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帖原文及解释推荐文章2:颜真卿《寒食帖》

  寒食帖原文及解释推荐文章3:苏轼写下的千古绝唱《黄州寒食帖》,竟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苏轼的《黄州寒食帖》网络资料


  苏轼的《黄州寒食帖》,是其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这部作品与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共同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


  行书追求书写时的即兴,不受控制的情感流露。如何鉴赏苏轼的这部书法作品,光明网邀请到了著名书法家吴震启,为大家解读《黄州寒食帖》。


  著名书法家吴震启 光明网记者刘希尧/摄


  谈创作背景


  1080年,苏轼因政治对手的诬告,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团练副使在宋朝是个闲差,因此苏轼在精神上郁郁寡欢,生活上穷愁潦倒。于是,在苏轼来到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他把心中的伤感和悲痛倾泻到笔端,写出了著名的《黄州寒食诗帖》。


  谈作品赏析


  一:从内容上看


  北宋著名书法家黄庭坚对此诗做出了评价:“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言下之意,东坡的这首诗和李白的很相似,即使李白在世,也未必能写成这样。吴震启表示,因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重大事件发生,人生也有着不同的际遇,那么诗人的才华和感慨也都不一样。所以,从内容上看这个评价很高。


  从书法角度来看,黄庭坚称:“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这句话就说明了,真正的艺术精品是再一而不可再二,甚至是不可复制的。黄庭坚的这个评价,可以看出东坡诗的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恰恰是中国传统文人和中国书法的核心所在。因为如果把书法看成一个载体,那它所承载的精神、情感、才华、乃至的修养、内涵到底有多丰沛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历代的书法家,无一不是能诗、能文的人。


  而相对于今天来说,我们则缺少了原创。如果和历史去做一个时代的比较,那么今天很可能就是一片空白。所以东坡这个作品具有当初的意义和现实的意义,这就是深远的历史意义。它对我们今天的创作正好是一面旗帜,又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思考。


  著名书法家吴震启光明网记者刘希尧/摄


  2、从书法上看


  从书法上仔细分析,吴震启认为有几个点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一:写的非常潇洒自如。尽管他的情绪波动很大,但你看他的字有大有小、有高有低、有肥有瘦、有宽有窄、有斜有正,用笔既有中锋又有侧锋,把所有矛盾点放到一起,就能用线把它串起来。这根线就是它的情感,串起的这些字可以称作字字玑珠。


  二:节奏美。一般人录自己的诗,写一两首,基本风格都是一致,起伏感没有那么强。东坡写这个作品,是随着他的情绪变化,开始沉稳,越写越激动,写到中间部分,就已经出现了高潮。他的情绪一激动,他的字也大了,开始饱满、恣肆,但是到了最后收尾,又开始慢慢恢复平静。这正好是有一个起伏感,说明诗人不仅情绪上达到了波澜壮阔的境地,他的理性更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整首诗都能看出东坡当时的窘迫感,因为经常被贬,他生活的也非常艰辛。“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我特别珍惜春天,但是春天去了,不容我珍惜他。在这里,这个春不仅指时间自然的春,还有东坡大好年华、大好的政治春天去了,这对诗人来说是一个冰点,是一种心如死灰。“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这句则看出,东坡想回朝廷,但水很深回不去;想回老家 ,家又在万里之遥。最后他只能绝望地说:“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东坡在最痛苦、最冰点的情况下创作了此诗,所以他的节奏美并不是刻意的,而是随着他情绪波动自然而然形成的。


  综合来看,这个作品既写的天真烂漫,情感又恣肆汪洋;既有汹涌澎湃的情感波涛,又有高度把控的理性。这个作品不仅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从书法上来讲,绝对是千古绝唱,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名不虚传。(光明网记者庞聪 刘希尧)


  寒食帖原文及解释推荐文章4:寒食节趣聊《寒食帖》

  今天是寒食节,老徐就来个不正经的趣聊寒食贴。


  趣1 一个“倒霉”文人的朋友圈


  公元1082年寒食节,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现在黄州的东坡“老先生”(见后附冷知识1)迎来了在黄州的第三个寒食节,人生低谷的诸多不顺,外加连绵凄厉的春雨,使窝在临皋亭小屋里的东坡先生心情格外失落,看着外面不停的寒雨,老先生掏出纸笔写了首“打油诗”:"我都来黄州三年了,每年春天都留不住,今年雨水多得跟秋天似的..."(原文后附)。但是谁能想到这随手发的"朋友圈",后来竟成了“爆款”名作呢?


