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兴大发什么意思
诗兴大发什么意思推荐文章1:诗兴大发 (微小说)
老张这个人,一生文不文武不武,五十多岁了,在文学的道路上,努力拼搏了几十年,到头来连个县级作协会员的头衔也没混上,充其量也只能算个业余文学爱好者。他想,这一生,文学的那个圈子,自己注定是进不了了。
“业余文学爱好者”这个头衔好听,放在老张的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平时一听人们对他这么称呼,他就高兴得两眼眯成了一条线,仿佛脸上有一份荣光,这份荣光,是他对文学的痴迷,对作家的崇拜所感觉到的,因为他把文学这个东西看得非常的高尚,非常的神圣。
老张是个最爱看书读的人,他从小就养成了看书、读的好习惯。可现在,互联网发达了,网上传媒代替了纸质书籍。因此,手机成了他离不开手的宝贝,只要一有空闲,他就拿起来,打开头条来看。
此刻,老张看到了刘傲夫写的一首诗,他觉得很有味道,于是,他不由得读出声来:
好诗,好诗!老张反复读了几遍。
看完刘傲夫的诗,老张又按文章下面搜索的条目,刷到了一个名叫贾浅浅的诗人写的诗:
“好诗,好诗!”老张一口气读了几首。
原来,老张认为写诗是个最难写的活,想写传统古诗,又是词牌,又是格律,还要讲平仄;想写新诗,那新诗,得讲含蓄,得讲朦胧,得讲咏味,天一句,地一句,跳跃性大,雾里看花,水中看月,深奥难懂,真是难写。所以,他从来都懒得去学。可现在,这下好了,随口拈来的东西便是诗,这么一来,全民都可以写诗了,人人都能当诗人啦。
此刻已到了午夜,老张坐在床上,睡意全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老张看完他们写的那些诗,心里不由得一下子产生了创作的欲望,陡然有了写诗的灵感。他想,人家能写出那种白话诗,自己也能会写,而且说不定写出来的诗比他们还强,还更让人耐人寻味。此刻,老张心血来潮,诗兴大发,两首象诗又不叫诗的诗立马在他的脑海中成稿了:
其一 :方与圆
方方圆圆
圆圆方方
方的有轮廓
圆的无终点
方与圆
圆与方
方方圆圆争一场
其二 :浅与深
浅浅深深
深深浅浅
深浅深浅
浅深浅深
是浅是深
是深是浅
不要再纠结
文坛水很深
要评浅与深
人人说浅浅
老张写完这两首象诗不象诗的诗,心情一下子舒畅了许多。他从头到尾,反复地朗诵了几遍,他带着情感,读出了诗的节奏,读出了诗的味道。
“半夜三更不睡觉,在学和尚念经呀?”老张抑扬顿挫的读诗声吵醒了睡在身边的老伴,老伴扭过头,开口就挖苦他。
“嘿嘿,写得好不?”老张把嘴对着老伴的耳朵,笑嘻嘻地问。
“就你写那破诗,还得意忘形呢。”
“我是学着人家写的呢,这种诗当下很流行,很吃香。”
“人家写的是屎尿诗,你那叫什么诗?”
