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的来历20字推荐文章2:饺子原来是张仲景的发明,这个冬至的饺子有点特别

  楚天都市12月22日(记者张裕 通讯员梅)饺子+传统文化,是什么味道?22日下午,饺子的鲜美、文化的“香醇”,溢满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长江食堂。今天是我国农历24节气的冬至,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举办了“包饺子·承传统·倡文明”活动。该校党委书记向家文来到现场,和同学们一起和面、拌馅、擀皮、包饺子,欢度冬至,也为同学们上了一堂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课。


  准备馅料


  “在我国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大家都知道,冬至要吃饺子。可大家知道,饺子有多少年的历史吗?冬至为什么要吃饺子呢?”向家文的提问,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


  向家文和同学们娓娓道来,饺子原名“娇耳”,是东汉医圣张仲景发明的。相传张仲景还乡时,大雪纷飞,寒风刺骨。他看到老百姓衣不遮体,耳朵生疮,十分难过,就叫弟子搭起医棚,将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一起煮熟,剁碎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煮熟送给老百姓吃。老百姓吃过后,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这就是今天的饺子。所以在北方,有“不吃饺子掉耳朵”的说法。


  包饺子


  “同学们,如今饺子是很普通的食品,我们每天都可以吃到。但我们没想到,它距今有18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刚才的故事里,饺子还包含着医圣张仲景医者仁心、救济苍生、爱民如子、造福一方的情怀。所以饺子、冬至,以及我们中国农历24节气,蕴含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学生谭鑫说:“冬至,学院组织大家一起包饺子,了解节气内涵,弘扬传统文化,觉得很有意义。”


  学生们包好的饺子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陆先伟说:“今天冬至,同学们不仅吃到了美味的饺子,党委书记向家文还为同学们上的这堂特殊的思政课,也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香醇’。”


  饺子的来历20字推荐文章3:一口气看懂饺子的前世今生

  提起过年,人们脑海中浮现的除了热闹的场景,就是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饺子对于北方人来说,是有很深的执念的。每当过年的时候,无论是出去打工的,还是大城市的高管白领,亦或是上班族,在这一时刻,身心都感觉无限轻松,而每年过年,餐装上必不可少的食物就是饺子。是因为饺子味道鲜美吗?其实,这只是一部分原因,在大多数人眼里,吃饺子象征着一家团圆,是一种美好的期望。


  东北有句老话,叫好吃不如饺子,舒服不如倒着,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在东北人眼里,吃上一口饺子,是一种惬意的享受,在我的老家也讲究“原汤化原食”的说法。人们喜爱吃饺子,对饺子的做法也推陈出新,无论是大馅蒸饺,还是水饺、煎饺,不仅各有各的风味,更是体现了各地的饺子文化传扬。


  其实饺子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老祖宗就已经发明了类似饺子的食物,是当代考古学家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遗迹中发现的,在一件随葬的铜器里见到一种呈三角形的面食,形状和如今的饺子很像。这应该是“饺子”最早的出现年代。饺子在古代也被称为“牢丸”“扁食”“饺饵”“粉角”等,它在每个朝代都有它特有的名字和文化,跟我一起看看饺子发展的前世今生吧。


汉朝,饺子的雏形被发明,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其实,饺子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是因为东汉的医圣张仲景。在东汉时期,饺子是被张仲景偶然发明出来的,而且初衷并非是作为食物,而是作为药用。


  传说在东汉末期,全国闹瘟疫,天气寒冷,很多百姓被疾病侵染,天寒地冻,耳朵都冻伤了。张仲景为了缓解这一病状,便用面团揉成褶子的模样下锅,在锅中加入很多驱寒的中药,这个药的名字,就叫“祛寒娇耳汤”。而里面的面团,就被称为“娇耳”,也是希望能够让冻伤的耳朵恢复原来的状态。


  张仲景施药一直到了过年,人们为了感念恩情,也模仿里面的娇耳下锅煮,而里面的“娇耳”,其实就是饺子的雏形,只是没有陷罢了。虽然这时的饺子味道并不可口,只是作为医用,却为后来的饺子奠定了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饺子的名字变成了“馄饨”

  在三国时期,饺子已经有了雏形。魏国张揖在《广雅》书中说:


  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之通食也。


  在三国——南北朝时期,饺子并非是煮出来放在碗里单个吃,而是和汤放在一起吃,那时的饺子,其实就是馄饨,是形状如同月牙一般,百无禁忌,老少咸宜的食物,这种饺子和汤一起的吃法,至今还在四川一代广为流传,到了现代,人们更喜欢在汤里加上一些葱花香菜作为佐料。


  人们在这个时期,其实就已经十分喜欢吃这种“饺子”。根据考古学家勘测,在重庆发现了一座三国时期的墓,里面有两个陶塑很有意思,雕刻着厨师在烹饪美食的场景,有鸡鸭鱼肉,而在正中央,就有类似花边的饺子。可见,这种饺子在三国时期,已经很受人们的喜爱。


唐朝时期的饺子,叫做牢丸

  饺子发展到了唐朝时期,深受唐朝人民的喜爱。在唐朝,饺子的名字叫做“牢丸”,提起牢丸,就要提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段文昌的儿子。段文昌本身就是一名吃货,对各种美食不仅爱吃,而且会吃,更是写下了50卷的《邹平公食经》。而他的儿子,也继承了他父亲爱吃的性格,尤其是对饺子情有独钟。


  饺子在唐朝时期,由于段成式的吃法得到了普及。段成式《食品》中说过:


  有‘汤中牢丸’,即今水饺子;其‘笼上牢丸’即今蒸汤饺也。食毕出门拜年,由近及远,元午直到烧灯后。”


