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人们都熟知并接受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利用这一定律,人类解决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其实不光能量守恒,物质也是守恒的,宇宙万物,纷繁复杂,争奇夺艳,各显其能而又灰飞烟灭,灰飞了烟灭了,去哪了?不管去哪了,还是在这个宇宙中,只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着。花草虫鱼鸟兽人等万物皆是同一种物质(宇宙中只有一种物质)以不同的形态存在着,以不同的结构组合着,以不同的方式呈现着,小草被小野牛吃了,小草成了野牛的一部分,野牛被狮子吃了,野牛成狮子的一部分,狮子虽处于食物链顶端,但终究会死去,狮子死了腐烂成泥被小草吸收,以这样的方式进入下一个循环,宇宙中就是各种各样大小不一的循环使物质以不形态在某一时间段内存在着。
狮子、野牛和小草是同一物质吗?看上去还真不是,但论其实质还真就是,只不过我们的科学还只能识别木房子和木桌子都是木头,却还未能从本质上证实狮子和小草也是同一物质,就像小孩不认同木房子和木桌子是同一物质一样。宇宙中只有一种物质,且是永恒不变的存在,这种物质被老子在《道德经》里名之为道(道的内涵泛而唯一),宋代大儒张载在《西铭》里说宇宙万物都来自同一个“气”,认为人和万物是一体的。从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到懂仲舒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到张载的“气”,再到晚清顽固派引用的“天不变,道亦不变”,道被逐步具体化实物化,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工具,已远非老子之道,今天我们所讲的能量守恒、物质守恒就是两千多年前老子所讲的“道不变”下的两个小概念而已,如果将道的概念恢复到老子的道,那么“天不变,道亦不变”就是正确的。
至于我们通常讲的宇宙万物里的万物是宇宙中这一不变的物质以不同形态而存在的方式,这种存在方式是不断变化的,今天的你不是昨天的你,甚至可以说你不是你,所以古人苏轼在《赤壁赋》里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这就是“生无所得,死无所丧”的生死观,今天读来仍深感苏子之睿智与伟大。
能量守恒的本质就是物质守恒,物质是能量产生的基础和根本,没有物质何来能量,能量守恒必然是因为物质守恒,这守恒不是小范围内的守恒,而是宇宙范围内的守恒,宇宙有多大?“至大无外”!那么这永恒不变的物质是什么?它一定是小而又小,“至小无内”,在至大无外的范围内只有一种至小无内的物质在以不同的组合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宇宙万物。
宇宙万物中,普遍认为只有人类有思想,只有动物有意识(植物有无意识还有争议),有思想才有灵魂,似乎是只有人类才有灵魂,那么人死了灭了之后灵魂去哪了,作为灵魂载体的物质依然存在,只不过是改变了存在的形态而已,被老虎吃了就成了老虎的一部分,腐烂成泥被某株植物如桂花树吸收了,就成了桂花树的一部分,老虎有灵魂吗?桂花树有灵魂吗?套用庄子和惠子的濠梁之辩的方式来说,“子非老虎,焉知老虎有无灵魂?子非桂花树,焉知桂花树有无灵魂?”佛教认为死并非生命的终结,而是因果循环的一个中转站,或是食物链上某个环节的转化。人死后是有灵魂的,只是在生死分界的两边,脱胎换骨之后的灵魂像得了失忆症一样与老灵魂无法联通,灵魂也如物质一样永生,因而灵魂也是永恒而守恒的,它会随着物质永恒的循环而永恒存在,不增不减,亦如能量守恒、物质守恒是老子“道”下的一个支概念,这绝非迷信,也非传统意义上的有神论,相信将来科学的发展一定能够证实灵魂不灭,只是现在不同物种之间的灵魂还不能相通,就像一棵树需要水和养份,它适时提出了这种需求,人类听不到它的声音,只能自我揣摩着按自己的判断去给树浇水施肥,树有着与人类一样但形式不同的需求表达,怎么能认定树就没有灵魂呢!人与人尚且有时无法沟通,何必因人与树等其它物种不能顺利沟通就去认定它们没有灵魂呢。
从古至今,人类都在追求永生,其实无需追求,天下万物皆如苏子所言“无尽也”!
本文标题: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