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推荐文章1:关东军司令部旧址

  关东军司令部旧址见证了东北的沦陷与光复,也见证了日本法西斯的疯狂与灭亡。该建筑原为东洋拓殖株式会社奉天分店,建于1922年。“九一八”事变第二天,日本关东军司令部由旅顺迁到东洋拓殖株式会社奉天分店。1932年,关东军司令部迁往长春后,该建筑重归东洋拓殖株式会社奉天分店使用。


  关东军司令部旧址(地址:中山路101甲)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投降。9月2日,在沈苏联红军和日军代表在东拓奉天分店举行了受降签字仪式,正式解除了日军武装。现为沈阳市总工会办公楼,2013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沈阳日


  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推荐文章2:回望“九一八”:拥兵三十万的张学良为何不敢抵抗只有万把人的关东军?

  今天是“九一八”事变爆发91周年纪念日。九十多年过去了,很多人还是不明白:为什么仅有一万多人的关东军,面对兵力是其二十多倍的中国东北军,敢于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


  日军炮轰位于沈阳的中国东北军北大营


  “九一八”事变时


  中国东北军和日本关东军兵力对比


  中国东北军


  张学良的东北军前身为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军队,因其总部在奉天(今沈阳),称为奉军。1920年后奉系势力扩张到关内,并于1926年春占领北京,1927年张作霖自命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摄行大总统职责。1928年春夏间,奉军被北伐军打败,退回东北。6月4日张作霖在由北京返回奉天途中被炸身亡,其子张学良于6月19日就任奉天代理军务督办,7月2日出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接统奉军。经过与南京国民政府近半年的谈判协商,1928年底张学良决定东北“易帜”,服从南京政府。12月31日,国民政府任命张学良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驻沈阳。奉军随即被改编为东北边防军,简称东北军。


  东北军在训练


  1930年中原大战后,东北军成为国民党中央军以外旁系中最强大的武力。1931年5月根据国民政府陆军编制改编后,东北军取消了军和师的编制,以旅为平时最大编制,分国防军和省防军。国防旅每个旅辖3个步兵团,及炮兵、骑兵、通讯兵各1个连,相当于国民党中央军的一个师;省防旅辖2个团。共有国防军步兵25个独立旅另一师(3个旅),骑兵6个独立旅另一师(相当于旅),炮兵3个独立旅;省防军步兵3个旅,骑兵2个旅。另有空军5个航空队、飞机260架;海军2个海防舰队、1个江防舰队,共有大小舰船20多艘,总吨位约3.22万吨,海军陆战队3个大队。总兵力约30万人(亦有26万人之说)。日方资料认为东北军总数44万人,是将各省警察甚至民团都算进去了,不足为信。


  1931年6月,由于日本策动石友三倒戈,东北军调步兵6个旅、炮兵2个旅,约6.5万军队进关讨伐石友三。连同中原大战时入关留在华北的部队,至“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军在关内的兵力约为11.5万人,在关外的兵力近19万人,其中辽宁驻军7.5万人,吉林驻军8万人,黑龙江驻军2万人,热河驻军1.5万人。


  张学良和东北军将领


  日本关东军


  日本关东军是日本陆军驻扎在中国东北的一支军队,是近代日本陆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05年,日本侵略者为巩固其在中国东北南满地区的殖民统治,将辽东半岛改名为“关东州”,派遣两个师团4万人的兵团进驻“关东州”及南满铁路附属地,在辽阳成立了关东总督府,总督府内设陆军部,驻旅顺。次年9月1日,总督府改为都督府。1907年开始,日本在“关东州”驻扎有1个师团和6个铁道守备大队的兵力。


  1919年4月12日,日本将关东都督府改为关东厅,以原关东都督府陆军部为基础,另组成关东军司令部,立花小一郎中将被任命为关东军首任司令官,直接隶属于天皇。关东军与台湾军、华北驻屯军、朝鲜军并称为日本的“海外四大兵团”。“海外四大兵团”是日本陆军“军”的另一种形式,编制、级别都不固定,用现在的术语就是“军队集群”(如苏军驻德集群),下设师团或旅团。


