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胆小如鼠读后感推荐文章1:读后感:《自卑与超越》,正视青春期

  一般来说,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都会被赋予各种属于私人的意义,并且认为能够完全改变个人。很多人都把青春期当成一段奇异的时间,其实它们只是连续生活中的一段,它们的现


  象也没有什么特别的重要性。


  刚刚阅读完了《自卑与超越》中的相关内容:正视青春期。表示,个人在这些阶段中所期待的是什么,他们赋予它的意义,和他学会的面对它的方法。人们对青春期的到来常常会感到不安,在青春期,除了社会情况会要求孩子们在生活样式方面做一些新的适应之外,其他的现象对他们并不会有所影响。然而,有些青年却相信,青春期是一切事物的终结,他们所有的价值和尊严都已失去,他们已经不再有合作和奉献的权利,他们认为没有人需要他们了。


  如果这个孩子已经学会把自己当作和社会上任何人平等的一分子,并了解他应该做的奉献工作,尤其是如果他已经学会将异性看作平等的友伴,青春期只是给他一个机会,让他开始对成年人的生活问题做出独立而有创造性的解答。如果他对这些观念的认识程度比别人低,他对环境抱有错误的看法,他会显得好像还没做好享受自由的准备。假如有人强迫他去做他必须做的工作,他就能够完成它,如果让他自己去做,他就会胆小如鼠,一事无成。这种孩子在奴役之下将会表现良好,但是一到自由环境,他就不知何去何从了。


  所以说,我们面对这些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们,首先应该让他们了解青春期这一阶段赋予的意义是什么,让他学会如何正确地面对青春期,让他们更好地去适应这一阶段各方面的变化和成长。孩子们只有把自己当作和社会上任何人一样的平等,知道自己的最终使命便是为社会做出贡献,具有一定的奉献精神,那么他便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他便可以用同样平等的眼光看待异性,对于逐渐成年后的自己更好地面对,享受这份来之不易的自由。


  我胆小如鼠读后感推荐文章2:我胆小如鼠

  确实胆小如鼠,我不敢走到河边去,也不敢爬到树上去,就是因为我父亲在世的时候,常常这样对我说:


  “杨高,你去学校的操场上玩,去大街上玩,去同学家玩,去什么地方玩都可以,就是不能到河边去玩,不能爬到树上去玩。你要是掉进了河里,你就会被淹死;你要是从树上掉下来,你就会摔死。”


  我小时候,常常听到她们说我胆小的事,我所说的她们是吕前进的母亲和宋海的母亲,还有林丽丽的母亲和方大伟的母亲。她们在夏天的时候,经常坐在树荫里,说些别人家的事。她们叽叽喳喳,她们的声音比树上的知了叫的还要响亮。她们说着说着就会说到我头上,她们说了我很多怎么胆小的事,有一次她们还说到了我的父亲,她们说我父亲也和我一样胆小怕事。


   我听到这样的话以后,心里很难受,一个人坐到了门槛上。我听到了以前不知道的事,她们说我父亲是世上将汽车开得最慢的司机,她们说谁也不愿意搭乘我父亲的卡车,因为别的司机三小时就会到的路程,我父亲五个小时也到不了。为什么?她们说我父亲胆小,说我父亲将车开快了会害怕。害怕什么?害怕自己会被撞死。


   吕前进他们看到我一个人坐在门槛上,就走过来,站在我的面前,他们笑着说:“你父亲就是胆小,和你一样胆小,你的胆小是遗传的,是从你父亲那里继承的,你父亲是从你爷爷那里继承的,你爷爷是从爷爷的爷爷那里继承的……”


  他们一直说出了我祖先的十多个爷爷,然后问我:


  “你父亲敢不敢闭上眼睛开车?”


   读后感:


  余华这篇小说挺有意思的,讲一个普通孩子被贴上“胆小”标签的故事。读的时候总忍不住想:我们是不是也像杨高一样,被别人的话困住了?