“我那叫随口诗。”
“快睡觉哟,半夜三更的,懒得跟你说。”老伴说完,转了一下身子,侧面向着老张。
老张一看手机,哦,时间过得真是蛮快,眨眼间,快凌晨两点了。他连忙脱去上衣,钻入被窝笼,双手搂住老伴,着意的睡起觉来。
此刻,老伴那热呼呼的身体传出的热气,一下子温暖了老张的全身,一种诗人特有的灵感,立马又在老张的脑海里生成。
呃,看样子,老张今晚肯定又是睡不着觉了,因为他诗兴大发。
诗兴大发什么意思推荐文章2:一年级《语文园地八》课堂详细笔记+日积月累重点讲解(上)
大家好,我是家庭教育指导师果妈~
《语文园地八》是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的最后一篇了,不知不觉,一个学期就要过去,而课程内容的结束,却不代表学习的结束,因为在课程结束之后,还有期末考试。
所以,期末还要复习,对于孩子来说,除了单元复习,还需要进行专项复习,果妈后续也会继续整理,给开心果,给孩子们一起进行复习。
言归正传,我们继续回到《语文园地八》的笔记,这篇笔记,因为篇幅问题,我们还是分为两篇。
上篇中,果妈主要解析一下“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和“日积月累”。
识字加油站
会写的字:牛、羊、果、白;
会认的字:牛、羊、爪、旦、拼、音。
这些字,需要孩子认识它们的字体结构。
在“连一连”中,有提示:有些字可以分成上下两部分。
这其实就是在讲“字体结构”。
在前面,果妈有一篇文章整理过字体的所有结构,对于孩子们来说,认识字体的结构,有利于他们理解、书写这个汉字。
在这边,主要分为三种结构,分别是“上下结构”“独体结构”“左右结构”,家长可以带孩子连一连。
同时还可以问一问孩子:除了这些结构,还有哪些结构的字体?
答:半包围字体、全包围字体等(有些字孩子没有学到,所以还有些结构,可以等孩子学到了再继续拓展)。
字词句运用
读一读
这里主要是6组词语,每一组词语中,都有一个相同的字,虽然字相同,但是在组成不同的词语之后,字的意思可能就不一样了。
家长可以让孩子根据这6组词中6个相同的字,再组1-2组词,感受一下汉字的博大精深。
写祝福
在写祝福语的时候,孩子需要注意两个点。
首先是祝福语的格式:称呼要定格写,后面加上冒号。祝福语前面需要空两格。最后的姓名、日期,需要靠右写。
其次是祝福语的内容,写给谁,就需要祝福到对方的心坎儿里去,这也锻炼了孩子对家人、朋友的关心程度。
书写提示
月、风的笔顺规则,是先外后内,有同样笔顺规则的字还有:同、问等。
小、水的笔顺规则,是先中间后两边,有同样笔顺规则的字还有:办、木等。
掌握笔顺规则,孩子更容易记住笔顺,一共有这几个基本的书写规则,家长们定要带孩子掌握牢固:
先横后竖;
先撇后捺;
从上到下;
从左到右;
先外后内;
先中间后两边。
日积月累
《风》是一首咏物诗。
在古代的很多咏物诗中,其实诗人不仅仅是在咏物,更是在借诗歌借物,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所求、所感。
《风》是唐代李峤的诗作。
李峤,字巨山,是唐代时期的宰相与诗人,与崔融、苏味道、杜审言一起被称为“文章四友”。
有人认为,《风》这首诗的创作,就是李峤与苏味道、杜审言三人一起在春天游泸峰山的时候,看到山上的景色非常秀美,一片葱郁。登上山顶之时,有一阵清风吹来,于是李峤诗兴大发,随口创作了这首《风》,抒发了内心所感。
在带孩子学习这首古诗的时候,孩子需要掌握诗中一些字词的意思。
三秋:指的是农历九月,此时是晚秋;
二月:指的是农历二月,此时是早春;
过:经过。
这些字词理解了,孩子对全诗就会更为理解,家长可以通过笔记中的译文,带孩子感受一下诗人所描述的“风”的力量。
前两句,是就“季节”而言,秋风能让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够教百花齐放。
后两句,是就“所到之处”而言,描写了风在江上使得波浪滔滔,到竹林里使得竹竿一齐倾斜。
详细的笔记附在后面,有需要的家长可以自取~
诗兴大发什么意思推荐文章3:毛主席在人生低谷写下这首词,气吞山河,振奋人心!
