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没想到八旗竟然是这样的:从荣耀到枷锁,旗人的悲喜人生


  清朝的八旗子弟,曾是皇帝最信赖的战士,享受着国家的俸禄,住在专属的满城,仿佛是天生的贵族。


  然而,他们的故事却不是一部荣耀的传奇,而是一场漫长的困局。


  他们用一生的自由,换取温饱,可到头来,连这点保障也逐渐变成泡影。


  从铁血军队到温室花朵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时,它是满族征战天下的核心力量。


  八旗兵勇猛善战,冲锋陷阵,打下了大清江山。


  皇帝对他们宠爱有加,给他们稳定的饷银、补贴,甚至不愿让他们上战场,生怕损失了这支精锐部队。


  康熙时期,皇帝更是明确表示,打仗让汉人去,八旗兵只需在后方督战。


  然而,这种特殊待遇带来的后果就是——八旗子弟被牢牢地绑在了军籍上,世代为兵,不能经商、务农,连科举都被限制。


  皇帝担心他们汉化,甚至连听戏、学手艺都禁止。


  久而久之,八旗子弟成了一群被豢养的士兵,失去了谋生的本领,生活完全依赖朝廷的赏赐。


  人口暴增,吃饭成了难题


  清初八旗人口不过二十万,到了康熙末年,男丁就翻了一倍多,而军队的编制却没怎么增加。


  旗人家庭的生计全靠军饷,一人当兵,养活全家。


  可是,随着物价飞涨,旗人的日子越来越难过。


  乾隆时期的物价比康熙时期高了三倍,军饷却没怎么涨,旗人们入不敷出,生活开始出现危机。


  为了缓解压力,朝廷想了不少办法,比如让驻防旗人把军马场地租出去,收点租金补贴生活。


  但这些措施只能解燃眉之急,根本无法解决问题。


  皇帝的“补贴大法”,补得了一时,补不了一世


  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都曾多次拨款救济旗人,光康熙一人就赏赐过上千万两白银,每户旗人都能分到几百两。


  然而,这种“天降横财”让八旗子弟养成了依赖心理,认为只要窟窿够大,皇帝就会填。


  到了乾隆时期,甚至有旗人编造谣言,说皇帝要拨款百万两补贴八旗,结果弄得朝廷官员纷纷上奏,争着要多分点。


  最后乾隆不得不亲自辟谣,才平息了这场闹剧。


  即便如此,旗人的困境仍然没有改善。


  朝廷又想出一个办法:扩大兵额,把原本的一份军饷拆成两份,增加低薪的“养育兵”,让更多人能吃上这口饭。


  但问题是,这种拆分方式让军队战斗力下降,八旗兵越来越不堪一击。


  汉军出旗,八旗“瘦身”计划


  为了减轻财政压力,乾隆决定让部分汉军八旗脱离八旗编制,归入普通民户。


  这些汉军大多是入关后投靠清朝的汉人,甚至有些是三藩旧部,乾隆对他们并没有太深的感情。


  与其继续供养他们,不如让他们自谋生路。


  于是,乾隆朝共让22万汉军出旗,大大减轻了财政负担。


  太平天国战争,压垮八旗的最后一根稻草


  到了咸丰年间,太平天国战争爆发,江南财税断绝,清政府财政彻底崩溃,连养活八旗的基本军饷都发不出来了。


  青州的旗营欠饷十五个月,新疆的八旗兵甚至四年没领过工资。


  没有了朝廷的供养,旗人陷入了真正的绝境。


  旗人们开始变卖家产,甚至连当兵时的武器和官服都拿去典当。


  到了光绪年间,朝廷想给旗人发点补助,结果被张之洞一票否决:“这点钱杯水车薪,不如拿去搞洋务。”就这样,八旗子弟彻底成了时代的弃儿。


  八旗制度曾是清朝的基石,可最终却成了压垮旗人的枷锁。


  皇帝们想靠八旗稳固江山,却把他们养成了温室里的花朵,等到风雨来袭,连自保的能力都没有。


  等到清朝灭亡,八旗制度终于解散,旗人们获得了迟来的自由。


  但对于他们来说,这自由来得太晚了。


  有人说,八旗子弟是清朝的贵族,也有人说,他们不过是被制度束缚了一生的可怜人。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本文标题:没想到八旗竟然是这样的,用一生的自由,置换可怜的一日三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