  趣2 字越“丑”越值钱?


  东坡先生当时用的纸可是特别普通的,就像我们现在用的“A4打印纸”(见后附冷知识2)。字呢,写得“歪七扭八”,有的字突然写得老大,比如"哭途穷"三个字比前面大三倍。更绝的是他还直接在诗里涂改,就像我们现在发微信打错字当场修改。可偏偏这种"草稿体",后来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趣3 吃货的寒食节


  东坡先生可是个吃货,可在当时,老先生的生活也十分困苦,好的冷饭是吃不上了,只能凑合一下。他在诗里抱怨:"破灶台烧着湿芦苇,锅里煮着野菜叶子"。当然,按现在的专家们考证,他说的野菜可能就是蕨菜、竹笋这些很普通的蔬菜。怎么样,这个寒食节不好过吧?


  趣4 流浪的书法神作


  东坡先生的寒食贴可以说也像它的主人一样命途多舛,先是被宋朝皇帝收藏,后来被乾隆盖满"点赞"(见后附冷知识3)的印章,又在火烧圆明园的时候流落民间,民初又被卖给日本,还差点毁在日本关东大地震里,所幸在1948年被民国政府的外交部长买了回来,但又伴随战火被迁到台北。隔着海峡望着自己的出生地。


  趣5 为什么我们还要看它?


  说到底,《寒食帖》就是个古代文艺老年青的吐槽日记。但它告诉我们:人生低谷时写的字可能比得意时更动人。就像现在年轻人压力大了发微博,苏轼千年前用毛笔写的"emo文学",反而成了最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


  附上《寒食贴》图片(非高清),有需要完整19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馆高清完整版的可以留言。


  小知识


  寒食节=古代"禁火日"。有纪念介子推之说,有“新火”说。


  冷知识


  1、老先生:苏轼写《寒食贴》的年龄在46-48岁,这个年龄在古代已经是知天命的老年了。所以几年前在他40岁左右写《江城子 密州出猎》的时候便自称是“老夫聊发少年狂”了。


  2、A4打印纸:《寒食帖》的尺寸(仅苏轼书写部分)基本和A4纸横着尺寸差不多。《寒食贴》横34.2厘米,纵18.9厘米。A4纸长29.7厘米,宽21厘米。


  3、点赞:乾隆的老毛病了,写字盖章。


  附


  寒食贴诗原文: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寒食帖原文及解释推荐文章5:苏轼的《寒食帖》究竟好在哪儿?

  苏轼《寒食帖》 横34.2厘米,纵18.9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


  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四十五岁,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被关入监牢百余天,后贬谪黄州任团练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穷愁潦倒,第三年四月,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作此两首寒食诗,书写此卷的时间大约在翌年,或元丰七年离开黄州以后。


  苦难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苏轼在黄州不仅写出了被誉为天下三大行书之一的《黄州寒食帖》,还留下了《赤壁赋》等传世美文。


  宋人尚意,文人写字写得很潇洒,强调真性情。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苏东坡排名第一。我们下面要讲的是苏轼下放到黄州这段时间所写的诗稿《黄州寒食帖》,这件作品现在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苏轼《寒食帖》局部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意思是,我到黄州,已过了三个寒食节了。寒食对苏东坡而言意义非常特殊,是一个不趋附潮流的人,在表达自己对生命的领悟过程。“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非常自在,它以最平白的口吻开头。其实文学从这么简单的东西开头,不要怕后面没有伟大的东西,问题在于你怎么来布局、安排,苏东坡几乎拿起笔来就随意写了。


  作为书法,《黄州寒食帖》被称为苏东坡传世书法的第一名,也是中国行书里最受赞赏的。苏东坡的伟大,在于他让你觉得艺术创作就是真性情,只要你有真性情,就可以写这样的字,也可以写这样的诗。


  “年年欲惜春”,每一年到寒食节这个时候都想惋惜——春天要过完了,可是“春去不容惜”。我们注意他重复这个“春”字。


  “今年又苦雨”,今年雨下得特别多,“两月秋萧瑟”,“两月”就是阴历三四月的时候,寒食节的前后,这两个月像秋天一样非常萧瑟,不像春天。因为一直在下雨,有一点阴森森的感觉。