  杨高父亲反复警告“不能去河边”“不能爬树”,表面是关心,其实给孩子套上了恐惧的壳。最扎心的是父亲开卡车慢吞吞的细节——连成年人都被“安全”困住了手脚。这哪是胆小?分明是过度保护浇灭了对世界的好奇。


  街坊邻居坐树底下扯闲篇,把杨高的“胆小”当笑话传。小孩被说多了,自己都信了。吕前进他们嘲笑杨高“祖传胆小”,其实和现在网上乱贴标签的键盘侠没区别——用几句话就把人钉死在偏见里。


  杨高被嘲笑后缩在门槛上,这个画面特别真实。家门里是父亲给的恐惧,门外是别人的指指点点,他卡在中间动弹不得。余华没写他哭,但那种孤独感比哭出来更难受。


  说到底,“胆小”根本不是天生的。父亲的过度保护、邻居的闲言碎语、同龄人的霸凌,一点点把杨高压成了不敢喘气的“老鼠”。这故事最狠的地方在于:当我们笑话别人胆小的时候,可能正在变成伤害别人的“吕前进”。


  我胆小如鼠读后感推荐文章3:读《胆小如鼠》有感

  #我在岛屿读书#今天读余华先生的《我胆小如鼠》,书中将男主胆小如鼠描绘得形象生动,妙趣横生,又让人深思,还十分贴近生活。


  从书中让我知道了鹅为什么天不怕地不怕?是因为它看到的东西通过眼睛成像后会缩小很多倍,像它看到的人最多也就一只鹅那么大,所以它们才不会怕人。


  是不是狗眼看人低也是这个道理?


  书中写到:男主作为一位男生,不敢下河游泳、不敢上树、不敢与人吵架和打架、别人打他不还手、别人骂他也不还口、甚至连女孩不怕的鹅他也怕、他会怕黑、晚上一个人不敢睡一个房间,书中把胆小如鼠的男主描述得栩栩如生,我觉得男主比我这个连树叶掉下来也怕砸到头的人还胆小,我至少敢下河游泳,也敢爬树摘果,我也不会忍声吞气任人欺负,我会告诉大人和老师,让欺负我的人不敢为所欲为。


  男主一味胆小怕事,并没有让男主平安无事,男主会被人无休止地嘲笑和欺负,甚至连女的也挑衅他,他的同事还对他拳打脚踢,让他痛苦不堪,尤其是男主的爸爸因为胆小老实任人欺负,后来忍不可忍与坏人同归入尽,让人扼腕叹息。


  因为胆小如鼠,同事凭威力可以得到好工作、可以加薪分房,男主却因为胆小不敢去领导那里争取只能做清洁工,永远得不到加薪和分房。


  《我胆小如鼠》之所以用悲剧的形式来描述,应该想告诉读者:老实、胆小、善良没有错,但老实、胆小、善良要有个度,该捍卫自己的尊严是要捍卫的,但是必须要理性对待,不能让自己陷入险境,可以求助外界力量和法律力量来解决,让自己处于有利的位置。而不是用"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的极端人为来捍卫自己的尊严,人生无价,活着才是最重要的。【原创】


  我胆小如鼠读后感推荐文章4:李昕读新版《晨曦集》:翁帆笔下的杨振宁

  2021年9月22日,是杨振宁先生99岁生日。按民间“过九不过十”的旧俗,这就是百岁寿辰,商务印书馆特地为此出版了《晨曦集》增订版,作为杨先生的生日贺礼。《晨曦集》初版于2018年,此次增订,增加了13篇文章,10万字左右的篇幅,照片增加了近40幅。


  杨振宁与翁帆在香港西贡海边(2005年)


  仍然是杨振宁、翁帆编著,但增加的文章,主要是杨振宁本人和友人回忆杨振宁的作品。在编辑过程中,我曾几次建议翁帆多写几篇,因为在我看来,她与杨先生已相依相伴17个春秋,时时可以近距离观察杨先生,这是任何人都做不到的。我希望她能尽可能地留下珍贵的记录。但是,因为翁帆处事非常低调,她喜欢退到幕后,多年中不仅从不单独接受媒体采访,而且也极少写文章谈论杨先生。这一次,为了编书,她表示会写一写,但是最后仍然只提供了一篇极短文和一篇后记。加上原版收入的一篇千字文和后记,署名翁帆的作品,在增订版中只有4篇,一共大约5千字。


