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国际会议中心
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推荐文章1:白云新城将“北拓”打造总部经济集聚区,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拟“扩容”
日前,《白云新城云城中一路以北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广州市规委会上获得通过。位于泛白云新城地区、白云山西麓的这一片区将打造总部经济集聚区,增商业减居住,新增22块产业用地,商业商务用地增加10.57公顷,筑巢引进先进制造业、航空产业、轨道产业和企业总部,会议中心“扩容”选址也有意于此地。
居住人口减少0.96万人的同时,提高居住社区品质,增加区级科技馆、文化馆等设施,构建“15分钟生活圈”。增加6条山城通廊,增加3处公园,局部控高不超过20米,确保“看得见山”。
功能定位:强化宜居新城 打造总部经济集聚区
本次项目的研究范围位于白云新城北部地区,北至黄石路,东至白云大道南,西至润云路、花园路,南至云城中一路。项目范围面积为224.75公顷,设计AB2906、AB2907、AB2908、AB2804、AB2807五个管理单元。这些土地主要是土发中心5-8期收储用地,大部分已收储完毕,场地出于空置中。其余还包括萧岗村、江夏村留用地和已建成区域。
规划显示,白云新城当前的定位为“云山西麓的宜居新城”,广州主城区北部公共服务中心。优化后,将新增“总部经济集聚区”的功能,成为先进制造业、创新性企业总部集聚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
产业集聚:新增22块产业用地 引进先进制造业、航空产业总部
由于白云新城南部企业较为饱和,白云新城北部范围内降低居住比重,增加商业商务比重。
再通过细分用地,新增22块产业用地(总计30块可出让),用地面积达到22.9公顷(343.5亩),将引进先进制造业、航空产业、轨道产业和企业总部,落实总部经济,建设白云新城总部经济集聚区。
记者留意到,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的“扩容”用地也可能在此选址。项目规划有3处用地增加用地兼容性,待选址确定后再确定其性质为商业商务用地或意向用地,其中2个地块为综合医院选址意向。而另一地块意向正是会议中心扩容选址。该地块位于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北侧组团,现状为旧厂,用地面积4.91公顷。
宜居环境:增加6条山城通廊 部分区域建筑控高20米
“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是对广州城市格局的描绘,白云新城的设计优化方案也秉持“山城一体”的理念,通过山城视廊一体化、开敞空间一体化、慢行流线一体化,实现“山城交融”。在白云山西麓规划增加6条山城通廊,1条山景游线,增加过街设施,打通东西向通山廊道,连接白云山登山步道,形成山城一体游线。
优化后,该区域还增加3处公园(2个中心公园、1个滨水公园),增大萧岗站公园规模,增加多处社区公园,提高绿地使用效率,提升街区品质。
规划在确保白云新城和白云山视廊的基础之上,对控高进行了优化。整体遵循白云新城南低北高、东西低中间高的控制原则,考虑到建筑高度与经济性的关系,萧岗站组团建筑控高由100-120米调整为45-100米。控制望白云山视廊、云城北一路两侧区域建筑控高不超过20米,建筑高度由南向北逐渐升高,在萧岗站处达到最高。
交通配套:新增18条支路加密路网 规划10处兼容社会地下停车场
泛白云新城地区路网呈现“四横三纵”:纵向由白云大道、机场高速、空港大道组成,东西向由白云四线、华南快速、黄石西路、广园中路组成。轨道交通则现有地铁2号线、3号线,规划地铁12号线、14号线。
未来该片区建设大量增加,是否会加剧交通拥堵?影响评估显示,尽管控规调整后新增建筑总量3.79万平方米,但居住建筑规模降低,产业建筑规模增加,使得区域道路潮汐交通现象减弱,有利于提升白云新城地区的职住平衡,也有益于改善道路交通的高峰方向不均衡系数。
同时,“小街区、密路网”的规划提高了地区内部的交通微循环水平,总部街区路网密度达到14.09千米/平方千米。支路线位也得到优化,较原控规增加18条支路。