随着央视《诗词大会》节目的播出,全国再一次掀起了品读诗词的浪潮。
中国作为诗词大国,有李白的浪漫雄奇,有杜甫的沉郁悲怆,有苏轼的淡然旷达……这些绝美诗词让人沉醉,越品越有滋味。
毛主席作为近现代伟大的诗人,创作了许多大气磅礴,壮美无限的诗词。
毛泽东主席写的《清平乐?会昌》,就曾两次作为考题登上了《中国诗词大会》。
《清平乐·会昌》
毛泽东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从词面解,这是毛主席又一首激情澎湃、乐观向上的浪漫主义壮歌。但其实,这是毛主席在苏区最后的日子,这是一段潸然泪下又十分昏暗时光。
1927年,蒋介石突然对共产党大开杀戒,开始了对共产党人的多次“围剿”。
1931至1933年,中央苏区在毛主席的带领下,连续击败了来自国民党的第一、二、三、四次“围剿”,红军苏区到处旌旗招展。
1933年9月,蒋介石再次调集百万大军,对红色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五次“围剿”。各地除留守部队外,凡能机动的部队都调来了,嫡系部队更是倾巢而出。
然而,就在这危急时刻,在这需要全部共产党人同仇敌忾,团结作战的重要关头,极左路线控制了中央领导权,他们否认了毛泽东前几次反“围剿”胜利所采用的“游击战”、“运动战”。而是让敌我武器装备悬殊的情况下与敌人打正面战、阵地战。
毫无悬念,红军人数急剧下降,根据地日益缩小,苏区陷入了极其危险的境地。
眼看着革命先烈用鲜血打下的革命根据地一寸寸丢失,毛主席心急如焚,但却无法插手。
受到了“左”倾教条主义者的排挤,他被剥夺了兵权,只能在会昌“养病”。
但在会昌工作的3个多月时间里,他并不气馁,开展了大量工作,在他的正确指导下,中央苏区南线的形势相对稳定。
一次会议后,毛主席在粤赣省干部的陪同下,登上会昌城西北的高峰会昌山。望着逶迤的山峦,眼见红军战士守卫在各个山头,想到当前危急形势,毛主席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清平乐·会昌》。
心情虽然苦闷,但并不消沉。词中句句展现了毛主席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他对革命前途的坚定信念。
“东方欲晓”是伟人身处黑暗仍旧心向光明的乐观精神。虽然自己受到排挤,虽然共产党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巨大挫折,但有黑暗就有光明。
看啊,眼前冉冉升起的不只是太阳,是希望,是共产党灿烂的前程。
“莫道君行早”出自《增广贤文》,全句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意思是不要说你走得早,还有比你走得更早的人。
词中的“君”指的是词人自己,伟人说虽然自己已经十分勤奋,天亮之前登山,但其实还是有更早的人。这是伟人的自我勉励,自我鼓舞。即使在黑暗的时光中,他总能靠着顽强意志,激励自己,这就是伟人真正的伟大之处。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毛主席一生为了革命事业,带领着人民军队,踏遍了祖国山河大地,但他依旧年轻,依旧激情澎湃,依旧有用不完的力气为共产党开阔新天地。
“青山”既是眼前郁郁葱葱的山脉,也是毛主席心中的革命宏图。一个“好”字统领上阙,这是一种战略的肯定,是毛主席对红二十二师在南线作战胜利的正面评价。
词的下阕,承“风景这边独好”展开来写,登顶会昌山,会昌城的风景一览无余。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会昌县城外是无数的高峻山峰,连绵不断直接连接到了东海。这是毛主席对南方战线的壮阔蓝图,恢弘的意象尽显伟人万丈豪情。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这一句是毛主席对未来的无限展望,展现了词人的革命大志。战士们远望南粤,那边更为青葱。郁郁葱葱”,蕴含着勃勃生机,象征着强大的生命力。在伟大壮阔的革命宏图中,是一个个坚毅刚强的战士,是一颗颗蓬勃向上的红心。
这就是毛泽东!他身处逆境,心中所想的,始终是党的事业,心中所谋划的,一直是大局的前行与路径,心中所念的,始终是党的光明未来。
就在他登顶会昌山,写下这首革命壮歌时,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革军委作出了决定,派遣任弼时、萧克、王震率红六军团向湖南西南方向突围西征。这意味着,空前绝后、举世瞩目的长征就要开始了。
这首词记录了毛主席在革命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与鸿鹄之志,见证了他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情义,更是成为了鼓舞红军跨越千难万险的有力战歌。
字里行间流露的是毛主席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毛主席,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图腾,是我们永远的偶像,他睿智高远又豪情万丈,他为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的精神财富。
透过词,我们仿佛看到伟人眼含笑意,亲切地同我们讲:面对困难,一定要乐观,一定要向上,只要对自己有信心,暂时的困难,都会过去的!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诗词享读
编辑:浅浅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诗兴大发什么意思推荐文章4:苏轼喝醉酒在桥边,醒来后题诗桥柱,短短8句成就千古名篇!