  但是,这5千字在我看来却很有些分量。文章虽短,却都言之有物,把她想说的话都说了,而且是抓住重点来说。因为惜墨如金,一般读者,也许看不出名堂,这里我尝试着做一点解读。


1.杨振宁先生的“精”与“傻”

  书中收入的《杨振宁先生的“精”与“傻”》,最初刊登于2017年4月19日的《中华读书》。翁帆写此文,纯粹是有感而发。当时,为了杨振宁先生放弃美国国籍,重新加入中国国籍,网上有很多议论,说怪话的人不少。凤凰卫视甚至专门为此做了三人谈,主要观点是肯定的,但其中也有一种意见,认为杨振宁很“精”,意思是说他在美国可以给他好处的时候,选择美国籍,而在中国可以给他好处的时候,就选择中国籍,这是一种利己主义的精明。


  翁帆认为,这种认识与她所了解的杨振宁不同,于是在文章中举了四个小例子。


  1971年杨振宁演讲记录的封面。


  前两个例子,一是说杨振宁于1971年夏天到中国大陆探亲访问。回美国后在许多地方,包括多所大学和好几个中国城,做有关新中国的演讲,介绍“中国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引起轰动。他的举动也让美国中央情局多次找他“谈话”,给他施压。二是说杨振宁对政治风险全不在意,此后致力于沟通中美两国关系,于1970年代后期出任全美华人协会会长,向美国社会介绍新中国,强调中美建交的必要性,遭到国民党驻美国机构的辱骂。


  这里集中展示的是杨振宁的家国情怀。熟悉情况的人都知道,杨先生虽然因为现实压力和特殊处境,不得已而加入了美国籍,但是他的中国心始终未变。进一步说,我以为,这颗中国心还因他首次归国旅行而被点亮、大放光彩。增订版《晨曦集》披露了杨振宁1971年的演讲全文,标题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杨振宁先生讲中华人民共和国之行印象》,这篇演讲,字里行间洋溢着杨振宁对新中国的深厚感情。虽然,在“文革”后期那个特殊历史条件下,杨振宁和我们当时的大多数人一样,对左倾思潮的认识带有一定局限性,但是,他的确是发自内心地看好新中国,力挺新中国。可以说,这次演讲,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杨振宁的人生。在此之前,他是一个纯粹的自然科学家;在此之后,他同时也是社会活动家。不仅四处演讲,他甚至参与领导了留美学界的“保钓”运动。他以杰出华人科学家的人格魅力和号召力,迅速成为旅美华人的领袖级人物,他的思想和言论,唤醒了整整一代旅美华人的爱国情感,改变了诸多美国人对新中国的印象。大家都知道中美两国关系的“解冻”始于“乒乓外交”,但是未必了解杨振宁的这篇演讲对于美国人重新认识中国的意义。我认为,如果将来有人写中美关系史,这是绝对不可忽视的史料。


  若是以“精明”的标准要求,杨振宁这样投身爱国事业其实很“傻”,一来社会活动占用大量精力,耽误他的科学研究,二来在政治上受到美国和台湾敌对势力的仇视。以当时美国中情局对他的警告,他甚至可以感受到可能被暗杀的危险,而台湾当局对他又拉又打,给他的压力也很大。1957年他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第二年台湾当局就授予他“中研院”院士,此后多次邀请他访问台湾,均被他拒绝。后来,他因为呼吁美国和新中国建交,竟然被台湾当局诬之为“杨匪”。但杨振宁不改政治选择,他恐怕根本就没有想过,自己究竟是“精”还是“傻”?


  翁帆举出的第三和第四个例子,都是在讲杨振宁在中国建造大型高能加速器上的态度。说的是他40年如一日,坚持了一个极不讨好的学术观点。


  1978年中央领导向杨振宁征求关于建造高能加速器的意见。翁帆说,杨先生明知领导同志在热切地等待他表示支持,但是他认为,中国“文革”刚刚结束,百废待兴,可做的事情很多,大型加速器项目不是当务之急。他表明了反对态度,不附和任何人的意见。


  2016年多名外国诺贝尔奖得主建议中国建造超大型对撞机,国内科研机构也有附和的声音,杨振宁于9月初在网上发表一文《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还是从成本效益的角度做出否定的选择,又引起许多同行的不满。翁帆说,杨先生知道写这样的文章会得罪人,但是他必须说真话。