  旧时称牢丸,我们这位段公子将牢丸的吃法别出心裁,发明了“笼上牢丸”,也就是蒸饺,还有“汤中牢丸”,也就是现在的水饺。


宋朝——元朝的饺子,被称为煎角子,传入了世界各地

  在宋朝的《东京梦华录》曾有记载:


  冬月盘兔旋炙、猪皮肉、野鸭肉、滴酥水晶脍、煎角子、猪脏之类,直至龙津桥须脑子肉止,谓之杂嚼,直至三更。


  宋四水潜夫《武林旧事》也有记载:


  “蒸作从食”中有“诸色角儿”。


  这里面的煎角子和角儿,就是宋朝的饺子。在宋朝,饮食文化异常盛行,不止饺子,光是糕点就有成千上万的种类。饺子在宋朝作为美食,得到了大力扶持,也传向了蒙古。


  因为蒙古语中的饺子,发音和“扁食”一样,因此在蒙古地区至今还流传着扁食的叫法,在宋朝时期,饺子传入了世界各地,在哈萨克斯坦、朝鲜等地都有饺子文化。而在元朝,饺子大多叫做扁食,也出现了各种各样形状的饺子,按照形状也叫做撇列角儿、驼峰角儿、烙面角儿等等。


明朝——清朝的饺子,不论是外形还是吃法,已经十分接近现代的饺子

  “饺”字的出现,其实是在明朝。在《正字通》中有记载,明朝对饺子的叫法,有饺饵、粉角、水饺子、蒸烫面饺等名称。


  在明朝,饺子已经喜闻乐见,甚至有沿街叫卖的小贩专门卖饺子为生的。到了过年的时候,饺子也成了必备的食物,在刘若愚的《酌中志》中记载:


  明代宫廷已是''正月初一五更起……饮柏椒酒,吃水点心(即饺子)。或暗包银钱一二于内,得之者以卜一岁之吉,是日亦互相拜祝,名曰贺新年也。


  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也有记载:


  “元旦拜年,作匾食”。


  明嘉靖时山西《曲沃县志》记载:


  “二日制扁食包金,邀婿争福。”


  在明代的宫廷之中,饺子已经是过年必备的美味佳肴,里面藏有钱币用来贺岁之用。


  后来到了清朝,饺子的吃法同现在已经大同小异,无论是蒜汁、醋等佐料一应俱全,徐珂编的《清稗类钞》中说:


  “中有馅,或谓之粉角——而蒸食煎食皆可,以水煮之而有汤叫做水饺。”


  就连讲究也和现在一样,都是半夜子时吃饺子,清朝有关史料记载说:


  “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


  又有记载:


  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


  清朝人民吃饺子,讲究“更岁交子”,有辞旧迎新之意。饺子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下,才有了如今吃法多端的饺子和丰满的外形,经过历代先人的不懈努力和共同研究,饺子才呈现了如今的模样,这就是饺子的前世今生。


  饺子的来历20字推荐文章4:

  饺子的来历20字推荐文章5:“冬至”到,你知道这天为啥要吃饺子?饺子是谁首先发明的?“冬至”到,你知道这天为啥要吃饺子?

  原创: 付春文苑 付春文苑今天


  【原创】冬至为啥一定要吃饺子(177)


  :李付春(微信号lifuchun1129)


  本文是付春文苑推出的第177篇文章,如果想看更多,请关注公众号。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那就点“在看”以后转走,谢谢!


  冬至到了,家里正在准备包饺子的肉馅了。


  饺子,在我们鲁西北地区应该属于人人喜欢的家常便饭,素有“好吃不如饺子”的说话。尽管好吃的饺子已经成了家常便饭,为什么冬至这天一定必须吃饺子呢?据说与一位中国的古人有关。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连老百姓都知道冬至这天,黑夜时长从此打住,不再增长,并且慢慢渐短。


  在北方的城市乡村,每年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早年就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因此,那就“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


  虽然“好吃不如饺子”,但这是只针对北方人的生活习惯而言。它的制法是先用面粉做成薄而软的饺子皮,再以鲜肉、白菜等切碎,拌以佐料为馅,包成后下锅煮至饺子浮上水面即可。其特点是皮薄馅嫩,味道鲜美,形状独特,百食不厌。


  传说,饺子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今天叫“水饺”古时称“娇耳”。有些地方也有叫“水上漂”或者“跟头”什么的。


  东汉末年,各地灾害严重,很多人身患疾病。南阳有个名医叫张机,字仲景,自幼苦学医书,博采众长,成为中医学的奠基人。张仲景不仅医术高明,什么疑难杂症都能手到病除,而且医德高尚,无论穷人和富人,他都认真施治,挽救了无数的性命。


  张仲景在长沙为官时,常为百姓除疾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口垒起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的爱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后,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张仲景回到家,求医的人特别多,他忙的不可开交,但他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他仿照在长沙的办法,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 分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饺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或“扁食”,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张仲景距今已近1800年,但他折“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冬至和大年初一,人们吃着饺子,心里仍记挂着张仲景的恩情。今天,我们用不着用饺耳朵来治冻烂的耳朵了,但饺子却已成了人们最常见、最爱吃的食品。


  每逢举家团圆的时候,餐桌上少不了饺子;当亲人出门远行的时候,有“上车饺子下车面”为他们饯行;当为逝去的亲人祭祀之时,也少不了三碗饺子做供品。不仅家宴少不了饺子,走进江北任何一座大小城镇,“水饺馆”到处都是。


  再好吃的东西,经常吃可能也会腻烦了,但是,冬至饺子那是非吃不可的。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找记者、求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料! 我要料


  饺子的来历20字推荐搜索词:

  

  1.过年吃饺子的来历20字

  

  2.饺子的来历20字左右

  

  3.饺子的来历20字概括

  

本文标题:饺子的来历2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