  位于旅顺的日本关东军司令部


  “九一八”事变之前,驻中国东北的日军部队为:陆军驻扎师团(第二师团)近5000人,独立守备队4000多人,旅顺重炮兵大队,宪兵分遣队500多人,飞行队240人等。


  以上总兵力,日方说是1.04万人,中方估计在1.5万人左右,也有说2万人的。中方的统计包括铁路附属地内的日本武装警察3000多人。另外,一般都没有把“在乡军人”计算在内。“九一八”事变之前,东北各地有日本侨民20万人。所谓“在乡军人”,是日本退出现役的军人和预备役军人等,他们都受过正规的军训或参加过战争,日本军部有计划地把他们安置在“满铁”沿线工作。1931年9月8日,日本关东军发出密令,各地“在乡军人”到沈阳、长春等地集中,应召者近万人。他们与日本武装警察一道,直接参加了“九一八”事变中的军事行动。因此,“九一八”事变时在东北的日本武装力量实际上在3万人左右。但这与当时东北军的总人数相比,仍是绝对的劣势。


  另外,事变当时在渤海和黄海的日本海军部队为第二遣外舰队,其任务主要为担任长江以北及东北沿海的警卫。


  “九一八”事变后设于沈阳的日本关东军司令部


  看看双方的阵容,任何人可能都想不通:日本关东军仅凭1万多人怎么就敢挑起“九一八”事变?这就要从1929年的一次事件说起……


  “中东路事件”对“九一八”事变的影响


  说到“九一八”事变,就不能不提“中东路事件”,因为这件事对“九一八”事变造成了直接影响。


  1929年5月发生的“中东路事件”,是当时中国东北当局与苏联政府驻哈尔滨领事馆就中东铁路(原名东清铁路,民国以后称“中国东省铁路”,简称中东铁路)发生纠纷并引发的武装冲突。这次事件的结果是:东北军损兵折将,一败涂地,满洲里等重要城市失守。


  中东铁路满洲里站


  “中东路事件”是“改旗易帜”后的张学良所经历的第一次惨痛失败。东北军死伤及被俘人员9000余名,苏军仅伤亡800余人。其实,当时东北军许多将领都不同意打,“辅帅”张作相就是其中反对最强烈的一位,他对张学良说:“我看用全国力量对付苏联,也未必能打胜,只凭东北军去打苏联能行吗?恐怕收不回中东路,反而惹出麻烦,也要防止日本人乘机捣乱。”可是张学良觉得张作相把困难想得太多,劝张作相:“根据多方情况,苏联决不能在远东作战,收回中东路会马到成功的。”那时张学良血气方刚,很想有一番作为,自恃东北军兵强马壮,也没把苏军放在眼里。可事实证明张学良把困难想得太少,张作相的判断后来都不幸料中。张学良晚年谈“中东路事件”说:“那时候,可以说是我大胆的作风。当时我想要树立自己的权威,总要把日本打败,或把俄国打败。那时,我不自量力,很想施展一下子。” “打得那个惨呐,有一个旅整个全灭了,是一个姓韩的当旅长,整个全灭了呀,团长自杀的自杀,阵亡的阵亡,全军覆灭,都没有了。”张学良所说的韩旅长叫韩光第,他的第十七旅全军覆没;另外,梁忠甲的第十五旅,在满洲里全部被俘。


  被苏军缴获的东北陆军第十五旅督战队旗


  “中东路事件”对张学良的打击太大了。在“中东路事件”之前和之后,张学良判若两人。才刚刚30岁的少帅心中有这样一个顺理成章的比较:东北军打不过苏俄军队,而日俄战争中日本又打败了俄国,按照A大于B,B大于C,则A肯定大于C的简单数学公式,那东北军肯定不是日军的对手。而更要命的是,偏偏日本人也是这样认为的。密切关注东北战局的日军,通过中东路一战得出两个结论:一是认为苏军“未来令人可畏”,其作战能力“不可低估”;二是认为东北军“简直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日本陆军的“暂避苏联、先打中国”的“南进”主张急速抬头,而觊觎苏联远东地区的“北进”派不得不按下暂停键。由于东北军的表现不佳,日本关东军参谋石原莞尔奉命完成了《关东军占领满蒙计划》,狂妄地宣称,对付张学良,都用不到真剑,只要用竹刀挥舞一下,就能把他击退。


