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中午11点左右到达洪洞县大槐树公园。洪洞县,隶属山西省临汾市,总面积1494平方千米,辖10个镇、5个乡。截至2022年末,洪洞县常住人口62.68万人。


  洪洞大槐树景区是?明朝洪武、永乐年间大规模移民活动的见证地,这次移民活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一次民族大迁移,涉及1230个姓氏,数以亿计的后裔分布在全球各地。移民的原因是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和经济基础,通过移民屯田的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当时华北、华东因元末战乱,人口锐减,明初统计山东省人口仅100万左右,当时的山东还包括辽南一带,近乎千里无人烟。我的祖先兄弟三人就洪武年间从洪洞向山东的移民,家谱记载,三兄弟一个留在东昌府(聊城)、一个留在平阴县、一个留在肥城县张庄村。我就是肥城这位先祖的后代,600年下来,我们这支后代已繁衍至至少6000人,以肥城为主,为了生计,后代们又从肥城移民全国各地,尤以东北居多。


  洪洞县居然还有个老鹳窝村。明初大移民又称明朝大移民、明初洪洞大移民、洪武大移民、大槐树移民、洪洞大槐树移民等,指是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的移民。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曾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对于当时的明王朝以及后来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是山东绝大多数地区流传的民谣。


  洪洞:广大移民共同的源头。


  《明史》关于洪洞大移民决策过程的历史资料。


  山西移民历时50年,跨洪武、建文、永乐三朝。


  当年洪洞县广济寺的大槐村是移民的最终出发地,移民从山西各地到此集中,办理好手续后由官员押解奔赴全国各地。大槐树下成为亲人诀别的最后一站,因为关山阻隔,一旦分别,此生再无相见之日。


  这组雕塑表现了亲人诀别的场景。有时国家层面正确的决策,对于升斗小民可能就是生离死别。


  洪洞的厕所叫解手场,这是移民工程的产物,为防移民逃跑,移民路上用一根绳子把所有移民的一只手捆绑起来,如需方便,需向官员请示解开手,至今在山东小便叫解小手,大便叫解大手。


  移民在新的地方开始了新的生活。当时明政府建了很多政府投资的村庄,名叫官庄,房子、家具、生活用具、农具、耕牛全部由政府备好,新移民拎包入住,解决了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至今,山东有些地方仍有官庄的叫法。


  解手、背手的由来。


  当年移民念念不忘的大槐树已因水灾死去,现在的大槐树是后来补种,也已更替了二三代,即使如此,当我看见大槐树仍有特别的亲切感。


  洪洞县史上曾有古国杨侯国。西周初,周武王姬发(文王次子)为了稳定政治局势,巩固刚刚建立的周政权,实行分封制,按地域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周武王弟、文王庶子伯侨封于杨(今洪洞县境内),是为杨侯,另有周宣王之子尚父封杨之说。民国五年(1916年)版《洪洞县志》记载:“周杨侯国,文王庶子伯侨所封,或曰宣王子尚父所封,后灭于晋。”以文献记载并结合考古资料分析,杨侯国受封之说大致分为三种情况。一是西周初期文王庶子伯侨封于杨。二是西周末年周宣王子尚父所封。三是春秋初晋献公时,杨侯国为晋国兼并后,晋国重新封“杨”。


  景区内一为大槐树而立的精美牌坊。


  此处即是明初洪洞县广济寺的大槐树旧址,无数移民口耳相传、代代不忘的洪洞大槐树。1651年汾河大水将老树冲毁,民国时期当地在山东为官的官员感于山东移民对大槐树的感情,为使祭祖者找到大槐树旧址,在此处建此标识以慰来祭拜者。


  民国官员义修大槐树记事碑。


  三代大槐树,挂满祭祖者的乡思。慎终追远是中华文化之根,中国不是移民国家,中国人对祖先、对故乡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广济寺,是移民文化中绕不过去的重要历史见证。初建于唐贞观二年即公元628年,经过不断发展扩建,到了宋朝时,广济寺进入了全盛时期,占地广大,香客众多。又因当时的洪洞凭借古驿道,北通幽燕,东连齐鲁,南达秦蜀,西抵河陇,加之广济寺院落宽阔,易于官府设局驻员,集结移民,发放川资凭照,因此,在明朝初年进行移民时,朝廷就将广济寺选为集中地,这在《洪洞县志》中有明确记载。当年大槐树应在广济寺山门一侧,在广济寺外面,办完手续即刻起程,移民不可能进寺参观,所以移民记忆中只有大槐树,没有广济寺,广济寺的记载多在官方史料中。


  景区内仍有广济寺,但已不是原址,当年广济寺已毁,何时毁灭已无从考证,这个建于金代的石经幢是当年广济寺唯一遗存,也是明初移民的重要历史见证。


  二代大槐树,在新广济寺门前。


  二代大槐树标识。


  进入景区开始下雨,开头小雨,后来中雨,景区内有多场移民主题的演出,因雨全部停演。出来景区去吃饭路上路过洪洞一中,拍照留念,中华文明代代相传、五千年不绝,根在文化不绝,学校是文化传承的基本手段。午饭吃了个东北菜,听服务员说当地有名吃叫洪洞饽糕,对面巷子有,我冒雨去买了一个,3元一个,美味!这也是在600年前故乡吃的老家饭,不知当年祖先们当时有无饽糕,他们吃过没有?我想应当没有,否则我在山东应当早吃过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到了山东的祖先们又创造了无数的山东美食,但它们的根应在山西、在洪洞。


本文标题:洪洞县有多少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