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轻的开国少将推荐文章1:新中国最年轻开国将军,带6万多人叛逃苏联,晚年后悔想回国

  1962年,新疆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伊塔事件”,马尔果夫和祖农这两个曾经获得开国少将军衔的将领已被敌对势力策反,两人借在新疆考察的名义带领大约有6.1万余人的中国籍公民手持苏联侨证,逃往了苏联境内,在苏联开启了新的生活。


  这些逃亡者在伊犁、塔城等地区,通过霍尔果斯边境口岸、巴克图边境口岸等出口进入苏联境内,他们驱赶着牧群、带着大小行李,把几乎全部的财产搬空,这一走便不打算再回来了,庞大的人群浩浩荡荡的排起长队,经过几天几夜的时间才全部离开我国境内。


  这次大规模公民叛逃事件使本就地广人稀的新疆更加缺乏人口,有的县城甚至只剩下几百人口,给新疆草原地区的经济形势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大大损害了我国的国际形象。


  这些叛逃者中,大多数是生活在在伊犁草原、阿尔泰草原等地区,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活动的,其中有很大比例的少数民族,并且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与苏联境内的居民有着文化、经济甚至是血缘的联系。


  1962年的中苏关系已经出现了很深的裂痕,为了避免事态继续扩大,也为了保护这些叛逃者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中央下达给边防官兵的命令是禁止开枪,禁止与民众发生冲突,于是,官兵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浩浩荡荡的人群叛逃至苏联。


  如果说发生一两个人或者是十几人规模的叛逃事件,那么原因肯定是主要在个人,其次在国家、政策等其他因素,这次规模达到几万人,造成了新疆好几个人口聚集区人去楼空的大规模叛逃事件究竟有什么原因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付出了牺牲三千万人的代价,在美英中等盟国的携手下打赢了苏德战争,虽然最终的苏联是战胜者阵营中的,但可以说是惨胜,苏联的工业设施被大面积破坏,资源产地被占领,大片农田无人耕种,在阵亡的三千万人中,大多数是青壮年的男性士兵。苏联青年人口的损失是多么的巨大。


  为了让广袤的国土上出现生机,为了填充青年劳动力的巨大缺口,苏联一方面高举社会主义的大旗,以美好的生活条件和公平的社会环境来吸引移民,另一方面则威逼利诱,使散落在世界各地的俄罗斯族、白俄罗斯族等人回国,甚至还会用一些极端的手段,来从邻国“获得”人口。


  苏联为了充实中亚地区的人口,扩充在中亚地区的实力,将目光投向了我国的新疆地区,此前的俄国政权曾无数次垂涎我国的新疆。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中苏友好时期,苏联就已经在背地里对新疆进行了渗透,在中苏之间的正常贸易中,苏联经常别有用心的提供低价商品流入我国,企图让新疆地区的百姓在经济上依赖苏联提供的商品。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给我国的建设提供了很多的帮助,除了一些大型工业项目外,我国教育事业的教材,文化事业的作品等也都有苏联提供了相当一部分,由于我国缺乏人才,尤其是可以翻译俄语的人才,所以很多苏联提供的教育用的教材和文化作品都是由苏联方面完成俄语的翻译,这些教材中就夹载了许多隐秘的细节和观点,混淆了人们的视线,尤其是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同胞,接受了许多错误的观念。


  除了默默地渗透外,苏联还特意对我新疆地区百姓进行专门的宣传工作,通过名为苏侨协会的组织来宣传苏联优越的生活条件,抹黑我国的经济建设,营造一好一坏的对比,给新疆百姓制造了很多错误的假象。


  由于宣传和渗透工作起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之间,苏联急切地使用了极端手段,即派遣特工和策反我方人员。


  在中苏友好时期,我方经常派遣将领前往苏联学习,也会派遣学生到苏联求学,苏联则将我方将领到在莫斯科学习的机会,对我方将领进行试探,对于意志不坚定者,就会进行策反,最终,苏联方面选了我国的马尔果夫和祖农两名少将。