不过,该地区未来仍将面临较大交通压力,建议规划落实轨道交通线及站点,提高地区公共交通服务能力。并且结合棠溪火车站的建设和白云新城地块的出让开发,加快对外道路通道的建设,如打通白云一线、白云二线、新广从路快速化改造、白云大道南扩建等工程。
【记者】刘怀宇
【通讯员】穗国规宣
【校对】杨远云
【】 刘怀宇
【】 南方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推荐文章2:金螳螂 | 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国际会堂
“云山叠景,粤韵致景”,白云山西麓有一处尽显岭南园林特色的建筑群,高低错落绵延至云山,生机勃勃、姿态舒展,仿佛一曲展现中国气派、岭南风格、广州特色的凝固乐章。
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国际会堂”由何镜堂院士团队设计,以“云山叠景”、“青山入城”引入景色,结合挑檐、遮阳、庭院等岭南建筑特色,巧妙组织布局,演绎岭南新中式风格建筑风貌。
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不仅是丈量一座城市的尺度,也蕴藏着人们的“精神家园”。
——何镜堂
纽约第一大道、伦敦林荫大道、巴黎香榭丽舍大街……这些国宾大道作为城市形象闻名世界。在广州,我们找到了一条同款大道——白云大道,规划剑指打造国际化CBD,拥有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广州城市规划展览馆、广东省画院、白云文化广场等城市级大型公建,总建设量约200万㎡,将建设成为国际交往中心、城市枢纽门户、总部经济集聚区。
3月28日,商务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办“投资中国年”招商引资活动启动仪式暨广东专场推介。活动为各国投资者搭建合作共赢、共创共享的平台,让各方全面了解投资中国的新政策,更好把握投资中国的新机遇。国际会堂集高端会议、展览、宴会功能于一体,作为国内顶尖会议场馆,将有效提升广州的国际影响力,成为对外展示、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的一张靓丽名片。金螳螂承接了项目塔楼及裙楼部分,施工面积共计50000㎡,包含地下一层、一层、二层及二层夹层。
只有走近它,才能渐渐领略这一建筑佳作的风采与奥秘。国际会堂采用与岭南庭院结合、内外交融的会议建筑空间模式。在会议中心设置岭南园林,移步易景,缓解会议隆重和紧张的氛围,让人在会议之余感受岭南园林的悠闲趣味。
一层是核心会议空间,以“迎”为概念,体现秩序、礼制与序列。二层休息空间以“礼”为概念,表达出大国自信气度,庄重大方的空间氛围。三层运用“容”的概念,充分表达宴会空间的时代特性和精神。
国际会堂对标北京雁栖湖、杭州G20峰会、青岛上合峰会等,恰恰都是金螳螂曾经参与建设的,此次有幸参与其中,接手大体量、紧工期的项目,应对此类“事”,金螳螂自有一套“法”。
体量庞大的项目必须用严谨、有力的项目管理工具,金螳螂通过网格化、数据化、格式化动态跟踪等全方面保障项目高质量、按期交付。
缓步进入一层迎宾大厅,气势磅礴震撼!大开间通透至底,青瓷材质点缀的主墙一片青绿色,走近发现是由4组颜色相近却深浅不一的瓷片,通过序列排布,塑造每个瓷片单体均为流线造型,增添跃然眼前的流动感。
当宾客从两侧引入合影厅,一幅巨幅艺术品“绿水青山”映入眼帘。四周竖向造型的墙面给人稳固之感,又有列队欢迎之势,迎纳“群贤归至”。
东前厅引用岭南元素打造出庄重与序列感,墙面选取“翠峰春泉”为主题的画作,营造出现代化会议空间,同时体现广阔的精神气魄。
主会场不仅拥有长68.8米、宽39.7米、高11.85米的超大空间,设计细节更富巧思。顶面设计取材中国古典建筑“斗拱”、“升”结构,使得更加灵动,气势磅礴却又精致美观,有着浓重的中国味道。
贵宾室整体简洁大气,天花运用岭南传统纹样的元素,采用水晶琉璃相结合突出中心汇聚的视觉感。
国际会堂是典型的轴对称中式建筑结构,中心的对称轴是亘古不变的定海神针,基于此,金螳螂定准中轴线为装饰主控线。放线是理论落实至实地的第一步,线即形,只有入木三分的形,才能有灵动细腻的神。形有了,选材更为重要。项目部建立多处材料样板展示区,确保每款材料都有样可循。每个关键点筛选一个区域做1:1大样,迎宾大厅更是做三套方案备选……让业主、设计方做选择题而不是判断题,工人也能直观交底,降低质量风险。
迎宾厅入口1:1大样
样板段整体效果
过程中通过不断地更新、制作工艺样板,从而控制现场施工质量与品质,BIM建模作为样板先行的基础,提前碰撞出各类收口问题,将问题前置并解决!
