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荐文章1:中华传统美德——孝
湖州师范学院 吴佳丽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元素,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奉行的一条道德准则。早在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会意字"孝",上边像是戴发伛偻的老人,下边像是孩子搀扶着,表示儿女扶持和照顾父老之意。我国最早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对"孝"的释义为:善父母为孝。这就是说,对父母好,善待父母就是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个体家庭的形成,"孝"的观念经历了一个逐渐形成、发展和丰富的过程,我国民间也流传了许多颂扬孝德的感人故事。
董永是东汉著名的孝子,原为千乘人(今山东博兴),幼年丧母,家境贫寒。东汉末年,地方割据,动荡不安,董永和父亲迁居到湖北避难,以种田为生。父亲病后,董永外出劳作时就用鹿车载着父亲,将他推到田间的树荫下,以便随时照顾。后来,父亲病故,但家中一贫如洗,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换钱安葬父亲,万难之中的董永无奈只得卖身为奴,用自己卖身的钱为父亲办理丧事。主人有感于他的孝心,给了他一万钱并且让他离开了。董永行完三年守丧之礼,要回到主人家兑现自己为奴的承诺。途中他遇见一个女子,女子主动提出愿意做他的妻子,于是董永就和她一起去了主人家。董永对主人说:"承蒙您的恩惠,我父亲得以收葬。我虽然是贫穷无知的人,但一定会勤劳服侍,尽心尽力来答您的恩德。"主人问:"这女子会做什么?"董永说:"会织布。"主人说:"一定要这样的话,让你的妻子替我织一百匹细绢就行了。"于是,董永的妻子给主人家织绢,十天就织完了。抵偿完债务,女子出了门,对董永说:"我是天上的织女,因为你的至孝,天帝让我来帮助你偿还债务。"说完她便凌空而去了。董永卖身葬父的孝心感动天地,被后人广为流传,成为我国古代"二十四孝"中的一个经典故事,故事发生的地方也因此更名为孝感,文人们还将董永的故事演绎为"天仙配",成为一个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
▲ 董永卖身葬父
孝在我国有着优良的传统,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包括对父母祖辈要敬爱、要奉养、要侍疾、要承志、要立身、要谏诤、要安葬、要追念等。诚然,孝作为传统道德,植根于封建宗法社会,古代提倡的孝道中含有封建专制、愚昧残忍的东西,这些与现代社会和时代精神相背离,应该予以否定。但同时,孝也是植根于亲子之间的血缘亲情,是维系家庭关系、促进家庭和睦的基石,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需要,从这一点来看,孝的德行又具有普遍的推行意义。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需要我们对传统孝德文化中的精华加以积极地继承和弘扬。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荐文章2: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你能做到几条?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剂和内聚力。那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哪些呢,也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近日,笔者读《中国文化概论》,该书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进行了高度概括和总结,从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群体的关系三个方面把握,概括出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
一、仁爱孝悌
二、谦和好礼
三、诚信知
四、精忠爱国
五、克己奉公
六、修己慎独
七、见利思义
八、勤俭廉政
九、笃实宽厚
十、勇毅力行
笔者个人认为,这十条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很好总结,值得我们现代人去传承和践行。也许因为很多客观的原因,我们无法做到所有美德的要求,但可以作为我们的美好追求,尽可能不去做违背美德的事。
各位读者朋友,你们现在能做到几条,欢迎留言评论。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荐文章3: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哪些?全部帮你整理好了!建议收藏
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了很多优秀的传统美德,例如仁爱孝悌、忠诚守信、勤劳节俭、自强不息、礼义廉耻等,这些传统美德不仅塑造了中华民族懂得精神风貌,还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文化纽带。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哪些仁爱孝悌
仁爱体现为对他人的同情、理解和帮助,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原则;孝悌则是对父母长辈的孝顺与对兄弟姐妹的友爱,认为“百善孝为先”是维系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基础。
忠诚守信
忠诚守信表现为对国家、对事业的忠诚不渝,与对承诺的信守不渝。忠诚体现了个人对集体的责任感,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守信则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强调言出必行、行必果。
勤劳节俭
勤劳强调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财富和价值,反对懒惰和依赖;节俭则是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和挥霍无度。
自强不息
这一美德鼓励人们不断追求进步和完善,勇于面对挑战,努力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礼义廉耻
礼指行为举止的规范;义指道义和正义感;廉指廉洁自律、不贪不占;耻则指对错误行为的羞耻感。
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教育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庭教育在弘扬传统美德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将仁爱孝悌、忠诚守信等传统美德传授给子女。
深化教育