  祖农是土生土长的新疆维吾尔族,在1944年伊犁、塔城和阿勒泰地区发生的革命中加入了新疆民族军,伊宁起义后成为了新疆民族军的副指挥,是我党在新疆军事力量的领导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民族军被改编为解放军第五军,祖农也成为了军区副总指挥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5年获得少将军衔,此后便一直担任解放军新疆军区司令部的副参谋长。


  马尔果夫是新疆哈萨克族,与祖农一样,也参加了新疆的伊犁、塔城和阿尔泰的三区革命,加入了新疆民族军,年轻时的马尔果夫也是一名热血汉子,曾为了反抗反动统治而被捕入狱后,出狱后就组织游击队伍继续反抗,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任解放军新疆军区的副参谋长。


  两人一直想着前往苏联寻求美好生活的梦想,不光自己想要前往苏联,他们还想带着更多牧民一同前往,可能是为了完成苏联交给的任务。


  在策反了我方将领后,苏联著名的情机构“克格勃”派出特工扮成平民混入我新疆民地区,与百姓民众处在一起,这些特工开始宣传苏联的意识形态和高质量生活,引导当地群众的亲苏热情,此外,这批特工还以金钱为回,煽动民众打砸市场,甚至是冲进政府机关大闹。


  1956年,就有一个地方官员计划带280户牧民前往苏联,还有的设计带走462户,都是为了得到苏联人员许诺的酬,这样大大小小的移民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一直不停的进行,终于到1962年,祖农和马尔果夫两名将领带动的叛逃成了最大的一次。


  1962年初夏,祖农和马尔果夫鼓动的叛逃大军驱赶着牧群,带着家中的财产前往了中苏边境的口岸,浩浩荡荡的在边防军的注视下投奔了苏联,仅塔城地区就有四万人叛逃,留下了空荡荡的县城,大批的牧场和农田就荒废了。


  叛逃者们离开新疆后,我国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接管了叛逃者留下的荒废的牧场和农场,开始了生产工作,之前拿枪的战士纷纷拿起了生产工具,开始在新疆大地上辛勤耕耘,将新疆建设的物产丰富,美丽富饶。


  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国家的命运也像人的命运一样,有起有落。1991年,苏联轰然解体,继任者完全放开了之前的价格调整和市场管控政策,国家的经济利益迅速被寡头控制,甚至是当时的黑帮势力也完成了由黑向白的转变,一跃成为新寡头,留下了无数被洗劫一空的百姓,而今天的俄罗斯,经济总量甚至不如我国一个广东省。


  当年那些前往苏联的人也根本过不上好日子,苏联解体后,中亚地区成立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当时叛逃的人群大多数留在了中亚,失去了苏联中央提供的补助后,这些地区迅速从超级大国的一部分沦为发展中国家,其中乌兹别克斯坦在今天仍然有宵禁政策,大量人口无法使用互联网。


  当时叛徒后还给党中央来信,以为自己风光无限的祖农和马尔果夫两人,也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局,苏联在榨干两人的价值之后就将他们闲置,完全不会信任这两个曾经背叛国家的人。


  祖农没有能活到苏联解体的那一天,晚年定居在阿拉木图,没有享受到之前幻想的高质量生活条件,马尔果夫则辗转到了土耳其,不光没有过上好日子,反而是经济状况十分糟糕。


  反观今天的新疆,成为了我国广袤国土上的一颗明珠,新疆人民的生活更是越来越好,在2020年完成了全面小康建设,贫困人口全部脱离贫困,经济总量更是数倍于中亚的几个国家。


  1992年,苏联解体后的一年,数万前苏联籍的人在霍尔果斯口岸举着我国国旗,表示自己是中国人,想要回到祖国,但他们不知道的是,今天的中国国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难获取的国籍之一。