  不抵抗主义


  成就了日本关东军的军事冒险


  人们经常说的一万多日本关东军PK三十多万的东北军,也不完全准确。因为在“九一八”事变前,东北军步兵精锐和大部炮兵分布在平津及河北、察哈尔一带。东北军留驻东北的虽有步兵12个旅、骑兵3个旅、炮兵1个旅和省防旅,人数有19万之众,但装备都较关内精锐部队差,尤其是省防军,一个旅的作战能力抵不上国防旅的三分之一。而且兵力部署过于分散,难以形成有效的战斗力。东北军19万人部署在南起山海关北至满洲里的东北广大地区,没有布防重点。


  被日军占领的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


  而日军的主要力量则都集中在以沈阳为中心、以南满铁路为线的地区内。占据交通要冲,便于迅速前出。并且,驻附近的日本海外兵团之一的朝鲜驻屯军可迅速增援。


  《解决满洲问题方案大纲》认为:“对满洲的张学良军,开战之初即予以严厉打击,以摧垮其战斗意志为根本方针。开战后短期内集结全部兵力于奉天,以全力进行决战。在一夜之间占领奉天,在列国干涉尚未开始以前,必须迅速完全占领预定地域。”参与制订该方案的人员从一开始即认为:“必将采取军事行动。但在20万张学良军的包围下,1万日军以寻常交战方式不能与之对抗。倘至事态紧急,一触即发之际,如不抢先发动攻击,断难取胜。”石原更认为:“如今正是日本兴亡关头最关重要的天赐良机,确信不致扩及满洲以外即可收拾时局,以周密计划与闪电行动断然予以实行。”


  因此,日本关东军从一开始就采取突然袭击,迅速占领要点,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式,以弥补与中国东北军在兵力上的差距。


  日军占领吉林东北军军械厂


  国民党政府对日本侵略东北的行动一再妥协退让,蒋介石在1931年7月间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而此时的张学良,早已不是刚刚接掌帅印、执政东北的那个血气方刚、踌躇满志的少帅了。面对日本关东军的咄咄攻势,他不敢应战。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张学良也想保存实力,以便在军阀竞争中有足够的本钱。加之张学良对于日方行动判断完全错误,直到事发当晚,他仍判断日本只不过是“制造摩擦”,严令东北军各部“不准抵抗,后果自负”。9月18日事变发生当夜,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公署中将参谋长荣臻根据张学良之命,命令东北军“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次日(9月19日)张学良在北平协和医院对天津大公记者谈话时再度说:“吾早下令我部士兵,对日兵挑衅,不得抵抗。故北大营我军,早令收缴军械,存于库房。”国民党政府亦电告东北军:“为免除事件扩大起见,绝对抱不抵抗主义。”


  中国军队的克制和忍耐,更是大大出乎日本关东军的意料。北大营的8000名守军被只有700名左右的日军一个大队击溃。结果是东北军步步后退,沈阳要地尽数落入日本关东军之手。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军迅速占领了辽宁、吉林的交通要道和城市,因兵力严重不足,一再电催增加兵力。为此,日本军部从朝鲜、中国上海和日本先后增调第二十师团、第十师团、第八师团、第十四师团、第六师团进入中国东北。加上原来的第二师团和独立铁路守备队,总兵力近10万人,并占据有利位置。中国军队错失了最好的防守反击时机。


  日军清点东北兵工厂的捷克式轻机枪


  无论怎么说,“九一八”事变时东北军在兵员数量上的优势是绝对的,武器弹药也是充足的,却由于奉行不抵抗主义,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整个东北三省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日军占领,使得日本军国主义者看似一场不可能成功的军事冒险侥幸获胜,极大地刺激了日本吞并全中国的野心,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3年进攻长城一线、1935年策动华北五省“防共自治运动”、1937年“七七”事变接踵而来。


  “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的旗帜,在白山黑水间、长城内外组织人民大众奋起救亡、抵抗外侮,拉开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大幕,并经过14年的浴血奋战,最终赢得了民族的独立与解放。


  (:军史专家徐平)


  中国军网微信(zgjw_81)出品


  :徐平


  编辑:柴潇


  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推荐文章3:关东军:一支铁道守备队,咋把日本拖入战争深渊?

