的,意思是说,道教最先辨别断定宇宙为六重天,其后才有三十三天、三十六天之说,称最高为大罗天,最圣为三清天。


  “协赞中天”,刻制于民国28年,其意是道众们同心同德,来赞颂天地中央的道教洞天福地。


  “云外清都”,意思是说,紫霄宫如在云外之上,是三清天,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道教三尊神和真武大帝安居地方。


  殿中石雕须弥座上的神龛局部,饰有四条金龙、两只金凤,龙翔凤舞,姿态生动;龛内供奉明朝御制铜铸饰金神像;神案上陈列着御制香炉、蜡台、宝瓶等供器,均为铜铸鎏金,浑然一体,熠熠生辉。大殿高挂四幅金色玉带,分别书:万雷宗主勾陈天皇大帝、金阙至尊昊天玉皇上帝、北极法主真武玄天大帝、万星教主北极紫微大帝。


  大殿正中供奉真武神像,为明代泥塑彩绘贴金,像高4.8米,头戴冕旒,身着帝服,双手捧圭,端坐宝座,为武当山尚存最大泥塑像。


  整个大殿由36根银杉木巨柱支撑,含有36天罡甘愿做真武部下,为真武大帝效力。


  左右神龛里供奉着真武大帝不同时代的神像。


  大殿四周,陈列着上百尊元、明、清铸造的神像和供器,大多为铜铸饰金,琳琅满目。


  大殿两侧两排神像是八大天君,有马天君、赵天君(赵公元帅)、关天君(即关羽)、温天君(即温天祥)等,均为铜铸鎏金,形神兼备,其工艺之精湛,是国内罕见。


  藻井浮雕有二龙戏珠,形态生动逼真,四周绘八卦图案,象征道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基本思想。


  额枋、斗拱、天花遍施彩绘,彩绘使全殿显得光彩夺目、富丽堂皇。


  大殿内有数十块不同时期的匾额,都是道教对真武大帝的崇高赞誉。


  月台二角上各设一口铜制消防缸,这铜缸叫“门海”,缸身一圈铸有八个卦位,两侧铸有兽首,兽首是皇家标志,正中有“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八个大字。


  大殿四周的建筑布局十分紧揍,东西两边的两座四合院为东宫、西宫(亦称东道院、西道院),为道人居所;大殿前后建筑布局,构图新颖,依山就势,错落有致,遥相呼应,巧妙地将四座四合院构成了一幅荷叶状的青丹图案。


  大殿两侧单檐硬山式配房,古称官厅,用来接待朝延官吏的场所。


  屋脊上正中有个宝瓶,闪闪发光。宝瓶上有四根银丝伸向四方(屋顶前面后面),各由一个娃娃牢牢牵着,这四个娃娃叫“四个苦娃”,是姜子牙的四个儿子。


  屋顶全部盖孔雀蓝琉璃瓦,正脊、垂脊和戗脊等以黄、绿两色为主的楼空雕花,装饰丰富多彩。


  紫霄殿殿顶,饰鸱吻吞脊,九脊上饰以各种珍禽异兽。


  飞檐装有两对飞龙、四只彩凤,显得鸟革翚飞,庄严神奇。


  高台转角处有许多石碑嵌在墙壁内,均为功德碑。


  拾级而上就是最后一殿父母殿(三清阁),父母殿建于标高822米的台地上,殿前空间狭窄,两侧种植玉兰、桂花等树,殿后通过宫墙与山林相隔离。


  父母殿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已废,现存殿宇为民国早期重建,硬山砖木结构,复合式顶,杂式木构架,小青瓦屋面,前檐为廊,后封檐,建筑风格个性特点十分突出。


  一层正中门楣悬“父母天长”匾额。


  一层殿内正中神龛内供奉的是真武大帝的父母,静乐国国王和善胜皇后。


  殿的左侧神龛内供奉的是观世音菩萨,在道教中称慈航道人。


  殿的右侧神龛内供奉的是三霄娘娘,分别是紫霄、云霄、琼霄,其中一位是送子娘娘。


  殿内两侧山墙上的壁画,描述的是真武大帝的故事。


  二层楼阁悬“三清阁”,阁楼内供奉道教最高尊神,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又称太上老君)。三清皆属“道”的化身,分别为宇宙形成的三大世纪。


  大殿一侧耳房有一小牌匾“红三军司令部办公室旧址”,紫霄宫作为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红三军司令部所在地,贺龙元帅曾居于此。


  紫霄宫建筑十分平衡对称,中轴线由上而下主次分明,鳞次栉比,三进院落,六道宫殿,九层重台,暗示道教的三六九吉祥之数。


  殿堂楼宇,依山傍水,气势磅礴,庄严肃穆,雄伟壮丽,无论其结构制作和雕刻彩画均十分突出,在中国道教名山中属领先地位,是代表道教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


  游览完紫霄宫,坐在宫门外小息,心中那份感触久久不能散去,腿脚的疼痛,使我未能游览到紫霄宫的每一处,带着少许的遗憾,乘景交车出景区,回到住宿地休息。


本文标题:紫霄宫是谁的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