  最年轻的开国少将推荐文章2:101岁开国少将王扶之:唯一健在的开国将帅,苍蝇成救命恩人

  2025年的今天,新中国开国将帅的璀璨星河中,仅剩一颗星辰仍在闪耀——101岁的王扶之少将。他是那段铁血岁月的最后见证者,也是抗美援朝战场上“被苍蝇救活”的传奇英雄。这位从放牛娃一路拼杀成将军的陕北汉子,用一生诠释了何谓“忠诚与信仰”,而他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故事,更是令人震撼落泪。


  一、12岁参军:黄土高原上的“红小鬼”


  1923年,王扶之出生于陕西子洲县一个贫苦农家。5岁丧母,父亲带他逃荒至延安,成了地主家的放牛娃。瘦小的他因常年劳作长得高大,12岁时谎年龄混入红军。当首长问他“多大了”,他机灵反问:“您看我像多大?”首长打量后笑道:“十六了吧?”他顺杆爬:“您眼光真准!”就这样,这个连枪都扛不稳的“红小鬼”,成了刘志丹麾下红26军的一员。


  战场上的王扶之胆大心细。一次战斗中,他手持梭镖冲入敌阵,硬是从国民党士兵手中夺下人生第一杆枪。1936年,13岁的他正式入党,成了红军中最年轻的战士之一。从劳山战役到平型关大捷,他的身影遍布陕甘宁、晋冀鲁豫,甚至骑着自行车为黄克诚大将侦察敌情,被战友称为“飞毛腿参谋”。


  二、抗美援朝生死劫:苍蝇成救命恩人


  1952年8月,朝鲜战场硝烟弥漫。时任39军115师代师长的王扶之正在坑道内与参谋部署作战计划,一枚美军炸弹突然击中洞口。巨响过后,他与两名战友被深埋废墟,腿被原木压住,四周漆黑一片。38小时里,他们用钢盔敲击岩壁呼救,却无人回应。


  绝望之际,工兵连长发现石缝中飞出几只苍蝇,立刻大喊:“苍蝇能活,人就能活!”彭德怀亲自下令:“挖!活要见人,死要见尸!”战士们拼死挖掘,终于在深夜11点半救出三人。劫后余生的王扶之得知真相后痛哭:“苍蝇救了我,可四个战友没了啊……”这段传奇经历,被《人民日》称为“战争史上的奇迹”。


  三、从“最年轻师长”到开国少将


  抗美援朝归来,30岁的王扶之已是四野王牌师师长。1955年全军授衔时,他因年龄仅32岁被暂授大校。直到1964年,41岁的他终获少将军衔,成为开国将帅中的“末代少将”。次年军衔制取消,他的将星成了特殊时代的珍贵印记。


  战功之外,他的军事才能同样耀眼。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他任总参作战部长,协助叶剑英制定战略;晚年退休后,他仍坚持为部队讲述战史,颤抖着写下“忠诚”二字勉励后辈。如今101岁的他精神矍铄,常说:“现在的年轻人要珍惜和平,但更要记住,这和平是血换来的!”。


  结语:最后一个开国将帅的“忠诚密码”


  王扶之的一生,是新中国从战火走向复兴的缩影。12岁扛枪、38小时绝境求生、百岁仍心系国防——他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口号,只有“忠诚”二字刻入骨髓。正如他在采访中所言:“我这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听党的话,跟党走。”


  这位世纪老人,用生命诠释了何为信仰的力量。他的存在,不仅是一段历史的延续,更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为何而战、因何而强。致敬王扶之,致敬永不褪色的将星!


