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畅聊季#


  题记: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唐?王昌龄


  历史上清朝是一个复杂博大的朝代,同时也是一个风云幻变的时代。要讲清楚它不容易。感谢央视制作还免费传播的《中国通史》纪录片,让我们能在一定高度俯视这段历史。


  以下是笔者蹲着小板凳、端着笔记本做下的观影总结,看一点想几点写下的,欢迎大家指正。


  看正版历史防洗脑忽悠


  1、入主中原


  现在的研究尽管已经“深入”到把小冰河期和太阳黑子的活动都跟满清的入关联系到了一起了,但仍然无法阻止我们思考明朝的败亡还是跟人为有关。


  近亿人口、疆域辽阔、曾打败日本的铁血军队、和曾经的白银帝国,当时的明朝并不是“烂船”。


  即使突然天灾也来,起义也来,兵变也来,外敌也来,这些当然都很可怕,但更可怕的,是政府解决民生能力的丧失。


  明末的政府,一讲赈灾就没钱没粮没力,但讲享受却仍然朱门酒肉臭,官逼民反也很卖力,民反又带动兵变,就更没钱没兵去抵御外侮了。同时前无良将,后又有党争,其后果是几乎政出必失、逢战必败。到最后皇帝一着急,走马灯一样换大将、换大臣,最后连志几都给换了完事。


  传说崇祯帝上吊有“勿伤百姓一人”的遗命,但他不知道的是,这些百姓转身就搞了两场欢迎仪式,一场是欢迎闯王农民军的,一场是欢迎清兵入主京城的。为什么这样?


  因为大家其实并不是一条心的(说明明廷已经丧失人心),也说不上是一个阵营的(说明明朝的阶级对立严重过异族统治)。而偏偏入关的满清又很会“玩”,他们几乎是打着“替天行道”、“救民水火”的旗帜进来的,既懂汉文化,又懂安民手段,而且政策又最贴合国情。


  简单说,晚明的政策是在抢老百姓,闯王不纳粮那是抢富户,只有满清的政策是有心治国安邦的。所以那些说满清捡了宝的,其实这宝在前任手里却曾是无可救药的烂摊子咧。别人能解决而你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能叫问题吗?


  《中国通史》纪录片里此时出现了一个高瞻远瞩的对比,它把镜头给到了与崇祯之死几乎同期的西方世界。那里的1648年发生的是西方人把英王查理一世送上了断头台。这哥们是因为对抗人民的议会(甚至开战)而牺牲的,它表达了一个超前的意识:国家是国王的,但归根到底又是人民的。所以查理一世事件被视为是西方社会变革的序幕。而崇祯之死则只是回到“皇帝轮流做”的老循环。


  ——这个道理明清交替的人可能还理解不了,但二百多年后轮到清朝倒闭的时候,全中国的人民就都懂了的。


  图片均截自《中国通史》纪录片


  2、统一大业


  历史上满清挨骂的地方很多,但基本都承认,清朝统一国家的大业、形成多民族共同体,两大贡献不可磨灭。


  满清自1644年入关,至1662年用了18年统一南明。


  至1681年又用了19年平定三藩。


  1683年收复台湾。


  1685-1686年抗击沙俄,打赢雅克萨之战,保住了大东北。


  1690-1696年三征噶尔丹,把外蒙古和唐努乌梁海纳入了版图。


  1717-1720年击败准格尔,收西藏。


  1723年击败和硕特蒙古,收青海。


  1755-1757年平准格尔收北疆,至1759年平南疆,收复新疆全境。


  如果从入关起算,为了打下这“自古未有”的版图,居然前后历时一百多年、历经四代君王。


  文治武功赢来盛世,清朝其实很努力


  3、摊丁入亩


  从饿殍遍野的1644,到国家步入“康乾盛世”不到50年,期间还恶战不断。而治好全球最大的农耕社会,清朝并不比明朝更懂,只是更用心而已。


  一个有趣的对比是,明末的赋税是很重的。但是赋税越重越收不到税最终葬送了大明王朝。而满清明明接手了一个烂摊子,政府不仅不加税反而减税了,但越是减税、让利于民、休养生息,国家却越是重新走向富裕。


  这就像一则寓言所说那样:风吹得越暴力,行人反而把身上雨衣裹得更紧,而阳光一出来,人就把雨衣给脱了。


  这个对比显得晚明苛政猛于虎。而清朝的胜出,不过是“松绑”而已。


  “摊丁入亩”前面还有一句聪明口号“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的。总的意思就是国家不收人头税了,摊进田赋里收,而新增人口也不收税了。税赋本就“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现在少取一点皆大欢喜多好(统治智慧的体现)!


  结果大家一高兴就生了3个亿!


  3个亿咧!所以清朝被誉为封建王朝的巅峰确实不是盖的。


  3个亿咧!


  4、文治与文字狱


  但满清毕竟来自小地方、小民族,他们对于“以小驭大”始终是特别担心和用心的。


  所以我们一方面看到当时社会很多好大喜功的事情,包括博学鸿儒的开科,尊儒祭孔的戏码,十全武功的吹,四库全书的劫......另一方面又看到各种的“屠”、各种的“案”和“狱”。连我们喜欢的金圣叹都是被冤砍头的。


  如果说前期的高压是统治的需要,但到后来却是连“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都要拉出去砍了。多少透露着“惊弓之鸟”的味道。


  这些统治需要、民族大防、抑制民智的玩法,无疑都是清朝的糟粕,但对于满清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那就是他们收入囊中的“天朝上国”此时其实也已落后于时代,但这落后和自大却也被他们继承了!


