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冲在美国
2024年,63岁的陈冲在自传散文集《猫鱼》中首次披露了埋藏半生的创伤——赴美留学期间遭遇的性侵经历。这段往事如暗流般在她的人生中涌动,直到书写时才浮出水面。近日,她在受访时坦言:“好像已经被自己否定掉了,就是一个非常有意识地想去忘记的耻辱。” 这部作品不仅是对家族四代知识分子精神史的追溯,更是一次直面伤痛的勇敢剖白。
被遮蔽的创伤:性侵与沉默的代价1979年,18岁的陈冲凭借电影《小花》成为中国最年轻的百花奖影后,却在巅峰时期选择赴美留学。然而,纽约的校园并未成为理想的庇护所。她因压力过大浑身起疹,前往校医院求助时,被医生以检查为由要求脱光衣物,随后另一名男医生加入“观察”。当时的她因语言隔阂与文化冲击,误以为这是“正常诊疗”,多年后才意识到这是性侵。 这段经历成为她自我否定的耻辱符号,“我用文化差异催眠自己,直到新闻里的类似案件点醒了记忆”。
情感泥潭:从“被小三”到家暴婚姻创伤之下,陈冲的情感选择充满挣扎。初恋男友S的背叛(隐瞒已有女友)令她陷入自我怀疑,甚至通过与其他男性交往试探对方反应。为获取美国居留权,她仓促与好莱坞武师柳青结婚。然而这段婚姻充斥着控制与暴力——柳青曾因嫉妒她在《末代皇帝》片场与男演员合作而施暴,陈冲为维护丈夫形象选择隐忍,直至四年后离婚。
书写作为疗愈:从遗忘到重构《猫鱼》的创作始于陈冲母亲病重期间的隔离时光。她将记忆碎片编织成文字,坦言写作时“抑郁被书籍抚慰,亢奋被书写宁息”。书中不仅揭露性侵与情感创伤,也追溯了医学世家的精神传承——外公张昌绍作为药理学奠基人的坚韧、母亲张安中在学术界的突破,都成为她对抗脆弱的力量源泉。作家金宇澄的反馈促使她深入挖掘被“一笔带过”的细节,最终完成这场自我解剖。
衰老与和解:30岁后的生命顿悟当被问及衰老感受时,陈冲的回答充满哲思:“世上可焦虑的事情太多,从30岁生日起,我便觉得青春过去了。” 这种认知或许源于她早年的跌宕——15岁出道、18岁成名、20岁远走异乡,人生节奏远超同龄人。而今,她与心脏科医生彼得长达三十余年的稳定婚姻,以及两个女儿的成长(哈佛毕业的长女与继承演艺事业的次女),构成了她口中的“心灵归宿”。
争议与复杂性:无法回避的“弃养”污点书中未提及却始终缠绕她的,是1998年领养双胞胎女孩后又因亲生女儿出生而将其转送他人的争议。尽管她否认正式收养,但公众谴责其“自私”,此事成为她公众形象中难以抹去的阴影。这种矛盾性恰恰印证了她对生命的感悟:“无常的日子在书写中有了形状。”
结语陈冲的《猫鱼》不是一部简单的名人回忆录,而是一个女性在时代洪流中寻找身份认同的史诗。从上海弄堂到好莱坞片场,从被侵犯的少女到奥斯卡领奖台,她以书写完成了对创伤的赋权——正如书名隐喻的“漏网之鱼”,那些曾被压抑的记忆,最终游向了自我救赎的深海。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