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三季报要来了,机会真的有?普通人吃透3点,别白等一场
昨天刷到个网友吐槽,说去年券商三季报出来前,他满仓进场等着吃肉,结果财报看着好看,股价却跌了,套到今年才解套。其实这种情况不少见,2025年9月底,又到了等券商三季报的节点,不少人盯着上半年券商全行业盈利大涨的数据,又开始心动。但机会不是光靠等就能来的,很多散户栽跟头,不是因为业绩不好,而是没摸清三季报背后的门道。今天就把最关键的3点说透,都是能落地的干货,看懂了至少能避开“看着热闹却不赚钱”的坑。
先得搞明白,为啥大家都盯着券商三季报。券商的业绩和市场“活不活跃”直接挂钩,交易越频繁,券商赚的钱就越多。2025年三季度的市场热度,比上半年还高:9月前三个星期,日均股基成交额就有2.99万亿,比8月涨了8%,全年累计日均成交额已经到1.9万亿,比去年多了108%;两融余额也涨到2.39万亿,年初到现在涨了30%,占A股流通市值的2.54%。
这两个数据直接影响券商的核心收入:经纪业务靠的是股民交易的佣金,成交额越高,佣金收入越多;信用交易业务靠的是融资融券的利息,两融余额涨,利息收入就涨。再看上半年的业绩打底——42家上市券商净利润全涨,13家翻倍,华西证券增幅超1000%,中信、国泰君安这些头部券商净利润都过百亿。三季度市场更活跃,加上去年三季度基数低,业内普遍预测三季报增速会比上半年还猛,还有不少券商在分红,比如中信、华泰都拿了真金白银出来,这也是大家觉得有机会的原因。
但光看数据没用,普通人想抓住机会,第一点必须吃透:别只看“赚了多少”,要看“钱从哪来”。很多人翻财报只盯净利润增速,觉得数字高就靠谱,其实券商赚钱的“路子”不一样,含金量差太多。
券商收入分四块:经纪业务、自营业务(自己炒股或买债券)、投行业务(帮企业上市、发债)、资管业务(做财富管理、卖基金)。2025年上半年,大部分券商的增长靠的是经纪和自营——靠市场热闹赚的“快钱”。这种钱有个问题,太依赖行情,要是四季度成交额降了、股市跌了,这两块收入马上就受影响。
但有部分券商已经在转型,投行业务、资管业务这些“慢钱”开始发力。比如投行业务,帮企业上市、发债,收入稳定,受市场波动小;资管业务做财富管理,赚的是管理费,客户越多、规模越大,收入越稳。头部券商还在做海外业务,比如港股、美股的承销,这些都是能长期赚钱的“护城河”。
所以看三季报时,一定要看利润构成:如果一家券商靠投行业务、资管业务撑起增长,后续稳定性就强;要是全靠经纪、自营,那行情一冷,风险就大了。普通人要是分不清这个,很容易在财报出来后追高,结果套在高位。
第二点更关键:机会不是“等”来的,要看“政策和估值”给不给力。券商板块从来不是只看业绩,政策风向和估值高低,往往是行情的“催化剂”。
先看政策,9月22日国新办开了金融业发布会,央行、金监总局、证监会都提到要“稳定金融市场、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这意味着什么?中长期资金比如养老金、保险资金会慢慢进股市,成交额会更稳,券商的经纪、资管业务都会受益;还有监管在优化基金业绩基准,鼓励基金公司做长期业绩,这也会带动券商资管业务的发展。另外,海南的跨境资管试点、香港的虚拟资产业务,都在给券商打开新市场,比如中信证券已经在香港做虚拟资产的承销,这都是新的增长点。
再看估值,现在券商板块的市净率大概1.6倍,低于近五年平均的1.8倍,头部券商比如中信、华泰的市净率才1.2倍,处于低位。但估值低不代表一定会涨,得看“资金认不认可”。如果三季报出来后,机构觉得券商的增长能持续,比如投行业务、资管业务真的在放量,就会进场买,估值才会往上走;要是机构觉得增长只是“短期行情带动”,就算估值低,也可能不涨。
普通人别只盯着估值数字,要结合政策看:如果政策在鼓励金融创新、支持券商转型,那低估值就是机会;要是政策没动静,光靠业绩,很难有大行情。
第三点容易被忽略:别跟风“炒小券商”,要盯“有壁垒的龙头”。很多散户觉得小券商“盘子小、容易涨”,喜欢追小券商的热点,比如某家小券商出了个“AI开户”的概念,就跟风买,结果套牢。
但券商行业是“强者恒强”的格局,头部券商有三大优势:一是资本金多,能做大型投行项目,比如千亿级的IPO,小券商根本接不了;二是客户多,尤其是高净值客户,做财富管理有优势,小券商很难抢得过;三是技术强,比如AI投顾、数字化交易系统,头部券商投入大,技术壁垒高,小券商跟不上。
2025年上半年,头部券商的净利润占全行业的60%,而且增速比小券商还快。比如中信证券上半年净利润156亿,同比涨45%,比不少小券商的增速还高。这说明头部券商不仅规模大,增长还稳,比小券商靠谱多了。
普通人买券商,优先看头部券商,或者有特色的券商,比如投行业务强的、资管业务有优势的,别去追小券商的短期热点,不然很容易被割韭菜。
其实券商三季报的机会,本质上是“看行业趋势,而非短期数字”。2025年的券商行业,正在从“靠行情吃饭”向“靠业务转型吃饭”转变,那些能抓住投行业务、资管业务、海外业务的券商,才能长期赚钱。普通人想抓住机会,不能只等三季报,要提前研究券商的转型方向,看懂利润构成,结合政策和估值判断,这样才不会白等一场。
很多人觉得“券商三季报出来就会涨”,其实是把“业绩好”和“股价涨”画了等号,忽略了背后的逻辑。投资从来不是简单的“看数据”,而是“看逻辑”,逻辑通顺了,机会才是真机会;逻辑不通,再好看的数据也可能是“陷阱”。
你们之前有没有过“等财报却套牢”的经历?这次券商三季报,你们觉得头部券商和小券商,哪个更有机会?
我是秘境,我每天会分享有用的知识,感谢大家的喜欢,咱们明天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