  最年轻的开国少将推荐文章3:他是最年轻的开国少将,官至大军区副司令员,69岁因车祸去世

  说起“吴忠”,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一般都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


  不过,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个“吴忠”,可不是一个地名,而是一位戎马一生、战功卓著的开国将军——吴忠少将。


  吴忠将军的一生,可谓充满了各种传奇色彩,他34岁就被授予少将军衔,成为1955年授予的开国少将中最年轻的一位。


  后来,他先后担任过北京卫戍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等职,退休后时刻关注着家乡的脱贫攻坚工作,深受家乡人民以及全国人民的崇敬与爱戴。


  本期内容,文史君就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位传奇的开国少将,以飨读者。


  吴忠,原名吴光珠,四川广元人,1921年出生(一说是1919年生人),1933年参加红军后,正式改名为“吴忠”。


  吴忠幼年时曾读过几年私塾,在红军队伍里算是一个小“知识分子”,很受欢迎。


  由于他年纪尚小,加上又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参军后被编入红11师33团当宣传员,主要从事文艺工作。


  不过,吴忠跟一般的“文艺兵”还不同,除了学习唱歌、快板外,他还积极进行军事训练。


  尽管每天都很辛苦,但他都咬牙坚持下来了,并且还练就了一手好枪法,很快就成了团里有名的“神枪手”。


  在1934年的“万源保卫战”中,年仅13岁的吴忠,在接连打退敌人的数次冲锋后,左大腿不幸负伤,鲜血直流,染红了军裤。


  战友们纷纷劝他撤到后方治疗,但吴忠拒绝了,他解下绑带,将伤口简单包扎后,继续与敌人战斗。


  这次战斗,敌我双方的损失都不少,吴忠的哥哥吴玉光在战斗中不幸牺牲。


  然而,亲人的离去并没有使吴忠的革命意志就此消沉,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念。


  由于吴忠作战勇敢,表现突出,1935年初被转为中国共产党员。


  抗日战争时期,吴忠先后担任过八路军总部特务连副连长、绥东游击队大队长、115师晋西独立支队第二团副营长、教导第三旅八团营长、冀鲁豫军区第八军分区第五团团长等职。


  抗战期间,吴忠率领部队鏖战在各个抗日战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解放战争时期,鉴于吴忠的英勇表现,刘伯承、邓小平两位首长还曾发出通令,号召全军向吴忠等108名英雄学习。


  在此期间,吴忠先后担任过中原野战军第一纵队二十旅旅长、第一野战军第十八军五十二师师长等职,参加了巨野、鲁西南、淮海、渡江、上海、西南等战役,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时任志愿军第十二军第三十一师师长的吴忠,亲率部队在上甘岭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鏖战了四个昼夜,接连打退了敌人数次反扑,受到军团首长的表扬。


  1954年,吴忠从朝鲜战场回国后,被任命为机械化师师长、副军长、军长等职。


  1955年,全军大授衔期间,吴忠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那时的吴忠才34岁,是所有开国少将中最年轻的一位。


  从1968年起,吴忠被任命为北京卫戍区第一副司令员、司令员。


  在任期间,他对“王、张、江、姚”四人的倒行逆施作了坚决的斗争,他指挥北京卫戍部队,采取了内紧外松的戒严措施,确保了首都北京局势的稳定。


  吴忠的优秀表现,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评价道:“吴忠有忠”。


  1976年,吴忠被任命为广州军区副司令员,一直干到1987年9月离休。


  离休后第二年,已经67岁的吴忠将军回到了阔别50多年的家乡广元市。


  但此行不光是为了欣赏故乡的风景,更重要的是,他还要了解故乡现在的发展情况。


  家乡之行,吴忠将军的行程总计1500多公里,他对广元的经济、生产、生活情况等,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收集到了很多资料。


  自改革开放以来,广元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多成就,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贫困问题难以解决。


  为此,在从广元到成都后,吴忠将军便将自己在家乡的所见所闻、看法和建议等,向四川省委负责同志作了汇。


  回到广州后,吴忠将军仍时常挂念着家乡的脱贫致富工作,他曾语重心长地对孩子们说:


  “不要忘记川北偏僻山区的人民,要想办法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1990年2月26日,吴忠将军不幸因车祸去世,享年69岁。


  最年轻的开国少将推荐文章4:我军最年轻的3位开国上将都是谁

   今天与大家分享:1955年,我军最年轻的3位开国上将都是谁?