  放眼的只是眼前的天下


  5、被动的自强


  过去传说满清愚昧到拒绝用火器的程度,现在知道这是谣言。


  过去说清朝闭关锁国,但也不至于对外界一无所知。


  譬如西方传教士就带来很多交流,其中汤若望甚至是顺治、康熙的老师,可以说是“上达天听”的。汤若望还一直给清朝指导火炮的制造。至于战争带来的交流更多,譬如1685年的雅克萨之战就能了解沙俄,与准格尔鏖战的七十年,还有1790年的尼泊尔之战甚至可以触摸到大英帝国。可以说清朝其实长期可接触到西方的科技的。


  所以不是不了解,而是没有学习的意识,因为大清继承的是天朝上国“老子天下第一”的思想。


  发生于1793年乾隆与英王的著名通信更能说明问题,那是东西方最高层和最正面的交流。当时英国使团是来给乾隆皇帝拜寿的。面对英国人的贸易请求、武力展示、以机器换茶叶的卑微方案,乾隆却以天朝上国的自大轻蔑地予以了拒绝。不仅拒绝,还不学习。而此时离鸦片战争还有整整49年。


  终于鸦片战争来了(1842年)!惨败了,举国震惊了,才知道自己竟是落后的,才想起要学习了!不过也好,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也。


  启动于1861年的洋务运动正是“天朝”要自强的意思,这其实是一件大好事。虽然它随1895年甲午战争的完败而终结,但它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尝试。


  譬如左宗棠就是把洋务运动玩到极致的大佬。他于1866年在福州创建了福州船政局,1872年又在兰州创建了兰州制造局,然后用自己制造的大炮弹药一路轰他娘,平定了陕甘回乱,收复了新疆,震慑了俄匪......


  所以说洋务运动其实是好东西。


  洋务运动其实是个好东西


  6、鸦片战争


  今天我们看鸦片战争,就好像一局玩得太菜的游戏,打开对战的时候,对手已经大炮战舰了,而志几一方仍然只是大刀长矛!天朝上国就这样被打下了地狱!


  鸦片战争,本质上是封建帝制的农业大国,跟拥有科技代差和工业革命的大国对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首先天朝就从来不怎么重视,虽然也曾“先前阔”(如四大发明)但从未成为体系,而且历代人才都被网罗去当官发财了;其实更重要的是,过气的政治体制阻碍了科技乃至社会的发展。


  据说力主对清动武的英国人就有当年觐见过乾隆、领教过天朝式自大的英国使节。当年他们铩羽而归时就对天朝有过这样的判断: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大刀长矛,形象很像了)。


  很少有人注意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的1845年,看不过眼的俄国佬曾悄悄给天朝送了一批现代科技图书,指望着天朝能够放低身段修炼神功成功的。不料这些书同样被天朝以上国的骄傲拒绝了。以致于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又败。


  鸦片战争是一场代差战争


  7、太平天国


  屋漏偏逢连夜雨。发生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的太平天国可谓真会挑时候。


  太平天国运动最特别的地方是它试图引入一种宗教理念来“救世”和治国,并且成功了一半。但它不幸的地方则是又是陷入了“打天下,做皇帝”的老路。


  时光已经到了十九世纪的中叶,全国人民水深火热,国家生死危亡之际,还以做皇帝为目的的起义其实也是“耍流氓”。所以它毁誉参半,最终让位给了其它的救国之路。


  8、甲午战争


  内忧未平外患又来。但甲午战争并非是必败的战争。


  1894年9月的黄海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舰队损失致远、经远等5艘军舰,死伤官兵千余人;日本舰队也有松岛、吉野等5舰受重创,死伤官兵600余人。这数据看起来并不太差,而且涌现出丁汝昌、邓世昌、林永升这样的英雄,怎么败了?


  而陆战方面,平壤之战,鸭绿江之战,旅顺口之战,这些基本都是清军指挥官贪生怕死、弃阵而逃导致的溃败,可怜无数坚守岗位的士兵和2万无辜人民惨遭屠戮(旅顺口大屠杀)!


  终于熬到1895年2月的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在自废武功的海港内......


  其实整场战争,真正战败的是那些临阵脱逃的投降派;意图保存实力、让战舰躲进军港挨打的求和派;和任由人民被屠戮却躲在万寿山上看戏的卖国派。


  在当时并无武器代差的情况下,两国交锋勇者胜,拼的就是国家民族的信心而已。所以说它并非必败,假如当时主持战局的是左宗棠而非李鸿章试试看!


  但联系到晚清统治者“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深情表白,甲午战败也不是坏事,这叫早死早收场。因为此时的清朝已走向了人民的对立面。


  甲午战争并非必败之战


  9、维新与革命


  虽然满清来自少数民族,落后统治先进,以小驭大又做过很多坏事,有过各种“屠”各种“狱”,抑制民智,闭关锁国,实行民族差别政策,最后还腐败落后得令人发指。但是其治下的臣民赤子倒还都是很爱国的,这从它“晚年”的许多事件可以看出来。


  这些事件,更多体现了自下而上、热血直冒的救国。包括:


  自发镇压太平天国


  民间的鸦片战争


  平定陕甘回乱、收复新疆


  洋务运动


  学童留学


  北洋成师


  义和成团


  戊戌变法


  伪君主立宪等等......


  但这些竟然都失败了!


  大家做了很多救国努力


  10、帝制的终结


  晚清政府可能不明白它的所有努力为什么都会归零。答案是一个叫孙中山的先行者及其同人为它揭晓的。


  孙中山“出山”时自己也在找答案,他最先找的人其实是李鸿章,后来还在日本见过保皇党的康有为和梁启超。但是他最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正是他用革命的金手指指出,不是清朝哪一块有病,而是整个就是病灶,包括它所代表的帝制本身。所以医生无论怎么救病灶都是枉然,最终肯定是要割的。


本文标题:纪录片《中国通史》之观影总结:十个侧面看透大清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