  以我的了解,在此问题上的确有人怀疑杨振宁的动机,是一种利己的考虑。例如有人说,因为他和李政道有矛盾,凡是李政道支持的他都反对,还有人说,杨振宁害怕中国出现更多的高能物理学家,科研成就超过他本人。这些,都只能说是狭隘之论。


  其实这个问题,《晨曦集》增订版收入的拙文《从杨振宁的几幅照片谈起》已经讲清楚了。杨振宁究竟是为公还是为私,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丘成桐的一句话。


  众所周知,在近几年有关超大对撞机的争论中,丘成桐和杨振宁的观点是针锋相对的。丘热情支持建造而杨极力反对。但是丘成桐说,超大对撞机所进行的


  “这些实验背后的基础理论都用到杨先生的学说。每一次突破后,我们对杨先生生的学问更加佩服”。


  讲私心,哪个科学家不希望自己研究成果时时被人肯定和称赞?如果杨振宁考虑的是个人的利益,那么他的确不应这样“傻”,而应该毫不犹豫地支持超大对撞机项目上马。


  翁帆这篇千字短文,只用4个小例子,不仅写出了杨振宁先生的家国情怀,而且写出了他的求实精神。寥寥数语,人格凸显。


2.杨李之争

  编辑新版《晨曦集》时,翁帆补入了《杨振宁的“雪泥鸿爪”》一文,此文更短,只有500多字。但它讲的是一件关系到杨振宁声誉的大事。


  1956年的杨振宁先生


  读者应该都听说过“杨李之争”,就是杨振宁和李政道分道扬镳的故事。


  杨和李,曾经有过长达16年令人羡慕的亲密合作,并一起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然而,1962年,他们彻底分手了,这对他们双方都是极端痛苦的事情,杨振宁甚至说,这种痛苦远超过一次离婚。


  分手的原因,是在曾经带给他们诺贝尔奖荣誉的“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理论发现中,究竟谁的贡献更大,两人出现分歧。


  李政道曾以一个现代寓言故事比喻他们的合作:


  一个阴暗有雾的日子,有两个小孩在沙滩上玩耍,其中一个说:“喂,你看到那闪烁的光了吗?”另一个回答说:“看到了,让我们走近一点看。”两个孩子十分好奇,他们肩并肩向着光跑去。有的时候一个在前面,有的时候另一个在前面。像竞赛一样,他们竭尽全力,跑得越来越快。他们的努力和速度使他们两个非常激动,忘掉了一切。第一个到达门口的孩子说:“找到了!”他把门打开。另一个冲了进去,他被里面异常的美丽弄得眼花缭乱,大声地说:“多么奇妙!多么灿烂!”结果,他们发现了黄色帝国的宝库。他们的这项功绩使他们获得了重奖,深受人们的羡慕。他们名扬四海。多少年过去,他们老了,变得爱好争吵。记忆模糊,生活单调。其中一个决定要用金子镌刻自己的墓志铭:“这里长眠着的是那个首先发现宝藏的人。”另一个随后说道:“可是,是我打开的门。”


  这段故事非常形象地展现了两人从合到分的情景。他们的合作,是对于一个科学假设的成功论证。论证中,两人有过多次讨论和交流,也有过长达两个星期的计算求证。整个过程,两人有着高度一致的回忆,就像上面故事里面说的,他们竭尽全力地向着同一个目标奔跑。奔跑的感觉是快乐的,美好的,激动人心的。然而,当他们需要向别人介绍这项合作时,却遇到两个问题,第一,科学的假设是谁提出的?这是谁的创意?或者说,谁是寓言故事中那个发现闪烁的光点的孩子?李政道说,是他,这与杨振宁无关。第二,这篇论文的初稿是谁执笔写出来的?也就是说,谁是那个寓言故事中打开门的孩子?从逻辑上说,这个人应是论文的主要。李政道说,是他,写出论文后交给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的秘书打印的。