  

  

   说到抗日战争的缘起,有一支军队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这就是日本的关东军。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以及更早一些的皇姑屯事件,背后都有这一支军队的影子。关于这一支军队网上也流传着许多传闻,比如说日本分成关东和关西两部分,这支部队的官兵都来自关东部分,于是就得了关东军的名号。这其实是无稽之谈。


  

   ◇ 图为日本地图


  

   这关东军的设立和壮大,本质上跟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经营大有关系,一开始它只不过是一支铁道守备队,但后来随着日本在东北地区不断扩大其侵略规模,这支铁道守备队的规模也就不断扩大,甚至拥有了不听命于日本政府号令的苗头,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后来的皇姑屯事件和九一八事变,可以说正是这支军队一步步把日本拖向了战争和地狱的深渊。


  

   那么,这关东军是如何组建发展,这支犯下屡屡罪行的日本军队在二战中的最终命运又是如何?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关东军的故事。


  

   ◇ 图 为中日《马关条约》签订现场复原图


  

   说起来,这关东军的缘起可以追溯到日本对中国东北的野心,更可以追溯到日本和俄国对东北的争夺。早在甲午战争之后日本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这东北的辽东半岛就是要割让给日本的,只不过俄国联合法国德国来了个“三国干涉还辽”,日本才把这已经吞下的地盘给吐了出来。


  

   ◇ 图为俄国强租旅大时期在旅顺的关东州远东总督府


   ◇ 图为日本老地图中的“关东州”


  

   当然啦,俄国这么搞绝不是因为心善,而是因为他们早就盯上了辽东半岛的港口。1896年,俄国和李鸿章签订《中俄密约》,开始建设中东铁路,一年之后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俄国打着“监视德国,保护中国”的旗号派军舰进入辽东半岛的旅顺港口,并且自顾自地通过武力胁迫和行贿大清官员等方式,逼迫大清签订《旅大租地条约》,租借旅顺口,大连湾附近水域和港口二十五年,并享有驻军特权。俄国人把这片被租借的土地称为“关东州”,意思是在山海关以东的地区。随着俄国在远东势力的不断扩张,关东州总督府改称“远东总督府”,其管辖范围一直延伸到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俨然是沙俄在远东最有力的统治机构了。


  

   ◇ 图为日俄战争主题浮世绘之《大激战二百三高地占领》


  

   眼看着沙俄在这里如此肆无忌惮地扩张,最担心的不是大清,而是日本,随着日俄矛盾不断增长,双方为了争夺这关东州打了一仗,这就是日俄战争,这次战争的结果是日本战胜俄国,取得了关东州的租借权和南满铁路的经营权。


  

   ◇ 图为满铁总部


  

   除了关东州之外,日本还取得了从长春到沈阳铁路两侧土地的治外法权,这些土地被命名为“满铁附属地”,总面积五百多平方公里。为了在宽广的铁路沿线维持日本的统治,日本在关东州沿铁路设立了“满铁守备队”。最初的计划是一公里配属十五人,这个“满铁守备队”也就是日后关东军的雏形了(关于满铁的历史,详见: 梦断满洲:“满铁”如何成为日本侵华的急先锋?| 循迹晓讲 )。


  

   1915年,日本同北洋政府签署“二十一条”,规定这关东州和满铁附属地的租借期继续延长到九十九年,如此一来,满铁守备队也就成了常驻军事机构。一般而言日本会从国内抽调一个师团的兵力过来充当“满铁守备队”的职责,比如从日俄战争后到1909年是第16师团,从1909年到1911年是第11师团,诸如此类,总兵力大约一万余人。