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应将传统美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对传统美德的理解和认同。
推动实践
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弘扬传统美德的有效途径。应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慈善捐赠、环境保护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际行动践行传统美德。
个人见解仁爱孝悌是基石,它能让家庭充满温暖,诚信知也至关重要,正所谓“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人际交往的根本,而知则让善意得以循环,形成良好风气。忠诚守信则教会我们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这些美德不仅是修身齐家的准则,更是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也应积极弘扬这些传统美德。
写到最后
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们也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记忆,通过代代相传,使中华文化得以延续和丰富。大家如果还有别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进行留言和讨论,同时也欢迎收藏和转发。(图片于网络侵删)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荐文章4:团圆年丨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元宵佳节,万家团圆。此时此刻,千家万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充满了向上向善的家国情怀。
崇德向善、明德惟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大象新闻为您梳理,邀您品读。
:大象新闻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荐文章5:新时代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新时代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要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掘中国历史中的丰厚道德资源,同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继承创新,充分彰显其时代价值和永恒魅力,使之与现代文化、现实生活相融相通,成为我们精神生活、道德实践的鲜明标识。
礼敬自豪中华传统美德
中华传统美德是指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存在过的、在今天仍有强大生命力的优秀道德规范、行为等的总和。我们要从文化自信的高度认识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从内心深处真正认可,从情感深处真正接受,从行动上真正践行,用蕴含其中的精髓精华滋养当代中国人的道德世界,守护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中华传统美德积淀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这些观念和规范是传统社会精神生活的标识,体现着传统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世代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华传统美德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中华传统美德流淌在革命精神中。 中国共产党人对国家独立富强的期盼、对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追求、对中华民族命运的责任担当、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不懈奋斗,体现着中华传统美德在新的道德实践中的继承和发展。同时,革命道德以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使命为宗旨,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道德原则,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无私奉献、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道德规范,形成了极具时代特色的革命精神传承。革命道德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也是时代精神的重要。
中华传统美德凝聚在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中。 中华传统美德不仅为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提供价值支撑,也为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提供有益滋养,可为新时代人们认识道德现象提供智慧启迪,为社会道德建设提供历史借鉴,为人们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提供有益参照。
转化与发展传统美德
传统美德必须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今天现实生活的需要相结合,要突出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做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我们要以自觉、积极、主动的文化实践,对重要的传统道德文化典籍加以研究。深入挖掘古代浩瀚书卷中有价值的文本,尤其是蕴含其中的思想观念、经典话语、道德理论、榜样模范,揭示其本来意义、引申意义及历史传承,同时探讨一些较为熟悉历史资料的新时代意义;要对古人不直接明朗的语句意义,作出科学规范的解释和阐明,赋予、彰显其时代价值;要去除那些望文生义的曲解和误读,并使之向当代社会开放。
传统道德的许多原则、规范和精神是值得继承的,但其思想观念和方法方式必须与当代社会相谐一致。传统“天人论”认为人是自然的一员,人与天地合其德,人道与天道互为一致。这种以“道”为根,以生活实践为源头的道德资源具有强大的适应性和生命力。天人合一的道德观不仅适应传统农耕社会人们的需要,也能顺应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并继续发挥作用,为今天我们构建美好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共生和谐提供中国智慧。
