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推荐文章1:《孟子》“人之患,好为人师”新解

  李达源文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与人相处中的忌讳,那就是喜欢做别人的老师。出自《孟子·离娄上》“人之忌,在好为人师。我们都喜欢用自己的思维去看待其它事物,别人发生什么事都要八卦一番,如果没有做到,那么就会感觉对不起自己的情绪一般。乍一看,人之患,好为人师这句话是在批评那些自以为是的人,好像他们的无知会给大家带来祸患一样。可是如果细心揣摩这句话其中的奥义,你会发现很多问题。


  一、周围为何会出现诸多老师


  百家争鸣是因为周围出现了一些事情,所以中国有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思想,其实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中国人从来不怕,不怕周围出现问题,而中国人的忧患意识却是十分浓郁。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不论《孟子》这句话的低配版还是高配版其实都在阐述关于忧患的事情。所以,忧患来自于外界,所以才会扰乱人心,才会有很多老师的出现,而对于这种“患”客观来讲是周围的事物开始对大家不利,所以人之患,好为人师。首先并非指的是为师者的患,更多讲的是周围环境所隐藏的各种隐患。


  二、不怕有问题,就怕没问题?有问题苦的还是老师


  当老师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如果这个职业的难度用古时候的一个职业来讲,那么老师其实与古代谋士一样的。如果谋士出的主意好,周围的一切事物都会朝着健康的一面发展,如果出的主意不好,周围的一切事物都会朝着不健康的一面发展。所以,如此讲为人师的“患”在何处就一清二楚了。为人师为不得已而为之,为人师还要担着自身的“患”负重前行。但是我们始终会发现中国人是全世界最不怕问题,最不怕麻烦的民族。尧舜都认为自己是为天下打工,《许由》洗耳的故事告诉我们,没事的时候,让我们每一个人当老师是会受到嫌弃的,尧就受到了许由的嫌弃,所以尧让许由感到很不舒服。


  三、人都喜欢安定,宁可没有老师


  《高士传·许由》载:“尧让天下于许由……由不欲闻之,洗其耳于颖水滨时,其友巢父牵犊欲饮之,见由洗耳……巢父曰:‘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吾犊口!’牵犊上流饮之。”说法不一。一说巢父洗耳未见所据。谯周《古史考》谓巢父即许由,称“巢由洗耳”,“巢父洗耳”,或即因此。《道德经》所提倡的无为而治就是这样吧?不需要老师的时候,却要人做老师的事情是每个人极不情愿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每个人都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因为有了这些特性,所以成就了勤劳致富的中国人,真正的中国人好像就没有怕过麻烦,这也正是中国人勤劳的原因吧?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推荐文章2:夜读|做人最大的清醒:不指点别人

  

  

  文/逍遥子


  朱熹在《孟子集注》用引用一位叫王勉的人的话加以注解了“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学问有余,人资于己,以不得已而应之可也。若好为人师,则自足而不复有进矣,此人之大患也。”


  学习本是为了丰富自己,但生活中总有人习惯性持着过来人的心态,去说教指点一二。


  自以为是地帮助别人,最终只会惹人厌烦。漫漫人生,一个人最大的清醒,便是少一些指点他人。


  

  有些经验,或许是“自以为是”


  生活中许多人总以为自己经历了很多,经验丰富。若没能把自己的经验用在教诲他人上,就觉得浑身不自在,心中颇为难受。


  鲁国有位青年,头脑极为灵活,一心想过上好日子,故外出闯荡。几年后,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发了一大笔财,荣归故里。


  他的邻居是一个榆木脑袋,日子虽然过得紧巴巴,但身体健康,家庭美满。


  年轻人看到邻居如此贫困,每次与邻居相逢,都会指责他不思进取,多番“指点”下,邻居离开了家,之后却许久都了无音讯。


  后来年轻人去城里找他,才知道邻居因赚不到钱压力过大,不久便染上重疾病发身亡了。孟子曰:“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


  人之所以总是喜欢指点他人,是因为既能享受为人师的优越,又不需为自己说出的话负责。


  人与人的生活不尽相同,你信手拈来手的事,对别人来说可能举步维艰。


  不要强迫他人接受自己的想法,那不是帮助,而是束缚。


  只有拿别人的经验来总结自己的,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有的认知,或许是“坐井观天”


  曾在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个分享。


  有一对年轻夫妇喜添新丁,请亲戚朋友来家里吃饭,唠家常时,其中一个朋友当着所有人的面瞪着眼睛对女主人说:“你们婆媳一起住了?婆媳可是天底下最难处的关系,我一年才和婆婆见上两面。赶紧搬出去吧!”