项目对会议隔音及音响效果要求很高,项目部多次优化方案,多采用多层隔音棉、隔音垫、冲孔吸音饰面和吸声材料,再汇同专业声学专家现场多次复核实测,多措并举保证会议需求。
历经近300个日夜打磨,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新生而来,它将是广州跨越成为“国际会议之都”里程碑式的一步,金螳螂有幸参与、见证其中,一事成则事事皆能成,未来金螳螂将矢志奋斗,努力不断续写建筑与地域历史交融而生的新篇章。
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推荐文章3: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国际会堂全新亮相
日前,以“岭南意 世界语”为主题的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国际会堂2023年发布会?广州站成功举办。发布会上,白云国际会堂官方宣传片《岭南意 世界语》首发,用浓缩的镜头语言呈现国际会堂的空间设计、文化艺术、场馆设置、精细服务、匠心出品。市场营销团队从国际会堂多样的空间演绎、活动定制、匠心餐宴、国宾专业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立体式宣传推介,引起现场热烈反响。
白云国际会堂是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二期项目,由何镜堂院士团队牵头设计。
大会安排了岭南经典美食与非遗技艺体验之旅,整合广州在地特色食材及非遗资源,特设寻迹岭南“定制宴厨”美食旅程、露台烧烤、非遗体验区、粤剧表演,让与会宾客沉浸式体验国际会堂专业、优质的出品与服务,领略岭南文化的魅力。
以“岭南意 世界语”为主题的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国际会堂2023年发布会?广州站成功举办。
据悉,白云国际会堂是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二期项目,由何镜堂院士团队牵头设计,集高端会议、展览、宴会功能于一体,与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一期联合打造会议室超百间、客房超千间、容纳规模超万人、总体量超45万平方米的“百千万”国际一流会议会展综合体,依托岭南商旅集团“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产业优势,承接国际高端及各类会议,助力广州打造国际会展之都。
南方+记者 周人果
【】 周人果
【】 南方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推荐文章4:大湾区和她的伙伴们②丨上海口袋公园“进化论”遇见广州“功能叠加术”
口袋公园作为与市民距离最近的城市开放空间,深度见证每一个栖居地的生态温度。
在上海,以“花园”命名的口袋公园凸显了城市治理理念的跃升。在“公园城市”理念下,绿地的功能被重新定义,市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建设者”,为公共空间注入生命力。
在广州,自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服务于市民休憩活动需求的城市公园诞生起,口袋公园的面世总能带给市民不一样的想象。口袋公园面积虽小,却一直在做加法甚至乘法,成为幸福城市、绿美广州生态建设最灵动的诗篇。
★走进长三角·上海★
家门口有个“微度假”目的地
上海街巷的转角处,藏着许多“小而美”的惊喜——它们或是嵌在繁华商圈旁的“绿色客厅”,或是依托历史脉络打造的“记忆长廊”,或是连接邻里关系的“共享花园”。这些被称作“口袋公园”的微型空间,在推动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满足市民日常休闲、社交等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2024年底,上海以“见缝插绿”之力,将341座口袋公园纳入城乡公园名录,嵌入城市肌理,仅2024年便新增76座。
十多座口袋公园连成带
在寸土寸金的静安城区,一条始建于1923年的百年道路正书写着城市更新的诗意篇章。全长2公里的昌平路串联起曹家渡花园、溪梦园等十多座特色口袋公园,打造出上海首个“口袋公园带”。
曹家渡花园
上海市民章女士告诉记者,这几年上海的街角冒出好多小花园,四季能看到不同的花。“我家孩子就在附近上学,每天放学总要拐进去玩会儿;老人们喜欢在太阳好的时候在长椅上聊天。转个弯就能遇见美,让人心里暖暖的。”
