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笋和竹子的关系
竹笋和竹子的关系推荐文章1:竹子是草还是树?
:人民网-人民日
贵州省赤水市宝源乡回龙村的竹林。张 鹏摄(新华社发)
雨水节气刚过,南方的毛竹林已悄悄地抽出了嫩叶。竹子的秆挺拔修长,枝叶四季青翠,傲雪凌霜,备受中国人喜爱,与梅、兰、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竹秆坚韧、虚心有节,还是刚正不阿、虚怀若谷的象征。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从古至今,文人墨客爱竹咏竹者众多。你有没有想过,修长坚韧、虚心有节又可成林的竹子,究竟是草还是树呢?
竹子是禾本科竹亚科植物,一般为多年生,茎称为秆,多为木质,罕有草质,具有木质化秆的竹子称为木本竹,具有草质秆的竹子称为草本竹。从分类学角度来说,竹子与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等重要的草本粮食作物都是“亲戚”,同属禾本科。
“树”其实是木本植物,与“草”(草本植物)相对。木本植物的茎内有形成层,能产生次生结构,使树干长得又粗又高,强大的次生木质部构成树干横切面上的年轮。而草本植物的茎为“草质”,茎中缺乏形成层,一般只有初生结构,增粗有限,不形成年轮。此外,草本植物茎的表皮常呈绿色,含有叶绿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而木本植物树干(茎)外表覆盖着粗糙的树皮,光合作用能力消失。
竹秆(茎)质地坚硬,被称作木质茎,只有初生结构,竹材堪与木材媲美的木质特性,来自于初生结构中发达的机械组织和细胞壁木质化的基本组织;木材的木质特性,则来自于年轮式样分布的次生木质部。竹秆外形与其他禾本科草本植物的茎相似,具有明显的节和节间,节数和粗细在出笋时就已基本固定;节附近分布有居间分生组织,节间伸长时,各节分生组织同时活动,竹子迅速拔高;缺少形成层,不能长粗,只能保持“婴儿时期的身材”,恰如俗话所说“笋有多大,竹有多粗”。竹壁自外向内,分为竹青、竹肉、竹黄三个部分,竹青含叶绿素呈绿色,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由此可见,竹子确实与树不是“一家人”,竹子还是属于草,我们可以把木本竹叫做“木质化草本”或“大草”。
竹子种类繁多,全世界有1700种左右,在亚洲—太平洋地区、中南美洲地区形成世界两大竹子分布中心。我国有500多种木本竹,是亚洲—太平洋地区竹子种类最丰富的国家。竹子有的低矮似草,有的高如大树。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草本竹,只有1—2厘米高,分布于法属圭亚那;生长在我国云南的巨龙竹,能长到45米高、30厘米粗。
作为木质化的草本植物,竹子有一些非常别样的生物学特性。比如,生长非常迅速,竹子是世界上长得最快的植物之一。我国经济价值最大的毛竹,最大日生长量可达1米多。
再如,竹子的开花周期长,很多竹子一生只开一次花,花开过后生命就会很快走向终点。这一点也和树的区别很大,木本植物在生命周期内,多次开花,花后继续生长。
此外,“木质化的草本”——竹材,在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有成千上万种用途。鲜竹笋、竹笋干可以烹饪菜肴,竹秆可以劈篾,用来编织竹席、竹工艺品等,还可以用来制作家具、竹炭、纸张和建筑材料等。竹子的药用价值也很高,其叶和竹沥可以用来镇咳祛痰、清热降火。
(分别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西南林业大学副研究员,本记者吴月辉采访整理)
竹笋和竹子的关系推荐文章2:竹荪与竹笋的区别
竹荪与竹笋,一字之差,但是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美味。
一、竹荪:古往今来都是珍奇稀罕之物
竹荪,是一种菌类,也叫竹笙、竹参,生长在竹根部附近,因而得名。荪,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也就是现在的菖蒲。
竹荪,头顶深色菌帽,身披洁白的网纱裙,足踩粉红色的菌托,因而也叫“菌中皇后”。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南方,以福建三明、南平以及云南昭通、贵州织金等最为闻名。
二、竹荪是国宴中不可缺少的一味山珍
野生的竹荪很稀罕,现在多是人工栽培,冬季是竹荪播种的季节,6-9月为集中采摘期。竹荪一般会在雨后2-3天内大量生长。早上凌晨5-7时破土而出,美艳菌体只能维持短短的几个小时,堪比昙花一现。
竹荪味道鲜美,非常好吃,可以煲汤、清炒、烫火锅吃。竹荪是国宴中不可缺少的一味山珍。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来中国访问时,都曾品尝了“竹荪芙蓉汤”并给以高度评价。
三、竹笋“荤素百搭”,烹调方法多样
竹笋,就是竹的幼芽,中国人食用历史极为悠久,《诗经》中就有"加豆之实,笋菹鱼醢"、"其籁伊何,惟笋及蒲"等诗句。原产热带、喜温怕冷,故在中国南方竹林茂盛,而秦岭-淮河以北竹林稀少。
竹笋一年四季皆有,但惟有春笋、冬笋味道最佳。竹笋素有“荤素百搭”之美称,单独烹调时味道不好,有苦涩味,但将竹笋与肉同炒则味道特别鲜美。烹调时无论是凉拌、煎炒还是熬汤,均鲜嫩清香,是人们喜欢的佳肴之一。笋低脂肪、低糖、高纤维素,属天然低脂、低热量的营养食品,是肥胖者的减肥佳品。
想了解更多云南野生菌的信息,就赶紧关注小编吧!
