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无名无姓:被政策遗忘的女孩,谁来给她一个身份?
2025年4月,河北邯郸武安市一名47岁的单身母亲黄丽向媒体求助:她十年前在国道边捡到的女婴小丫(化名),至今仍是“黑户”。没有户口,孩子无法上学籍、办医保,甚至不能坐火车,生活处处受限。
2015年7月,黄丽在路边发现一个纸箱,里面躺着一名脐带未脱的女婴,附有出生日期的纸条。她出于同情将孩子抱回家抚养,却因担心“孩子被带走”未第一时间报警,也未留下任何影像证据。此后十年,她多次奔波于派出所和民政局,但因缺少《弃婴捡拾证明》和《收养登记证》,始终无法完成户口登记。尽管村委会和派出所开具了抚养证明,但政策规定弃婴需先经公安机关查找生父母、移交福利机构后方能落户,黄丽的“私自收养”成了程序上的死结。
当地公安局和民政局回应称,将调查弃婴来源,按程序推进落户,但强调“户口不能直接登记在收养人名下”,需通过福利机构办理。黄丽的经济状况(无固定房产、摆摊维生)也被质疑“收养能力不足”,进一步拖慢了进程。
法律的“铁面”与母爱的“柔软”,为何不能共存?黄丽的遭遇,暴露了制度与人性的尖锐冲突。政策规定“捡到弃婴必须报警”,本意是防止拐卖、保障儿童权益,但黄丽出于对孩子的珍视,选择了“先抱回家”而非“先走程序”。十年后,这份母爱却成了“违规”的证据。
我们不禁要问:若程序正义必须以牺牲一个孩子的正常成长为代价,这样的“正义”是否冰冷?小丫的“黑户”困境,本质是制度对特殊个案缺乏灵活性的体现。政策要求“先福利机构后收养”,但现实中,福利机构是否能比一个十年朝夕相处的家庭给予孩子更多温暖?
“迟到的程序”背后,是否存在失职?黄丽并非完全隐瞒收养事实。她曾向村干部报备,带孩子登记人口普查,派出所也开具了抚养证明。然而,村委会、派出所、民政局均未主动介入,直到媒体曝光才“积极调查”。如果相关部门能早十年启动DNA比对、寻亲公告等程序,小丫的户口或许早已解决。如今“补程序”的承诺,更像是对舆论压力的回应,而非对生命的负责。
谁该为“黑户”十年的代价买单?小丫无法参保、无法乘车,甚至可能因学籍问题被迫辍学——这些本可避免的苦难,只因一个母亲当年的“无心之失”。制度需要严谨,但更需要温度。当黄丽愿意承担法律责任时,社会是否也该给她一个补救的机会?
当地称“黄丽收养能力不足”,但她靠摆摊独自抚养孩子十年,这份坚韧难道不比一纸房产证明更能体现“抚养能力”?若政策评估只认资产、不认真情,是否背离了“儿童利益最大化”的初衷?
小丫的“黑户”困境,是一面照见制度与人性的镜子。我们既要警惕私自收养的风险,也要避免用僵化的程序扼杀善意。孩子的成长等不起下一个十年,相关部门能否特事特办,在查明来源后尽快落实户口?社会需要规则,但更需要让规则为人的幸福服务。
今日互动:如果你是黄丽,你会怎么做?支持“严格按程序办事”,还是呼吁“人性化特例处理”?评论区说出你的观点,为小丫的命运投下一票!
本文标题:十年无名无姓:被政策遗忘的女孩,谁来给她一个身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