  

   ◇ 图为正在吃饭的 满 铁守备队


   ◇ 图 为满铁奉天守备队进行拼刺刀训练


  

   此时,日本为了更加严格地用军事化的方式管理关东州和满铁附属地,着手成立了关东都督府,而到了1919年,关东都督府被废除,其中专门成立了关东厅来处理民事和行政,而军事部分则由满铁守备队负责,这支部队也得到升级,被命名为“关东军”。此时的关东军和朝鲜驻屯军,台湾驻屯军和中国驻屯军一起,并称为日本的“四大海外军团”,直接隶属于天皇。


  

   ◇ 图为关东军司令部


   ◇ 图为大连关东军历年演习称为“关特演”,此为演习前的检阅仪式


  

   讲到这里,大家从关东军的早期历史就可以看出,这支部队跟日本的关东地区毫无关系,它就是为了方便管理统治所谓的“关东州”而设立的军队。所以我们看日后的“皇姑屯事件”和“九一八事变”,这日本军官和士兵为什么能在中国领土上搞出这么大动静,并不是日本兵从天而降,而是他们早就驻扎在关东州了。


  

   当然,日本关东军长期驻扎在国外,要面对的局势也远比朝鲜台湾那些驻军复杂。当时的中国军阀混战,形势极不明朗,从东北起家的奉系军阀张作霖背靠日本起家,和关东军的关系非常复杂,而这支军队也经常成为日本外交官拿来敲竹杠的工具。


  

   ◇ 图为 1907年设立的 关东都督府陆军部,到1919年4月正式改为关东军司令部


   ◇ 图为 田中义一(1864年7月25日—1929年9月29日),山口县人,日本陆军大学毕业,继山县有朋之后长州藩第二代领导人,陆军大将。政友会第五任总裁,日本第26任首相


  

   1928年,随着北伐战争的进行,张作霖身为中国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已经控制不住局面,向关外败退已成定局。在此之前日本希望借此机会狮子大开口,借机向张作霖索要更多日本在东北的特权,甚至准备让关东军给东北军全面缴械,但时任首相田中义一认为如此举动必然招致国际上的口诛笔伐,并不准备干的太过火。


  

   消息传到东北,关东军的一些军官就坐不住了,他们发自内心地认为所谓的“满蒙生命线”关系日本存亡,如果政府软弱,那么自己有责任先斩后奏。于是关东军参谋河本大作和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紧密合作,制定了暗杀张作霖的计划。这个计划也得到了时任关东军司令官村冈长太郎的支持,并最终付诸实施,这就是后面著名的皇姑屯事件。


  

   ◇ 图为 河本大作(1883—1955年),日本士官学校及陆军大学毕业。1926年任关东军高级参谋。先后任南满洲铁路公司理事兼经济调查会会长、满洲炭矿公司理事长


   ◇ 图为 皇姑屯事件现场


  

   这张作霖虽然死了,幸好奉系军阀应对得体,关东军并没有得到独吞东北的机会,更严重的是整个阴谋都是关东军明里暗里跟日本政府对着干搞出的一出大独走,此事过后,田中义一在天皇面前上奏,主张严惩事件主谋河本大作,但是被时任陆军参谋长宇垣一成给顶了回来,最终这田中义一气的心脏病发作,很快也就病死了。而这皇姑屯事件往严重了说,算是日本军队试图谋杀另一国的国家元首,影响实在太坏,所以其主谋河本大作和关东军司令村冈长太郎也都被免职编入预备役。如此惩罚在纪律森严的旧日本军队,算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这也让关东军其他人看到了榜样的力量。


  

   ◇ 图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关东军增兵奉天领事馆


   ◇ 图为1931年九一八事变,关东军装甲部队进入奉天


  

   既然政府如此软弱,关东军一次暴走不成,那就再来一次呗。于是,三年之后关东军又一次在没有政府授意的情况下大暴走,鼓捣出了九一八事变。单从军事的角度看,这九一八事变可谓是严重成功,当时的关东军也才一万多人,而张学良在沈阳附近的驻军接近十万,但这样的冒险也还真就成功了,这等于是关东军牵着日本政府一步步地占领了中国东北全境,咱们总说一个词叫“军国主义”,其本质就是国家政府控制不了军队,而在日本这里,规矩就是从关东军开始变坏的。