  第一位:萧华。


  萧华


   1955年授衔时,他才39岁,是当时最年轻的开国上将。


   萧华,江西赣州人,1916年出生,1927年投身革命,11岁参加红军,是当时最小的红军战士。


   1985年病逝于北京。


   第二位:刘震。


  刘震


   授衔时,刘震刚满40岁。


   刘震,湖北孝感人,曾任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是四野猛将,能征善战。


   建国后,刘震将军投身空军事业。


   历史流传39军原军长刘震两大绝艺:打仗四野第一,另一绝艺保一生平安。 刘震是四野数一数二的猛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以及朝鲜战场,都立功无数、所向披靡。


   第三位:陈锡联。


  陈锡联


   授衔时,陈锡联也才40岁。


   陈锡联,1915年出生,湖北省红安人,1929年参加红军。


   革命年代,他是第二野战军主力战将,曾任第二野战军兵团司令员。


   建国后,陈锡联将军得到毛主席重托,在1976年,接替叶帅主持军委大局。


   学党史、军史,增加爱党、爱军、爱国热情。


   欢迎大家阅读与共勉!


  最年轻的开国少将推荐文章5:1955年授衔,我军最年轻的上将、中将、少将分别是谁

  大家都知道,1955年,我军首次对全体有军职的军队干部进行授衔,史称“五五授衔”。其中此次授衔,全军共有60余万名干部获得了准尉以上军衔。其中:元帅10名;大将10名;上将57名(含1956年和1958年补授);中将177名(含1956年和1958年补授);少将806名(含1956年和1958年补授)。


  能授予将官军衔的,大多都是参加过十年内战、八年抗战、三年解放战争的老革命、老干部,90%以上的受衔者出生于1900—1920这个年龄区间,授衔时很多人已经在40岁以上,40岁以下的将官并不算多。


  那么,1955年授衔时,最年轻的上将、中将、少将分别是谁呢?


  首先说说上将,最年轻的上将是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同志,授衔时39岁。


  萧华,1916年1月出生于著名的将军县——江西省兴国县。父母都是我党在兴国县的早期党员、大革命干部,父亲一度当过兴国县委书记,家里很早就是地下交通站,在父母影响下,萧华上小学时就为地下党组织送信,1928年参加了著名的兴国暴动,1929年12月被推选为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他很快发挥了杰出的组织才能,迅速在兴国县各个区都建立了团委,还组织了少年先锋队。1930年3月,主席来兴国调研,看到兴国县团委发展如此迅猛,不由得对萧华的组织才能竖起了大拇指,直接调到红四军军委,任青年委员,负责红四军团建工作。


  萧华在红四军仅一个多月,就完成了将团支部设在连上的任务。


  见人才难得,主席不仅亲自发展他入党,还将其推荐到政工系统,从此萧华就与军队政工工作结缘。红军时期先后任红四军特务营三连政委、特务营政委、红十师三十团政委。


  1933年夏,萧华主持全军青年工作会议,向中央提出了在青年中扩大红军,创建“少共国际师”的建议。不久,在中央苏区掀起扩红高潮,组建起“少共国际师”,17岁的萧华被任命为师政委,创下了最年轻红军师政委的记录。


  1934年10月,长征开始,萧华先后担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长、红二师政治委员。亲自指挥了抢渡乌江战斗。1935年6月后被任命为红一军团一师政委、二师政委、陕甘支队第一纵队第一大队政委、红一军团政治部副主任等职


  1937年,抗战爆发后萧华任一一五师三四三旅政委,与旅长陈光一起指挥了广阳、义棠镇、午城、井沟等战斗。1938年6月,343旅挺进山东,萧华任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深入敌后的冀鲁平原,瓦解了国民党反动派苦心经营的“冀鲁联防”,国民党委派的乐陵县长牟宜之没想到威震冀鲁边平原的八路司令居然只有20出头,惊讶地说:“这还是娃娃嘛”。从此,八路军“娃娃司令”的名字便在冀鲁边不胫而走。