  然而杨振宁有着完全不同的记忆。他认为,提出“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科学假设,是需要灵感的,而这种灵感的激发,依赖于一定理论基础。所谓理论基础,指的是对称原理,杨振宁说,自从1948年以后,他就致力于对称原理的钻研,到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写“宇称不守恒”一文时,他已经是对称领域有名的专家,而李政道是逐渐被他带入这个领域的。所以对于这项科学发现究竟是谁的创意,尽管两人今天谁也不能提供“铁证”,但是我们会倾向于认为,这个创意首先来自杨振宁而不是李政道的概率更大。不过这个问题,目前无解,只能像吴大猷讲的那样,“不在世人前争,让truth慢慢地展现出来。”


  至于论文是谁执笔写的,两人各执一说,倒是可以通过查证原稿判断。李政道说,当时杨振宁犯了腰痛病,于是他自己独立写作了论文并在自己的学校打印。但杨振宁回忆,他的确患了腰病,不过这篇文章,是他躺在床上口述,由夫人杜致礼记录成文的。写成后征求李政道意见,李做了一点小的修改退回,杨又请专业人员打字印刷。


  这里要说的是,新版《晨曦集》发表翁帆的《杨振宁的雪泥鸿爪》一文的作用。文章没有一点论辩色彩,只是平静地叙述一些照片的来历。原来,文中有几张插图照片拍摄的是杨振宁现存于香港中文大学档案馆的文稿(即当时原稿的复制件),文稿内容则是他在普林斯顿时期最重要的两篇论文,一是关于“规范场”理论的,二是关于“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也就是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两文都是杨振宁交给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打字员打印的,上面有编号可以证明。而且两文中都有几个数学公式,当时的打字机打不出来,因为那时没有电脑,打字员使用的英文打字机里面没有希腊字母。于是杨振宁亲手把公式写到纸面上。为此翁帆感叹地对杨先生说:“好呀,你留下‘雪泥鸿爪’了”,意思是说杨留下笔迹了。这笔迹,对于“规范场”理论来说,没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但是对于“宇称不守恒理论”来说,就成了杨李之争的证据。翁帆没有多置一词,用材料说话,说明原始文稿出自杨振宁而不是李政道之手。


  留下杨振宁笔迹的手稿。


3.杨振宁的幸运

  《晨曦集》(增订版)中翁帆写的另外两篇文章,就都是本书的后记了。


  本书原版出版时,翁帆写了极其简短的后记,只有半页纸。其中只重点表达了一个意思,杨振宁先生是一个幸运的人。她说:


  与先生在一起十几年,渐渐明白了,一个如此幸运的人,他关心的必然是超越个人的事情。同样,一个如此幸运的人,自然是率直、正直、无私的,因为他从来不需要为自己计较得失。


  这是翁帆对于杨振宁“幸运”的解读。她说得非常含蓄,没有讲他究竟为什么幸运,这幸运来自哪里?以我的理解,这幸运一定与他的精神境界有关。


  从理论上说,每个人的精神境界,都会受到现实环境的制约,这是因为,作为社会的人,总是要依赖社会的评价来确认自己的价值。人的内心纠结和烦恼常源于此。但是杨先生已经超越了这一切,他与普通人不同,不仅年轻时就已功成名就,而且作为当今在世的最为杰出的物理学家,他的人生和成就,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获得了历史性的高度评价。所以他不会被拖进当前现实的泥沼之中,人们那些嘈杂的议论和评价,例如在“杨李之争”中贬损他、在“杨翁之恋”中诋毁他的言论,对他来说无伤毫发,他从未受到困扰。他只需要记住一句话,历史自有公论,就足够了。这当然是幸运的。


  杨振宁先生这种精神境界,类似于佛教中的“无我之境”,摒除了个人杂念,便去除了尘世间烦恼。于是便像翁帆所说,“他本可以做一个高居于科学金字塔顶端的活神仙,可是他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让他义无反顾地坚持做他认为重要的事情。”


  以我看,事实就是如此,这是境界使然。


  《晨曦集》增订版出版前,翁帆又写了一篇后记。她自己说:“今年,杨先生99岁了,我们不能再像以前一样开车到处走。写这篇后记,既是记录新编《晨曦集》,也是记录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


  这一次,翁帆采用了散文笔法,叙述她和杨先生相互陪伴的点点滴滴。以前,我曾经观看过他俩录制的小视频,记录的是他们在美国、在香港旅游的情景,视频中两人互动,欢声笑语,相亲相爱,其情可感。这篇后记,翁帆仍旧选择这样的角度:和杨振宁先生一起旅游。