  

   ◇ “九·一八”事变的第二天,关东军司令部就由旅顺迁至沈阳浪速路的东洋拓殖大厦。图为1931年9月19日,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大将在东洋拓殖大厦前接受“祝贺”


  

   九一八事变之后,关东军腰杆子一下子硬了起来。随后日本扶植伪满洲国,这关东军也就成了日本在伪满洲国确保绝对统治的保障。为了防御苏联,关东军的兵力急剧扩充,最高峰时其兵力大约有七十万人之巨,其中也有不少日军的精锐师团,可以说这时候的关东军那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力那是杠杠的,号称“皇军之花”。


  

   ◇ 图为虎头要塞上的关东军机枪阵地


   ◇ 图为关东军驻大连的摩托部队


   ◇ 图为满铁协助关东军运输装甲部队


  

   拥有如此雄厚兵力的关东军也是继续下克上的传统,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就是典型,而其他日本军队也是有样学样,独走下克上越来越多,捅的篓子也越来越大。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中国驻屯军学着关东军这个榜样,把日本拖入了入侵中国的泥潭。1940年8月份,深陷中国战场的日本军队又一次学习关东军的前例,入侵了中南半岛,此举招来了英美诸国对日本的经济封锁制裁,可以说是太平洋战争爆发的重要因素。当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关东军的精锐部队不断被抽调到南洋诸岛充当炮灰,随着这些精锐师团一个个地玉碎,昔日的“皇军之花”也变成了“皇军之渣”。


  

   ◇ 图为1944-1945年关东军精锐调动情况


  

   当1945年8月苏军对日宣战后,剩下的关东军战斗力已经严重下降,并不能阻挡苏军攻势。最终日本投降,关东军亲自开启的军国不归路也就走向了毁灭的尽头,后来,这剩下的关东军大部分向苏军投降,随后这些关东军战俘就被苏联人运往了西伯利亚,在那里他们享受了苏联人“热情款待”,当然这是后话了。


  

   ◇ 图为关东军士兵向苏军缴械


  

   而在战后进行的东京审判中,关于“日本从什么时候开始犯下战争罪行”,远东军事法庭也界定的很清楚,这一切的起源都来自于1928年的皇姑屯事件,关东军在没有政府授权的情况下,擅自行动暗杀另一国的国家元首,从这时候起日本的军国主义就已经逐渐失控了。


  

   纵观关东军的历史,虽然它一开始就是铁路守备队,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也就只有一个师团左右的兵力,但这支军队能够独立于国家,就已经埋下了日本后来被军国主义拖入战争,直到毁灭的祸根了。所以这军队兵强马壮,很有精神,也未必是多好的事情,古人云:兵者凶器也,君子不得已而用之,说的就是这意思,武夫当国,从来也没有好下场,也不可能有好下场。


  

  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推荐文章4:最后一任关东军总司令山田乙三大将

  山田乙三


  山田乙三,日本陆军大将,曾任关东军师团长、华中派遣军司令官、教育总监、关东军总司令等职。日本投降后被苏军俘虏。1956年被遣送回国。


  长野县


  山田乙三,1881年11月出生于日本长野县,父亲是陆军经理官市川确,是山田贵之养子。山田乙三曾就读于东京成城学校,从小就接受“武士道”精神和效忠天皇的教育。1902年11月22日,山田乙三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第14期骑兵科,第二年被授予骑兵少尉军衔,任骑兵第3联队附。


  1904年,山田乙三随部队进入中国东北,参加日俄战争,先后转战大连、沈阳等地,经受了战争的锻炼,成为日军骑兵中的佼佼者,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任职于骑兵部队,被公认为骑兵战专家。1912年11月25日,山田乙三毕业于陆军大学第24期,随后任骑兵第3联队中队长、参谋本部部员、陆军骑兵学校教官、骑兵监部员、骑兵第26联队联队长、参谋本部通信课课长等职。