  1939年11月后,萧华出任鲁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员、萧华任第一一五师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协助罗荣桓指挥山东军民粉碎了日寇的频繁“扫荡” 。


  抗日战争胜利后,萧华奉命随罗荣桓进入东北,被任命为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1946年11月,为加强南满斗争的领导,上级决定成立南满军区,萧华出任南满分局副书记、南满军区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在坚持南满根据地问题上,率先支持坚持南满的正确决定,积极协助萧劲光,指挥四次保卫临江的作战,彻底打破了国民党军“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企图,改变了东北战场的态势 。


  1948年5月,萧华改任为东北军区第一前线指挥所政委。下旬参加了指挥解放长春的战斗。长春解放后的第三天,萧华和萧劲光又奉命率部日夜兼程南下,参加沈阳外围作战。


  1949年3月,萧华任13兵团政治委员,建国后,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委,同年6月调任总政治部副主任。


  当时,评定上将军衔,除了国军起义将领和少数特殊情况外,主要看两大方面,一个是任职资历:红军师级干部、八路军旅级干部、解放军兵团级干部,这个是任职资历三条硬杠杠。


  二个是1952年全军干部评定的级别。根据1952年3月发布的《评定各级干部等级指示》,对军队干部设定了9等21级,其中只有一级正兵团级(司令员、政治委员)可完全授上将。


  萧华红军时期当过少共国际师、红一师和二师政委,抗战时担任八路军三四三旅政委、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担任13兵团政委,符合任职上将三条硬杠杠。在1952年时是总政治部第二副主任,被评为一级正兵团级,授予上将军衔是完全合适的。


  再说说中将,最年轻的就有得争了,有4名中将出生于1917年,是开国中将中出生最晚的年份,这四名中将分别是谢有法、周志坚、刘西元和张池明。


  在这四人中,出生最晚的是张池明,出生于1917年8月,1952年军队干部评级时任中南军区后勤部部长兼政委。


  张池明,1917年8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麻城县,1927年秋参加黄麻暴动,任劳动童子团大队长。1931年出任鄂豫皖苏区儿童局常委兼秘书长。红四方面军离开鄂豫皖苏区,西进川陕后,国军大举进攻,1932年9月,鄂豫皖苏区首府新集失守,张池明跟随少共分局和省委机关转移到皖西北,派往独立第十三团担任少共团委书记。


  1932年10月,张池明所在的独立十三团改为红27军二团。11月底,鄂皖工委率二十七军到鄂东,找红军主力部队,留下第二团单独坚持皖西地区的斗争,担负恢复原有根据地的艰巨任务。他们不仅要同国民党的清剿军队作战,还要克服自然条件和物质条件的困难。不久,红七十四师二二一团、红二十七军第二团及军部警卫营编成红二十八军,全军约3000人。1933年初,红28军返回鄂东,即编为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张池明被任命为红二十五军党委秘书。


  1934年,红二十五军离开鄂豫皖苏区,向西陕北。到达陕北后与陕北红军会师,组建红15军团,张池明调任军团司令部作战参谋。刘志丹牺牲后,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宋时伦接替红二十八军军长职务,张池明代理司令部作战科科长。


  抗战爆发后,张池明先后担任115师344旅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六八八团参谋长、三四四旅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冀鲁豫支队第二大队政治部主任、687团政委等职。


  1940年2月,三四四旅扩编为八路军第二纵队,政治委员黄克诚找他谈话,说延安暂时不去了,留在太行山区六八七团任政治委员。7月,黄克诚率新二旅第五、六团、三四四旅六八七团教导营,超过津浦路,东进苏北地区。


  从豫皖苏出发,直到苏北盐阜区,六八七团是单独一路行动。他们的任务是向东发展,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


  皖南事变后,三四四旅第六八七团编为新四军第四师第八旅二十二团,张池明提任八旅兼盐阜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参加了皖东北、苏北的反扫荡、反蚕食、反顽军作战。张池明一边指挥打仗,一边总结对敌斗争的经验,1940年1月3日在延安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发表了《一年来敌人对冀鲁豫边的“扫荡”与我们反“扫荡”的斗争》6000余字的文章。很多首长称他是“能文能武”难得的将才。1943年初奉命到延安学习,并当选为七大代表。