  《晨曦集》(增订版)


  文章中说,有些初次见面的人问翁帆:“你是不是杨先生的学生?”她回答说:“不是,他没有教我物理,他教我开车。”


  翁帆写道:


  杨先生总是说,在香港不开车的话会错过太多的美好。的确,香港的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就连沿途的自然风光也总是百看不厌。郊外的路径和设施通常非常便利,丝毫没有破坏大自然的美感,一切人工干预恰到好处,不多不少。一路走来,总觉得十分舒畅。那些年,我们走遍了香港的山山水水。


  这篇散文便是从杨先生手把手教翁帆开车写起。其中讲到杨先生85岁以后,才把开车的任务移交给翁帆。翁帆刚刚拿到驾照,杨先生就让他直上太平山顶。那段路,陡峭而狭窄,每到转弯处都不免令人惊心肉跳。然而当翁帆如履薄冰、手心出汗时,杨振宁始终神情自若,给她鼓励。一次在香港的最高峰大帽山,翁帆在山顶上欲刹车时错踩油门,车子前冲,距离山崖只剩两三米,险些酿成一场灾难。从此翁帆心有余悸,不敢再上大帽山,但是杨先生却不当一回事,反而嘲笑翁帆“胆小如鼠”。


  他们特别喜欢香港西贡的海边风景,翁帆还经常下海划橡皮艇,一直划到远方的小岛。而杨先生就坐在岸边喝茶读。两人都感到非常惬意。然而有一次翁帆所到的小岛上没有手机信号,与杨先生断了联络,急得杨先生差点警。


  杨振宁与翁帆在美国黄石国家公园(2006年)


  杨先生是敢冒险的,美国一些陌生的国家公园,他也要去闯一闯。他开车,让翁帆拿地图导航,两人合作完美。去太浩湖区之前已经下了一周的大雪,翁帆有些胆怯,但杨先生执意要去。天黑了,两人冒雪行车,翁帆紧握方向盘,杨先生在一旁不断提醒和指点,于是一路有惊无险。因为杨先生的好奇心,他们甚至还在半夜里开车到火山附近,去看喷发出来的熔岩流入海中的盛景。


  如果说,《晨曦集》原版的后记,是突出了杨振宁先生的品格和境界,那么这个增订版的后记,则是写出了杨先生的性格。他兴趣广泛、好奇心强;他沉着冷静、定力十足;他勇于尝试,富有冒险精神,这些个性特征都跃然纸上。


  由此,翁帆用她的笔,将这位鲜活、亲切、生动可感的百岁长者杨振宁先生送到了读者面前。


  李昕


  我胆小如鼠读后感推荐文章5:《我胆小如鼠》读后感

  有人在朋友圈发了一条信息,说余华出新的小说集了,我一看书名是《我胆小如鼠》,心想这肯定不是新小说,因为很早以前我看过,虽说我早忘了其中的内容。


  余华已经很久没写过中短篇小说了,他的中短篇小说主要集中在早期,也是他被定位在先锋作家身份之时。从《在细雨中呼喊》开始,他后面写的都是长篇小说,而且时间跨度越来越长。如果说《在细雨中呼喊》还带着先锋小说的气质,那接下来的《活着》已经完全换了另一种叙述方式,也是从《活着》开始他获得了更多的读者,同时业内评价开始急转直下,这种评价到《兄弟》变得更为激烈,甚至有人说他背叛了文学。不过他自己对先锋作家的标签不以为然,说没有一位作家是为了某一个流派创作。


  我最早接触余华是在高中时期,但那时只知其名未读过其书。学校门口常有人用三轮车拉了一车书摆在门口卖,里面夹杂着很多盗版,那时余华的书也在其中,书面上印着一张他的照片,表情看起来很深沉,奇怪的是我一本都没买过。


  我那时更喜欢文艺理论类的书和诗歌及古典文学书籍,对诗词古文颇为感兴趣,省吃俭用买了不少本,惭愧的是买了却未读过几本。那时的我喜欢引用名人名言,喜欢中外诗歌的美丽语句,更喜欢熟记中外名作家的名字和代表作,仿佛我知道名字和代表作就代表我看过。


