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相如,字长卿,巴蜀成都人,是一代赋圣、辞宗。汉代辞赋家司马相如曾凭借一篇《子虚赋》名动京城。司马相如曾与梁王交好。十年后,汉武帝召见了他。司马相如作《上林赋》献给汉武帝。


   《上林赋》与《大人赋》写于同年,成书于《子虚赋》的次年。这些著作的问世代表着梁园文学的解体,向汉式文学的转型。西汉梁园文学是以汉代诸侯王为代表的群体。汉朝的统一对汉代文学也形成了相应的影响,文章追求宏大、格局、华丽。司马相如的辞赋作品使赋成为汉代最主要的文学体裁。


   《子虚赋》大力劝导帝王远离声色犬马的生活,享乐之事。《上林赋》描写天子狩猎宴会场景的一篇文赋,描绘上林苑宫苑的宏大规模,是写给汉武帝的,也是一篇规劝天子,反对帝王奢侈的文章,具有政论文和讽刺的色彩。


   《上林赋》是司马相如最著名的作品,是一篇巨制鸿文。全文共有两千多字,分为上下两篇,上半部分写景叙事,下半部分抒情义理,批评时政,首尾呼应。《上林赋》的构思花费了司马相如相当多的精力。


   《上林赋》并不是爱情作品,而是与《子虚赋》同样是具有规劝意义的政论文。两篇赋文的思想相近,结构连贯。《上林赋》所用的文字生僻,但词句浓艳,多用叠词,多为四言,语句长短又不拘一格,极富变化,延续了楚辞之风,内容浪漫,用词华彩,采用艺术性平铺叙事,描绘了上林苑的华美景象,表现了汉王室的一片盛世壮景。


   "若夫青琴、宓妃之徒,绝殊离俗,妖冶娴都,靓妆刻饰,便嬛绰约,柔桡嫚嫚,妩媚纤弱。”


   “临坻注壑,瀺灂霣坠,沈沈隐隐,砰磅訇礚,潏潏淈淈,湁潗鼎沸。驰波跳沫,汩濦漂疾。”


   上林苑位于汉代长安郊外,是供帝王狩猎、游玩、看风景的地方,结构精巧,规模宏大。这篇辞赋在描写到上林苑的时候,言辞灿烂,引用典故,有大量的生僻字、古字,展示了司马相如的博学之识和古文功底。


   “亡国家之政,贪雉兔之获,则仁者不由也”,意思是只知道享乐而不顾百姓的死活,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上林赋》的开头和最后几段有着非常明显的政治规劝意义。首尾相应,表明文章的意义不在于歌颂汉王室的华靡艳景,恢弘气势,而是讽刺这种奢侈作风。


   这篇文章的内涵是由赞入讽,讽刺帝王的奢靡之风,借天子涉猎的宏大场景,讽刺帝王不以仁政治国,沉迷于享乐而忘却政事。


   《上林赋》开汉赋之先河,令司马相如成为汉赋的奠基人,拉开赋这种文体的序幕,确立了汉代文学的典型范式,影响了后世辞赋家的创作。


   上林有多大呢,东到苍梧,西到西极,丹水从其南面过,紫渊与其北面通,泾、渭西来,并行向东;丰、镐、潦、潏(音同“玉”)四水,回旋其中。八水浩荡,穿林过野,汹涌澎湃,势不可挡。众水相交汇,流入昆明池。水中蛟龙、赤螭、??(音同“亘蒙”)等鱼龙混杂,竖鳍摆尾;蜀石、黄碝(音同“软”)、水晶,灿烂生辉;鸿鹄、鹔鷞(音同“肃双”)、鴐(音同“加”)鹅等浮于水上,随波飘荡。


   上林之水如此,上林之山如何?此地有崇山峻岭,巨木深林。九嵕(音同“宗”)、终南山势险峻,恰如釜甑,或凹陷嵌空,或上大下小。山岭隆起,连绵起伏。溪流出谷,地势渐平。沃野千里,皆为人筑。蕙草、江蓠遍地,蘼芜、留夷相间。结缕四布,绿莎丛聚。至于揭车、杜衡、槁本等草木,遍布原野,随风摇曳;吐芳留香,沁人心脾。然而上林之地过于辽阔,日月升于东沼、落入西池,漫无边际,不见其端。一林之内,而气候不同。虽值盛夏,而林北天寒,坚冰可踏;虽值隆冬,而林南地暖,草木可生。其地之大,物产极丰,目不暇接,实难尽举。其南有牦、剺(音同“离”)、赤首、穷奇等兽;其北有驴、骡、麒麟、角端等兽。