  “卧闻海棠花”, 他躺在床上看海棠花,“泥污燕支雪”。“燕支”是美丽的红色颜料,女人也用它来化妆,雪是白色,海棠花有红色有白色,花瓣掉在泥土里,被泥土弄脏了。


  我们注意“花”和“泥土”在这里象征着四十五岁前后两个不同的苏轼。四十五岁以前的他像花一般的瑰丽,四十五岁以后他浪迹天涯,像泥土般的卑微。美丽和卑微是可以和解的。他要转化了,他用花跟泥来做一个心情上的领悟。


  苏轼《寒食帖》局部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这个是用庄子的典故,庄子说:“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就是有人把船藏在山谷当中,可是夜半忽然发现船不见了,因为潮水一直涨一直涨把船给带走了。庄子的意思是说,把东西带走的是时间,没有一个东西比时间更厉害,它会把所有的东西偷走。这也是苏轼用庄子典故的意义所在。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觉得自己原来还很年轻,还是少年,可是怎么生了一场大病,头发都白了。这个病当然指的不是生理上的病,是讲他坐了一次牢,对他而言是一场大病,出了牢以后头发都白了。在“病”之前他写错了一个字,就点了四个点,告诉你写错字了。所以草稿的这种自在性跟唐代书法的严格性非常不一样,就是他非常随意,高兴怎么写就怎么写,写错了就修改,然后让你再看到。


  苏轼《寒食帖》局部


  上面是《寒食帖》的第一首,第二首的开头是:“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语言还是非常的白话。因为一直下雨,春天的江水好像要涨到房间来了,他就住在江边嘛。“小屋如渔 舟,蒙蒙水云里。”说他的小屋子像一个渔船一样,被一片水雾包围。


  “空庖煮寒菜”,大概有点饿了吧,就跑到厨房去找一点冷菜来吃,因为寒食节不能够煮热的菜。可这里的“寒”其实是一个心情,“空”也是一个心情,空的厨房里面只有冷的菜,其实是一个心境,好像热不起来了,好像所有的热情在这个时候变得好冷。


  苏轼《寒食帖》局部


  “破灶烧湿苇”,破破烂烂的炉灶,要想煮一点菜的时候,芦苇、柴是湿的,因为下雨下了太久,所以烧不起来。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感觉到这都是我们讲的宋代的意象:空庖、寒菜、破灶、湿苇,好像都是发霉的感觉。


  “那知是寒食”,他说他其实过日子过得根本不知道今天是哪一天,因为他不做官了,已经被下放了,所以今天是礼拜几有什么关系,反正也不上朝了。


  “但见乌衔纸”,看到乌鸦嘴巴咬着一张烧剩的纸钱的纸灰飞过去。这个画面很惊人,因为寒食节在清明前后,所以清明节扫墓以后烧纸钱会有剩下的纸灰,乌鸦飞过去的时候,嘴巴里咬着那个。写到 “乌衔纸”的时候,毛笔的笔锋变了,像刀子一样很锐利。因为他其实这个时候非常痛苦,这是悲哀的一个心情。写到“破灶”的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种落寞、敦厚,可是写到“衔纸”的时候,他是非常锐利的。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这个卷子在书法上受到非常的推崇,因为很少书法家从毛笔的笔尖到笔根全部用到。


  “君门深九重”,这里有一点像回到孩子的天真去写字了。“衔纸”那个笔划的尖锐,直接这样拉下来,而这个拉下来后面跟了一个“君”字,大概真的就是跟他最有关系的,他一直觉得对宋代忠心耿耿,一直希望宋代好,在王安石变法的时候,一直论辩新法得失。


  苏轼其实不是不同意王安石,他觉得王安石太急,这样的话新政会让老百姓更辛苦,因为要交那么多的税,老百姓会受不了。你虽然要国家富强,可有一个原则是老百姓日子要过得去,如果国家富强,老百姓都活不下去,变法还是很难推行,他的争辩其实重点在这里。


  然而当时的皇帝急于要变法,希望能够国家富强,所以当然就把他下放贬官。这个时候他内心对这个“忠心耿耿”其实有很大的矛盾,可是对于儒家一分子来讲,尽忠是重要的事情,所以他说“君门深九重”,“君门”是说一个知识分子尽忠于皇帝。可是皇帝这个时候不见他,因为他已经犯法了。“深九重”是见不到,好像在九重天上,所以他无法尽忠。


