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推荐文章1: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推荐文章2: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推荐文章3:《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详细解读《道德经》46
轻装疾进向光明
〈原文〉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注释〉
有道:明道,遵循道。
却:退却。
走马:战马。
以粪:用于耕田。粪:形容耕田。
无道:不明道,背道而驰。
戎马:战马。
郊:郊野。
祸:灾难。
莫:没有。
咎:罪过。
欲得:贪得无厌。
足:满足。
常:长久。
〈译文〉
如果天下大道畅行,战马就会退役去耕田。
如果天下背道而行,战马就会在郊野生子。
天下最大的灾难就是不知足,
天下最大的罪过就是贪得无厌。
所以,知道满足的这种满足,才能真正长久的满足。
〈解读〉
本章主要是以国家战争为例,阐述生活中修心为道,做到知足,知止,不贪得无厌的重要性。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天地间,“有”提供的只是工具,“无”产生的才是功用。道坚守无的根本,做到无我无为玄德,生养万物,产生了天地大用,这就是天之道。
修心为道,明白道,效法德,尊道贵德,人生就能体悟到无、无我的本质。遵循天之道,坚守无的根本,做到无我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就能体现生命存在的意义,创造出人生的最大价值。如此,大道就能在天下畅行。
世人受滚滚红尘诱惑的遮蔽,就会迷失自己的本心,体悟不到生命的无、无我本质,颠倒认知,产生了自我。自我则私心私欲而有为,背道而驰,如此,天下背道而行。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如果天下大道畅行,人们都会遵循天道。君王遵循天道,就能体悟到无、无我的生命本质,做到无我无为来领导国家,处无为之事,没有私心私欲,公平,包容,慈爱,善利万物而不争,以百姓心为心,时时处处以天下为己任,以百姓利益为重。君王没有了自我贪欲,就不会为了满足贪欲而发动对外扩张掠夺的战争,国家没有了战争,天下太平,百姓休养生息,军队的战马也就派不上用场,军改民用,战马用于农耕。
如果天下无道,君王不明道,体悟不到生命的无、无我本质,就会自我。自我则私心私欲膨胀,贪婪享受,贪得无厌。为满足自我贪欲,就会发动掠夺战争。“春秋无义战”,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火连连,攻城略地,为土地,为人口,为宝物,为面子,都会轻易发动战争,百姓因此生灵涂炭。战争频繁,战马必须长注郊野备战,母马也只能在郊野生小马。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大到国家,小到个人,为什么灾难重重,亡国丧身?根本原因就是不明道而违背天道。
不明道,就不能体悟无、无我的生命本质,颠倒认知而自我。自我者,生活中表现出争名夺利的功利心,争强好胜的虚荣心,不知足的贪欲心。自私自利,自傲自大逞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争名夺利,勾心斗角,损人利己。人生不知足,贪得无厌。
好比“舍得”的道理,人人都明白有“舍”才有“得”。明道者无我无为,勇于“舍”,一直在舍,反而成就了一生辉煌。
不明道者,不敢“舍”,不敢无,反而是一直在争,在求,不知足,贪得无厌,把物质名利作为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身、心都填得满满的,看似富有,实际上人生已成为物质名利的俘虏。一生忙忙碌碌,生命耗磨在名利,虚荣,贪欲的纷扰,烦苦,纠缠,争战之中,充满灾难和危险。自己反认为很聪明,很富有,到头来一场空,一无所得。
“知足之足,常足矣”。物质名利只是人生赖以生存的工具,不能创造人生的价值,人生穷于追逐工具,只会迷失人生存在的意义。做到无我无为,就是遵循天道,才能创造出辉煌的人生。
生活中,面对物质名利,怎么办?做到无我无为,发挥无为的人生大用,顺应天道的自然馈赠,不求,不争,不贪得无厌,知止,知足。则知足常乐,知足不辱,知足者富。知止知足方能长久。
志向
(注:本文为原创,图片来自网络,如有,请告知删除。)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推荐文章4: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推荐文章5:《道德经》46章原文解析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老子在此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状态。“天下有道”时,社会秩序井然,人们安居乐业,战马都被用于耕种,回归到和平生活的用途上。这象征着一个和谐、稳定,以民生发展为导向的社会。此时,人们注重的是生命的自然成长和生活的安定,没有战争的纷扰,一切都顺应自然规律发展。这种状态体现了老子所倡导的理想社会模式,政府无为而治,百姓自得其乐,社会资源合理地用于人民的生产生活之中。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老子深刻地指出了社会乱象的根源在于人的欲望。过度的欲望是一切罪恶的源头,不知满足会引发各种灾祸。当人们贪得无厌,总是追求更多的财富、权力等,就会陷入欲望的深渊,从而引发争斗、欺诈等不良行为,破坏社会的和谐与安宁。“欲得”会让人失去理智,做出错误的选择,最终给自己带来痛苦和灾难。老子通过这几句警示人们要克制欲望,懂得知足,保持内心的平静与淡泊,这样才能避免陷入困境。
本章整体表达了老子对社会治理和个人修养的深刻思考。从社会层面看,有道与无道的对比,揭示了和平与战乱的根源在于统治者是否遵循自然之道。从个人角度,强调了克制欲望、知足寡欲的重要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因追逐过度欲望而迷失自我、陷入困境的例子。比如一些人盲目追求物质财富,不顾道德和法律,最终身败名裂。而那些懂得知足的人,能够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内心平静且快乐。这一章启示我们,无论是治国还是修身,都要遵循自然规律,克制欲望,追求内心的富足与安宁。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推荐搜索词:
1.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原文及译文
2.道德经第四十六章感悟
3.道德经第四十六章拼音版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