传统儒家“人性论”以性善论为主流,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它表现出一种对人的乐观、信任的态度,肯定人人可以达到的至善境地;人之所以有不善,只是因为自己的迷误、自觉努力不够或环境的影响。今天我们对人性的理解当然出于唯物史观的视角,基于从社会生产关系的角度出发考察人的现实性,但传统人性论对人性有一种善良的期待,重视道德教育和修养,倡导人的道德自觉和自律于今天仍具现实意义。
传统“义利论”认为明辨义利为人的第一要务,提倡义以为上、以义制利,义为利本、义以生利,兴天下利、利济苍生。今天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正确处理义利关系,既要保障社会发展和个人各种正当利益,又需要用社会主义的道义原则,去引导、调节人们对利益的追求,同时与现代法治精神相一致。
传统的“理欲论”认为,欲过为私、纵欲成害;欲不可去、节之为善;理欲相对、以理胜欲;理在欲中、以理导欲。理欲之辨实际上是义利之辨的深化和发展。今天我们当然要破除传统“理”的腐朽性和糟粕,为正当之“欲”正名,但当代社会,敬畏自然、节制欲望、理性消费、可持续发展等都是对传统理欲观的传承与发展。
传统“公私论” 坚持一种整体主义的公私观念,认为公重私轻、公而后私。今天则是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即在制度正义的前提下,在民主法治的保障下,坚持社会生活中的先公后私、公私并举,并针对不同情况不同群体提出层次性的道德要求。
传统“人生论”认为生死自然、唯义所在;义命有别、行义安命。儒家坚持人道的乐观主义,提倡人生的意义与责任,高扬圣贤君子的道德理想人格。这种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成为我们民族精神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基础,培育了无数志士仁人,激励他们创造出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今天我们仍然要大力倡导积极乐观向上向善的人生,在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实现人生价值。
传统“知行论”认为知行相须、知行互发、知行互促。虽然某个时期的某些学者也有偏重知或者偏重行的倾向,但总体来说,中国的道德传统强调理论与实践、道问学与尊德性的统一,这也促使人们勇于为自己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努力奋斗、躬身力行、内外一致。今天我们仍然要倡导知行合一,做真诚的道德践行者。
讲好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中华美德、中国精神、中国故事需要好的讲述方式,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作为载体,在学理上、逻辑上、实践上不断创新、丰富中华传统美德的新表述。很多中国传统道德之所以流传至今,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采用通俗易懂的故事形式。
讲好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不仅要创新形式,同时也要赋予新的符合现代审美的标准。获得高票房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很好诠释了这一点。在这个动画电影中,李靖不再是为了道德教条迂腐到不爱自己儿子的人,而是严父面孔下为了哪吒可以甘愿牺牲自己生命的人,母亲具有传统女性慈爱呵护子女的一面,同时又具有现代女性独立坚强的一面。这种时空的转变与逻辑架构,无疑更符合现代生活的境况,因而获得了人们的极大认同。《中华好家风》是一档以弘扬优秀家风为核心的道德建设类文化秀节目,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中国家庭家风的文化情感,勾画出一个个鲜活的家庭、一段段精彩的家风故事、一代代传承不息的精神坚守。《中华好故事》通过“爱国励志”、“道德礼仪”、“民俗亲情”等主题,利用知识竞赛、名人出题、故事演绎、知名校友助阵等现代形式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深受受众欢迎。《经典咏流传》栏目把经典的诗歌与现代音乐相结合,重回诗歌起源,也让诗歌回归生活,利用诗歌来进行传统经典教育与道德教育。
积极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知道为道,体道为德。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中国古人向来注重道德实践,重视在道德实践中提高道德修养,培养理想人格。积极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注重从小事、从身边出发,多存凡心、多做善举,一个小小的凡心善举就可以让人们从陌生走向熟人,就可以拉近人们情感上的距离,就可以温暖陌生人的身心。
家庭在践行传统美德方面作用不可替代。父母的言传身教、耳提面命,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是最真实最具感染力的道德活动。采用各种形式的家庭教育活动,如举行一定的训诫仪式,诵读家训祖训;定期开展家庭会议,家庭成员各自畅谈自己的情况和见闻,大家“互相规诲”;还可开展家庭道德故事塑造或模拟活动,以及参加社会公益或社区活动,在活动中传承传统美德。
我们欣慰地看到,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病毒战争中,我们国家和人民,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在中国大地上绘就了无数令人动容的生动画卷。众多的医护人员主动请缨奔赴战场,成为最美逆行者,将传统美德中的爱国爱民、天下为公、英雄气概作了新时代诠释;发生疫情后,海内外的无数中华儿女采购灾区急需的医疗器械物资,为抗击疫情捐款捐物,丰富发展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全体中国人万众一心、共克时艰,毫无怨言自觉“宅”在家,将传统美德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律自守做到了极致。美德之事,无非就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既要目标高远,又要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如此践行才是知行合一,才是正确之道。
(执笔:沈永福,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求是网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荐搜索词:
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有哪些
2.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英语
3.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包含哪些内容
本文标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