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简介】:


   庙会(the temple fair,别称庙市、节场等)就是在寺庙附近聚会,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活动,是中国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之一,也是中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一般在农历新年、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等节日举行。庙会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渊源】:


   庙会亦称‘庙市’。中国的市集形式之一。唐代已经存在。在寺庙节日或规定日期举行。一般设在寺庙内或其附近,故称‘庙会’。《北京风俗类征·市肆》引《妙香室丛话》:‘京师隆福寺,每月九日,百货云集,谓之庙会。’这一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市集形式,解放后在有些地区仍被利用,对交流城乡物资,满足人民需要,有一定的作用。”庙会的源泉在于远古时期的宗庙社郊制度——祭祀。在远古时期,祭祀是人们生活中一件经常而又具有重大意义的事情,所以《左传·成公十三年》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意思是说祭祀和战争一样,都是国家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早期的祭祀主要是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在祭祀祖先神和自然神的过程中,人们聚集在一起,集体开展一些活动,如进献供品、演奏音乐、举行仪式等,这种为祭祀神灵而产生的集会可以看作是后世民间庙会的雏形。实际上,从“庙会”两个汉字本身也可以看出这点,“庙”最初就是指供奉神灵尤其是祖先神灵的建筑。


   庙会起源于寺庙周围,所以叫“庙”;又由于小商贩们看到烧香拜佛者多,在庙外摆起各式小摊赚钱,渐渐地成为定期活动,所以叫“会”。久而久之,“庙会”演变成了如今人们节日期间,特别是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


  【主要内容】:


   庙会的风俗民俗有祭神仪式、祈子活动、民间演出、民间玩具、窝风桥打金钱眼、舞狮等。


  1、祭神仪式:庙会风俗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举行祭神仪式。


  2、祈子活动:庙会一开,八方来拜,敬神上香,祈愿还家。这是围绕“庙”和“会”祭之神而展开的活动,是传统庙会的主题。


  3、民间演出:庙会是与文化娱乐有关的节日活动,有各类民间艺人进行表演营生。


  4、民间玩具:北京庙会上的面塑民间庙会以其特殊的魅力,深深吸引了市井百姓。


  5、窝风桥打金钱眼:窝风桥下的桥洞里吊着一枚大铜钱,铜钱孔中有一只小铜钟,上书“钟响兆福”四字,若是能用手中的硬币投中铜钟,就能心想事成。


  6、舞狮: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古时又称为“太平乐”。舞狮有南北之分,南狮又称醒狮。


    全国各地的庙会活动随处可见,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地坛庙会、上海城隍庙庙会、南京蒋王庙会、山东泰山东岳庙会、天津皇会、福建妈祖庙会等。


  《庙会对联大全》:


  上联:盛世胜景传千年文化


  下联:淳风醇俗焕万载遗情


  横批:古韵衍瑞


  


  上联:瑞满三春欢天喜地


  下联:祥盈庙会盛世福人


  横批:花团锦簇


  


  上联:琳琅满目贺阳春喜盈福地


  下联:摩肩接踵赶庙会祥瑞吉人


  横批:富顺安康


  


  上联:正气歌颂政通人和


  下联:村寨曲奏原碧水秀


  横批:人杰地灵


  


  上联:财源广开莺歌燕舞升平世


  下联:国栋辈出龙腾虎跃锦绣章


  横批:桃红柳绿


  


  上联:渔樵耕读忠厚传世为家为国为民积一粟


  下联:商学工政发奋图强为族为村为乡献毫厘


  横批:原乡情浓


  


  上联:庙会尽展农家富裕画卷


  下联:赶集凸显乡村改革蓝图


  


  上联:喜看人欢禾秀农村一排派气象


  下联:尽展舞台风韵上下一心普乐章


  


  上联:正值春风浩荡人欢禾秀高歌铺就致富路


  下联:村逢古会演戏名角荟萃奏响时代新乐章


  


  上联:莺歌燕舞万民齐道政策好


  下联:鸟语花香百姓共享国泽深


  


  上联:故乡庙会游子同归捐钱出力搭台唱戏


  下联:亲朋聚首父老相会桑梓情深血浓于水


  


  上联:琳琅满目贺阳春花团锦簇喜盈福地


  下联:摩肩接踵赶庙会车水马龙祥瑞吉人


  


  上联:庙会如潮万民齐道政策好


  下联:盛世似锦百姓共享国泽深


  


  上联:羊年庙会王家坪上彰显龙马精神


  下联:良辰盛世女娲殿里飘散吉祥气息


  【庙会小吃】:


  一、冰糖葫芦


  这些年在北京春节的庙会上还时常看到串得长长的糖葫芦,最顶上贴着一面小彩旗,一串上足有百十来个山植果,被红红的果实压弯了的竹签子;拿在手中一颤一颤的,更增添了节日的热闹气氛。


  二、炸灌肠


  炸灌肠是北京人爱吃的小吃,也是一种大众街头小吃。灌肠在明朝开始流传。《故都食物百咏》中提到煎灌肠说:“猪肠红粉一时煎,辣蒜咸盐说美鲜。已腐油腥同腊味,屠门大嚼亦堪怜。”老北京街头常有挑担小贩经营此食品。