作为上海首批以“花园”命名的口袋公园,曹家渡花园不仅是一场空间设计的革新,更是一次城市治理理念的跃升。2020年前,上海对中小型绿地的改造多停留在“景观提升”层面,随着“公园城市”理念的提出,绿地的功能被重新定义:它不仅是城市风貌的装饰,更是市民生活的载体。
曹家渡花园
曹家渡花园设计师、VIA维亚景观创始人孙轶家表示,最初他认为街头绿地和口袋公园的区别只是功能完善度,后来才意识到,后者必须融入城市更新的视角。曹家渡花园改造前名为“康余绿地”,仅是康定路与余姚路交叉口的一片普通绿地;改造后,以“花园”为名,植入亲子活动、休憩社交、园艺体验等功能,成为周边居民“家门口的微度假目的地”。
曹家渡花园的设计集中体现了“更新而非推翻”的理念。原址存在近2米的高差和半地下管理用房,设计师选择以“无障碍化”和“结构优化”破题。通过将台阶改为坡道,打造鹦鹉螺状的无障碍流线,既解决了地形限制,又让空间更具趣味性。“学生放学背着书包在这里绕行,回家的路变成了游园之旅。此外,设计团队保留了附近老居民遛鸟、聚集的场所,同时通过开放式边界强化与街区的互动。”孙轶家说。
曹家渡花园(陈庆辉摄)
未来,口袋公园的智慧化管理成为新方向。静安区已在部分公园推行数字化管理、AI巡检等智慧管理系统,计划将具备条件的口袋公园纳入数字化管理平台。“园林作为传统行业必须借助科技赋能,否则就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求。”上海静安园林绿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冯庆说。
在上海市长宁区苏州河边的一处街角,名为“镜花园”的口袋公园里,穿太极服的老人在雨廊下晨练;下午,带孩子的父母指着镌刻行星数据的地面做科普;适时的周末,“行李箱市集”则把公益摊位塞满弧形广场。这片曾经被三层灌木封锁的“失落空间”变成了“社区客厅”。
镜花园
贻贝(上海)景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艺术总监李昆带领团队将场地最高点改造为丘陵状儿童游戏区,既解决了高密度城区绿地排水难题,又让起伏的地形成为连接不同年龄层居民的纽带。“镜面廊架倒映着苏州河的波光与往来人群,铸钢雕塑《印迹》留下了历史的记忆。儿童活动区以‘宇宙空间’为主题,通过八大行星模型和互动装置,将科普融入游戏。”李昆告诉记者,面对高楼遮蔽的养护困境,项目突破传统绿化模式,选用海棠、三角枫等,搭配花境植物营造“春天海棠花开,秋天红叶片片”的植物意境。
开创“三维对话”机制
在推进城市更新进程中,如何平衡公共利益与民生关切?2022年《上海市口袋公园建设技术导则》和《上海市口袋公园管理指导意见》的出台,为口袋公园的建设提供了制度支撑,催生“共建共治共享”的创新实践。
昌平路口袋公园带的建设,通过构建政府主导、人大监督、市民参与的“三维对话”机制,开创了城市治理新模式。项目组在规划阶段即搭建起立体化民意采集网络,除常规渠道外,特别设立人大代表联络站。两年来收集的138件市民建议中,85%得到实质性回应,形成政府决策与民众诉求的良性互动。建设期间引入“市民观察员”计划,217名志愿者借助智能监测设备和专题告,推动15项优化建议纳入长效管理。
在口袋公园改造项目中,全过程人民民主成为关键法宝。从立项阶段的居民意见征集,到设计方案的共商共议,再到使用阶段的自治公约制定,形成完整的民主闭环。“当居民意见真正融入建设过程,公共空间就获得了生命力。”上海市长宁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王晔菲介绍,“华山新语”口袋公园的建设通过意见征集箱、设计方案公示等机制,让市民从“旁观者”转变为“建设者”,项目建设后更自发组成志愿服务队维护空间秩序。
记者在江苏路延安西路路口的“华山新语”看到,这座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为主题的口袋公园里,几位老人坐在弧形座椅上闲话家常,环形健身步道上年轻人慢跑而过,叶语亭旁的天桥电梯缓缓上升,载着轮椅上的居民穿过天桥……这些镶嵌在城市肌理中的“绿色明珠”,正书写着人民城市的幸福答卷。
华山新语
●上海市长宁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
让绿地“走得进来、坐得下来、乐得起来”
长宁区率先提出“公园城市引领示范区建设”,将全区视为一个完整的公园系统来营建。公园城市建设的核心,是让生态价值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活温度,这就需要每一位市民的智慧与参与。长宁区天山绿地口袋公园的改造颇具代表性:在老旧小区边缘开辟“绿色会客厅”,通过增设便民出入口,将居民步行时间从15分钟缩短为“零距离”,真正实现“推窗见绿、开门见园”的愿景。