   吹完了山水草木、珍禽异兽,接着吹上林苑内的宫殿。这上林苑的宫殿,那是漫山遍野,无处不在。游廊四通八达,阁道绵延相连。屋椽(音同“船”)雕花,瓦当饰玉。削平山峰,构筑高台,上可及天,下不见地。流星过门,彩虹架窗。青龙曲行于东厢,象车蜿蜒于西堂。仙人游于宫馆,甘泉涌于室内。宫室之中,玫瑰之玉炫目,珊瑚之树丛生。珉(音同“民”)玉、旁唐、玢豳(音同“斌斑”)之玉遍地,间杂着光耀之赤玉。夜光之玉,和氏之璧,皆有出产。宫内有卢橘、黄柑、橙、楱(音同“凑”)等水果,它们遍布丘陵、平原,翠叶高扬,紫茎摇荡,红花盛开,朱果垂悬,缤纷艳丽,光彩耀人。又有沙棠、栎(音同“立”)、槠(音同“诸”)、桦、枫等树木。高者千仞,大者合抱。或枝条交错,或挺拔高直。风吹树动,声如钟磐,或如萧笛。连绵密布,无边无际。其中有长尾之猴,有飞翔之鼠,又有蛭(音同“至”)、蜩(音同“条”)、蠼猱(音同“绝劳”)、獑(音同“馋”)胡等兽。或长啸欢呼、或打滚嬉戏;或凭空而起、或拽藤飞荡。


   此类宫馆,成百上千,皆有厨师宫女、文武百官。天子于此住宿,饮食起居、办理朝政,不必让此类人员随行。因上林广大、物产颇丰,又配备齐全,适宜打猎。因此,每至冬季,天子皆于此校猎。天子乘象牙之车,驾玉勒之马;旌旗招展,随风飘荡。御马陪驾之人皆为好手,护卫随行之士,皆为精兵。鼓声肃然,车骑如雷。士卒争先恐后,追逐所见之兽。军队散布,如云施雨洒。活捉貔豹、搏击豺狼。箭无虚发,弓无漫放。天子或缓车徐行,审视全局;或突飞猛进,撞杀野兽。张设网罩,捕捉飞禽。道尽途穷,回车而还。登上龙台观,息于细柳观。观士大夫之智略,评猎者之成绩。所杀猎物,或为车撞,或为人踏,尸横遍野、相互交叠。


   游猎已毕,人倦马疲,置酒高会,歌舞休憩。千人唱,万人和,山陵震,河川荡。有巴渝之舞、宋蔡之讴,云南之歌,辽西之咏。鼓声迭起,铿锵成韵。有韶濩武象之雅乐,亦有楚吴郑卫之俗曲。俳优舞女,尽态极妍。妩媚动人,婀娜多姿。身着纯色之衣,妙舞猎猎之袖。进退有度,轻丽柔婉。明眸皓齿,巧笑倩兮。柳眉弯弯,眼波流转。授人眼色,顾盼生情。令人销魂,取悦君侧。至此,亡是公对上林的夸耀就结束了,其内容包含山川草木、珍禽异兽、奇珍异宝、宫室建筑、校猎歌舞,可谓全方位、无死角。然而你以为这就结束了吗?大赋的创作目的是讽谏君主,也就是所谓的“作赋以讽”。铺陈夸耀,古人称为“劝”。而“劝”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其目的大致有两点,其一有点脱敏疗法的意味,以铺陈绮丽事物的手段,让君主对此麻木。其二是点明君主之奢靡,告诫君主节俭爱民。


   因此,夸到这里,亡是公就说了:酒至半酣,天子怅然若失,叹息而言:“此太奢侈,出游打猎,本政务之余,略作休憩。唯恐后世之君,变本加厉,流连忘返,不利万世基业。”于是罢酒停宴,发布诏令,如是而言:“推上林之墙,使民可入;垦上林之土,以为农田;放鱼鳖于池沼,任民取用;空行宫与别馆,百官勿占。开米库,赈百姓,使鳏寡孤独皆有所养。省刑罚,定历法,与民协力,万象更新。”于是天子选择良辰吉日,沐浴斋戒。身着朝服,依礼乘驾。游览六艺之园,奔于仁义之路;观《春秋》之林,奏祭礼之乐。述《易》理以治阴阳,释放珍禽异兽。端坐朝堂,听奏得失。四海受益,天下欢欣。圣明之道兴,酷烈之刑废。争相仁爱,竞归德教。天子之游猎,当为经典、仁义,而非车马、玩乐。奢靡游乐,劳苦精神,损害身体,既耗费财物,亦无益百姓。以一人之乐,而不顾天下。忘国政,贪野味,非明君所为。以此而言,齐楚不过千里,而园林九百,以致百姓无地恳田,无粮可食。然而国君僭越,奢靡荒淫,百姓必有灾殃。


   子虚、乌有听罢,愀然变色。离开坐席,诚心而言“我等顽固浅陋,胡言乱语,幸得先生教诲,必当恭敬遵奉”。全篇至此结束,可以看出,相比“劝”的铺陈,“讽”的谏言篇幅较短,力度不足。难怪扬雄感叹“靡丽之赋,劝百而讽一”,并于晚年懊悔少时好做辞赋,认为作赋是不务正业,“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也”。


本文标题:上林赋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