古代的许多大文人都喜欢喝酒,苏轼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苏轼锋芒毕露的进入官场却突遭横祸,因为一场“乌台诗案”,自己在政治上的所有努力全都化作了梦幻泡影。
被贬到黄州,工资低加上自己之前花钱大手大脚没什么积蓄,苏轼过了好一段时间的苦日子,平日里不曾正眼瞧过的猪肉也成了珍馐。然而黄州,也是苏轼之所以被称为“苏东坡”的地方。
苏轼并没有被这个命运的玩笑压垮,他以自己的豁达消解了心中的不平,在自己住处旁边开垦出一篇荒地,安下心来做着农事,那片荒地,名为东坡。有关苏轼后来的一切传奇,都以此处为起点。
也是从此时,苏轼天性中旷达的一面更多地表现了出来,有时候“布衣芒鞋轻胜马”,行走在阡陌之间,泛舟于山水之上,携三五好友吟诗作赋,恬淡而快乐。
某一天,苏轼照常出去闲逛游赏春景,一直到晚上也没有回家,路过一酒家,于是就坐下痛饮,一直喝到迷迷糊糊。摇摇晃晃地走出酒家,乘着月色漫步,偶然来到了一处溪桥之上。月亮照在溪水上,泛起一阵一阵地银色波浪,抚平了苏轼心中的焦躁与茫然。
苏轼沉静下来,解下鞍马,盘腿坐在了桥上,醉意上来,渐渐睡去。一觉醒来已经天光大亮,抬眼四望,乱山如簇,溪水泠然,恍然间有非处尘世的错觉,于是诗兴大发,在桥柱上写下这一首《西江月·顷在黄州》。
西江月·顷在黄州
: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数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这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词。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词的大意是:
月光照在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天空中有几丝淡淡的云彩。白色的马儿此时尚气宇昂扬,我却不胜酒力,在河边下马,等不及解下马鞍,就想倒在这芳草中睡一觉。
这小河中的清风明月多么可爱,马儿啊可千万不要踏碎那水中的月亮。我解下马鞍作枕头,斜卧在绿杨桥上进入了梦乡,听见杜鹃叫时,天已明了。
小序叙事简洁,描写生动,短短五十四字,即写出地点、时间、景物以及词人的感受。它充满了诗情画意,是一篇写得很优美的散文,可与其《记承天寺夜游》媲美。
上片头两句写归途所见:“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春夜,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先说“照野”,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用“弥弥”形容“浅浪”,就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汩的景象表现出来了。
广阔的天空还有淡淡的云层。“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说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野外是广袤的,天宇是寥廓的,溪水是清澈的。在明月朗照之下的人间仙境中,诗人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此两句暗写月光。
“障泥未解玉骢骄”,是说那白色的骏马忽然活跃起来,提醒他的主人:要渡水了!障泥,是用锦或布制作的马荐,垫在马鞍之下,一直垂到马腹两边,以遮尘土。《晋书·王济传》:“济善解马性,尝乘一马,著连乾障泥,前有水,终不肯渡。济曰:‘此必是惜障泥。’使人解去,便渡。”词人在这里只是写了坐骑的神态,便衬托出濒临溪流的情景。
把典故融化于景物描写之中,这是很成功的一个例子。此时,词人不胜酒力,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鞍鞯,即欲眠于芳草。“我欲醉眠芳草”,既写出了浓郁的醉态,又写了月下芳草之美以及词人因热爱这幽美的景色而产生的喜悦心情,可以说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过片二句,明写月色,描绘从近处观赏到的月照溪水图,更进一步抒发迷恋、珍惜月色之佳的心情:“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溪”作一个量词,巧妙又无痕地把风,月与溪融为一体,并洗去了风尘世俗之感。琼瑶,是美玉,这里比做皎洁的水上月色。
