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脉风水宝地图片
龙脉风水宝地图片推荐文章1:中国的龙脉上埋了3个人:一个挖不了,一个不敢挖,一个不能挖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代表图腾就是龙,如果将我国的领土看成人的身体的话,那么就一定存在着类似于动脉和静脉一样的龙脉。
而在龙脉之上,就埋着我国古代格外著名的四位皇帝的三座陵墓,有“挖不了、不敢挖、不能挖”的三不之说。
那么,这条龙脉或者说这些龙脉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会有三不之说呢?三个陵墓四位皇帝又是怎么回事?
1、对风水的执念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存在着数不清的神话故事和传承已久的信仰和文化,就比如我们一直将龙作为中国的象征图腾。
除了对图腾的认可之外,中国人对风水学也研究的十分透彻。有人说,风水不就是迷信吗?其实不然。
最初的风水学,被认为是一门有关于生气的术数,一般用于丧葬方面,但随着人们对这门学问的深入研究,它的定义以及用途就不再片面,反而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譬如在搬家动土的时候,人们会请专门的人对新房进行勘测,找到合适的时间和地点进入,或者在特定的地点摆上什么物件,图的就是一个好意头。又或者说在建造房屋的时候,会专门看一下风水,确定门朝哪边会聚财、安家等等。
而这些事情的发生都与周围的环境分不开,所以也可以说,风水学就是一门研究人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学问。
既然如此,那么婚丧嫁娶等诸多事情就都能用上风水学,也就有所谓的好与不好之分。并且,随着风水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皇帝也开始在修建陵墓之前让他们看一下选址的风水好坏。
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所谓的龙脉之说,也就是风水最好的地方。那么,在中国境内风水最好的地方,或者说龙脉,在哪里呢?
2、龙脉所在
其实细心的人应该能感觉出来,风水和堪舆是不分家的,无非是另一个简单易懂的词语罢了。
作为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之一,风水学的存在时间很长,也诞生了不少风水大家,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周文王姬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等人。
通过他们的研究和发展,逐渐梳理出龙脉学说,也就是人们所说的风水最好的地方。在这个学说中,以整个中国大地为本,龙脉的源头就在西北地区的昆仑山脉。
至于为什么是那里,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那里群山绵延,并且与我国的其他山脉都成一定的走势,所以才有此结论。
而由于我国地势的多样性,从西到东是由高到低的走向,更是顺应了龙脉的自然走向,所以,顺着新疆昆仑山向东走去,以崇山峻岭为脉,逐渐开拓出一条龙脉来。
同时,按照相同的走势,风水学家们在我国的北部和南部也发现了一条相同走势的龙脉,这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中龙、北龙和南龙三条龙脉。
当然,地形的复杂性决定了我国山地的多样性,依样画瓢下去之后,就会发现我国大地上分布着许多不同的龙脉支脉,就像人身上那些数不清的无名血管一样。
当然,也不是每一个支脉都和主脉一样风水绝佳的,它们也有强弱之分,所以在这三条主龙脉之中,就以中龙这条龙脉为尊,北龙次之,再是南龙。
放在如今的地图上,也就是黄河以南、长江以北为中龙,昆仑山脉到阴山山脉至大兴安岭为北龙,昆仑山脉南下至武夷山山系为南龙。
3、龙脉上的三不
中国地图上的这三条龙脉几乎囊括神州大地,护佑着华夏子孙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以此形成了绵延不绝的中华民族。
将这个龙脉学说放在古代,皇帝的陵墓选址也是基于此。于是,随着历史的发展,龙脉上逐渐分布了三座陵墓,四个皇帝的陵寝,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挖不了、不敢挖和不能挖。
至于为什么是四个皇帝的陵寝,自然是因为有两个皇帝共同葬在了同一陵墓中。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个陵墓比其他的皇帝陵墓更复杂更难挖。
而这个挖不了的陵墓就是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和唐高宗合葬的乾陵,之所以说它挖不了,就在于它的复杂性。
自唐朝以后,乾陵一直都被历代盗墓者或皇帝所好奇,所以一直有人前去挖掘,但始终没有人能找到墓室的真正入口,就连当年黄巢起兵40万都没能将乾陵挖透,可见它的坚固。
不敢挖的陵墓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也不是很陌生,就是有名的秦始皇陵。不敢挖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其中含有许多流动着的、存在于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一旦发掘危害巨大。
以前我们总是传说秦始皇的陵墓里包罗万象,藏着祖国万里河山,但随着高科技技术的发展,这种言论得到了证实。
通过遥感和地球物理探测等综合技术,科学家证实了秦始皇陵中拥有流动性的水状物质,很大可能就是水银。而一旦挖掘,水银产生的汞元素就会像毒气一样蔓延开来,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在科学家探明整个秦始皇陵的基本情况之后,还是建议不主动开发秦始皇陵,这也算是对古代陵墓的一种保护。
至于不敢挖的陵墓,则是有着华夏人民祖先之称的黄帝陵。与其他两个陵墓不同,黄帝陵的所在位置一直没能得到准确的认定,只有一个普遍认定的地方就是位于陕西的黄帝陵。
不过这也不是十分重要,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华夏大地上到处都是他的踪影,无论他的陵墓在哪里,他都是我们最尊敬的祖先。也是因为如此,我们怎么能挖自己的祖坟呢?