  可这位朋友不知道的是,年轻女主人的婆婆搬来同住的这段时间,她不仅重回了职场,下班到家也吃到了热乎的晚饭。甚至连家务的时间婆婆都帮她省出来,让她有精力带孩子。


  婆媳间并没有如这个朋友“预判”的那般针锋相对,反而更加亲密了。


  《淮南子》中有一句话说:至是之是无非,至非之非无是。


  很多东西其实都没有对错,只是它超乎了自己所理解的范围;有些人选择的生活方式在你看来未必好,但那只是你未曾经历过的人生。


  认知越低的人,越会对与自己不同的事物表现得自以为是,全然不知自己是在坐井观天。


  当你真正不再用自己的认知、标准,去衡量客观世界的时候,你就让自己站上了更高的维度,拥有了更加开阔的人生。


  

  有些角度,或许是“一叶障目”


  宋国有一个农民,从野外找了一根长长的竹竿想要用来打果子,正要进城之际却怎样都无法将竹竿带进城门。


  他先是竖着拿竹竿,但长度比城门高;顿了顿,再将竹竿横着拿,城门又不够宽。


  正在着急之时,来了位经验丰富的木匠,手上正拿着一把锯子,见此情况,便出主意说:“不如将竹竿从中间锯断后再拿进城吧。”


  这个小伙子听完,觉得十分有道理,便依计行事,将好端端的一根竹竿锯成两截,高高兴兴进城去了,可是截成两段的竹竿太短,却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木匠长年锯木头,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只剩一个“锯”字。


  “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我们虽然身处同一个世界,有时所见闻的却是不同的世界。


  生活中有许多“伤害”并非出于故意,而是一些自以为的“好心”。未知全貌,不予置评。对他人多一些尊重,也是为自己留一份善良。


  当我们伸出食指指向别人时,不要忘了剩下的手指,指向的是自己。


  

  主播:吴强


演员,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文章:老子道德经(ID:LZDDJ-1):逍遥子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体编辑部

  “人民名品”


了解不一样的“人民”国货,打造非凡的民生“名品”。

  “民生周刊”


人民日社主管主办 ,中国唯一专注民生的新闻周刊。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推荐文章3:人之患好为人师

  文/介子平


  人生寄世,奄忽飚尘,真是太快太快。年纪大了,便有人称呼老师,关涉文化的单位,大致如此。久而久之,真便倚老卖老,自诩自鬻,长辈般端详,不经意训导,直叫人背后犯嘀咕。


  世界满误解,误解伴伤害。尽管鹤发银丝,丹心热血,一语伤人,竟成疤痕,一直留到弥留之际。而好话其实都是废话,爱听好话者,智力偏低,不说双方都自在。每个变数,都可能是新生活的开始,年轻人的行为准则,基于形势所趋,老年人未有感同身受。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此或为老年人心志之所在。


  自己一身病,还要给别人看病,惭愧失色矣,说的是我自己。不是什么水都能喝,譬如海水;不是什么人都可师,譬如介某。偶有后生欲行师礼,趋前一步,万万不可,告知读书即是。天地只有一种善,那便是知识;世间只有一种恶,那便是无知。进而追问“读什么书”,“读进什么书,便读什么书”,冰壳附体,有些寒彻,但都是实话。我一生未遇好老师,坚信自己也不会成为好老师,时感物伤其类,怎敢误人子弟。


  回顾平生,余自离校,便再未回炉归坐于课堂。说句欺师灭祖的话,我所需者,从学校教育获益甚少,皆自书本而来。况素来鲁钝,老师授十,消化五,贴膘不足一,故天生适宜缥缃千卷、熬油费灯地自学。展卷案头,推敲琢磨,虽有歧义,自圆其说。无门无派野狐禅,自由自在一蝙蝠,有两翼,也有四足,人不知归其鸟类,还是兽类。古龙说“金钱比女人好,钱不会骗你”,老师与书的关系,大抵亦然,骗人的老师多,骗人的书少。可到头来,骗己者己骗,别以为没人能够拆穿。董其昌说学书,“先师古人,后师造化,集其大成者,自出机杼”,单单未说师身边高人。何以然?