可惜,是可爱的意思。微风轻轻吹拂,溪中波光粼粼,水月交辉,真像缀了一溪晶莹剔透的珠玉。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借喻”,径以月色为“琼瑶”。由于感情的挚浓,使比喻的客体升到了突出的地位,因而它的形象显得更鲜明,更生动。这种表现手法是从生活中来的,不背理,更不违情。
月色皎洁,加之以醉人痴语,怪不得异想天开,这是“理”;十分珍惜美好的月色,这是“情”。“情理交至”,这就更巧妙地揭开了词人所追求的精神世界的帷幕。
这个境界是极为幽美、静谧、纯洁的,如果有一丁点儿外物羼入,就会被损害,被践踏。此句以独特感受和精切的比喻,传神地写出水之清、月之明、夜之静、人之喜悦赞美。
“解鞍欹枕绿杨桥”,写词人用马鞍作枕,倚靠着它斜卧在绿杨桥上“少休”。这一觉当然睡得很香,及至醒来,“杜宇一声春晓”,春天的黎明又是一番景色了。这个结尾如空谷传声,余音不绝。妙在又将展现一幅清新明丽的画卷,却留下空白,让读者自己用丰富的联想去感受它。
在词中不去写“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的景致,而是通过描写杜鹃在黎明的一声啼叫,把野外春晨的景色作了画龙点睛的提示。这是因为他是从杜鹃啼叫声中醒过来的,由杜鹃之啼才首先感到这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春晨之美。词人真实地记录了他第一次难忘的感受,因而也就给读者留下了第一次动人的印象。
总之,此词所描绘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中,处处有“我”之色彩,景物成为塑造“我”的典型性格的凭据。词人不论是醉还是醒,是月夜还是春晨,都能“无入不自得”,随意而成趣,逐步展示词的意境。
善于把意和境浑然凝结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表现了自己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读来回味无穷,令人神往。
诗兴大发什么意思推荐文章5:毛泽东写了一首名词,杨开慧:这首词真好,就是前几句太苍凉了
前言:
众所周知,一代领袖毛泽东不仅是无与伦比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革命家,还是近现代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诗人,有古典诗词最后的高峰之誉。
毛泽东的诗词,意境博大、气势磅礴、景物明丽、富含哲理,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领略他的心路历程、伟岸人格和光辉思想。
毛泽东著作甚丰,留下了很多著名诗词和千古名句,比如《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忆秦娥·娄山关》、《卜算子·咏梅》、《清平乐·六盘山》、《长征》等等,无一不是经典之作。
毛泽东
在如此多的精品中,有一首难得的佳作往往被人忽略了,这就是《菩萨蛮·黄鹤楼》
01、黄鹤楼
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蛇山之巅有一个名楼,叫黄鹤楼。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国黄武二年(223年),孙权修筑夏口城时,在城西南角黄鹄矶建了一座,用来瞭望守戍的军事楼。
黄鹤楼修建以来,就成为人文名胜之地,被称为“武汉十景之首”、“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
黄鹤楼与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再加一个山西运城鹳雀楼(一说山东烟台蓬莱阁)就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
2007年10月25日,官方评选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出炉,黄鹤楼携手岳阳楼、滕王阁、大观楼、蓬莱阁、鹳雀楼、天心阁、阅江楼、钟鼓楼、天一阁一起入选。
在这些名楼中,黄鹤楼名气最大,是武汉乃至湖北的标志。
黄鹤楼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崔颢在黄鹤楼写了一首七律。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黄鹤楼》实在太厉害了,要讲清楚好在哪儿,可能得用上万字。