竹笋和竹子的关系推荐文章3:对于春笋的“鲜嫩”,你可能有着深深的误解
在许多食客的笔下和美食节目中,春笋是一种“鲜甜脆嫩”的食物。随着物流的发达,许多人也能轻易地从超市或者网上买到“新鲜”的竹笋。然而吃过之后,似乎也不过尔尔,跟美食家们描述的相去甚远。
套用一句名言:你觉得竹笋不好吃,可能只是因为你吃过的竹笋不够好。
那么,什么样的竹笋才好呢?我们从竹笋的生化特性说起。
你以为的“鲜嫩”,很可能只是徒有其表
基于我在朋友圈和网上的小调查,很多人以为“最新鲜”的竹笋是这样的:
网销的生竹笋
竹笋的鲜嫩于其中的游离氨基酸和糖。尤其是谷氨酸和天冬氨酸,是竹笋鲜味的;而糖,则赋予了它们甜和脆嫩的口感。随着竹笋逐渐长大,氨基酸分解或者转化成了别的物质,而糖转变成了纤维,于是鲜甜脆嫩都逐渐消失,最后成为了竹子。
竹笋的生命活动极为旺盛。当竹笋被采收,氨基酸和糖的被中止了,而它们的转化却在继续,甚至更为旺盛。有研究测试过竹笋采收后的呼吸作用,发现在5小时甚至会出现一个高峰。所以,上面图中这种看起来很“原生态”的竹笋,只是“曾经鲜嫩过”,不管再快的快递,送到你的手中时都已经“再回首已是百年身”——氨基酸已经大量分解,糖也大量纤维化,能够嚼得动,也就算是不错的了。
生笋保鲜,农学家们的无奈
其他的蔬菜水果,经过适当的处理,都可以相当好地实现“保鲜储存”。
对于竹笋,农学家们也试图去实现。比如“抽气速冻冷藏”、化学试剂保鲜、气调仓库保存等等,虽然有一定的帮助,然而效果有限、局限却很多,也没有商业化应用前景。
在创口上涂一层“保护膜”,大概是目前能够采取的措施。不过,涂膜本身就增加了操作,而效果也仅仅是“有一定帮助”而已。此外,涂的膜(比如壳聚糖)也有助于细菌滋生,如果商贩们涂其他“非食用物质”,也就更不好说了。更重要的是,“涂膜”完全破坏了生竹笋的“原生态”形象,更是卖家和买家都不愿意做的事情。
最原始的办法,却是最有效的
竹笋产区,农民们卖笋,往往是采收好竹笋回家,尽快去壳、煮透,泡在凉水中,然后第二天拿到集市上卖。
新鲜杀青后的竹笋
这个煮透的过程,在食品行业里也被叫做“杀青”——跟茶叶制作过程一样,通过杀青,把竹笋中的酶灭活,中止了生化反应,才能把阻止糖的纤维化和氨基酸的分解。
杀青的作用不仅于此。竹笋中通常有相当多的草酸和氰苷,不仅带来涩的口感,而且也不利健康。杀青过程的长时间炖煮,能够充分地去掉它们,既保障安全,又改善口感。
这个“不新鲜”的操作,才能够保住竹笋的“鲜”。
杀青之后,如果只是泡在清水中,可以让风味口感保持几天。当然,如果放在冰箱里,能保持更长的时间。如果想要保持更长的时间,就需要使用“保鲜液”,比如盐、柠檬酸以及亚硫酸盐等等。在国家标准中,有很多保鲜剂可以使用,如何搭配它们,既遵守国家标准,又尽可能延长保质期,并且对风味口感的影响尽可能小,是许多科研院所和加工厂家都在努力的事情。
总体而言,这样加工保存的竹笋,虽然跟“采收即杀青,然后就吃”的比起来,也有相当差距,当相比于放了几天的“带壳生笋”,也还是要好得多了。
看图,识别笋的品质高低
出土时间越短的竹笋,氨基酸和糖的含量越高,纤维越少,风味口感也就越好。
刚出土的时候,笋的节间距比较短、笋壁比较厚,颜色接近黄白。竹笋的形态跟竹子种类关系很大。对于同一种竹子的笋,采收得越晚,节间距就越长,笋壁逐渐变薄变硬,慢慢出现绿色。这样的笋,笋尖部分也还是可以吃的,但品质就不如出土时间短的了。
前面那张图中的,就是出土时间很短的春笋。下面这张图中的,也很鲜嫩。
(节间短、壁厚、颜色明亮、黄白色的鲜嫩熟竹笋)
下面来看几张网上搜来的产品图片。
图中绿色圈出来的三根,节间距比较短,笋壁比较厚、颜色更浅。而红色圈出来的两根节间距就要长一些,笋的颜色也比绿色圈出来的几根要更深,所以就比绿圈的几根要老。
去掉了根部的笋尖
这张图片上的笋头部节间距也很长,前几节的粗细差不多,而且颜色也比较深。它们应该是已经长得比较老的竹笋,去掉了头部(因为已经老得很难嚼了)而剩下的“笋尖”。当然,这吃起来也没问题,不过就“鲜甜脆嫩”而言,就有所不如了。
这张看得更加清楚,头部的笋壁已经比较薄,可以推测取材跟上面的差不多。这样的竹笋吃起来也没啥问题,不过风味口感就不如下面这样的。当然,价格会比下面这样的便宜不少。
最后再提醒大家一下:即使是在保鲜液中,竹笋还是会慢慢发生变化的。明亮的黄色会逐渐变白变暗,就意味着鲜甜风味在逐渐消失,也就会不好吃了。
竹笋和竹子的关系推荐文章4:竹子是草还是树?