  书画高雅,书画界却庸俗。喜欢前呼后拥、桴鼓相应者大有人在,稍有实力,便欲揽入门下,先跪拜,再递茶,男女弟子鸡鸣狗盗,各司其职,弟子借师名,师也乘弟子力。通过将一些事物应用于另一些不相干事物之上,市利轻学而已,捷径者也投机人。话说回来,教授弟子者,需蹲下交流,教学无以相长,一心二用,学业难以突进。也有拒收学徒者,不添别人麻烦,别人也别来麻烦,若有上门请益、茶会茗事,平等以待,切磋一二,相处不累最好。尚有一点,文化本个体化程度极高的一项,无需分工协作,若协作,定有杀猪分肉之谋嫌。


  花繁香浓,非文人特质;名缰利锁,乃学问大敌。成为焦点中心,无益深邃思索。只须静坐一须臾,造就恒沙七宝塔,孤独是自己留给自己的空间。况且光环有多大,靶子便有多大。性谦和,不居功,人皆乐为其效力,何在乎有无弟子。嗜酒喜内,凶悖少恩,岂能长久,树倒猢狲散,散的都是弟子,且弟子越多,散得越快。再则,该学已学,学无所学,师生名分虽在,师生缘分已散,可义无返顾,扬长而去,另投高门强宗,一春即一生,时间不等人。逃离漩涡,又入湍流,师门小江湖,也是非之地,用力蹬一脚,便可上岸。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故曰君子勇于不敢,小人勇于无知。君子者,有主见,少是非,怀利器而不用,不开口之珍贵也。行方而正,持重而平,此为私德,而非师之本,言传与身教,形直影不曲,声清则响亦不浊,此身教之属也。至于言传,循循善诱,谆谆教诲,皆不知所云。


  毁人者,非所憎恨,所热爱者也。我爱我师,谁敢再说?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推荐文章4:人到中年,学会给自己看病

  文/洞见 主播/云湾


  /洞见(ID:DJ00123987)


人到中年,经过岁月的洗礼,时间的沉淀,我们逐渐参透了生活百味。也正因为懂得了一些人生道理,我们容易变得世故圆滑,生出一些毛病。中年以后,避免油腻,就得学会向内审视,自己给自己“看病”。好为人师之病作家喇嘛哥说,人到中年,不知不觉就会变得好为人师。即便是竭尽全力学着内敛,但在与人交谈中,也会不自觉地把话题引入到别人难以参与的往事里,炫耀自己的经历。宋朝有个官员叫钟傅,自己的字写得不怎么样,却非常喜欢评价别人的字。有一次,他见一寺庙中挂着一副匾额,但署名模糊不清。于是马上神气活现地对匾额上的字各种吐槽,还让寺中僧人取下匾额,自己重新书写。寺僧取下匾额擦干净后,他才发现被钟傅贬低的字,竟是出自颜真卿之手。见此,钟傅只得悻悻地嘀咕:“像这样的字画,怎么不刻在石碑上?”一个人最大的愚蠢,就是认为自己什么都懂,动不动就对别人指手画脚,品头论足。越是好为人师,越会暴露自己的无知。微博里有位网友讲过自己的故事。步入中年后,他不知不觉变得喜欢显摆。遇到有人向自己求教,他更是刹不住车,常常把生活、感情、工作各个层面都长篇大论地说给对方听,俨然一个无所不知的“人生导师”。可那些经常被他说教的人,非但不感激他,反而一个个都开始和他保持了距离。后来他才逐渐明白:每个人经历不同,自作聪明地用自己的那些大道理指点和干扰他人的人生,最后只会招人反感。孟子有言:“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人际交往最忌讳的,莫过于自以为是地到处秀优越,用自己“过来人”的经验去教育别人。学会克制自己好为人师的欲望,改掉妄自尊大的毛病,才是中年人最顶级的自律。图片:全景视觉大话吹牛之症生活里总有一些人,喜欢满口大话,天南地北地吹捧自己。小品《有事您说话》里,郭子是一个在铁路部门上班的中年人。为了让别人高看自己,他常常自吹自擂,无限夸大自己的能力。他不仅谎称自己在铁路部门有关系,还四处吹嘘自己有能耐,可以买到别人买不到的票。朋友听说他人脉广,便托他帮忙弄两张春运期间的卧铺票。为了让自己说出去的大话不被揭穿,他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他大冬天连夜去排队买票,结果排了一晚上没买到,最后自掏腰包买了高价票。妻子得知后,和他大吵一架,还愤怒地表示这日子跟他没法过了。看着妻子生气的样子,他才发现,那些说出去的大话,不仅没能让别人高看他,反而害苦了自己

本文标题:人之患在好为人师