所以,在明确了黄帝陵的所在之后,科学家们也保持了不开发的态度,黄帝陵自然也就成为了不敢挖的所在。
三条龙脉,三座陵墓,四个皇帝,几乎贯穿了我国古代历史的三分之一脉络,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生命力,更是炎黄子孙始终敬畏的所在。
参考资料:
[1]張锺羽.风水的本质就是气[C]//国际易学联合会,国际易学联合会易学与经济发展专家委员会.现代易学与经济发展论文集.中国国学研究院黑龙江分院;,2014:296-298.
[2]巫新华.昆仑山系新疆段与中国龙脉之祖[J].青海社会科学,2024,(03):27-35.DOI:10.14154/j.cnki.qss.2024.03.003.
考古解析|不主动发掘帝陵,是看到60年前发掘明定陵的悲剧——2017-04-12 11:34 澎湃新闻?古代艺术
龙脉风水宝地图片推荐文章2:中华大地上的三条龙脉,如今已被斩断两条,后果真的很严重?
周星驰版电影《鹿鼎记》中有一个情节,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费尽心机要抢《四十二章经》,想要找到并企图摧毁满清的龙脉。电影结局,韦小宝在龙脉中大战冯锡范,最终发现,原来满清的龙脉,其实是一个藏了无数金银财宝的大仓库。
这种解说自然是荒诞不经的。龙脉与金银财宝并没有什么关系,而只是象征着自然界山脉走势与封建王朝气运的对应关系。
《鬼吹灯之龙岭迷窟》中,盗墓三人组在选定墓的方位之时,会看看地形风水中有没有龙脉,在我们的印象中,好似每个朝代甚至每位皇帝的陵墓都坐落在龙脉之上,那么,中国到底有多少条龙脉呢?
龙脉居然也有家谱?“一干三宗”是什么
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史记》,不过当时的说法并不是“龙脉”,而是“地脉”。
这个概念,与秦朝末年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将军蒙恬有关。
话说当年胡亥抢了扶苏的帝位,对扶苏的心腹蒙恬不信任,赐其自尽。蒙恬死前说,我最大的罪过,在于率兵修筑长城,从临洮到辽东挖了万余里的山,肯定挖断了大秦的地脉。
这里所说之地脉,已隐然与后世的龙脉理论有所接近。那么龙脉是什么呢?本意是指山川的形势、气象、脉络等,原本是堪舆学上的概念。
《阴阳二宅全书》云:“地脉之行止起伏曰龙”。《地理大成·山法全书》又云:“龙者何,山之脉也”。
在堪舆学家认为华夏大地的龙脉,一共有“一宗三干”。
一宗,就是指天下龙脉之宗,昆仑山。
天下万山万脉,皆发端于龙脉祖庭昆仑山。
唐代杨筠松《青囊海角经》说:“山之发根脉从昆仑,昆仑之脉,枝干分明,秉之若五气,合诸五形。”
这个理论,我们都知道,与我们中国三大阶梯的地形是相符合的,位于青藏高原的昆仑山脉,与古代典籍所说昆仑山虽不能完全对等,但比喻为万山之源也是合理的。
三干,就是说从昆仑山龙脉延伸出来的三条主干龙脉。
第一条干龙:顺黄河东下,经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山东而入海,关系中原王朝运数,甚至于全天下的命运。
第二条干龙:由昆仑山发脉向东北行,过河北至海而止,隋帝开凿大运河后,风水家认为大河打穿了燕山山脉,破了第一干龙的脉气,使第二干龙秀气挺发,以至于自安禄山之乱后,战祸不断,藩镇割据,五代兵兴,两宋疆域萎缩,又有辽、元、清少数民族入主大统,皆从此崛起。
第三条干龙在南方,自昆仑发脉而至福建、浙江、广东等入海而止。
历代王朝的龙脉在哪里?