  整个中学时代我的阅读量极其贫乏,似乎没完整看过一部长篇小说,说起作家及他们的作品倒是如数家珍。


  我真正开始阅读长篇小说已是出社会之后,大概10多年前,我一下子把余华的小说全部看了个遍,从短篇到长篇,那时他还没有写《第七天》和《文城》,《兄弟》刚出来不久。我印象里最深的几篇分别是《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以及《古典爱情》,《在细雨中呼喊》我反而一点都没印象。《活着》由于后来电视剧及电影的影响,我倒是记得很清楚,看完后只觉余华太残忍,福贵身旁所有的人都死去,就连最后的外孙也没留住,我看书时都不忍继续看下去。


  这次看新版的《我胆小如鼠》小说集,里面的《夏季台风》去年年底我在《河边的错误》小说集中有看过,这部小说也是比较晦涩难懂的,实际上并无明确的故事线,好几条线并行,叙述给人极度的梳理及陌生感,说是台风但让人感觉说的又是地震。小说给人一种江南梅雨季长久不休的湿漉漉之感,那时的余华正处于写作的井喷期,不知道是受哪位外国作家的影响。小说中的白树是和物理老师的妻子发生了关系?描述的比较隐晦,物理老师的妻子是他的性幻想毋庸置疑。


  另外三篇分别是《我胆小如鼠》《四月三日事件》《一个地主之死》。


  《我胆小如鼠》语言风格让人想到他的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小说中的“我”老实胆小,处处被人嘲笑,老实本分却被耻笑胆小好欺负,因为不争所有好处都轮不到。最后想去反击,却又被打了一顿。


  “我”叫杨高,谐音羊羔,似乎暗示着被欺负的命运。小说中他的父亲在他12岁死去那段看起来很惨烈,对他的影响似乎又是微不足道的。他父亲因复而死去,并不像一直以来被称为的胆小鬼,他成年后唯一一次准备向人复,结果却反而被人捶了一顿。


  我本以为有个痛快的复结尾,哪怕是暗黑的,比如杨高真的一刀砍下去,但是这个结尾余华也没给。


  《四月三日事件》相对来说比《夏季台风》容易看一些,我没加“懂”字,是因为如果以看懂作为标准,也是不那么容易看懂的。


  我刚开始一直以为四月三日是他的生日,他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父母密谋给他的惊喜。再后来我以为他已经死去,他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死前的回忆。


  小说中的场景跳跃度很大,主人公“他”似乎生活在梦境,周边所有的人也都给人一种神经质之感,他仿佛活在一片虚幻之地,周边的场景都像是在监视他,控制他,试图消灭他,包括他的父母。这种压抑的氛围非常像他的想象,就连他魂牵梦萦的白雪也不是想象中的白雪,他最后跳上了一辆拉煤的火车,逃离了这些。


  实际上我说了这么多,我还是没看懂。我只能说这是一部带着像浓雾气息和梦呓一样的小说。


  以上三篇我之前都看过,只是日常难以想到其中的情节,再看时又能隐约发现看过的痕迹。但最后一篇《一个地主之死》我就一点痕迹都找不到了,我怀疑我之前夸海口说我读过余华所有的书是不真实的,因为这篇我肯定没看过,要不其中一些内容我肯定不会忘记。


  对比起另外三篇,这篇小说已经有很明朗的故事情节,部分有味道的描述甚至让人想到了莫言。同时我们看到日本人侵华时的禽兽行为,让人分外生气。王香火在小说里几乎没说过什么话,他在目睹日本人刺死一人时应该就决定了自己接下去的动作,他要以身犯险把日本人带到绝路。他的名字也挺有意味,“香火”意味着传宗接代,他死后不久,他老爸地主也死了,似乎映射着旧时代无香火便活不下去。但是这个香火断了,是为了更重要的事情,也许地主死之前是坦然的。


  我胆小如鼠读后感推荐搜索词:

  

  1.我胆小如鼠读后感800字

  

  2.余华我胆小如鼠读后感

  

  3.我胆小如鼠想表达什么

  

本文标题:我胆小如鼠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