  日本骑兵


  1930年8月1日,山田乙三晋升为陆军少将,随后任陆军骑兵学校教育部部长、骑兵第4旅团旅团长、陆军通信学校校长、参谋本部第3部部长、参谋本部总务部部长等职。1934年,山田乙三晋升为陆军中将,第二年调任陆军士官学校校长。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山田乙三再次来到中国,历任关东军第12师团师团长、第3军司令官,驻防在东宁、虎林一带。这一带地处张广才岭和中苏边境,有崇山峻岭和茂密的森林,加之漫长的国境线,成为东北抗日联军活动的主战场之一。山田乙三到任后,多次指挥日伪军疯狂镇压中国反抗力量,大肆搜捕和屠杀抗日军民。激励人民族自信心和抗战精神的“八女投江“就发生在山田乙任内。


  八女投江


  1938年10月。以共产党员冷云为代表的东北抗日联军8名女战士,在顽强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战斗中弹尽援绝,毅然投入滚滚江水,为1938年12月,因镇压我国东北人民抗日武装力量“有功”,大本营命令山田乙三接替姻俊六出任华中派遣军司令官。山田乙三一方面继续组织日军打击中国军队有生力量,另一方面开始实施诱降政策,积极与中国投降派接触。


  汪精卫和山田乙三合影


  1939年7月,山田乙三在南京会见了汪精卫,希望他早日建立新政权。1939年底,山田之三奉调回国担任教育总监,成为陆军“三巨头”之一。1940年4月,山田乙三被授予勋一等旭日大绶章,8月1日,晋升陆军大将,随后兼任军事参议官和防卫总司令官。他担任教育总监达5年之久,是日本陆军历任教育总监任职时间最长的成为东条英机的得力干将。


  1944年7月18日,山田乙三再次进入中国东北,就任第15任,也是最后一任关东军总司令兼驻伪满洲国大使。但此时的关东军已经今非昔比,大量兵力被抽调到太平洋、东南亚和中国南方战场,与1943年最强盛时相比兵力已经减少了二分之一,且多为老弱病残。虽然关东军表面上仍是总军的架子,号称百万、“陆军的骄傲”,但实际上已经是不堪一击了。1945年1月,日军大本营制定了《驻满洲兵备大纲》,要求关东军“通过增加战略单位及兵员,在外观上保持强大军备威荣,以尽量防止苏联参加对日战争”,“以外貌强大的军备威胁苏联”。1945年6月,山田乙三与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大将和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大将在大连举行会谈,研究下一步作战问题,他明确表示,“关东军只能打一次会战,一次之后恐怕就不行了”。


  但山田乙三仍顽固坚持侵略政策,按照大本营的指示,加紧对苏作战准备残酷压榨剥削东北人民,打击反满抗日力量。他主持制定了《满洲方面军对苏作战要领》,命令各地日军及伪满洲国军警宪特,严厉执行《劳动强制法》,强征所剩无几青壮劳力和抓捕劳工抢修地下防御工程。缺吃少穿,繁重的体力劳动,加之东业关类重冻,致使大批劳工丧生。为了保密,在工事完工后,日军大量杀死劳工,为弥补兵力和武器装备的不足,山田乙三竟违反国际法,把希望寄托在病毒武器的研制和生产上,企图借细菌武器完成战争任务。


  为此,山田乙三组织人员专门研究细菌武器的生产和使用问题,并亲自到731部队视察,解决细菌部队的扩建和“试验品”问题,还重新起用了因贪污受贿而被解职的细菌专家石井四郎,教促其加紧生产细菌武器。为了支援太平洋、东南亚和中国南方战场保证对苏作战储备,山田乙三更加残酷地奴役和掠夺东北人民。凡被认为有罪可能的群众,均依据《保安矫正法》和《思想矫正法》加以拘禁、审核。宣布大米是军需品,禁止中国人食用,否则以“经济犯”论处。1年中,仅因此一项被治罪者即达31万多人,东北人民真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