如果按照每一个王朝就有至少一条龙脉来计算的话,从夏朝开始算,中国历史上至少有24个王朝,那么中国就至少有24条龙脉。
按照王朝来看,各个王朝的龙脉又都在哪里呢?
黄帝的龙脉在中原黄河流域,也就是太行山在河南西北的余脉,至黄河而止。现在搞炎黄祭祖,地点选在河南郑州,倒也合乎其理。
大禹的龙脉在今天四川汶川县的九龙山;商汤的龙脉在黄河流域;周朝的龙脉在岐山。
这些远古之龙脉,因为缺乏相关资料支撑,就不必多说了。
秦朝的龙脉在咸阳,乃是陇山山脉与秦岭的交汇之处。秦人于陇东牧马数百年,龙兴于此。蒙恬所说的挖断地脉,指的似乎是整个华夏大地的脉气。
汉朝的龙脉在沛县,芒砀山一带。汉高帝出身于此,晚年仍然说,“吾虽都关中,万岁後吾魂魄犹乐思沛。”
西晋的龙脉在河内温县一带,太行山的支系。温县是历史上最为独特的一个地方,与司马氏皇族联系非常紧密。不仅西晋时重要,就连南迁建康之后,乃至南北朝时代,温县仍然屡出司马氏名人豪族。
隋朝的龙脉在弘农;唐朝的龙脉在长安、陇西、太原。隋唐的历史渊源都与西北大有关联,隋朝托名弘农,实际与唐的先祖都出自关陇。太行山脉是北方砥柱,龙脉雄奇峻伟,故而国家气象也是古代的巅峰。
宋朝的龙脉在开封、巩义、洛阳一带,中原山少而低,巩义以西才有熊耳山脉,但大都不甚高峻,宋朝国势之弱,也是后世有目共睹的。
元朝的龙脉在蒙古高原;明朝的龙脉在安徽凤阳;清朝的龙脉在东北。
元清两朝的龙脉,超出了三大干龙的脉络,特别是清朝在东北的气脉,可以说与西北的昆仑山脉基本没有关系,但这正代表了华夏文明强大的扩张力,将气运向四隅伸展。
当然,这些都是大致的范围,其实龙脉的具体位置是很难确定的,这是因为龙的活动范围是变动不定的,并且大多数龙脉都是依山傍水而生的。
龙脉可不是封建迷信!
《鬼吹灯》中胡八一三人组勘探地势,有一套规则,用罗盘、标尺之类的工具,对着山川、林木、星斗方位一顿观测,八九不离十,就能找出一座大墓。
这种场景当然不是胡编乱造,古人不论营屋宇、选定万年吉地,都有一定的风水规则,胡八一也是按这套原则来探墓,所谓按图索骥,自然能屡屡成功。
龙脉与王朝都城的建设也是紧密相关的。
定龙脉是建城的首要原则。
龙脉不是随意可寻的,定龙脉要望势、察迹、辨形、观色,即要求山脉具有深度、广度,有萦绕之气。
元、明两代定都北京就是如此。
北京城的龙脉起自昆仑山北干龙,这条干龙是天下最长的龙脉。
它起首发自昆仑山的中脉,延绵数千里至于阗,历经浩瀚的大海,出夷入歙,又经万余里,到达燕然山处,又向东行数百里至天寿山,好像“万马自天奔腾而来”。龙脉便凝结于天寿山。
中国人讲究一脉相承,故宫的龙脉起自昆仑山,昆仑山接连天上的元气,就似气上通天,那故宫就具有了天上的元气。
按道家之说,元气是宇宙生命之源,它是一切存在物生命过程的能量。有了元气就有生气,那么北京城即故宫就会充满生气,成为万代永固的基业。
其实返本归元,从这个角度上看,龙脉理论与道家的哲学系统有共通之处,即:气是万物之源,亦是万物之本。
不光城市建造、都城选择深受龙脉思想影响,中国的传统山水画也打上了深深的龙脉烙印。
我们普通人看山水画,都能分得出好坏优劣。过于写实的画,在山水画中都是下乘之作。
真正有质量有水平的大多是艺术化改造过的山水样貌。比如宋朝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包括现代国画《江山如此多娇》,我们能看出来好,好在哪呢?就在于不同程度参照了龙脉相关理念。
早在东晋时,著名画家顾恺之就意识到事物空间关系的内在精神,已有了“龙脉”的朦胧意识。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直接将“生凤”、“白虎”画于山中,形成某种特定的气氛。
清朝王原祁总结历代画作规律,正式把龙脉理论引入了山水画理体系,大体就是说,作画应从大气势、大布局着眼,从主次、虚实、开合、体用上剖析山水形式的精微变化,这就使山水画章法更加复杂、精妙、立体。
