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录的作者是谁
《忏悔录》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让-雅克·卢梭在其晚年写成的自传。从1766年,他已54岁的时候开始写作,一直写到1770年,前后4年方告完成,但直到1782年才出版上卷,1789年出版下卷。《忏悔录》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50多年的生活经历。他历数了孩提时寄人篱下所受到的粗暴待遇,描写了他进入社会后所受到的虐待以及他耳闻目睹的种种黑暗和不平,愤怒地揭露社会的弱肉强食、强权即公理以及统治阶级的丑恶腐朽
该书名为忏悔,实则控诉、呐喊,并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卑贱者倾注了深切的同情。由于儿时的不幸,一种正义感便在让-雅克·卢梭的心中牢牢地扎下了根,这种感情伴随了他整个的一生,并构成了他信念的基础。《忏悔录》成为法国教育系统让青年人研读最多的经典作品
卢梭1712年6月28日生于瑞士日内,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理论著作有《论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于淳风化俗》、《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及自传《忏悔录》。18世纪末,法国封建制度极端腐朽,国王路易十六所代表的第一等级 (僧侣)和第二等级(贵族),与广大的第三等级(资产阶级、城市平民、农民)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群众运动不断高涨。
本书是他在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中写成的一部自传性作品。其目的是针对《爱弥尔》出版以来所遭受的恶意咒骂,为自己进行必要的辩护。卢梭并不打算在生前出版这部作品,只是在回到巴黎以后给朋友们朗诵过其中的一些篇章,即便如此,有的人仍然出于心虚或嫉恨横加阻挠,甚至到警察局去告发,要求禁止他的朗诵。但《忏悔录》以手抄本的形式在人们之间流传着,并在他死后终于得以出版,而且几乎在“书页上还散发着油墨味道的时候就震惊了全人类——因为他的思考、真诚和那些不加掩饰的人类的缺点”(马克思)。《忏悔录》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在封建专制压迫面前维护自己的人权和尊严的作品,是对统治阶级迫害和污蔑的反击。卢梭自信比那些攻击和迫害他的大人先生、正人君子来得高尚、诚实自然。他讲述自己本性善良,家庭环境充满柔情,古代历史人物给了他崇高的思想。但是,社会环境使他受到了污染。他偷过东西、撒过谎、做过损人利己的事。他想以这样的叙述说明他著名的人性论哲理:人性本善,但罪恶的社会环境却使人变坏。
这部作品以独特的自省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性在欧洲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欧洲启蒙思想运动之后的文化革新而言有着开创性的特殊意义。这是一部以极其坦率的风格写出来的自传。卢梭试图以这种坦然的作风,表明自己高于当时虚伪的封建道德。而且,他是站在人性论的立场上,把自己作为“人”的一个标本来进行剖析、对自我进行热烈的赞赏的。为了和宗教的“神道”对立,卢梭竭力推崇自己身上的人性,肯定自己作为人的自然要求,他以感情丰富自诩,把感情视为个人行动的动力;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把自己一些低劣的冲动和趣味美化为人性的动因。他宣扬以个人为中心、以个人的意志和兴趣为出发点的个人主义人生态度。因此,卢梭对自我和个人的强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与推崇自然人性所相应的是,卢梭在《忏悔录》里抒发了他对大自然的感情。他在那个恶浊的社会里,总是感到厌恶和苦恼,而只要他一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他就感到心胸开阔,精神爽朗。通过对不少自然美景的描写,他提出了回到大自然去的口号。这种对大自然的热爱,常常使他的作品充满了诗情画意。