  三、铁板鱿鱼


  铁板鱿鱼是用铁板煎熟后,再用铁铲将鱿鱼切段,然后撒上特制酱,香辣鲜嫩的铁板鱿鱼就做好了。许多人都是双手各拿一大把鱿鱼,伸长脖子大口大口地咬,虽然吃相不甚雅观,但是烤鱿鱼确实非常可口。


  四、撒尿牛丸


  每到春节庙会,游客一定会在众多美食摊位中找到“撒尿牛丸”的身影。当那味香袭人的撒尿牛丸摆在我们面前时,大家都被那富有弹性,香飘四溢的美味深深吸引。放在嘴里轻轻一咬,一股高汤从牛丸中爆出,汤汁鲜美,肉质细嫩。


  五、臭豆腐


  臭豆腐是一项流传于全中国及世界其他地方的豆腐发酵制品,但在各地的制作方式、食用方法均有相当大的差异。臭豆腐分臭豆腐干和臭豆腐乳两种,都是相当流行的小吃。臭豆腐乳曾作为御膳小菜送往宫廷,受到慈禧太后的喜爱。


  六、驴打滚


  驴打滚其实就是黄米面卷着红豆沙馅(以前也有用红糖做馅),外面裹一层黄豆粉,就像是小毛驴在黄土地上打了个滚而得名。好的驴打滚,黄米面非常细腻,黏黏糯糯却决不是粘牙的那种,滚上的黄豆粉让这份满嘴的粘糯包裹上一层爽利。


  七、炸糕


  炸糕一般有江米面炸糕、烫面炸糕和奶油炸糕,庙会上常见的是奶油炸糕。面+奶油+蛋清和好,切成小块下锅油炸,炸出来撒上白糖吃。奶油炸糕有股淡淡的奶香味,再伴着白糖的甜,很是好味。


  八、吹糖人


  糖人是饴糖(麦芽糖)做的,吹糖人的会给糖加热,然后吹出各种各样的动物或者其他物件,比如小老鼠、老虎、龙、猪等。


  九、爆肚


  以前爆肚分为油爆、水爆和芫爆三种,现在说爆肚一般都是指水爆肚,做法很简单:把切好的肚儿,放入沸水里一氽便是。爆好的肚子一般蘸佐料吃,以前是蘸卤虾油,现在多蘸芝麻酱韭菜花,配以香菜、葱花、辣椒油。吃爆肚最讲究的就是口感,吃着嘎吱嘎吱的能嚼出声音,说明这爆肚最好。


  十、羊肉串


  现在庙会上最多的摊儿应该就是羊肉串了。羊肉串一般分为烤串和炸串,烤串里又分为炭烤和电烤。


  【逛庙会须知】:


   1,注意观察现场情况和识别警示标志,做到心中有数。要有意识地了解现场安全通道和出入口的位置,见到危险警示标志千万不要靠近和触摸;遇有局部人员拥挤时,不要好奇凑热闹,避免发生拥挤踩踏。遇到突发事件时,千万不要慌张,注意收听现场广播,听从工作人员疏导,有序撤离现场。


   2,遇到突发事件时,千万不要慌张,蓝式过滤器,注意收听现场广播,听从工作人员疏导,有序撤离现场。


   3,注意礼让孕妇,老人和小孩,避免因人员拥挤造成混乱,引发事故。


  4,鞋子一定要舒服,一定不要穿高跟鞋。人多拥挤是其一,另外庙会很大,想都领略全了也是需要走不少的路。


   5,不要穿浅颜色的衣服。例如白色,粉色等等。因为在小吃街上十分拥挤,大家捧着食物来回走动,不免会蹭到身上。


   6,记得多带纸包巾。据我观察小吃摊位的包装都比较简易,经常会不小心碰到手上。这样,吃的过程和吃完了都可以擦擦干净。


  7、准备足够的零钱。无论是小吃摊位,还是游艺摊位,人都相当多。所以预备零钱,不但方便快捷,而且十分安全。


  8、带个手提硬纸袋,或者大的塑料袋。便于买了心爱的工艺品,方便携带。另外在游艺摊位得的毛绒玩具,也不担心一路下来会变脏。


  9、人多,不免会人杂。所以一定看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另外,朋友,家人,情侣,都适合牵着手走,不然一定会被人群冲散。购买小吃之前,一定彼此固定等候地点。因为就算有手机,在那种场合一般都是听不见铃声的。


   10,庙会的小吃多是现场露天加工制售的,使用的餐具多是一次性的。在选择小吃时,尽量购买有品牌、老字号,有许可证、营业执照,从业人员有健康证的摊点。观看一下加工环境有无防尘保鲜设施,食品是否新鲜,餐具是否是消毒的一次性餐具。尽量不吃现场出售的冷荤凉菜,选择经过高温加热后的小吃。


  文本图片来自于网络向作者致谢!


本文标题:庙会的由来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