龙脉潜伏于地下,就好比宇宙间的元气注入人的身体那样。山乃龙之势,水是龙之血,山环水抱之地都是风水宝地。
即便是抛开风水学、龙脉说的观念不谈,任何人在这种山奇水秀的环境中成长、生活都未免不是一种和谐、和乐的享受。
龙脉风水宝地图片推荐文章3:衡阳这座风水城市,堪称“国内最好”之一:神秘的三塔锁穴眼
一座城市的格局如何,看里面的人是怎么生活的。
一座城市的命脉如何,看这座城市的风水是如何布局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风水的历史非常悠久,在我看来,也是最为神秘的一门玄术。通过历史和已公开的考古和文物,风水早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十分成熟。
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达到“天人合一”,早期的风水主要关乎宫殿、住宅、村落、墓地的选址、座向、建设等方法及原则。
古代帝王之陵墓,对风水是有着极高、严格的要求,如秦始皇的陵墓、武则天的陵墓等。但在城市这一块,古人的智慧远远超乎了今天人们的想象。
华夏大地,城市之风水充满大格局。曾有网友总结出中国十大风水最好城市排名,如西安、北京、洛阳、成都、南京、沈阳、衡阳、开封等等,对于十大风水城市之排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和看法。
其中,衡阳是一座不得不说的风水之城(有网友将其归于中国三大风水城市之一)。
古老的风水中,勘测和相地是必不可少的流程,主要分五个步骤:寻龙、点穴、查砂、问水和切相。先找到龙脉,再找到穴眼,然后在上面兴建建筑”锁”住穴眼,来稳定龙气。
而衡阳,恰好是三座宝塔锁住三个穴眼,成为中国最好的风水城市之一。
很多人对衡阳的熟悉,源于南岳衡山,它是五岳中唯一在南方的一岳,这座城市也因此而着名。但衡阳并非是一座旅游城市,它是中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但这座城市却拥有非常独特的风水格局。
“三道水口锁大江”,说的就是衡阳。三座宝塔(来雁塔、珠晖塔、接龙塔)锁住三个穴眼(湘江、耒水河、蒸水河),正好印证了风水学中的“锁穴眼之说”。
衡阳又叫雁城,特殊的地理位置令其与众不同。来到这座城市,三座宝塔是一定不能错过的,不论是你是风水迷,还是古建筑爱好者,来雁塔、珠晖塔和接龙塔,为衡阳三大名胜,风水之文化教我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来雁塔位于衡阳石鼓区,距市中心约3公里,它与回雁峰对峙,寓雁有来回,故名为“来雁塔”。
该塔高28米,7层8棱,拱门券窗,石雕飞檐,石板楼面,斗拱楼顶,基层门内,端坐石佛一尊。七层棚顶为圆形藻井,饰星象分野图和绘画,中开圆形小孔,直穿塔尖,晚上可从孔中观察天上星象。
来雁塔拔地撑天,庄重雄伟,是衡阳市仅存的明代大型砖石结构建筑,已被列为湖南省重要文物保护单位。
珠晖塔藏得十分隐秘,自驾前往,导航带我走了一条非常幽深的小路,抵达塔下,只见其沧桑古朴,充满历史韵味。它坐落在湘江东岸耒河口,与来雁塔对峙,雄踞江东岸之拜亭山上。
这座宝塔始建于清代,为清代安徽巡抚衡阳人王之春主持兴建,耗白银6万两,费时13载。塔高35米,八角七层砖石结构,正门有王之春手书“珠晖塔”三字,其正门有联“高峙船山远绵学脉, 流回耒水广助文澜”。
塔内石级旋梯,花3块钱就可以登塔远眺,可一览湘江、耒水之壮丽。
比起来雁塔、珠晖塔的环境清幽,接龙塔正处于闹市,塔下是车水马龙和城市喧嚣,意外的是 ,很多衡阳本地人都不知道它在那儿。
接龙塔的形象是三座宝塔中最为沧桑、古旧的一座。它的建造年代虽没有来雁塔悠久,但其外型充满了岁月沧桑,风化剥蚀十分严重。