有一点很特殊,古人写诗惜字如金,通常都不会在一首诗重复用字。
可崔颢却连用三次“黄鹤”却接连出现三次,读者非但不觉得重复,反而感觉诗意澎湃,一波接一波。
南宋著名诗评家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里说:
“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黄鹤楼因为崔颢这首诗名扬四海,因此又有“崔氏楼”之称。
传闻,后来李白登上黄鹤楼,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他看见了崔颢这首诗。
李白顿时觉得自愧不如,无奈地感叹道: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崔颢《黄鹤楼》
自古文人相轻,崔颢这首诗确实好,李白敬佩不已。
但他不甘心,他要挑战一下,写出比崔颢更好的诗。
李白后来又写了几首与黄鹤楼有关的诗词。
其中有两首写得堪称是名作。
一首是李白在开元十八年(730年)三月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另一首是李白在乾元二年(759年)写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听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这两首诗都是李白的名篇,却依然比不上崔颢这首七律。
自李白之后,王维、白居易、贾岛、夏竦、岳飞、陆游等唐宋名家都曾先后到这里游览,吟诗、作赋。
(岳飞曾写过一篇《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正是因为有太多名家,在黄鹤楼留下了自己的笔墨,以至于后世文人骚客,没有一定的水准和高度的自信,都不敢在黄鹤楼题诗,更没人敢说自己能超越崔颢。
就在崔颢题诗1200多年后,一个踌躇满志的年轻人,提笔写下了一首名词。
这个年轻人当时才34岁,风华正茂,挥斥方遒,他的名字叫毛泽东。
03、《菩萨蛮·黄鹤楼》
当时光来到1927年4月,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正进行得如火如荼,北伐战争也取得了空前的胜果。
可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正逐渐撕下伪装,暴露了他国民党右派的真面目,推行一系列反共阴谋。
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形势风云突变,开始走向失败。
上海“四·一二”政变
可陈独秀等人却错误了估计了形势,对国民党还存在一定幻想,姑息养奸,继续和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合作。
当时,毛泽东当时正在武汉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领导革命工作,支援北伐。
毛泽东深知汪精卫也是靠不住的,要想革命成功,必须发动工农。
因此,4月27日,毛泽东在五大上建议“迅速加强土地斗争”,可他的建议未能得到讨论。
为了应付突然事变,毛泽东把杨开慧还有孩子和送回了湖南,自己继续想办法,拯救革命。
果然不出毛泽东所料。
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彻底破裂,大革命正式失败。
这年春天,就在大革命失败前夕,毛泽东怀以苍凉悲壮之情登上蛇山,伫立于长江之滨,嗷啸于白云黄鹤之乡,心潮起伏,热血沸腾,吟成了一首苍凉沉郁的词作《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游览蛇山
04、心潮逐浪高
这词的上阕写景。
毛泽东登楼纵目,茫茫沉沉,莽莽苍苍,自远而近,宏伟壮彩。
“茫茫九派流中国”,九派指的是湖南、湖北、江西的九条大河,毛泽东后来解释称:“湘、鄂、赣三省的九条大河。究竟哪九条,其说不一,不必深究。”
“沉沉一线穿南北”,“一线”指的是贯穿南北的铁路。
开头两句,毛泽东不写楼景,却把中华大地囊括其中,气魄宏大。
“烟雨莽苍苍”,江南时春,细雨蒙蒙,宛如烟雾,迷茫昏沉。
“龟蛇锁大江”,龟蛇指的是汉阳的龟山和武昌的蛇山,两山隔江对峙,封锁大江。
一个“锁”字用得颇为传神,有江断帛裂之感。
表面上是指龟蛇二山锁住长江,实际上这锁是毛泽东的心锁。