作为上海中心城区,长宁的绿化覆盖率已处于较高水平,但如何让有限的土地资源焕发更大活力,让市民真切感受到“生态就在身边”,是我们始终探索的方向。传统绿地往往“看得见走不进”。2022年初《上海市口袋公园建设技术导则》和《上海市口袋公园管理指导意见》的出台,为城区生态建设注入新动能。曾经的“密闭绿地”,如今成为社区绘画课堂、老人休憩角、亲子游戏场,真正实现了“走得进来、坐得下来、乐得起来”。
★走进大湾区·广州★
城央有个小型生态湿地
从白云国际会议中心西南角走出来,灿烂的火焰木醒目标示着云憩里公园的存在。公园小巧精致,与旁边建筑的恢宏大气相映成趣。这座公园通过创新设计,实现了海绵城市建设、历史文化传承以及生态美化的完美融合,让白云新城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成为生态城市建设的经典范例。
山林地建起“海绵公园”
漫步云憩里公园,仿佛可以清晰听见城市的脉搏。触摸屏、智能充电凳、吧台……这些都市细胞带来满满现代感的同时,对原有树木的保留凸显了城市公园里难得一见的“野趣”。作为广州全市第一个山坡海绵公园,云憩里公园吸引了20余种鸟类、昆虫在此栖息,形成了一个城市中的小型生态湿地。
云憩里公园
云憩里公园主打一个“中看又中用”。在改造前,这片公园是一片荒废山林地,不仅滋生蚊虫,而且面临山体水土流失问题。改造中,建设单位融入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按照“零树木迁移,零土方外运,零雨水外排,外水多收集”的原则,结合山坡特有的地形地貌,因地制宜布置了植草沟、生态旱溪、雨水花园等多种海绵设施,系统化构建雨水收集系统,最大化实现雨水的汇流、下渗、净化和回用。公园的雨水径流经植草沟传输,经生态旱溪过滤,再汇入海绵泡池进行蓄滞和净化,其中一部分雨水还被用于绿化灌溉和车辆补充水源。同时,公园结合现状条件设置雨水收集口,还可以做到尽可能收集周边小区雨水径流,提高区域城市防涝韧性。
去年汛期(4—9月)广州全市平均降水量高达2342.0毫米,比常年同期明显偏多49.1%,打破历史同期最高纪录。在连续性强降雨天气中,云憩里公园以其出色的排水与蓄水性能,成功经受了暴雨的严峻考验。改造前后对比可见,改造前公园下方路面积水成潭,改造后下雨天已无明显积水,道路畅通无阻,“连带附近小区的雨水排放都解决了。”白云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云憩里公园
整体统筹,系统施策,让设施多元化,让文化可视化。多管齐下使云憩里公园成为白云区海绵示范基地,入选住建部广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典型优秀项目。
“口袋公园虽小,功能却不少,坡地自身的水土流失问题、附近一带的内涝问题、居民的休闲锻炼需求等,我们通过云憩里公园这个载体来一体解决。”工作人员介绍说,面积不算大的云憩里公园,设置了“场地系统分析”等多块展示牌,又建设了党群驿站,与白云国际会议中心旁的红色科教基地遥相呼应,实现了“海绵设施、景观设施、文化设施”共建、共享和共融,为城市添了新的风景。
在整个改造过程中,建设单位坚持不作大改动的原则,不但尽可能维持原先的土坡地势,还在保留原有乔木的基础上,内栽了近50多种耐水的岭南花草。随着公园的建成,这里已是绿树成荫,每天都吸引不少市民前来休憩游玩,“以前大家路过这里都径直走过去,现在有的市民会专门进来走走,周边幼儿园的老师也会带着小朋友们过来游玩。”工作人员介绍,附近来休闲的老人对公园的建成很满意,他们表示,从小就在附近居住,现在这里的变化真的很大,“现在我们亲近大自然根本不用走远,家门口就是绿色花园,让人心情很好,很满足”。
广州园林建筑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第七设计院院长谢丽仪表示,云憩里公园的建设,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为百姓做实事。其中有三点经验,一是一座“小”公园,解决城市管理“大”问题:内涝黑点(水土流失)、治安(闲置空地)和还绿于民(周边居民活动休闲的迫切需求);二是“零大树迁移、零土方外运、零客水外流”的低碳建设模式;三是海绵城市理念的落实,“公园+”管理模式的尝试。
CBD里出现“体育角”
口袋公园与城市生活的链接,体现在方方面面。不久前,天河体育中心在天河北路两个转角的过渡空间,变成了开放活泼的口袋公园。在绿树和灌木的掩映下,天蓝色的慢跑道环绕公园,长凳、遮阳凉亭点缀其间。这个地处天河北CBD的口袋公园化身为“体育角”——练滑板、沿着跑道夜跑、使用健身器械的街坊,在这个都市角落里各得其乐。有跑友感觉,相比跑柏油马路,塑胶跑道对关节更友
本文标题:白云国际会议中心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