接龙塔又称焚书塔,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实际上是当年真正接龙塔(毁于抗日衡阳保卫战中)前的一座焚纸炉,是当年书生们焚烧字纸的地方。
炉分5层,底层有南北二门,炉身由方石砌成,形状如塔,衡阳境内现存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惜字塔(焚字库、焚纸楼,用於烧毁书有文字的纸张的地方,是古人“敬惜字纸”理念的体现之一)。
因为这三座宝塔的存在,使得衡阳风水出色,风光秀丽,且人杰地灵,历史悠久。
它是火文化的发祥地、是大禹治水的智慧获取地、是制蚕始祖嫘祖的“安身”地、是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发明者蔡伦的诞生地、是伟大思想家王船山学说发源地、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石鼓书院的承载地、是汉民族“春社”习俗最完整的保存地等。
这座城市,因风水更为传奇、灵动。若来衡阳,一定要去看看这雁城三塔。
龙脉风水宝地图片推荐文章4:趣读|一张图看懂北京龙脉:北起元上都,南至雄安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李光斗品牌观察”,欢迎您关注他们。
武侠小说里,反清复明的志士们心心念念的就是斩龙脉、斩龙脉!为了它,各路豪杰斗得天翻地覆,你死我活。So问题来了,北京的龙脉到底是什么样子?
一切要从北京的风水说起,北京背靠太行山脉(西山)和燕山山脉交界,地处永定河和潮白河之间,面朝大小平原,坐北向南,负阴抱阳,藏风聚气,富有帝王气象,是一等一的风水宝地。但是,一直到元朝初期,北京才首次成为全国性的政治中心。
这都要感谢一位名叫刘秉忠的汉人,他是元朝著名的天文家和数学家,忽必烈非常信任他,听他的建议把国都迁至北京,并把国号定名为“大元”。
为了自己的万里江山,百年社稷,忽必烈把元大都的设计规划任务交给刘秉忠。这是什么概念呢?从风水学的角度,大元朝的国运至此就在刘秉忠的一念之间了。对称规则就是美,北京城区的中轴线自此建立。而后世所说的北京龙脉就是指这条纵观南北的中轴线——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它处于北京城的正中心,好像一条龙脊,稳稳地俯瞰着华夏大地。古代帝王在地理意义上的中心位置自此确立。
因为刘秉忠的贡献实在太大,去世后被封赵国公,后来又被晋封常山王,他是整个元朝唯一一个被封三公的汉人。中国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曾经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
2004年,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夔中羽先生无意中发现自皇城以北,中轴线竟然向西偏斜2°,也就是说所谓的中轴线并不是直的。难道刘秉忠在勘测的时候喝醉了酒,出现失误?非也非也。将偏斜的中轴线顺延270余公里后,就是忽必烈入主中原前的国都元上都。北京中轴线不是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线,而是以元上都和元大都的连线为基准线。斯兴于此,这才是真正的龙脉!
时光荏苒,在此后的几百年间,北京城历经沧桑,但无论有多少变化,城市发展始终聚焦于这条神秘豁达的中轴线,向四外延伸。甚至有人推测,近期热炒的“雄安新区”也是据此而来。它是世界城市史上极为罕见的一条建筑艺术轴线,很多重要的古建筑都在这条轴线上或者对称的分布在轴线两侧。有图有真相,接下来,咱们一起看看里面到底有哪些玄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