强烈的个性解放的精神、对感情的重视、对大自然深沉的热爱,正是这三个方面构成了《忏悔录》或是卢梭文学创作的特点,这些特点对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使他成为这一文学思潮的先驱
《忏悔录》的开篇,显出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也许永远不会再有的一幅完全依照本来面目和全部事实描绘出来的人像。18世纪贵族社会是一片淫靡之风,卢梭与那种寡廉鲜耻、耽于肉欲的享乐生活划清了界线。他把妇女当作一种美来加以赞赏,当作一种施以温情的对象,而不是玩弄和占有的对象。他对爱情也表示了全新的理解,他崇尚男女之间真诚深挚的情感,特别重视感情的高尚和纯洁,认为彼此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它不是基于情欲、性别、年龄、容貌,而是基于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切,除非死亡,就绝不能丧失的那一切,也就是说,应该包含着人类一切美好高尚的东西。
他与华伦夫人长期过着一种纯净的爱情生活,那种诚挚的性质在18世纪的社会生活中是很难见到的。他与葛莱芬丽小姐和加蕾小姐的一段邂逅,是多么充满稚气而又散发出迷人的青春的气息。他与巴西勒太太之间的一段感情又是那样温馨而又洁净无瑕。他与年轻姑娘麦尔赛莱一道作了长途旅行,始终坐怀不乱。他有时也成为情欲的奴隶而逢场作戏,但不久就出于道德感而抛弃了这种游戏。卢梭说过谎,行过骗,调戏过妇女,偷过东西,甚至有偷窃的习惯。他以沉重的心情忏悔自己在一次偷窃后把罪过转嫁到女仆玛丽永的头上,造成了她的不幸,忏悔自己在关键时刻卑劣地抛弃了最需要他的朋友勒·麦特尔,忏悔自己为了混一口饭吃而背叛了自己的新教信仰,改奉了天主教。
卢梭身上,既有崇高优美,也有卑劣丑恶,既有坚强和力量,也有软弱和怯懦,既有朴实真诚,也有弄虚作假,既有精神和道德的美,也有某种市并无赖的习气。总之。这不是为了要享受历史的光荣而绘制出来的涂满了油彩的画像,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复杂的个人。《忏悔录》处处可见作者对于自己所犯罪恶的毫不留情的揭露,涉及方方面面,同时对于这些罪恶具有浓郁的忏悔意识,并反思产生这些罪恶的社会、文化、个人等原因,达到了毫不留情的揭露、真心实意的忏悔、鞭辟入里的分析、先见之明的改过的谐和境界。《忏悔录》体现的是基于道德品格的自律的忏悔意识,上帝的仁爱与公正观弱于自律规约下的自我个体性和自我裁决观,因而是一种道德与宗教并重的忏悔文本,并且更加接近于世俗观念的道德完善。
他与天主教神学相反。不是把人看作是受神奴役的对象,而是把人看成是自主的个体,人自主行动的动力则是感情,他把感情提到了一个重要的地位,认为先有感觉后有思考,是人类共同的命运。因此,感情的真挚流露、感情用事和感情放任,在他看来就是人类本性纯朴自然的表现了。
卢梭的宗教信仰经历了新教、天主教最终又改为新教的历程,但是基督教的本质教义是共通的,原罪的观念为基督教徒所接受,自己所犯的罪恶由于原罪的存在显得更加难以宽宥,懊悔心自然而然的产生于罪人脑海中;而基督教徒认为上帝作为全知形象会对于自我罪恶进行审判,当然告解忏悔是宗教仪式上重要一环,但是自我内心类似自省的的审判也是不可缺少的。原罪意识、审判意识烙印般现于卢梭的作品中。
卢梭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在政治上,他的反封建、反专制的精神影响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传统,他的文学创作也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倾向,同样深深地影响了以后的许多作家。 卢梭反归自然、崇尚自我、张扬情感的思想,直接导致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许多诗人作家都受到他的影响,就连歌德、雨果、乔治·桑、托尔斯泰都无一例外地声称是卢梭的门徒。
五四运动之后,卢梭的《忏悔录》被翻译介绍到中国。 卢梭的《忏悔录》促进了回忆录、内心日记和自传体小说等体裁的繁荣,影响身后的无数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也出现了一批忏悔文学,如鲁迅的《风筝》、《父亲的病》,郁达夫的《沉沦》,巴金始终把卢梭尊为启蒙老师。
德国文学家歌德曾说: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本文标题:忏悔录的作者是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