  抗战胜利后,张池明奉调东北,任松江军区兼哈尔滨卫戍区副政治委员、哈东地委第一书记兼哈东军分区政治委员、东野独二师政治委员等职,率部进行北满剿匪作战,保证了我党在哈尔滨有一块相对安定的大后方。


  1947年5月后,张池明调任东野第六纵队十六师政治委员、六纵政治部主任、43军政治部主任等职。渡江战役后,任43军政治委员,和军长一道率部南进,参加了广西战役。


  1950年2月—3月又参加了解放海南岛战役,海南岛解放后,四十三军驻守海南岛,张池明任海南区党委第二书记兼粤西区党委第一书记。1952年5月调中南军区后勤部任政治委员。


  张池明在红军时期当过作战科长,相当于团级干部,抗战时期当过旅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是军政委,1952年干部评定为一级正军级,按资历和任职条件,授予中将是合适的。


  最后说说少将,少将比较特殊,1955年授衔时最年轻的少将本应该是第五军军长兼伊犁军区司令员马尔果夫.伊斯哈科夫,1923年出身,授衔时年仅32岁。


  可惜,他在1962年出走苏联,少将军衔被剥夺。


  因此,最年轻的少将变为1921年出生的吴忠,1952年干部评定时为第12军第31师师长,定为五等:一级正师级。


  吴忠,1921年出生于四川省苍溪县,1933年加入红军,编入红30军90师268团作宣传员,同年11月,被派到连队任班长。1935年6月中旬任89师政治部共青团书记。1936年夏天进入红军大学学习。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特务团排长、副连长,晋西独立支队第2团连长、副营长,教导第3旅8团营长,鲁西军区第8军分区地区支队支队长,第5团副团长。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为保卫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作出了贡献。


  抗战胜利后,任冀鲁豫军区第8分区第5团副团长、团长、第7纵队20旅58团团长、20旅副旅长、20旅旅长。建国后任18军52师师长兼政委,发起昌都战役,歼灭藏军5700余人,打开了进藏门户。后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


  1952年,从南京军事学院毕业后,被任命为志愿军第12军第31师师长,率部入朝参加了1952年冬季和1953年的春季战役。1955年回国后,任第一机械化师师长。


  1955年授衔时,军委规定正师级干部必须符合以下条件之一者,才可评为少将:


  1.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入伍,现任正师级以上职务,德才较好。


  2.德好才一般,历任团、师职务较久者:1940年8月20日以前任团职,1946年6月26日以前任师职,1949年10月1日以前任正师职。


  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入伍,现任正师级以上职务,德好资深:内战时任团以上职务,抗战时期及以后不低于2所引任职年限;或曾创有功绩,但目前因年龄、身体、文化等条件的限制才稍弱(较软弱)者。


  4.抗战初期入伍,现任军级职务,德才优秀,历任团、师职务较久者(不低于2所列任职年限)。


  由此可知,吴忠授少将是因为符合条件1。吴忠在解放战争中算是二野较为优秀的师长:曾率部参加宛东战役、开封战役、睢杞战役、襄樊战役、淮海战役,因为表现优异,20旅经常划归中野一纵指挥。昌都战役更是一战打开了进军西藏的大门。


  20旅(52师)是二野部队中颇能攻坚且战斗力强的主力师。国军亦称该师前身之20旅为战斗力甲、善于攻防和土工作业之主力部队。


  由于吴忠优异的带兵表现,1955年我军成立第一个机械化师,军委特地点名吴忠当师长。


  最年轻的开国少将推荐搜索词:

  

  1.最年轻的开国少将中将上将大将元帅

  

  2.最年轻的开国少将名单

  

  3.最年轻的开国少将王扶之

  

本文标题:最年轻的开国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