毛泽东用“茫茫”“沉沉”“莽苍苍”“锁”等字,勾勒出一幅黑云压城城欲摧的画面。
毛泽东通过描写眼前之景,用压抑的笔调描绘了自己在政治形势阴云密布,大革命即将失败的下的,烦闷心境,苍凉迷茫、沉重压抑之感。
整个上阕,毛泽东寓情于景,动人心魄,烘托了悲怆的氛围。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蛇山
此词下阕抒情。
毛泽东画风一转,倚危把酒,怀古思今,豪放深沉。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毛泽东化用崔颢《黄鹤楼》典故,巧妙地记叙的黄鹤楼之游。
“把酒酹滔滔”,酹是古人用酒浇在地上,祭奠鬼神。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一樽还酹江月”,苏轼无可奈何,祭奠的是“人间如梦”。
毛泽东却是把酒洒在滔滔滚滚的江水里,这酒既是缅怀在大革命中壮烈牺牲的革命英烈的祭奠酒;也是毛泽东继续征战,革命到底的壮行酒。
“心潮逐浪高”,心潮自然是毛泽东此刻的心潮。1957年5月21日,毛泽东在学英语休息时,也曾说过同样内容的话。他说:“《菩萨蛮·黄鹤楼》是描述大革命失败前夕,心潮起伏的苍凉心境。”(摘自林克·《忆毛泽东学英语》)
1958年,毛泽东曾亲自为“心潮”作注:
“心潮: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
夏季,八月七号,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抗,从此找到了出路。”
当时,毛泽东眼看着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即将失败,苍凉至极,忧心忡忡,对革命形势充满忧虑,“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可毛泽东终究不是普通人,危急关头,他仍然满腔热血,激情澎湃,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
他相信,自己以及所有革命者必将战胜困难,迎接胜利。
所以结合“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一句,毛泽东不过用了十个字,就将整首词的境界将“悲凉”改为“悲壮”。
一字之差,天壤之别,毛泽东借上阕悲凉之景,抒发了自己对大革命前途的担忧,对形势严峻的愤懑,表达了澎湃的革命激情和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信念。
毛泽东写下此词时,他的夫人杨开慧正在他身边。
杨开慧看完后,评价道:
“润之,这首词真好,前几句太苍凉了,后几句一变而显得昂扬,激动,我听了心绪也难平。”
毛泽东叹了口气,回答道:
“目前武汉的这个局势,叫人心绪怎么静得下来!不过,我想,办法总会是有的。”
毛泽东和杨开慧
这就是毛泽东,不管困难有多大,不管形势有多危急,他都抱负不减,信念不灭,豪情不息,意志不衰。
这首词虽然字数不多,却将毛泽东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实为不可多得的名作。
PS:
其实,黄鹤楼在清朝光绪十年 (1884年) 就已经被焚毁,此后由于时局动荡,一直到1985年,黄鹤楼才重修完毕,我们今天看到的黄鹤楼就是1985年重修的。
也就是说,毛泽东其实从来都没有看过真正的黄鹤楼。
黄鹤楼旧址
他登上的楼并不是黄鹤楼,而是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湖北军学界在蛇山黄鹤楼故址附近修建的风度楼——“奥略楼”(楼匾为清末名臣张之洞所题)。
毛泽东是在奥略楼上故意把此楼当彼楼, 把奥略楼当成“心目中的黄鹤楼”,体味登临黄鹤楼的感受,借黄鹤楼之名,抒发胸臆,谱写一首千古名作。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食堂并不想说毛泽东这首《菩萨蛮·黄鹤楼》在文学成就上就已经超越了崔颢。
可毛泽东在诗词中展现的革命情怀,战斗意志,丝毫不逊色于前人的文字之美。
黄鹤楼因崔颢名扬四海,也因毛泽东更添历史底蕴,更具百折不屈的精神。
这不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继承和发展吗?
诗兴大发什么意思推荐搜索词:
1.
2.
3.
本文标题:诗兴大发什么意思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