  苏轼《寒食帖》局部


  接下来他想说那我就尽孝吧,可是“坟墓在万里”。他爸爸的坟墓在四川,所以他连清明节回去都不行,对父亲的孝道也无法尽到。因为过去的人觉得清明节你要回去扫墓的,所以他看到“乌衔纸”的时候,他的笔画变了,是因为有一种凄凉的感觉。


  “也拟哭途穷”,“途穷”,就是道路到了尽头。觉得生命到了这样的状态,很想学着魏晋竹林七贤的阮籍,走到没有路可走的地方坐下来大哭。可是好像觉得连哭都哭不出来,因为“死灰吹不起”,自己的心境已经一片死灰,根本没有任何激情了,连哭的激情都没有了。


  从书法美学看苏东坡的性情


  石压蛤蟆体


  苏东坡的字当时被很多人笑,说好像石压蛤蟆。他自己也这么认为,说我的字像石头压死一个蛤蟆,扁扁的。一般人看不懂苏轼的字,觉得这种字很容易,我也会写。可是黄庭坚就说这种字简直美得不得了,因为它是率性而为,所以它是最难的。


  美学当中最难的是自然而不做作,这个书法难的不是技巧,而是难在心境上不再卖弄。写诗不卖弄,写字也不卖弄,写得丑丑的, 有什么关系呢?就像刚才说他被一个流氓打倒在地以后,忽然完成了一念之间的转换,这个时候他多么渴望做一个完全平凡的人,一个不被人家招惹的,也不招惹别人的人。


  棉中裹铁


  上面介绍了《寒食帖》的两首诗,毛笔的运动,那种不再表现钢锐的,或是工整的柔的美学,里面含着很大的力量,我们叫“棉中裹铁”,外面看起来软绵绵,可是里面有刚硬的东西。大概在整个中国的美学里,不管是舞蹈、身体,还是书法、绘画,都是在讲这个东西,就是让里面有一个刚硬的东西,可外面是可以柔和的。苏轼的书法,在这一幅里发生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不再像他以前写的那种很卖弄性的线条。《寒食帖》写得非常惊人,我觉得几乎像一个人脸上的表情。


  乐观豁达


  “右黄州寒食二首”,苏东坡写到这里,连签字都没有签,就结束了这样一个诗稿。它是一个创在中年非常重要的心境的转变,从这个之后我们会发现苏轼有更大的包容跟豁达,他此后的命运没有比以前更好,不断被贬官。


  每一次的贬官都是皇帝对苏东坡的惩罚,可对苏东坡来讲是人生难得的赏赐,因为不贬官还不会到这些地方。所以他把每一次的贬官当作一个很快乐的东西,到了广州就说唐朝以后宰相没有被贬过五岭以南的,他破纪录了,所以很高兴。皇帝就很生气,于是把他贬到海南岛,再往南一点。苏轼每到一个地方都在发现新东西。到了广州,人家觉得这是活不下去的地方,他却写信说荔枝很好吃,“日啖荔枝三百颗”,他一直在生活里发现活着这么好,实际上真要活得好是不可能被惩罚的,他把惩罚变成了祝福。一个外在客观的惩罚,如果你自己有一念之间的转变,你会发现没有事情是悲苦的。


  到了海南岛,他认识了一些当地的原住民,看他们怎么编织,他在文章里做了好多记录,有趣得不得了。所以你会感觉到他的生命一直在开阔,每一次都发现生命还有很多记忆。这样一个生命形态,使我们今天会发现,文学史上的苏轼是一种乐观的心态、一种开阔的个性,他树立成一个生命的典范,这个生命典范让你知道其实文学重要的是活出自己。


  

  蒋勋,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福建长乐人。生于古都西安,战后举家移居台湾。自小成长于台北大龙峒,他认为自己的母语是西安的地方方言。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


  (内容于网络,仅限分享交流)


  寒食帖原文及解释推荐搜索词:

  

  1.苏东坡寒食帖原文及解释

  

  2.寒食帖原文及解释拼音

  

  3.寒食帖原文及解释主要内容概括

  

本文标题:寒食帖原文及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