:人民网-人民日
贵州省赤水市宝源乡回龙村的竹林。 张 鹏摄(新华社发)
草本竹。 张玉霄摄(人民视觉)
云南省勐海县的巨龙竹。 张玉霄摄(人民视觉)
从分类学角度来说,竹子与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等重要的草本粮食作物都是“亲戚”,同属禾本科
雨水节气刚过,南方的毛竹林已悄悄地抽出了嫩叶。竹子的秆挺拔修长,枝叶四季青翠,傲雪凌霜,备受中国人喜爱,与梅、兰、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竹秆坚韧、虚心有节,还是刚正不阿、虚怀若谷的象征。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从古至今,文人墨客爱竹咏竹者众多。你有没有想过,修长坚韧、虚心有节又可成林的竹子,究竟是草还是树呢?
竹子是禾本科竹亚科植物,一般为多年生,茎称为秆,多为木质,罕有草质,具有木质化秆的竹子称为木本竹,具有草质秆的竹子称为草本竹。从分类学角度来说,竹子与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等重要的草本粮食作物都是“亲戚”,同属禾本科。
“树”其实是木本植物,与“草”(草本植物)相对。木本植物的茎内有形成层,能产生次生结构,使树干长得又粗又高,强大的次生木质部构成树干横切面上的年轮。而草本植物的茎为“草质”,茎中缺乏形成层,一般只有初生结构,增粗有限,不形成年轮。此外,草本植物茎的表皮常呈绿色,含有叶绿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而木本植物树干(茎)外表覆盖着粗糙的树皮,光合作用能力消失。
竹秆(茎)质地坚硬,被称作木质茎,只有初生结构,竹材堪与木材媲美的木质特性,来自于初生结构中发达的机械组织和细胞壁木质化的基本组织;木材的木质特性,则来自于年轮式样分布的次生木质部。竹秆外形与其他禾本科草本植物的茎相似,具有明显的节和节间,节数和粗细在出笋时就已基本固定;节附近分布有居间分生组织,节间伸长时,各节分生组织同时活动,竹子迅速拔高;缺少形成层,不能长粗,只能保持“婴儿时期的身材”,恰如俗话所说“笋有多大,竹有多粗”。竹壁自外向内,分为竹青、竹肉、竹黄三个部分,竹青含叶绿素呈绿色,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由此可见,竹子确实与树不是“一家人”,竹子还是属于草,我们可以把木本竹叫做“木质化草本”或“大草”。
竹子种类繁多,全世界有1700种左右,在亚洲—太平洋地区、中南美洲地区形成世界两大竹子分布中心。我国有500多种木本竹,是亚洲—太平洋地区竹子种类最丰富的国家。竹子有的低矮似草,有的高如大树。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小的草本竹,只有1—2厘米高,分布于法属圭亚那;生长在我国云南的巨龙竹,能长到45米高、30厘米粗。
作为木质化的草本植物,竹子有一些非常别样的生物学特性。比如,生长非常迅速,竹子是世界上长得最快的植物之一。我国经济价值最大的毛竹,最大日生长量可达1米多。
再如,竹子的开花周期长,很多竹子一生只开一次花,花开过后生命就会很快走向终点。这一点也和树的区别很大,木本植物在生命周期内,多次开花,花后继续生长。
此外,“木质化的草本”——竹材,在我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有成千上万种用途。鲜竹笋、竹笋干可以烹饪菜肴,竹秆可以劈篾,用来编织竹席、竹工艺品等,还可以用来制作家具、竹炭、纸张和建筑材料等。竹子的药用价值也很高,其叶和竹沥可以用来镇咳祛痰、清热降火。
(分别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西南林业大学副研究员,本记者吴月辉采访整理)《 人民日 》( 2023年02月22日 14 版)
竹笋和竹子的关系推荐文章5:
竹笋和竹子的关系推荐搜索词:
1.竹笋和竹子的关系是怎样的
2.竹笋和竹子的关系考公
3.竹笋长大了是竹子吗
本文标题:竹笋和竹子的关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